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時刻優化內心,將人生悲苦隔在外
書名: 活在當下:停下來看看這個世界作者名: 張一弛本章字數: 12728字更新時間: 2016-07-12 14:58:49
在心靈與外界事物的交界處也有一扇窗,那是獲取幸福的通道。當心靈被欲望和雜念塞得太滿的時候,偶爾打開心靈的窗,為心靈尋找一個出口,讓心靈透透氣,這就是這扇窗最大的妙用。
滿足自己的生活,不攀比就不傷心
有這樣一句話:“不看我所沒有的,只看我所有的。”無論什么時候,不管你是卑微的小人物的還是偉大的時代寵兒,都不要試圖去和別人比高低或是爭上下。要知道,“人比人,氣死人”。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拿自己的某一方面與別人強的方面作對比,使自己產生強烈的挫折感,進而出現焦慮,覺得不快樂。看著別人有錢,嫉妒;看著別人有權,詛咒;看著別人有閑,羨慕;看著別人晉升,委屈……正所謂“越攀比,越有氣;越比較,越傷心”。
星期一早晨,黃武生向總經理提出辭職。鑒于黃武生才華出眾、業績一直在公司名列前茅,總經理對他多方挽留,不但主動給他增加薪水,而且還承諾在短期內會給他升職。原本想跳槽的黃武生最終打消了念頭,決定留下來繼續在公司上班。
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人事經理張小七的耳朵里。張小七想:我也是個不可或缺的部門經理,不如向黃武生學習,總經理肯定也會給我升職加薪,以作挽留。
經過準備,張小七走進了總經理辦公室,表示自己也想辭職。
不料總經理非常爽快地答應了,毫不猶豫地對他說:“那好吧!既然你去意已決,我也不好強人所難。祝您另謀高就,前程似錦!噢,對了,請你盡快補交一份辭呈給我。”
原來,張小七一向表現不佳,業績平平,鑒于他老實、聽話,總經理雖然對他早有意見,但是一時間還真找不到適當的機會。這次他主動送上門來,總經理正好順水推舟。
故事中的張小七弄巧成拙,不但沒有像黃武生那樣得到升職加薪的優厚待遇,反而連原有職位也丟掉了。由于他的盲目攀比才落得如此下場。與別人攀來比去,最后除了虛榮或背負起失望之外,還能得到什么?有沒有意義?是徒增煩惱還是有所收獲?最后思考的結果即毫無意義。你明白了攀比毫無意義,自然就會停止這種無聊的行為。生活是自己的,只要讓自己快樂、舒適就好,何必讓有害無益的攀比損害自己的快樂呢?
人必須充分了解自己,并給自己找到一個準確的位置。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一味地盲目攀比別人,在挫折中產生錯覺,從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來,最終讓自己吞下苦果。
有一些人坦言,最害怕去參加同學會,因為現在的同學會簡直就是“攀比會”:比事業、比地位、比房子、比車子、比銀子……于是,越比越急、越比越累、越比越氣。老實說這種煩惱都是自找的,放下攀比之心,就會少些怨氣,生活也會輕松很多。
有一對夫婦,現在外界看來他們是十分的和睦,但不久他們就離婚了。
有人問這對夫婦:“你們為什么要分開呢?”
“瞧瞧我身邊的很多人,都買了200多平米的房子,超大的客廳、寬敞的露臺、獨立的衛浴;還有車子……瞧瞧我家這個窩囊廢,有什么呀?”妻子這樣回答。
“哼哼,一天到晚就知道嘮叨我,哪像人家的老婆,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溫柔賢惠、精明能干,差遠了……所以我要和她離婚。”丈夫這樣回答。
原來,是攀比讓這對夫婦離婚的。
就這樣,總是羨慕別人,結果,兩個人就不和睦了,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生活糟糕透頂了,最后只有分道揚鑣。可以說,他們是在別人的擁有里給自己尋找痛苦。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過上另外一種生活,一種愉悅內心的、沒有什么壓力的、自己喜歡的生活。可是,事情并不是這樣,很多人整天愁眉苦臉,總認為自己擁有的一切沒有別人的好——很多時候,看別人的經歷一般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從別人的經歷里尋找自己的存在,一個是以別人失敗的經歷為借鑒讓自己逃脫。于是,當在別人的擁有里找不到自己的影子,拽著別人的繩子沒有從自己的擁有中跳離時,自己就開始怨天尤人或者是破罐子破摔。如此,久而久之也就把生活當作了負擔,隨之便會覺得生活充滿了痛苦。
人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比上還有不足時,應該努力求得進步,這樣才有可能成功;當比下有余時,應該滿足當下,這樣才會活得快樂。學會正視自己,學會自我開釋,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學會不在意,這樣才能去除盲目攀比、自尋煩惱的扭曲心理。
陳習強的上司是自己的老鄉,比他還小一歲,老鄉每年賺幾個億,看到自己簡直不能和上司比,陳習強非常郁悶:都是人,同樣工作那么長時間,為什么差距就那么大呢?他一度覺得自己很無能,甚至快要到自暴自棄的地步了。
直到有一天,陳習強的大學同學聚會,才讓他改變了這樣的想法。在同學們的眼中,陳習強是他們當中事業做得最成功的一位,不到30歲,房子、車子全都有了。與陳習強比起來,他的同學全都感嘆自己還在溫飽線上掙扎。
看到了同學們的情況,陳習強又重新找回了自信。當然,他不是在貶低同學,而是他已經知道了用什么樣的心態面對生活。從那以后,他工作更賣力了,而面對每年賺幾個億的老鄉心里也平和了。
周立波說:“幸福是看出來的,痛苦是悟出來的。我們總喜歡把別人表面的幸福和我們隱藏的痛苦做比較,結果我們的痛苦指數,在不當的對比中又創新高。我們羨慕鳥兒的翅膀能飛,鳥兒又何嘗不嫉妒我們雙腿如飛呢?與其用別人的幸福懲罰自己,還不如用自己的痛苦鞭策自己。人啊!越比越糊涂,越想越明白。”的確,人與人之間其實沒有那么多的可比性,面對比自己強的人沒必要去比較,只要自己永不停止追求的步伐,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中遇到不順,我們常常會怨天尤人,那是因為我們的眼睛放大了別人的優點,在仰視別人的同時看到了落差,這確實令人心中不悅。但我們也要看到,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縱看上下,橫看左右,心理只要尋找到了一個維持平衡的支點,就會快樂地活在當下。
持平常心,才會有幸福心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是《小窗幽記》中的一副對聯。恰恰從這一副對聯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內心是何等平靜,無論外界是怎樣的風起云浮,他依然可以幽然獨坐,以平常心泰然處之,他心靈的那寸凈土永遠不會被任何聲響和外物所打擾。這就是人生入世時的境界,唯有這樣才能從入世中的有我之境達到出世時的無我之境。
一位年輕人有幸得見一位得道高僧,就問:“高僧,為什么你是受人敬仰的高僧,而我卻是常人,你我有什么不同之處嗎?”
高僧答道:“有!”
“那是什么?”年輕人問道。
高僧回答:“我想吃飯的時候就吃飯,想睡覺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呀,有什么區別呢?”
年輕人不屑地說。
高僧答道:“當然是不一樣的了!”
“這有什么不一樣的?”年輕人問道。
高僧說:“很多人感覺餓了,并不能專心吃飯,思緒總會跑到九霄云外;困了,也不能安穩地入睡,看似是睡著了,但潛意識還在活動,就是我們常說的做夢。而我就不是這樣,吃飯就盡情地享受人間美味,什么也不想;困了,就平靜地入睡,從來不做夢。”
高僧繼續說道:“塵世中的人很難做到這樣專心致志,原因就是他們沒有一顆平常心。他們總是不停息地追求著金錢、地位、權利等等一些身外之物,為了一些利害得失,迷失了自我,更感受不到幸福的味道。只有將一顆平常心融入自然界,并遵循自然的規律,去感受生命的真諦,才能體會幸福的真正含義。”
常人之所以不能成為被眾人敬仰的得道高僧,就是因為心存雜念,不能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萬事萬物,他們的行為往往被功名利祿所左右,他們的情緒會因成敗得失而起伏不定。
現在的人們為了追求所謂幸福的日子,不惜透支健康、支付尊嚴、出賣人格,到垂暮之時,就會發覺年輕時孜孜以求的東西是那么虛無與縹緲,這時就會對生命產生新的感悟,明白平常心是真諦,是福氣。
如果擁有了一顆平常心,就可以將世事看穿、看透、看破,那么你就可以寵辱不驚,做到時時無礙、處處自在的境界。擁有一顆平常心就擁有了一種正確的處世原則,一分自我解脫、自我肯定的信心與勇氣,不會高估自己,也不會自甘墮落。
其實,無論是比賽還是生活都如同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松彈不出聲音;保持平常心才是了悟之本。因為真正的幸福不是外在的繁華,而是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因為留戀塵世,才被塵世的喧囂擾亂了心緒,所以佛家常說:“心亂只因心在塵世,心靜只因心在禪中。”一個人過什么樣的生活,不是由任何物質的東西決定的,而是由他的心境決定的。
南岳和尚出參神宗的第六代祖師時,祖師問道:“你從哪里來?”
南岳和尚回答說:“我從嵩山來。”
祖師又問:“是什么東西指引你千里迢迢來到這里?”
南岳和尚沒有明白祖師的問題,就沒有回答出來。
后來,南岳和尚經過長時間的真心參禪后,終于悟出祖師所指的“東西”。他回答說:“說似一物即不中。”意思是:你要說它像什么,那你就會馬上偏離它。
祖師聽后又問道:“是否還需要自我修正呢?”
南岳和尚答道:“我不敢說不需要自我修正,但我可以決不會污染它。”
祖師聽后心里暗自喜悅,于是就對南岳和尚說:“這個不會污染的,正是我們要留心護持的。”
佛法本來平常,“決不會污染它”就是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保持心靈的純凈,就不會貪戀世間的物質和繁華;擁有一個平靜的心態,就會視塵世間的一切妄念為生命中的煙云。
如何保持一顆平常心?如何讓自己的心靈純凈?如何讓自己的心真正進入禪中呢?
一個徒弟來到法堂請示師父道:“師父!我心無雜念,早睡早起,打坐,念經,從不懈怠,可以說是本寺廟中最用功的一個了,為什么我還是不能開悟呢?”
師父拿出一個葫蘆、一把粗鹽交給徒弟,說道:“你去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它能立刻溶化,你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會兒,徒弟又來找師傅,說道:“葫蘆口太小了,鹽塊無法融化,我用筷子攪拌,又攪不動,我還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請師父指教。”
師父接過葫蘆,倒掉了里面的一些水,然后拿著葫蘆搖了幾下,很快鹽就化了。師父語重心長地說道:“心就像這裝滿水的葫蘆一樣,因為水裝的太滿,所以搖不動,也攪不得,鹽又怎么化得開呢?”
徒弟疑惑地說:“難道不用功也可以悟道嗎?”
師父微笑著說:“悟道之本就是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過于刻意,你把悟道看得太重要了,就會偏離了悟道的本質。比如彈琴,如果琴弦太緊就容易斷,而琴弦太松則彈不出聲音,只有松弛把握得當,才能彈出優美的琴音。”
徒弟聽后終于茅塞頓開。
其實,做人也一樣,不要過于執著,試著放緩自己的腳步,讓生活過得不急不緩,不緊不松,這樣才可以看到身邊美好的東西,才能有時間去感受到生活幸福的所在。
安貧以守道,知足即是福
在繽紛多變、物欲橫流的生活中,拒絕各種誘惑,心境變得恬適,生活自然就愉悅了。人煩惱的根本就在于不知足,在欲望的驅使下奢華的物質生活,卻與幸福背道而馳,結果得到的卻并非是自己所想要的。
《佛遺教經》上有這樣一句話:“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這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處在寶貴、快樂、安穩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覺得很安樂。不知足的人,即使身處天堂,也覺得不滿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質上很富有也是貧窮的人;知足的人,即使在物質上很貧窮也是富有的人。雖然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幸福,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告訴你,無欲是福,知足常樂才是幸福之本。
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成仙以后,玉皇大帝讓他每日到民間尋訪度化,幫助那些貧窮的人們。一天,他走到一個村口,看見一對衣衫不整的老夫婦在擺攤賣水。于是他就走上前去,討口水喝,借機跟老夫婦搭話。張果老聽老夫婦說他們日子過得很貧窮,就想幫幫他們。于是,張果老問老夫婦倆有什么愿望,老夫婦倆說:“自己想開個酒店賣些酒,那樣日子就好過了。”
張果老指指村旁的一座小山,告訴他們:“在山頂上有一塊形狀像猴子的石頭,石頭旁邊有三個泉眼。現在三個泉眼都被泥土堵上了,你們明天上山去把泉眼上的泥土都清理出來,泉眼流出來的水就有酒味。”張果老又給他們一個葫蘆,告訴他們說:“把這個葫蘆裝滿就可以了回來賣了。”
老夫婦倆很高興,一晚上沒睡。心想,自己一定是遇到了神仙,不然,他怎么知道那里有酒水可以賣呢。第二天天還沒亮,老夫婦倆就趕緊爬上山去。找到了張果老說的那塊石頭,打掃凈了泉眼,看見果然有水流出來。舀一點嘗嘗果然有酒味。老夫婦倆大喜,裝了一葫蘆就回去擺在村口賣了起來,一葫蘆的酒正好能賣一天。
他們兩個就這樣天天上山裝酒回來賣。買酒喝的人都說酒好喝,買的人也越來越多,老夫婦倆的日子過得漸漸好起來。
過了一年。張果老又來到這個地方。見到他們賣酒生意不錯,就問老夫婦倆:“現在日子過得怎么樣?”老夫婦倆見神仙來了趕緊告訴張果老說:“自從聽了你的話找到酒后,日子是越過越好了。”張果老問:“你們還有什么愿望?”老夫婦倆說:“就是沒有酒糟,不能喂豬,不然就更好了。”
張果老聽了老夫婦倆的話,搖頭嘆息,口中念念有詞:“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當酒賣,還嫌沒有糟。”話畢,飄然去了。
從此以后,山上的泉眼就干涸了,再也沒有酒水流出來。老夫婦倆又回到了原來的日子。
有些人永遠不知道滿足,于是便讓自己陷在欲望的深淵里難以自拔,內心的平靜也被打破,因此也就很難收獲到生活中的快樂了。俗話說,知足常樂。要想生活得幸福、自在,就要學會知足,不可這山望著那山高,停下追逐名利的腳步,珍惜身邊擁有的一切。若能做到安貧以守道、知足中進取,快樂將永遠陪伴左右。
陶淵明筆下的五柳先生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在他看來偶爾到朋友家喝喝酒、聊聊天,沒事的時候在山水之間游歷,吟詩賞景,這是人生莫大的樂趣。因為知足,自得其樂,安貧樂道,才有他至今為世人傳誦的山水好詩,才有他遠離世俗塵囂的快樂晚年,才有了他成為品德高尚的隱士。
在人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令人幸福的東西,可人們為什么卻變得越來越不幸福呢?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一顆知足的心。一個人如果能知足,學會自我觀照,自我控制,長養智慧與安詳,幸福也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漠視眼前的功利,才能得到人生的瀟灑
功利、得失是我們大多數人心目中最具分量的籌碼。許多人一遇到與功利、得失相關的問題,心里的天平便會發生傾斜,難以自持。雖然這是人之常情,但卻能嚴重影響一些人的心理。功利、得失是讓人感受幸福的頭號大敵,人要想活得幸福就不要執著于功利,超越世俗的得失,唯有這樣才能夠活得瀟灑自在。
居里夫人名聞天下,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獲得了多種獎章和各種名譽頭銜,但是她對這些卻全不在意。一次,她的一位朋友來家做客,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獎給她的一枚金質獎章,朋友很是吃驚,對居里夫人說:“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多少人想得都得不到,你怎么能給孩子隨便拿著玩呢?”居里夫人隨口告訴朋友說:“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這樣可以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一個人絕不能永遠守著榮譽,否則,將一事無成。”
居里夫人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她一生超然,不為金錢、富貴所累,大半生都是在清貧中度過的。
當居里夫婦發現了鐳,獲得了諾貝爾獎,被成功的光環所籠罩時,世界都為之沸騰了。各地的科學界向她發出誠摯的邀請和致電,懷著崇高敬意的來訪者和請她簽名留念的一波接一波,給她拍照的、來采訪的記者常包圍在她的左右。然而,居里夫人卻不以為然。居里夫婦發現的“鐳”對于人們的生活有著非凡的意義和廣泛的用途,所以有好多朋友勸居里夫婦申請生產鐳的專利權。如果申請了專利,那么居里夫人一家就會有大筆的財富。但是瑪麗·居里代表她的丈夫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不應該這樣做。這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不應受任何限制。如果我們的發現可以獲利,這只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在這上面我們不應該有什么優先權。何況鐳是對病人有好處的……我們不應當借此來謀利。”
于是居里夫婦把這個偉大的發現交給了工業界和醫學界。沒有用自己的成就謀求個人的任何私利。她更將巨額的諾貝爾獎金送給了身邊需要資助的人——波蘭的大學生、貧困的女友、實驗室的助手、沒有錢的女學生、教過她的老師、曾資助過她的親屬。可她自己仍然過著清貧的生活。
居里夫人不愧為偉大的科學家。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評價居里夫人:“在我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
一些人常以個人的得失利益為標準來看待幸福,名利雙收、占便宜便高興;無利可圖、失算吃虧則郁郁寡歡或懊悔不已。可人生哪會永遠在我們個人的掌控之中,哪有那么多總是如意的事情,哪有我們想得到就能得到的事情,永遠勝算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功利心太強的人則注定會為功利所累,過得不開心,不快樂。
被世人尊稱為“千古一相”的李斯,曾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卓識,輔佐秦王滅了六國,實現秦的統一大業。在秦王朝鞏固中央集權,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上,李斯嘔心瀝血,屢建奇功。就是這樣的一位智者、賢臣,這樣一位對秦朝有大功業的人,在名利面前也難拒誘惑。為了自己的一點既得利益,秦始皇死后,他附和趙高偽造遺詔,立少子胡亥為帝,害了國家也害了自己。趙高篡權得逞后,以“謀反”之罪把李斯腰斬于市,并夷滅三族。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數不盡數,前人之鑒也不得不讓我們警醒:唯利是圖的人,必會導致人生的災難。
在我們周圍,有許多不計較個人得失、明理、通達之士,他們活得瀟灑、幸福。某大集團公司的董事長曾在公司的股份改造中拒絕屬于他個人的40%的股權,戲稱“拒做危險的暴發戶”。在近幾年的大災面前,許多志愿者不計個人得失甚至生命去參加救災,幫助受災的人們,他們都用自己的言行為現代人確立了超越個人利益的最佳人生坐標,他們是快樂的人。
需要的很少,就不要對生活苛求太多
有很多人在外拼命地掙錢,他們認為有了錢就可以滿足所有的愿望,自己就會快樂。其實他們錯了,愿望的越多,想要的就越多,對生活的期望值就越大,人就不會滿足,當然也不會快樂。這樣,無形中就剝奪了自己快樂的能力。所以,我們要學會對自己狠一點,不能一味地滿足自己的貪欲,而要讓自己學會滿足。
有一個信徒周游世界,一天晚上他走進了街區的一個小巷里,在那里他看見了一個生命垂危的乞丐。信徒拉著乞丐的手說:“需要幫忙嗎?我可以送你去醫院。”
但乞丐卻說:“算了,已經沒用了,我已經知足了。我愛唱歌,把音樂視為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全國的每一個角落,雖然我一無所有,但我實現了這個愿望,我已經別無所求了。現在我只想說,感謝神靈,讓我一生很都快樂,并讓我用歌聲養活了我自己。我的一生都在做我喜歡的事情,現在我快要死了,但死而無憾。”
話剛說完,乞丐就死了。信徒很虔誠地將他埋葬,并為他祈禱。
后來信徒每到一處都給人們講這個故事,并總結道:乞丐雖然不是一個腰纏萬貫的富豪,可他從不缺少生活中的快樂,因為他有著一顆容易滿足的心。
人生最有意義的活法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并從中發掘到一顆容易滿足的心靈。人類不快樂的最大原因就是欲望得不到滿足、目標得不到實現。小說《笑傲江湖》里有一句話說得好:“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我們現在的生活,豐衣足食已不成問題,甚至可以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可我們卻變得越來越不快樂。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我們心存貪戀,永遠不知滿足。因為不知足,我們心中總有缺憾。知足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真正的喜悅、寧靜和快樂。
從前,有一個年輕農夫總是抱怨自己生活不濟,命運多桀,既發不了財也當不了官,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因此農夫終日愁眉不展。
一天,有個道士路過他家,道士看到農夫悶悶不樂,便問其原因。
農夫嘆息道:“為什么我總有這么多的煩惱?為何我既沒有一技之長而又一貧如洗?”
道士說:“年輕人,你明明很富有啊!”
農夫問:“富有?我除了煩惱什么也沒有。”
道士微笑著問他:“那么,假如有人用100兩黃金換你20年的壽命,你愿意嗎?”
“當然不愿意!”
“那用500兩黃金換你的健康,你愿意嗎?”
“不愿意!”
“那用1000兩黃金換你的生命,你愿意嗎?”
“不愿意!”
道士大笑著說:“年輕人,到現在為止你至少擁有1600兩黃金了,難道還不夠富有嗎?”
俗話說:“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人們對事物一味理想化的要求導致了生活節奏加快,因此,常常不能平和心態,追求完美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東西。不對生活苛求太多,生活反而會賜予你更多的快樂。
不要為難自己,選擇幸福的心態
幸福,尋找它的人多,得到它的人少。很多人以為,只要取得了金錢上的富足、事業上的成功,他們就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然而,當他們拼全力站上人生頂峰的時候,卻往往會發出“高處不勝寒”的感嘆。他們或許在一瞬間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然而還沒等他們品嘗到幸福的滋味,他們的內心便被落寞與空虛充斥殆盡了。這些人不明白,幸福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體驗,它不會在乎人們的富有或者貧窮。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富人在城堡里流著痛苦的眼淚,而窮人則在鄉間哼著舒心的小調。
人們在談論幸福時,往往會這樣說,“這是一種幸福的感覺”“幸福的滋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啊,幸福往往關乎的是一種感覺,一種心態。當你用幸福的心態去觀察事物的時候,一切都會因你的心情而變得美好,而當你用痛苦的心情去觀察事物的時候,一切都會變得暗淡無光。
有人說,痛苦是上帝的懲罰,快樂是上帝的嘉獎。人生的苦與樂都是天定的,自己無法左右。但臺灣心靈大師張德芬說:“痛苦是自己選的,快樂是自己給的。”在張德芬看來,無論苦與樂,都沒有那么神秘,一切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在法國,有人問一行禪師:“信徒能從佛教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那些不信佛的人能從生活中找到快樂嗎?”
一行禪師說:“快樂無處不在,就看你會不會選擇快樂。”
提問者不解:“生活中有那么多快樂嗎?”
一行禪師指了指身前的一盆花說:“這上面就有你的快樂。”
提問者一臉茫然地問道:“有嗎?”
一行禪師說:“當然有啊,你到花市去選擇一盆你最喜歡的花,將它帶回家放在最顯眼的地方,并天天照料它,就像愛你的孩子一樣。你要學會和你的花兒培養感情:經常跟她說話,把心里話說給她聽,告訴她你多么愛它——你要相信,它總是很認真地聆聽著你的心事。你一定能夠體會到自己付出純真的愛意時內心和諧的感覺——那是多么美妙的感覺啊!如果你把時間和精力真正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你就會忘了自己的焦躁不安、憤悶和匆忙時的尷尬。你盡情欣賞你可愛的鮮花時,你就融入了愛的氛圍,你的身心就會融入輕松愉悅之中。”
快樂到底是用什么標準來衡量的呢?它又是由誰來控制的呢?其實很簡單,快樂常常就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那個真正操控著快樂的人,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就決定著我們會從中獲得快樂還是憂傷。這就是一行禪師的快樂之道。
樂觀的人會用積極的心態生存下來,而悲觀的人則選擇了放棄。選擇生存的人忍受著生命的苦痛,陽光總在風雨后,苦痛過后總會有幸福的存在;選擇了放棄的人雖然不會忍受長時間的苦痛,但是,他們永遠都失去了獲得幸福的機會。
心態就是如此重要。對于美好的事物,我們一方面希望它臻于永恒,一方面又擔心其太過嬌嫩而不能持久。在這種患得患失的矛盾心態下,我們讓自己陷入了痛苦之中。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事物美好的一面,我們看到的是事物終將毀滅的一面,雖然我們并不知道它將在什么時候毀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已經接近了幸福心態的真諦,但還是無法完整地將其表達清楚。幸福的心態就是不活在過去,也不活在未來,只是僅僅盯著現在。只有活在現在之中,你才會擁有幸福的心態。
幸福的心態是一種現在時的心態,是一種可以包容痛苦與悲傷的心態。它猶如一條緩緩流淌的大河,靜謐無聲而又澤被萬物。然而,為什么我們的內心總是被消極、痛苦的心態所占據,幸福總是受到無情地排擠呢?有心理學家指出,或許人類更偏愛心理上的刺激吧。消極、痛苦的心情顯然要比快樂的心情對人類的刺激更大,而人們往往是趨利避害的。從一定角度來講,痛苦有時候對人類來說更像是“利好”消息。是啊,枯燥的生活往往會造成精神的麻木。用痛苦的心情刺激一下,至少可以讓人類的知覺不至于消失殆盡。
可是,我們為什么不選擇用幸福的心態來調節自己的生活呢?幸福,難道不是每個人都在追求的嗎?或許,你會說:我也很想擁有幸福的心態,可是,我害怕我會失去它,這樣我必然會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我寧愿承受一定的痛苦。愚蠢的人呀,看看你受到了什么樣的蠱惑!你為什么總是選擇這些消極的思想作為自己生活的經驗呢?
踏踏實實地活,不讓“非分”之福累自己
社會上很多人都以能坐享“非分”之福而得意洋洋:“家里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家里有個愛人,外面有個情人”。這才是“成功者”的生活。事實上這種“成功”的日子并不好過:既擔心“前院”爆炸,又害怕“后院”失火。同時,又得背負對情人的責任和對家人和孩子的愧疚,日子過得提心吊膽,一旦事情鬧穿幫,不是家庭破裂,就是名譽掃地。
吳峰在一家會計師事務所任職,衣著貴氣、風度翩翩。別人看著他時,眼里總是透著羨慕!事業上一帆風順,家中還有一位如花美眷,人生至此,夫復何求?其實別看吳峰表面風光,他也有一肚子的苦惱:妻子比吳峰小5歲,年輕漂亮,大學畢業后就嫁給了他,現在家中做全職太太。妻子沒什么不好,但總是把生活重心放在他身上,這讓吳峰有種被動壓抑的感覺。最近吳峰又添了一個煩惱,那就是他的情人佳佳。佳佳是事務所的一名實習生,活潑美麗,盡管知道吳峰已經有了妻子、孩子,還是不顧一切地甘心當他的情人。最初的一段日子,吳峰過得很甜蜜,但慢慢地麻煩就來了:妻子責怪吳峰不回家,佳佳抱怨吳峰不陪她;今天妻子要吳峰陪她逛街!明天佳佳又要求去吃燭光晚餐……吳峰往往是左支右絀,里外不是人!漸漸地,吳峰覺得自己過得太累了,面對自己的妻子他有點作賊心虛,既覺得有愧,又害怕被拆穿;和佳佳在一起時,總得小心翼翼地討好她,沒有片刻輕松,何苦來呢?吳峰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吳峰剛開始婚外戀時,覺得一切都新鮮刺激,整個人都年輕了10歲,好像又重溫了過去戀愛的種種:期待電話的心情,怦然心跳的感覺,或是興奮地想要引吭高歌,或是一股暖流涌過心頭。整個人好像活在夢幻中,輕飄飄的。但很快他就發現自己如今除了要向妻子盡義務外,也要向情人盡義務。他必須同時滿足兩個女人對他的期望。因此他在兩個女人之間疲于奔命,沒有一點屬于自己的時間。剛開始原以為自己找到了一處沒有責任,可以自由休憩的“世外桃源”,沒想到如今這塊樂土也變成有義務、要負責任的負擔。
吳峰決定和佳佳分手,但事情遠沒有他想象的那么容易——佳佳堅決不肯分手,反而要求吳峰和妻子離婚。這可把吳峰嚇壞了,他怎么能拋妻棄子呢?佳佳干脆告訴他,如果他再提分手,自己就去找他妻子,把事情捅破。這回吳峰可明白什么叫作繭自縛了,可是這時后悔已經太晚了。3個月后,妻子發現了這件事,她憤怒地找到事務所大鬧了一場。“狐貍精”佳佳被解雇,吳峰在公司顏面掃地,也只得辭職了。佳佳在跟他要了一筆錢后去了上海,而妻子雖然為了孩子并未與他離婚,但卻總是對他冷冰冰的,甜蜜的生活很難找得回來了。
很多人經不住當下的誘惑,男人幻想著“賢妻美妾”的生活,女人渴望“藍顏知己”的傳奇。可是,他們不知道這種生活哪是人生的享受呀,其實是自己給自己的一種負擔,很多人因此讓自己身心疲憊。
趙明明原來在一個機關單位上班,后來下崗了,在朋友的幫助下下海經商,后來發展得很好。在頭幾年,趙明明能在商場上把持得住自己,盡量減少應酬,有空就陪孩子愛人。但是,當教師的丈夫不僅沒有品味,更是不懂風情,這讓一貫追求生活品位的趙明明有些失望。作為在外打拼的女人,趙明明在心中渴望遇到“懂自己”的人。
一次,趙明明在一個商貿洽談會上遇見了風流瀟灑的郭老板,也許是因為旅途寂寞,兩人發生了不該發生的事。后來,兩個人保持著情人關系。其實,趙明明并未在這個男人身上投注感情,她覺得這只不過是男歡女愛各取所需。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丈夫很快就發現了她的不忠。很快,丈夫遞給她一份離婚協議。趙明明整個人都呆了,她沒有想到丈夫竟然會發現這件事,更沒想到丈夫要為此離婚,她賭咒發誓、百般哀求,但倔強的丈夫還是和她離婚了。
離婚后,趙明明過得很不好:雖然有超大面積的樓房,但卻冰冷的像旅館;她身邊有男人,但卻沒人會像前夫那樣叮囑他“開車小心”;沒有人會像前夫那樣做好可口的家常飯菜,等著她一同分享!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生活中,很多人也和趙明明一樣,他們搞外遇沒有任何目的,只不過是因為一時放縱,可是,往往就是一時的錯念,讓人陷入深淵。很多時候,人們在為事業忙,在為家人忙。可是,有些人的忙,是在為情人忙,為扭曲的情感忙,從來不會停下來看看現在,珍惜現在。告訴你,超越現在的“非分之福”絕不是人生之福,而是毀滅人生幸福的泥潭。
改變你的心境,快樂才能到心里
佛教有這樣一個觀點,“境由心生”。這個觀點認為,人們內在的道德、情緒、情感往往會投射到外部的環境中。比如,一個喜極而泣的人,即使見到一個丑陋的東西,也會發覺它可愛的地方。而一個滿懷怨恨的人,即使見到最可愛的東西,也能挑出它身上的缺陷。“境由心生”,如果你想讓自己所處的環境變得快樂、溫馨的話,那么就改變你的心境吧。
布朗夫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失去了她唯一的兒子,而且在之前的幾年,她已經接連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母親。布朗夫人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境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人們開始歡慶戰爭的勝利,享受家庭的天倫之樂。而我的母親、丈夫,還有的我的兒子唐納都已經離我而去,整個家里就只有我一個人了。面對空蕩蕩的房間,一種強烈的孤獨感涌上了我的心頭。我知道,一個人的生活將把我打入孤獨、凄涼的境遇之中。面對著如此悲戚的環境,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時間過得很快,我感覺自己要被這種孤獨寂寞的氛圍壓抑地窒息而死了。我十分害怕,怕自己永遠陷入這種悲涼的境地。直到有一天,我對自己說:‘你已經失去了親人,可是你還有朋友。但是,如果你一直這樣毫無生氣地生活下去的話,你早晚也會失去他們。’我告訴自己必須振作起來。
“于是,我開始出去工作。漸漸地,我發現我對生活、同事、朋友們又重新產生了熱情。我知道,不幸的事情已經結束了,美好的生活正在前方等著我。
“雖然這種轉變經歷了很長時間才發生,但是它畢竟是到來了。我知道,這是我選擇出去工作帶來的結果。”
布朗夫人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她沒有一直沉浸在失去親人的悲涼心情之中,而是選擇走出家門、參加工作,在和同事、朋友的交往中改變自己的心境。她做到了。當她做到的那一刻,她的生命又重新顯現出了奪目的光輝。
選擇的力量存在于你我的頭腦之中,只要你想運用它,你隨時都可以將它掌握在你的手心之中。運用選擇的力量,你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境,實現自己的計劃,真正按照自己夢想的方式去生活。
有兩位老太太,她們雖然都已經年屆七十,卻有著不同的心境。一個老太太內心充滿活力,總是想嘗試新鮮的事物。另一個老太太則心如死灰,只求自己可以遠離疾病的折磨。充滿朝氣的老太太為自己定下了一個高遠的目標——征服世界的山峰,領略不同的風景。在70歲的年紀,這位老太太開始爬山。隨后的25年里,她一直從事這項事業。在95歲的時候,她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并因此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紀錄——登頂富士山年紀最大的人。這位老太太就是大名鼎鼎的胡達·克魯克斯。
克魯克斯女士以她積極的心態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我們雖然不能使時光倒流,重新得到充滿活力的青春,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使自己的心永遠年輕。
由此可見,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并不僅僅是環境,這個人面對環境所做出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是否可以掌握自己選擇的力量,通過控制自己的思想,進而間接地改變環境,這事關一個人的現在和未來。人生到底是以悲劇收場還是以喜劇落幕,是黯然失色還是豐富多彩,全在于一個人是否懂得去改變心境,優化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