伴隨著對這個“新世界”的不斷拓展,一種撲面而來的“新”文化也正在人類社會中迅速地蔓延。這場文化的“革命”,首先表現在人們的日常工作和休閑中行為模式上的改變。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少男少女,即使不懂技術也可以在互聯網上工作、消費、交友、娛樂、戀愛。人類的行為被不斷地互聯網化,同時也不斷演化出各種互聯網行為,它不僅利用了人們的碎片化時間,同時也碎片化了人們的生活。
如果說傳統的計算機聯網實現了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事,移動互聯網實現了無論身處何方都可知天下事,而智能互聯網則將實現無論身處何方都可知家中事;而人的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界限也已經被各種智能穿戴設備打通。這些行為模式的改變將帶來與之相關的社會行為規范——作為一種深層次的文化表現的改變。
對“互聯網+”的簡單總結
首先,“+”意味著演進。
互聯網正在從單純的信息傳遞功能向價值傳遞、價值創造的綜合功能演進。互聯網的發展從20年前的新聞門戶網站、娛樂游戲網站等以“看”為主的形式逐步向今天的消費領域、生產領域滲透。從“眼球”互聯網向消費互聯網、生產互聯網方向發展是互聯網自身優化升級的過程。這個過程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而改變了社會的生產方式。
其次,“+”意味著融合。
互聯網作為一項通用目的技術已經逐漸全面融入到了經濟社會的各領域。例如,互聯網融入政府管理,電子政務支撐服務政府、法治政府建設;互聯網融入醫療衛生,遠程診斷、在線醫療減緩人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互聯網融入教育科技,在線教育、大規模在線開放研究提高了教育和科研效率;互聯網融入金融業,網絡眾籌、小微借貸降低了融資成本;互聯網融入零售業,涌現出淘寶、京東等一大批在線商城;互聯網融入傳統工業,為研發設計、加工制造、經營管理等生產經營活動提供資源支撐和服務保障,使傳統工業煥發新的活力。
再次,“+”意味著延伸。
互聯網將人類活動從線上向線下、從虛擬空間向實體空間延伸。社交APP促進線上論壇結合線下活動;O2O應用將虛擬網店和實體店鋪連接。此外,互聯網使生產和生活要素在國別之間、區域之間、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甚至突破了傳統產業布局的空間限制,形成新的產業空間和創新空間。跨境電商、網上自貿區、農村電子商務蓬勃發展。
2.“互聯網+”時代是怎么到來的
從互聯網到“互聯網+”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的經濟運行、社會生活帶來全方位的改變。為什么技術革命會引發這種深刻的變革?因為技術革命的背后本身就是思維、世界觀在驅動,例如追求效率、追求對物質匱乏而帶來的不自由的突破,等等。
如果說前幾次工業革命釋放了人的“體力”,而最新的技術革命則釋放了人的“腦力”——夢想、激情、想象力、創新沖動。
自1960年代以來,全球計算機、信息與通信技術快速進步。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是一場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劃時代革命。摩爾定律摩爾定律,由英特爾公司(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幾何式增長的速度。為計算機的大規模普及和社會的迅速互聯網化提供了極具經濟性的技術手段。在不長的時間內,推動了計算機硬件先后經歷大型機、小大型機、小型PC/兼容機到桌面互聯網時代,并正在步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時代。全球聯網的設備數量已由百萬、千萬級上升至百億、千億量級,快速和高度數據化的互聯網世界,其寬度、密度和復雜度都是史無前例的。
1991年,出現了萬維網;1994年起,互聯網開始了商業化的應用,互聯網開始從實驗室進入公眾的生活當中。中國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2014年,全球互聯網普及率為39%。發達國家為77%,發展中國家為31%,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則達到了47.9%,高于發展中國家水平,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低成本的移動智能終端使得更廣泛的社會人群具備了隨時、隨地、隨心聯網的機動性。
近20年來,互聯網應用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WiFi的出現使移動互聯成為可能。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興起,推動人類生活進入數字化、智能化的“互聯網+”時代。
顧名思義,“互聯網+”是互聯網功能的增強和應用的拓展。互聯網的應用從面向網民個體到面向企業的拓展,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的躍升,可以說“互聯網+”是互聯網技術演進和互聯網化深入的新階段。“互聯網+”概念的提出,意味著全社會的互聯網化進入了新的階段。在初級的消費互聯網階段,網絡是互聯網發展的載體,網民是驅動力,互聯網企業是主體。在包括產業互聯網的“互聯網+”階段,O2O是載體,市場是驅動力,實體經濟企業與互聯網企業是主體。
盡管在這之前,互聯網已經在產業供應與銷售的流通環節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核心制造環節的互聯網應用僅僅處于入門狀態,互聯網尚未真正成為制造平臺和工作平臺。“互聯網+”意味著互聯網化進程開始向產業應用領域拓展。
基于互聯網從IT(信息技術)到CT(通信技術)再到DT(數據技術)的發展,同時為了適應從數字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轉變,近年德國和美國相繼提出工業4.0和產業互聯網的概念,美國GE公司預測全球產業互聯網的增加值在2025年將占到GDP的50%,顯示了產業互聯網較消費互聯網更宏偉的未來。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已經滲透到工商業、物流、金融業等領域,將信息流、資金流與物流結合,破除了信息不對稱的壁壘,減少了從生產到銷售的中間環節,大大提升了交易效率。醫療、教育、交通、旅游等與人們工作、生活更加貼近的行業日益深深地受到互聯網化的影響。總的來說,近20年互聯網逐漸面向消費者擴展到各個領域。
麥肯錫公司以云服務滲透率和中小企業互聯網使用率來比較中美兩國產業互聯網差距,2013年中國僅相當于美國的1/3到1/4。VMWare(中文名“威睿”)公司認為大約到2040年中國的產業互聯網才有可能趕上美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由于經濟的騰飛和基建制造業的強大實力,其經濟后發優勢造就了互聯網在民生各領域應用的迅速普及。例如,目前中國網絡銷售占零售業的比例已經超過了美國。按照美國VMWare公司估計,就面向消費的互聯網經濟規模占GDP的比例而言,2014年中國為4.4%,美國為4.3%。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也走在了美國的前面。
互聯網企業在“互聯網+”行動中將發揮開拓者作用。但是,“互聯網+”的時代更需要實體經濟企業發揮主力作用,并且離不開政府的引導。中國政府在2015年出臺了一系列圍繞著“互聯網+”的國家行動戰略,先后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這些行動計劃既是順應互聯網技術與應用的發展趨勢,也是打造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新引擎的戰略決策。
“互聯網+”體現出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向著網絡化、智能化、互聯化、融合化方向發展的趨勢,構建出了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平臺和新載體,生發出改寫全球經濟版圖和重塑產業結構的新引擎和新機遇。對于中國來說,能否在未來搶占全球信息化的戰略制高點,是未來國家競爭力的關鍵環節。
從IT到DT的跨越
就在人們漸漸熟悉了IT(信息科技)這個詞的時候,IT時代已經悄悄地向DT(數字科技)時代快速跨越了。
在IT時代,互聯網絡、信息技術還只是大大地提升了企業管理效率、市場敏感度,DT時代則更加激發了大眾活力,使信息傳送得到了質的飛躍。IT時代,信息可以成為生產力,而DT時代能匯集和運用的信息內容更廣、更深,運用的層次更高,更高維度的信息——數據成為了新的生產力。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未來的經濟發展將不再是石油驅動,而由數據驅動。DT的能量可見一斑。
在互聯網和所有的信息系統中,萬物歸一,一切皆為數據。大數據不是一種時尚,不只是一種規模巨大的數據集,其實質是一種從高度關聯的數據中獲取知識和價值的創新能力。在這個意義上,互聯網本來就是大數據之網,互聯網創新的真諦在于如何“玩轉”數據。
大數據當然不是“互聯網+”時代的唯一技術,但卻是最重要的技術之一。互聯網興起20余年來,究竟哪些模式可以歸為成功的范式尚不可定論,過去幾年里不少傳統企業曾經試圖通過外聘IT方面的專業團隊來為自己的傳統業務構建電子商務模式,但最終卻大多以失敗告終。這說明,僅僅披上互聯網“外衣”搞簡單復制,其結果并不理想。最關鍵的是要把握住互聯網的根本價值,實質上,也就是數據的價值。
“互聯網+”是一個以數據為中心的新世界,要邁入“互聯網+”的宏大體系,首先要有數據意識,要善于從數據的視角來觀察世界,其次要有數據分析的技術,要將其視為核心的而不是輔助的技術。
DT時代的生產模式將是C2B(Customer to Business)模式而不是B2C(Business to Customer)。未來的機器將不僅會生產產品,還會“思考”,與人“對話”,會自我完善。未來企業的關注點不再僅僅是規模、標準化生產和市場占有率,而更會關注生產環節的靈活性、敏捷性、個性化,以及同用戶的友好互動。在更高的層面上,企業與企業之間、國與國之間不再把競爭和對抗作為謀求生存的重點,而是在競爭的同時增加合作,同時,更加重視對整個社會的關懷和責任。
可以說,每一次工業革命的發生都推動了世界的整合和全球化的進程。互聯網的出現讓地球變得更小、讓世界更加一體化。新技術的出現讓地球上每一個不同的個體都可以隨時與另一個個體產生聯結,面對越來越“小”的地球,人類攜手共創夢想進一步成為可能。
“互聯網+”的時代精神
近代中國人總結出一種深刻的經驗教訓,叫做“落后就要挨打”。在“互聯網+”的時代中,落后就意味著被淘汰。且這種落后是不能靠任何“保護”來免于被淘汰的命運,而只能靠創新的勝利來獲得競爭的優勢。
如果我們說農業時代、工業時代都有其所對應的時代精神,那么“互聯網+”時代同樣如此。什么是互聯網精神?對于很多人來說或許并不陌生,諸如“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等等。但要真正將互聯網的力量釋放出來,目前看來,在融入革新、融入“互聯網+”的實踐中這些精神還遠遠不足,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互聯網+”有著各種各樣的實踐形態,但要想成功,就必須在“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理念引導下才能實至名歸。
從1994年中國開始接入國際互聯網,中國的整個經濟格局、產業版圖乃至整個社會運行都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新氣象。20年之后,我們走向“互聯網+”,這是一種基于歷史之上的必然選擇與新的出發點。它是一種行動的選擇,更是一場觀念上的深化與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