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不是把互聯網作為工具,而是把互聯網作為新時代社會、經濟運行的基礎設施,這才是“互聯網+”的內涵所在。“互聯網+”絕不是“加上互聯網”。
1.“互聯網+”是什么
“互聯網+”到底是什么
2015年3月5日,國家總理李克強在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政府將“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這被認為是“互聯網+”首次在中國官方文件隆重亮相,意味著“互聯網+”被納入國家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
于是,“互聯網+”火了,它走到了“風尖浪口”之上,甚至,華麗麗地轉身變成了“國策”。
等等,你還不知道“互聯網+”是什么?
“互聯網+”這幾個字眼不知何時起已經頻頻出現在你所觸及的新聞、報表、商業計劃上,乃至你不經意一抬頭,馬路邊的巨幅樓盤廣告牌上迎面向你赫然砸過來幾個字——“互聯網+”!但你摸了摸頭,似懂非懂,感覺這個“+”有些高深莫測;又想,我上班用電腦、路上用手機,天天泡在網上不是看新聞,就是發微信、刷朋友圈,到淘寶上網購一些莫名其妙的鬼東西,可以說腦袋早都被互聯網“夾”了。為什么還要“互聯網+”?
有種說法是,不管你是誰,現在都應該知道“互聯網+”是什么鬼東西。這個說法絕非言過其實。比如說,不管你是官員、民眾、企業家、員工,不論你是搞電信、搞新聞、開礦辦廠,你現在需要掌握開車的技能吧?需要會操作電腦吧?這些技能和你的身份就沒有太大關系了。
有人曾經拿人類發明了電力,來比喻互聯網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因為正如你知道的,你現在每天晚上回家進門的第一件事必須是,打開電燈開關,第二件事是,給你的智能手機趕緊插上電源,躺著刷微信、淘某寶。而沒有電的生活是你無法想象的。假如在一百年前,電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你每天晚上回家的第一件事,是費勁巴拉地點亮你家昏黃的油燈,第二件事則是早點洗洗睡了,維持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更不用說對于那些生產企業來講,電就是生命、生產力。一些電力沒普及的地區、大城市電力不穩定的地區,即使人力成本再低,制造行業的投資商都不敢去。
如果電的重要性對你來說已經如此的重要,那么在今天,互聯網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而且,就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你能想到的一切,早就被“一網打盡”。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截至2014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從這個數據中大概可以看出中國人口互聯網化的程度。
互聯網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和電力技術、蒸汽機技術一樣,將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巨大、深遠而廣泛的影響。人們把互聯網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的革命與人類歷史上的前幾次工業革命相提并論,認為互聯網帶來的信息化時代正在進行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再換句話說,又一個革命性的時代早已到來,可謂形勢激蕩、風起云涌。對互聯網的了解,以至于更深刻的理解,將成為你生活中的必要手段和基本生存技能。從創業者的角度來說,對“互聯網+”的深刻理解,更可能決定了你事業的未來。
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曾經一段時間出現了“互聯網思維”的說法。但是,互聯網思維可以說是“互聯網+”理念的初級階段,是深刻認識互聯網效能的一個熱身和鋪墊,很快就成了一個過時的提法。它號稱新的思維,但人們很快發現僅僅靠所謂的“互聯網思維”,遠遠無法應付潛力無限的互聯網時代。
無論情不情愿,我們早已不知不覺地活在了“互聯網+”的時代里,我們的生活已經被深深改變了。對一般人而言,這種改變既是被動的,也是主動的。被動是因為互聯網像空氣和水一樣無處不在,越來越不可或缺,主動是因為互聯網帶來的生命方式的革命、前所未有的便利,讓我們主動選擇它。
但是,互聯網畢竟只是工具,尤其當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它的內涵,以及它可能帶給人類生活的變化的時候,我們就能更從容、更主動地利用它,用智慧的火花,創造我們的未來。當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互聯網+”,我們才能進一步運用它來建設我們的社會。
“+互聯網”和“互聯網+”有什么不同
有人曾考證說,“互聯網+”這個詞是阿里巴巴的CEO馬云發明出來的,造詞的理念和編程有關,例如,C++。而在計算機編程領域,“某某+”意即為對“某某”的增強、升級、超越和集中。而西方人把“互聯網+”稱為“Internet Plus”。
好吧,我們姑且信之,也認為這個名字起得有水平,一方面很唬人,另一方面也確實很能說明問題。總之誰發明這個詞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詞讓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到互聯網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革命性變革。
那么問題來了,“互聯網+”這個高大上的詞匯到底指什么?
最省事的解釋就是,“互聯網”+傳統行業。
對,就像上面這些例子。
當然,我們還可以用互聯網加醫療、加教育、加政務、加保險、加飲食服務業、加廣告業……無限地加下去。
但是上面的例子還只能說是“互聯網+”的初步形態,而且,“‘互聯網’+傳統行業”這個解釋確實過于省事了,會在理解上出現偏差。比如,很多企業老板說,我們企業現在也上網了,也做APP了,也有門戶網站了,也開始做官網了,也開始用互聯網收集信息了,用互聯網進行生產管理了,內部溝通往來不是電郵就是企信通、QQ等等,也用互聯網招投標了,我們的樓盤也在網上營銷推廣了……總之,我們也“互聯網+”了。
這叫“互聯網+”嗎?這頂多叫做“+互聯網”。就比如,你不能因為家里買了一個移動電話,就說你是一個移動公司;或者路邊賣燒餅的,買臺電腦聯上網開個燒餅網店,就叫做電商。這兩個概念完全是不同的。
“+互聯網”的模式,確實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改善服務質量、用戶體驗,拓展信息渠道、增加營銷方式,等等。但這些也只能叫“+互聯網”。究其根本,其立足點仍然是原來的生產、業務,只是增加了服務工具、增加性能、效率,你還只是把它作為一個開展業務的補充角色,這還絕不是“互聯網+”。
我們必須要明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互聯網+”,它的立足點是互聯網,而不是立足某一個傳統行業。比如,不是立足于你的二畝三分地里出產什么就賣什么,而且還讓互聯網幫你賣,美其名曰電子商務,這是互聯網思維,還屬于“+互聯網”。再比如說,傳統出租車公司把自己的業務擴展到提供叫車電話,包括到現在做租車平臺,也就是一個互聯網平臺,你可以在上面訂車,也可以叫車,但是,這不叫“互聯網+”,這叫“+互聯網”。而“互聯網+”是為乘客提供了一個服務的網絡,是多對一式的服務,整合了整個網絡的資源,而不是一對一式的服務。只要你能用手機上網,你就處在這個服務網絡里,離你最近的交通工具就會隨時響應你,不管你在哪里。這就是立足于互聯網。
“互聯網+”將決定你的地里能產什么、需要產什么、怎么產、怎么賣、怎么被消費掉。乃至于,在“互聯網+”時代中,我們大腦中所想的問題應該常常是,“我們還能利用互聯網做些什么?”而徹底忘掉自己原本是一個農民,自家地里原來出產什么。也就好比,人們最初發明電、發明了電燈,隨即用最快的速度扔掉了油燈,并常常在想,“我們還能用電做些什么?”
打個比方,“+互聯網”是物理反應,是簡單的相加。例如,金融互聯網,就是金融加互聯網。但是“互聯網+”,互聯網金融,就是把互聯網當作基礎,這個“+”是化學反應,是深度的融合。
還可以再進一步說,“互聯網+”,是把互聯網作為基礎,而不是作為手段。
再舉些例子來說吧。就好比電,它是基礎。基于電力能源的應用,催生出了多少新的產業和革命性的技術,改變了人們的多少生活形態?電燈、電報、電話、電視、電車,它們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面貌、生活方式、通信方式、生產方式。它不是意味著你出了門還是坐在馬車上,但不再打燈籠照亮了,而拿著手電;而是,你坐在電車上、電氣化鐵路的列車在大陸上千里飛馳。它不是點綴你的生活,是顛覆你以往的生活。“互聯網+”也是如此。
再例如“58同城”,它的出現是基于互聯網開展業務。沒有互聯網,就沒有“58同城”。以此類推,沒有互聯網,就沒有淘寶、京東、阿里巴巴、當當,沒有支付寶、微信、滴滴打車……他們不是傳統行業的延伸,而是完全創造了一個新的行業形式。
所以,“互聯網+”是什么?沒錯,就是“互聯網”+傳統行業;同時絕不是倒過來——傳統行業+“互聯網”。
為什么要加傳統行業?那我們先要問,傳統行業的背后是什么?傳統行業的背后實際上是人們的需求,人們有這樣的需要,就產生了這樣的行業。
那么,再進一步把“‘互聯網’+傳統行業”的傳統行業這幾個字替換掉,“互聯網+”就是:“基于互聯網來滿足人們的種種生產、生活需求”,乃至于制造出新的需求。有了“互聯網+視頻”,于是你習慣了在土豆、優酷、樂視上觀看節目;有了“互聯網+社交”,我們的生活里出現了微信、微博、QQ等等這些新老朋友;有了“互聯網+閱讀”,網絡小說暢行市場,新聞客戶端成為信息寵兒。這些都是基于互聯網來滿足人們生活的例子。
更不用說,在工業互聯網領域,那些生產設備更加人性化,能基于網絡而隨時響應用戶,生產出更加個性化的產品。
再確切地說,“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關系是,互聯網吸納傳統行業;基于互聯網,實現傳統行業所實現的功能。
所以我們應該明確,很多傳統行業在強大的互聯網面前被徹底顛覆,這絕非是因為人們沒有相應的需求了,而是滿足人們這種需求的方式變了。乃至于由于互聯網的出現,人們需求的內容、形態也發生了變革。這是后面會談到的。
有人甚至極端地說:“互聯網不是為了賺錢。做公司的時候,不是想怎么掙錢,或者從來沒有想過走商業化,只是想到客戶有這個需求,通過互聯網來實現,實現這個需求以后怎么盈利沒有想過,所以我們把這個稱之為‘互聯網+’。”
說不想賺錢是假的,但這個說法有道理的地方在于,它把互聯網的重要性提升到基礎性的地位。空氣、陽光、風,有誰用這些來賺錢?再比如電,一個國家,可以不靠發電賺錢,但賠錢也要保證電力的充足供應,對于國計民生而言,它是多么必要和重要,具有基礎性的地位。
總的來說,“互聯網+”可以加很多東西,但決不能加傳統思維和既得利益。我們要做的是“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后者對于互聯網的理解還處于初級層次上。換句話說,“互聯網+”不是傳統行業利用互聯網,而是互聯網深度吸收、融合、改造傳統行業,乃至創造新的行業,利用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互聯網+”不是工具,而是未來社會的框架
對于“互聯網+究竟是什么”這個話題,各路專家也紛紛拋出自己的觀點。以BAT為代表的產業界大佬們迅速地拋出了各自對它的詮釋,競相引領“互聯網+”的發展潮流。順便說一下,BAT也就是中國互聯網三巨頭Baidu、Alibaba和Tencent。不過,求“新”本來就是互聯網的原生價值,因而對它的邊界做出“清楚”界定的同時便可能已經過時了。但是,至少在一點上人們已經能夠達成共識,即互聯網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信息傳播的工具。而且,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基于互聯網,人類世界正在形成新的社會基礎框架。
“互聯網+”的基礎當然還是互聯網,因此仍然首先需要對互聯網展開一些討論。之所以說互聯網超越了工具層面,是因為互聯網成為人類世界謀求生存與發展的一個新的社會基礎框架,也可以說是一種新的世界觀。之所以使用“基礎框架”這個詞,是因為它可以包含類似基礎設施、制度規范以及文化和社會價值觀等各類概念。
正如在互聯網發展早期人們所論述的,互聯網實現了所謂時空的“穿越”。那些用來實現“穿越”的信息設備,計算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就如同嵌入在實體世界與互聯網世界之間的“蟲洞”,讓人類在兩者之間自由穿行。按照控制論的觀點,物質、能量和信息構成了人類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在實體世界要獲得這三類要素都需要支付大量的費用。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互聯網和傳統實體世界有了重大區別。全球化在互聯網時代才成為一種全世界可以真實體驗的生存狀態。正如同當年人類發現新大陸,互聯網也開創了一個“新世界”,為人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資源和財富。
而傳統經濟如何在互聯網條件下轉型升級?是另找“出海口”自謀生路,還是向那些早期“拓荒者”們繳納過路費,或者是合作開發,這成為“互聯網+”時代最先面對的問題。
- 社會網絡與移民生計的分化發展:以桂西北集中安置扶貧移民為例
- 十年重建:“5.12”汶川大地震遺址區旅游開發研究及震后旅游的社會經濟效應分析
- 兼顧發展權與可持續性的怒江流域開發模式研究
- 中國大城市發展創新經濟研究:以江蘇揚州為例
- 福利三角視角下農民工的就業促進政策研究
- 特朗普經濟學:暨2017年全球經濟、金融與科技前瞻(《經濟學人》選輯)
- 大國之城:中國城市經濟與治理現代化
- 擴大河南省農村消費的流通創新研究
- 政協智慧2:新時代改革動力和經濟圖景
- 中國區域協調發展論:邏輯脈絡與案例區研究
- 轉型發展在義烏:在義烏發展經驗引領下前行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報告(2018)
- 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調查報告:洛扎縣卷
- 農戶行為視域下河南省蔬菜種植效益評價及模式優化研究
- 2013年上海典當業發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