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蓑煙雨(1)
- 宋慈洗冤錄:滿懷冰雪
- 吳蔚
- 4921字
- 2018-06-01 20:22:17
登臨豐樂樓樓頂,既可俯瞰西湖全貌,又可遠眺群山——但見千峰連環(huán),一碧萬頃,柳汀花塢,歷歷欄檻間;而游橈畫舫,棹謳堤唱,往往會于樓下,為游覽之最。由于景色迷人,官僚、縉紳、士人設(shè)同年宴或是舉辦鄉(xiāng)會團拜,多選擇此處,天下名士更是以『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為幸。
東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麗。
臨堤臺榭,畫船樓閣,游人歌吹。
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
使百年南渡,一時豪杰,都忘卻、平生志。
可惜天旋時異,藉何人、雪當年恥?
登臨形勝,感傷今古,發(fā)揮英氣。
力士推山,天吳移水,作農(nóng)桑地。
借錢塘潮汐,為君洗盡,岳將軍淚!
——南宋·陳德武《水龍吟·西湖懷古》
西湖大略有十里見方。由臨安城出嘉會門,往西北數(shù)里,便是萬松嶺。這一帶山嶺多植巨松,蒼翠夾道,陰靄如云,日光穿漏,若碎金屑玉,人行其間,衣袂盡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詩贊道:“萬株松樹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萬松嶺即以此而名。
沿步行山道過嶺,經(jīng)長橋,便是西湖東南緣。南面是南屏山,慧日峰下有凈慈報恩寺,為吳越王錢俶[1]始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羅漢堂等主體建筑,重檐分翹,斗拱交錯,建筑宏麗,與靈隱寺、余杭的徑山寺、寧波的天童寺、阿育王寺同列為“禪院五山”。這里香火極旺,寺僧多達數(shù)千人,僅寺中伙房用來做飯的大鐵鍋便重達數(shù)千斤,由此可見寺廟僧眾之盛。每到傍晚,僧人會準時擊響晚鐘[2],此即為杭州十景之一“南屏晚鐘”之來歷。民眾喜愛崇拜的濟公和尚即在凈慈寺為僧。這位喜歡穿破衣破帽、手持破扇的高僧醫(yī)術(shù)精湛,時常救助百姓,被世人尊稱為“活佛”。
凈慈寺正北面,便是夕照山雷峰。上建有高塔,名雷峰塔,是吳越王錢俶為慶賀妃子黃氏生子而建,又名黃妃塔,俗稱西關(guān)磚塔。塔身七級,形制與六和塔相似,金碧翚飛,重檐飛棟,極為壯觀。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寶塔與湖光山色輝映,塔影橫空,金碧耀目,如夢似幻,別具風韻。宋人有詩寫道:“煙光山色淡溟濛,千尺浮圖兀倚空。湖上畫船歸欲盡,孤峰猶帶夕陽紅。”“雷峰夕照”之景即由此而來。
過凈慈寺西半里許,即到達北宋名士蘇東坡所建之長堤,自南向北穿過西湖,直達葛嶺,其景名“蘇堤春曉”。堤上有橋六座,即俗語所稱“西湖景致六條橋”。第五橋橋西有橫堤,稱小橫堤。過玉帶橋,則是金沙港,即金沙澗[3]流入西湖處。湖邊建有宮廷酒坊曲院,專取金沙港清澈之水釀造官酒。這一帶湖面種滿荷花,夏日花開時,清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聞?wù)呱硇木闼伙嫾醋恚嗍俏骱爸唬Q為“曲院風荷”。
再往北一二里,即是岳飛墳。之前岳飛遇害于大理寺風波亭后,一名叫隗順的獄卒冒著生命危險將其遺體運出,偷偷埋葬在錢塘門外的九曲叢祠。孝宗皇帝登基之初,即追復岳飛原官,為岳飛正名,這才“起枯骨于九泉之下”,以一品“孤儀”禮將岳飛遺骸改葬于西湖棲霞嶺下。淳熙六年(1179年),宋孝宗又為岳飛加謚號為“武穆”。岳飛雖死,盛名不衰,其墳遂成為西湖一大名勝,時稱“武穆墳”,四方趕來吊唁者絡(luò)繹不絕。
沿湖繼續(xù)東行,過西泠橋,橋邊有蘇小小墓。蘇小小是南齊著名歌妓,常乘油壁車[4]出行。她本人有詩云:“妾乘油壁車,郎跨青驄馬。何處結(jié)同心?西陵松柏下。”可謂才貌雙全的浪漫多情女子。可惜年僅十九歲就咯血而死,死后葬在西湖,贏得了后世無數(shù)文人騷客的憑吊。
古跡尤其是古墓其實并沒有多少看頭,然而它卻提供了一個憑吊歷史、展露歷史情懷的地方,人們總能在想象的空間里延續(xù)著歷史的哀音。時有《蘇小小歌》云:“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車不再逢。”上句集自唐代大詩人李白《山中問答》“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下句集自北宋名臣晏殊《寓意》“油壁香車不再逢,峽云無跡任西東”。佳人已逝,芳名猶存,稱得上足慰平生。
再沿湖東行,則是六一泉、五柳居、廬舍庵、中冷財神廟、行宮、圣因寺、望湖樓、照膽臺、蓮池庵、蘇公祠等。臨湖為“平湖秋月”。“平湖秋月”往北,為孤山放鶴亭。斷橋里湖,有閑地庵、葛嶺、保叔塔、大佛頭、昭慶寺等名勝。再往北,則直通河道,港汊分歧,四通八達。
再往東,則是唐代白居易所筑之白堤,直達錢塘門,堤上為“斷橋殘雪”一景。
過錢塘門往南,為豐豫門,又名涌金門,傳說是西湖中涌現(xiàn)金牛的地方。這里是西湖上的大碼頭,游船畫舫多聚于此。
繼續(xù)往南,依次有藕香居茶室、聽水亭、子路夫人祠、三義閣、白祖壇、錢王祠等名勝。沿途種有大批楊柳,是鳥兒們的樂園,有“柳浪聞鶯”一景。再往南,則是清波門,沿湖邊可達長橋。湖中有湖心亭,稍南為“三潭印月”一景,潭中有放生池。
此則為西湖景致之大概。湖山之景,四時無窮,雖有畫工,莫能摹寫。
西湖既是天下勝景,游人如織,東岸亦成為繁華街市——酒店酒樓,彩樓相對,繡旆相招,掩翳天日,且不論風雨寒暑,白日夜晚通宵營業(yè)。
觀賞西湖風貌的最佳位置,當屬豐豫門外的豐樂樓。臨安城之西共有四門,出錢湖、清波、錢塘三門,均看不見西湖,唯有豐豫門正與西湖相對,于是建樓掩之,關(guān)閉風水。豐樂樓位于西湖東岸邊,坐南朝北,西面正跨西湖,對南、北兩山之勝,時人稱之為“樓外湖山一望中”,位置堪稱絕佳。
豐樂樓前身為建于北宋年間的聳翠樓。宋高宗建都臨安后,一度懷念故都汴京的風土人情,遂改聳翠樓為豐樂樓,名字即取自昔日汴京最大之酒樓[5],后將此樓賜給了名將楊沂中。
這位楊沂中是北宋名將楊業(yè)的玄孫,是名副其實的“楊家將”出身,也算是南宋開國后的一員猛將,先任名將張俊軍下統(tǒng)制,累立戰(zhàn)功,后協(xié)助宰相陳康伯指揮對金保衛(wèi)戰(zhàn)。因此戰(zhàn)獲勝,楊沂中為宋高宗所器重,被賜名楊存中,開始主持南宋軍事。宋高宗將位置極佳的豐樂樓賜給楊沂中,足見對他寵愛有加。可嘆的是,這常人企之不及的帝王恩寵其實是以名將岳飛的性命為代價換來的。
當年岳飛被解除兵權(quán)后,憤然回到廬山,預(yù)備在山中終老。但宋高宗和秦檜忌憚岳飛在軍中威名太高,一心要置他于死地。秦檜先是收買岳飛部下副都統(tǒng)制王俊,指使他誣告張憲、岳云謀反,說張憲曾經(jīng)寫信給岳飛勸進,先將張憲、岳云逮捕下獄。隨即又派與岳飛交好的楊沂中去廬山誘捕岳飛。楊沂中見到岳飛后,稱岳云、張憲是因為一件小事被逮捕,需要岳飛親自到朝廷對質(zhì)。岳飛一向信任楊沂中,遂不顧部將勸阻,跟隨他來到京師。哪知道剛一進城,就被直接帶到南宋最高審判機關(guān)大理寺。岳飛仍然不能相信已被楊沂中出賣,問道:“我為國家出力半生,今日為何帶我到這里來?”當他轉(zhuǎn)頭看到岳云、張憲露著頭、光著腳、脖子手腳戴著枷鎖、渾身上下血跡斑斑時,這才明白過來,長嘆道:“我方知已落秦檜奸賊手中,使我為國忠心,一旦都休!”
后來岳飛以謀反罪名被賜死,岳云、張憲于軍前被當眾斬首,宋高宗欽命的監(jiān)斬者即是楊沂中。其人有這樣一段經(jīng)歷,無論如何都難以引起世人的好感。當時的臨安市民無論行路還是乘船,都要遠遠避開豐樂樓,以表示對楊沂中的厭惡。
豐樂樓的轉(zhuǎn)機,始于臨安知府張枃。張枃字定叟,是名臣張浚次子,以父恩步入仕途。他極有做官的天賦,在地方官任上時抑豪強,斂盜賊,吏材敏給,遇事不凝滯,多隨宜變通,在任皆以治辨稱。遂一路青云直上,做到了臨安知府。
張枃上任京師最高長官后,立即著手做了兩件驚世駭俗的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將臨安按地界分為一片一片的區(qū)域,每區(qū)設(shè)立警捕,專捕盜賊和行為不法者。之前京師號稱“奸盜聚慝,浩穰之地”,自從張枃設(shè)立警捕制度后,臨安治安形勢陡然好轉(zhuǎn),竟然到了“夜戶不閉”的地步。張枃由此贏得了朝野間廣泛的贊譽,被稱為南渡后京尹之首。
第二件大事則跟豐樂樓有關(guān)。“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宋人大多嗜酒,吃酒是時代風尚,相應(yīng)地,酒樓、酒肆便成了臨安最賺錢的行業(yè)。甚至連官方的香藥局除了經(jīng)營香藥外,還專門做起了為官、私宴會提供醒酒藥的營生,副業(yè)遠比主業(yè)要賺錢多。時有俗諺稱:“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趕著行在[6]賣酒醋。”京師是全國政治經(jīng)濟中心,酒樓云集,如三元樓、熙春樓、賞心樓、花月樓等均是著名的私營酒樓。酒樓盈利巨大,官府一心想要撈錢,自然不舍得放棄這塊肥肉,戶部點檢所官營酒庫亦設(shè)有官酒樓,對外經(jīng)營。官酒樓由于有官方背景,財大氣粗,往往比私營酒樓規(guī)模更大。豐樂樓據(jù)西湖之會,臨水而建,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張枃當時還兼領(lǐng)戶部酒庫事,一眼便看到了豐樂樓巨大的商業(yè)價值,便利用權(quán)勢,強行將此樓收歸官有,改作為西子庫[7]官營的酒樓。
事實果如張枃所預(yù)料的那樣,豐樂樓稍一嶄露頭角,便躍升為京師最紅火的酒樓,客流、財源滾滾而來,幾乎達到了日進斗金的地步,堪稱臨安最大的銷金窩兒,是天下第一等奢靡之所。民間責備、指斥鋪張浪費之人,均稱“作豐作樂”,即源自豐樂樓。
改作官酒樓后的豐樂樓以主樓得名,實則為一個獨立院落,地基比北面的街道要高,除了西面臨水之外,其余三面建有圍墻。正門開在北面,東、西兩側(cè)各有一棵大柳樹。大門入口處也不是尋常的臺階加上高高的門檻,而是拱形石條壘成的半斜面,方便酒客乘坐的車馬通過。門前支設(shè)有紅綠色的杈子,掛著緋綠色的門簾、貼金的紅紗桅子燈,到了晚上點亮燈燭,燈火輝煌,五光十色,格外耀目。
進來大門,則是一處院落,花木亭榭,映帶參錯,氣象尤奇。穿過甬道,經(jīng)過迎賓大廳,便可進入主樓豐樂樓。
豐樂樓樓高三層,歇山屋頂,四角飛翹,高接云霄。登臨樓頂,既可俯瞰西湖全貌,又可遠眺群山。但見千峰連環(huán),一碧萬頃,柳汀花塢,歷歷欄檻間;而游橈畫舫,棹謳堤唱,往往會于樓下,為游覽之最。由于景色迷人,官僚、縉紳、士人設(shè)同年宴或是舉辦鄉(xiāng)會團拜,多選擇此處,天下名士更是以“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為幸。
宋朝唯一的宗室宰相趙汝愚有《柳梢青》一詞專詠豐樂樓:
水月光中,煙霞影里,涌出樓臺。
空外笙簫,云間笑語,人在蓬萊。
天香暗逐風回,正十里,荷花盛開。
買個扁舟,山南游遍,山北歸來。
趙汝愚在筆下毫不吝嗇地將豐樂樓喻為蓬萊仙山。他既是趙氏宗室身份,又任過宰相等中樞要職,見多識廣自不待言,尚有如此驚嘆之語,足見豐樂樓樓頂風光滿目,好景良辰,堪比仙境。
西湖天下美景,朝昏晴雨,四序總宜。杭人亦無時而不游,而春游特盛。正值陽春三月,物華冉冉,西湖堤岸桃紅柳綠,萬紫千紅,正是一年中最濃艷繽紛的季節(jié)。四方游客應(yīng)時蜂擁而至,或游山,或行樂,比肩接踵,已到了張袂成蔭、揮汗如雨的地步。
從上午巳時開始,豐樂樓門前便高懸出“客滿”的木牌。階下則站著兩名酒保,都是唇紅齒白的俊美少年,卻不是主動招徠主顧,而是向欲進豐樂樓的客人解釋樓里早就人滿為患、不能再接客了。許多人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亦有因此而心懷不滿者,然而豐樂樓是官營酒樓,除了發(fā)兩句牢騷外,也不敢多生事端。猶自有一些不肯就此離開、徘徊在門外等待座位者。
霍儀先是掏了兩吊錢塞給坐在墻角邊賣唱的盲人父女,隨即便站在階下,矚目著那塊“客滿”的木牌——那木牌雖然陳舊,看上去很有些年頭,但兩個大字卻寫得龍飛鳳舞,筆力蒼勁,極見功力,一望便是名家所書。
陪同霍儀的是一名五十來歲的黑袍長者,虎背熊腰,雖年紀已大,又身穿便衣,沒有佩帶兵刃,卻自有一股威嚴的軍人風范。他姓畢名再遇,出身將門,是岳飛部將畢進之子,現(xiàn)在侍衛(wèi)馬軍司[8]任職,今日是特意陪同鄉(xiāng)來品嘗豐樂樓的名吃宋嫂魚羹。
畢再遇見霍儀目光灼灼,始終不離木牌,便主動告知,道:“那是名士樓鑰[9]所書。”
霍儀大約二十歲出頭,一身青衣長衫,似商非商,似士非士。他還是第一次來到臨安,不熟悉京師掌故,亦不知道樓鑰是誰,只是禮節(jié)性地點了點頭。
畢再遇嘆道:“你可算來得不巧,不然還能看到樓鑰為豐樂樓寫的金字招牌。那可是三尺見方的大字,比這兩個字寫得好多了。”
原來那“客滿”木牌并不是樓鑰為豐樂樓留下的唯一墨寶,他還寫過樓匾,但數(shù)月前的一個夜晚被人悄無聲息地竊走了。最為有趣的是,這位風雅而且手段高明的竊賊不光竊走了豐樂樓的招牌,還戲謔性地用粉筆在原樓匾懸掛處寫下了三個大字:“我來也。”于是這位梁上君子相應(yīng)得了“我來也”的綽號,一夜之間成為京師婦孺皆知的人物。
其后,我來也更是頂風作案,接連盜取臨安數(shù)家富戶,每于人家作竊,必要粉書“我來也”三字,既是夸耀,亦是示威。臨安知府趙師囗震怒拍案,調(diào)集大量精干人手,深入臨安各廂坊街巷查訪緝捕,并為此懸出一百萬錢[10]的巨賞,鼓勵市民舉報線索,卻始終沒有捉住這位神秘的我來也,甚至從來沒有人見過他的真實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