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踏雪尋梅(5)

  • 戰襄陽
  • 吳蔚
  • 4936字
  • 2016-10-16 15:55:09

[10]襄陽府下轄襄陽、樊城、谷城(今湖北谷城)、南漳(今湖北南漳)、宜城(今湖北谷城)等縣,治襄陽縣。

[11]張柬之:字孟將,襄陽人。以賢良征試,擢為監察御史。后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荊州(治所襄陽)長史等職。宰相狄仁杰向女皇武則天推舉,武則天將其升為洛州司馬。不數日,狄仁杰再薦之,稱其“可為宰相,非司馬也”。遂得以升為秋官侍郎,又升宰相。與桓彥范、敬暉等人發動神龍革命,迫武則天禪讓于唐中宗,唐朝因而復辟,因功封漢陽郡王。后因得罪韋皇后、武三思被貶至死。其事跡見同系列小說《璇璣圖》。

[12]一宋尺等于31.4厘米(根據“太府布棉尺”“三司布棉尺”測定)。一丈等于十尺。八丈約為25米。

[13]劉誕:字休文,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第六子。初封廣陵王,改封隨郡王,復改封竟陵王。曾任雍州(治所襄陽)刺史。

[14]清商:古代民間音樂。東晉、南北朝時,以漢魏《相和》諸曲為基礎,吸收江南吳歌、荊楚西聲等民歌發展而成的俗樂,總稱為清商樂。隋時改稱清樂,于太常置清商署掌管,后成為隋唐燕樂的一部。因其中保存秦漢以來歷代民間音樂,隋文帝曾稱之為“華夏正聲”。清商樂的形式結構與《相和》諸曲大致相同,所用樂器較《相和》諸曲有增加,其古調至今多存于琴曲之中。西曲歌:原為民歌,后被采入樂府,為《清商曲》之一部。《樂府詩集》卷四十七:“《西曲歌》出于荊(即襄陽,襄陽為古荊州治所)、郢(郢州,今湖北鐘祥)、樊(樊城)、鄧(鄧城,今河南鄧縣)之間,而其聲節和諧,與《吳歌》亦異,故其方俗而謂之《西曲》云。”

[15]梅香:古代為婢子的別稱,即丫頭。樊樓為北宋時開封最大最繁華的酒樓,宋人有詩云:“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承平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具體可參見同系列小說《斧聲燭影》。

[16]宋元是理學形成和發展的時期,表現在女子服裝上,大都長裝打扮,裙子拖地,講究者還要在裙角系上珠子等裝飾物,以防裙片揚起。而高秀英則為了說唱方便起見,采取短裝打扮。高秀英是當時有名的民間馭說女藝人,說唱技巧高超,名動江湖。王惲有《鷓鴣引·贈馭說高秀英》:“短短羅桂淡淡妝。拂開紅袖便當場。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談霏玉有香。由漢魏,到隋唐。誰教若輩管興亡。百年總是逢場戲,拍板門錘未易當。”又有《浣溪紗》詠唱高秀英:“隋末唐初與漢亡,干戈此際最搶攘,一時人物盡鷹揚。褒鄂有靈毛發動,曹劉無敵簡書光,爭教含泣到分香。”

[17]說話:一種說唱藝術,即講故事,唐代已出現,唐人元稹:“嘗于新昌宅說《一枝花》話,自寅至巳猶末畢詞也。”

[18]《都城紀勝》:成書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記述當年南宋都城臨安繁華景象。全書一卷,書前有作者自序,正文中有《市井》《瓦舍眾伎》《社會》諸節,記述了當時的諸宮調、大曲、雜劇、唱賺、說書、雜技、皮影等各種藝術形式、演出情況、教坊組織等材料,對研究當時的戲劇、音樂、舞蹈有重要價值。作者不著姓氏,僅署名灌圃耐得翁。《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作是書者,既欲以富盛相夸,又自知茍安可愧,故諱而自匿,不著其名。”

[19]梅瓶:瓶式之一,因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而名。其形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附蓋。瓶體修長,為盛酒用具。梅瓶的出現與遼國契丹族生活習性有關。《遼史》稱“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此天時地利所以限南北也。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為適應遷移生活,契丹人創造出一種上粗下細、狀如雞腿的長腹瓷瓶,專用于運水或儲酒之用,小口是為了避免盛裝的水、酒濺出,減少酒的揮發并方便攜運。此雞腿瓶即為梅瓶的雛形之作,傳入北宋后,漢族地區也開始燒造這種長腹小口瓷瓶,最終使梅瓶造型固定下來。當時文人亦將梅瓶作為花瓶使用。南宋時人編類書《錦繡萬花谷》中錄詩云:“公余終日坐閑亭,看得梅開梅葉青。可是近來疏酒盞,酒瓶今已作花瓶。”

[20]燙酒:飲酒的一種方法。在中國歷史上,尤以宋人喜飲熱酒,認為熱酒活血,有益身體。方法為:將酒傾入壺中,以壺浸入“湯桶”(湯,指滾燙之水),待酒燙熱后飲用。“湯桶”之水涼了,則再換熱水。《水滸》第十回里有“閣子里叫‘將湯來!’李小二急去里面換湯”的描寫。迄今人們飲紹興酒(黃酒)時,仍有燙酒的習慣。又,以黃酒配窩子面,迄今仍是襄陽當地人最愛的美食。

[21]耶律楚材: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契丹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九世孫。父耶律履仕金,官至尚書右丞。耶律楚材生三歲而孤,由母楊氏撫養長大,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尤善為文。金章宗時以宰相子補省椽,后為開州同知。貞祐二年(1214年),金宜宗南遷汴京,以完顏福興留守燕京,耶律楚材被辟為燕京行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次年,燕京被蒙古軍攻陷,耶律楚材成為階下之囚。成吉思汗聞其名,召至漠北,語之曰:“遼金世仇,朕為汝雪之。”因耶律楚材原為遼人,遼國為金所滅,遂有此言。耶律楚材答道:“臣父祖嘗委質事之(金),既為之臣,敢仇君耶!”表示其祖、父均在金任高官,他本人不以遼國亡于金為恨。無非是委婉拒絕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反而認為耶律楚材忠直,令其跟隨左右,叫他“吾圖撒合里”而不名。“吾圖撒合里”是蒙古語中“長髯人”(當時男子成年有蓄須的風尚)的意思。耶律楚材先后追隨成吉思汗、窩闊臺西征南伐,日見信用,被任命為必阇赤(元官名,負責掌管文書,相當于掾史、令史),主管漢地民事,漢人習慣稱之為中書令、中書相公。耶律楚材自幼習儒,漢化很深,投附蒙古后,在幫助蒙古貴族從游牧經營方式向中原漢地傳統的農業統治制度過渡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2]那可兒:又作“那闊兒”,《元朝秘史》釋為“伴當”。蒙古汗國時貴族階級的親兵和扈從,平日侍從主人,戰時隨主出征,幫同殺伐擄掠等,以一心奉事主人為風尚。其實就是門戶奴隸身份,但因與主人關系親密,常常在戰時充當各級統將,分享優厚戰利品,一些人還以突出戰功躋身于貴族行列。速不臺征戰所及,東至高麗,西達波蘭、匈牙利,北到西伯利亞,南抵開封,是古代世界征戰范圍最廣的將領之一。

[23]呂師巡:京西安撫副使呂文煥(呂文德之弟)之子。呂師憲:呂文信(呂文德之弟,呂文煥之兄)之子。呂文信官任武功大夫、沿江副司諮議官。開慶元年(1259年),忽必烈率軍攻鄂州,呂文信率水軍在鄂州白鹿磯與張柔率領的蒙古漢軍遭遇,戰死。

[24]“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圍內的名門大族。秦漢以后,隨著家族的繁衍遷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緣論親疏的文化內涵逐漸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貴賤的內涵成了姓氏文化最為突出的特點。唐貞觀年間,吏部尚書高士廉奉詔撰修《氏族志》時,沿襲舊例,以山東崔姓為第一,皇族李姓為第二,唐太宗大怒,親自出面干涉,改李姓為第一,外威之姓為第二,崔姓降為第三。武則天執政時,修纂《姓氏錄》,改武姓為第一。最能說明姓氏貴賤,當數宋朝編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趙姓是國姓,位居榜首,錢為吳越王之姓,其余六姓為皇后外戚之姓。古人常以郡望自標,如明末名妓柳如是(其事跡見同系列小說《柳如是》)本為嘉興人,卻自稱“柳河東”,河東為柳氏宗望。張氏襄陽郡望始祖為張安之(西晉司空張華后人,張華為西漢大臣張良十六世孫),南陽郡望始祖為張彭(西漢張良六世孫)。北宋名臣包拯母親張氏(事跡見同系列小說《包青天》),即郡望南陽。

[25]張繼,字懿孫,襄陽人。唐天寶十二年(753年)進士,曾做過鹽鐵判官、檢校祠部郎中等小官。有名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中國有景詩共榮的文化現象,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使鸛雀樓出名,崔顥的《黃鶴樓》令黃鶴樓和四周景物出名,但影響最大的首推張繼的《楓橋夜泊》。寒山寺本來只是蘇州城外一座小寺,自從張繼此詩流傳之后,成為千古名勝,而且引發了“半夜是否敲鐘”的廣泛爭論與考證。

[26]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開元時期名宰相,詩人。有《望月懷遠》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27]唐州:今河南唐河。鄧州:今河南鄧縣。

[28]趙葵:字仲南,少年即跟隨父親趙方在軍中效力。某日,宋廷犒賞軍士,因賞賜太少,引起宋軍不滿。當時趙葵才十二三歲,察覺到軍士不滿的情緒,立即站出來大聲叫道:“這不過是朝廷的賞賜,我父親還另外有獎賞。”一句話立刻穩定了人心,化解了將士的不滿。趙葵每次遇敵,便與將士一同披甲上陣,親自深入敵陣殺敵。部下見主將如此奮不顧身,無不奮勇攻戰,盡死救之,因此其軍總能獲勝。趙葵工于詩文,善畫墨梅,其戎馬生涯余暇,專為梅寫真:注重寫實,蒼枝老干,杈芽突兀;造景幽深恬靜,繁葩疏蔭,幽妍芳潔。其傳世名作《杜甫詩意圖》是以杜甫名句“竹深留客處,荷凈納涼時”為題,描繪江南水鄉修竹、風荷的清幽景色,筆墨精美,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29]也有一種說法是,趙范是為避朝廷猜忌才刻意如此。宋朝重文輕武,猜忌武將,不敢完全付以兵權。南宋雖因戰事頻繁而有所緩和,但西蜀吳曦叛宋一事后,宋廷再度大肆削奪邊帥兵權。趙范曾上奏宋理宗:“國家之兵,聚則不少,散則不多,若能散能聚,可守可戰,使江、淮表里皆有可恃之勢,則戎馬侵突,足以御之矣。”其實是批評朝廷消極防御、處處布防的方略。處處布防雖削弱了將帥兵權、令朝廷放心,卻直接導致兵力分散,無法集中對敵。而更為可悲的是,主戰派多不被皇帝信任,大凡朝中沒有權臣作后臺的邊帥,均落得悲慘下場,如彭大雅、余玠等,詳見《釣魚城》。端平入洛(金亡后,趙范、趙葵等建議出兵收復開封,但未能成功,為宋蒙戰爭之開端)失敗后,趙范兄弟與老師鄭清之(時任宰相)等主戰派備受朝野詰難,趙范即在此背景下上任京湖帥。

[30]簿廳:主簿(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鑒,即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檔案以及各種印章等,大致相當于今秘書一職)辦公的官署。勘院:臨時審判機構,案件終結以后即告撤銷。始創于北宋代王安石變法時。《宋史·刑法志》:“神宗以來,凡一時承詔置推者謂之‘制勘院’,事出中書,則曰:‘推勘院。’”

[31]棗陽:今湖北棗陽。

[32]襄水:今湖北襄陽南渠。

[33]迄今襄陽古城墻上猶有“岳”字磚。

[34]隨州:今湖北隨州。與和氏璧齊名的隨侯珠即與隨州有關。春秋時期,隨國國主隨侯路遇受傷大蛇,救治了大蛇。后大蛇銜夜明珠回報。珠子直徑有一寸多,顏色純白,晚上發出的光像月亮一樣。張衡在《西京賦》中寫道:“流懸黎之夜光,綴隨珠以為燭。”又,1978年,隨州擂鼓墩出土了一套青銅編鐘(即曾侯乙編鐘),規模宏大,鑄造精美。音聲優美,音域寬廣,達五個八度。音階準確,和現代國際通用的C大調七聲音階相同。在中心的三個八度范圍內,有著完整的半音階,不但可以旋宮轉調,而且能演奏現代和聲與復調手法的多聲部樂曲。為世界音樂史和冶煉史上的奇跡,震驚中外。

[35]五代時,高保融據荊南,分江流,潴為大澤,有上、中、下三海,以遏北方戎馬者。此即為“高氏三海”,是中國歷史上極特殊的軍事水利工程,專門引水守城,與眾多引水攻城、引水淹敵事例正好相反。宋太祖統一天下后,“慮竊據者為后世患”,將三海泄流。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湖北安撫使兼知江陵府劉甲“以南北兵端既開,再筑上、中、下三海”。嘉泰四年(1204年),江陵守臣吳獵再次修治三海,“引沮漳之水注三海,綿亙數百余里,彌漫相連”,以為守城之險。后來元兵攻破江陵外城沙市,亦是利用天旱、三海干涸之機,使沙市失去大水屏障后而破城。

[36]投拜人:漢奸。

[37]荊門:今湖北荊門。復州:今湖北天門。信陽:今河南信陽。

[38]峽州:今湖北宜昌。枝江:今湖北枝江。

[39]當年右丞相史浩與名將張浚辯論道:“中原(指金人占領的中原地區)決無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并首稱北方淪陷區南歸者為“歸正人”,不贊成對歸正人委以重任,遂成為定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 交城县| 盐山县| 浮山县| 黔东| 多伦县| 马尔康县| 黑河市| 奉节县| 昌图县| 西充县| 石楼县| 普洱| 游戏| 浮山县| 二连浩特市| 四会市| 隆昌县| 宾川县| 武清区| 时尚| 青川县| 兖州市| 永修县| 西丰县| 天柱县| 武夷山市| 呼伦贝尔市| 青州市| 皋兰县| 习水县| 潜山县| 樟树市| 鄂托克前旗| 东源县| 东乡| 分宜县| 赫章县| 航空| 辽源市| 渑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