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引子(2)
- 宋慈洗冤錄:一天明月
- 吳蔚
- 3039字
- 2016-10-16 15:53:55
紹熙五年(1194年),宋孝宗生病,宋光宗連續(xù)三個月不肯過宮探視父親,還天天與李鳳娘游宴玩樂。皇帝如此行徑,完全喪失了人心。群臣因宋光宗不聽從勸諫,紛紛上疏自求罷黜,居家待罪,由此竟然出現(xiàn)了“舉朝求去,如出一口”的現(xiàn)象,宋光宗則統(tǒng)統(tǒng)置之不理。
宋孝宗臨死前,想見兒子宋光宗一面,顧視左右,卻又說不出口,無奈地流下淚來。消息傳入朝中,宰相留正、兵部尚書羅點、中書舍人陳傅良、起居舍人彭龜年等紛紛進諫,勸宋光宗過宮去盡最后的孝道。留正甚至拉住宋光宗的衣裾哭諫,但宋光宗不聽,最后只同意由次子嘉王趙擴前去探視。六月,宋孝宗在無限的遺憾和落寞中崩逝于重華宮。
在李鳳娘的挑唆下,宋光宗居然不相信父親是真死,懷疑是個圈套,不但不去重華宮,連喪事也不肯出面主持,只是稱病不出。宰相留正與禮部尚書、知樞密院事趙汝愚無可奈何,只好請已經(jīng)八十多歲的宋高宗皇后太皇太后吳芍芬出面主持喪禮。
由于宋光宗稱病不出,朝中騷動。宰相留正心中不安,故意在上朝時摔了一跤,隨即稱病離朝。留正一走,朝政更加混亂。趙汝愚與大臣韓侂胄密謀,認為宋光宗已經(jīng)失去人心,不宜再居皇位。趙汝愚是趙氏宗室,而韓侂胄則是外戚,是北宋大臣韓琦曾孫、太皇太后吳芍芬親外甥。這二人在朝中影響力非同小可,然而要想發(fā)動宮廷政變,仍需要軍隊的支持,可掌管禁軍的郭杲不愿意卷入政治風波。宗室子弟、秦王趙廷美七世孫趙彥逾曾對郭杲有救命之恩,趙汝愚請其出面,最終說服了郭杲。有了禁軍的武力支持,事情便幾成定局,再由韓侂胄出面,請?zhí)侍髤巧址蚁略t,稱宋光宗愿意自動退位為太上皇,由嘉王趙擴即皇帝位。
趙擴為皇后李鳳娘所生,其即位的一幕頗具戲劇性。當太皇太后吳芍芬命趙擴穿上黃袍登基時,趙擴卻堅決推辭不就。自古以來,新皇帝即位,裝腔作勢推辭者不在少數(shù)。但趙擴卻顯然是極少見的真心不想做皇帝的人,他力辭不成,竟然嚇得逃跑,一邊繞著殿柱大兜圈子,一邊大聲喊道:“兒臣做不得,做不得!”最后還是吳太后下令大臣挾持住趙擴,強行逼迫他穿上黃袍,這才順利登位,是為宋寧宗。
等到兒子趙擴正式當了皇帝,宋光宗才知道消息,但此時也無可奈何,只好說:“事先怎么不讓我知道?”宋光宗在位僅有五年時間,且昏庸不堪,碌碌無為。他被迫退位后,李鳳娘也隨著丈夫的失勢而被權力所遺棄。
宋寧宗本來不愿意當皇帝,被迫當上皇帝后,也是碌碌無所作為,絲毫不想為國家大事勞心費神。皇帝不理朝政,奏章很快就堆積如山。為了省事,宋寧宗就在所有的奏章上都批示“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大臣的奏章意見相左,竟然得到的批示都是“可”。宋寧宗上朝時,經(jīng)常一言不發(fā),大臣們在下面奏事,說得口干舌燥,他既不表態(tài),也不決斷,由此讓人不得不懷疑這位皇帝的智力水平。
皇帝昏庸無能,朝臣便開始黨爭。趙汝愚因擁立有功,升任樞密使,兼任右相,韓侂胄則任樞密院都承旨,二人之前因利益而臨時結成的聯(lián)盟很快土崩瓦解。趙汝愚執(zhí)掌朝政大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力薦名儒朱熹為煥章閣侍制兼侍講,名義上是為宋寧宗講道學,實則是要與朱熹合力排擠韓侂胄。
朱熹字仲晦,別稱紫陽,婺源[7]人氏,是南宋著名理學家,世稱“朱子”。他幼年跟隨父親朱松讀書學習,十三歲時朱松病逝,朱熹遵父遺命,到崇安五夫里依附父親生前摯友劉子羽。劉子羽建紫陽樓供朱熹母子居住,視朱熹如己子,親自教導,朱熹年十八歲時即登進士。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三十一歲時正式拜程頤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后儒學重要人物。他將《論語》《孟子》與《禮記》一書中的兩篇《大學》《中庸》合訂為一部書,定名《四書》。《四書》遂與《五經(jīng)》合稱為《四書五經(jīng)》,且《四書》的地位逐漸超越了傳統(tǒng)儒家的《五經(jīng)》。他所發(fā)揚的《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成為后世學者必宗的追求。
盡管學術上顯赫非凡,朱熹的仕途并非一帆風順,為官僅十余年,且多為地方官,他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興學教育上。晚年朱熹定居在建陽考亭,辦書院講學,著書立說,四方學子不遠千里前來求學,遂形成學術史上令人矚目的“考亭學派”。
受宰相趙汝愚推薦擔任新皇帝侍講時,朱熹已經(jīng)六十五歲。他第一次有親近皇帝的機會,于是欣然趕赴京師臨安,與趙汝愚結為死黨,協(xié)力對付另一權臣韓侂胄。兩方展開了激烈的明爭暗斗。趙汝愚雖是趙氏宗室,又得到朱熹為首的理學派的全力支持,然而韓侂胄背后靠山更大,不但有太皇太后吳芍芬撐腰,宋寧宗皇后韓氏還是其侄孫女,占盡天時地利。韓侂胄本人更是一改南宋王朝卑躬屈膝的投降姿態(tài),擺出誓死抗金的架勢,由此得到參知政事京鏜等主戰(zhàn)派官員和民間大量愛國人士的支持。之前參與擁立寧宗的宗室趙彥逾和禁軍首領郭杲也都站在韓侂胄一方。
宋寧宗本就不愛讀書聽課,身為侍講的朱熹又急于求成,不斷在皇帝面前攻訐韓侂胄包藏禍心,為皇帝所不喜。朱熹僅僅當了四十六天侍講,就被皇帝罷免出朝。而趙汝愚最終也敗下陣來,韓侂胄利用“宗室不得為宰執(zhí)”的祖宗家法,說服宋寧宗罷免了趙汝愚的宰相職務。趙汝愚于貶斥途中被殘酷迫害致死。韓侂胄從此成為南宋舉足輕重的人物,地位和權力遠高于一般的宰相。
為了進一步打擊政敵,韓侂胄將理學稱為“偽學”,對朱熹等理學學者大肆打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慶元黨禁”。朱熹本人身敗名裂,一生辛苦經(jīng)營的道學集團亦迅速瓦解,道學一片聲名狼藉,成為朝中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面對人生突如其來的打擊,朱熹表現(xiàn)得相當坦然,道:“福禍之來,命也。”又特賦一首《念奴嬌》:
臨風一笑,問群芳誰是,真香純白。
獨立無朋,算只有,姑射山頭仙客。
絕艷誰憐,真心自保,邈與塵緣隔。
天然殊勝,不關風露冰雪。
應笑俗李麤桃,無言翻引得,狂蜂輕蝶。
爭似黃昏閑弄影,清淺一溪霜月。
畫角吹殘,瑤臺夢斷,直下成休歇。
綠陰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他以冰清玉潔的白梅自比。從此回到建陽三桂里,潛心著述,過起了老驥伏櫪的日子。
南宋朝廷大興黨禁之時,北方局勢正在悄然發(fā)生變化。金人內亂不斷,實力大衰,而漠北的蒙古則日益壯大。
就在“慶元黨禁”開始的這一年,蒙古草原發(fā)生了著名的十三翼之戰(zhàn),乞顏部鐵木真大敗札答蘭部札木合十三路軍,一躍成為蒙古諸部中實力最強大者。這位有著征服天下野心的天驕人物,隨即馬不停蹄地開始了統(tǒng)一蒙古的步伐。
注釋:
[1]采石:今安徽當涂北。
[2]德壽宮遺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區(qū)望江路北側,南與清代“紅頂商人”胡雪巖故居僅一街之隔,西與鼓樓相望,原為權相秦檜府第。有人說此地有“王氣”。秦檜死后,趙構便令有關部門將這塊“寶地”收歸朝廷,并以原秦府為基礎,大興土木,擴建成一座金碧輝煌的新宮殿,取名“德壽宮”,與坐落在臨安城南鳳凰山的皇宮并稱為“南北大內”。其占地東西長約二百五十米,南北長約七十米,東臨今杭州鹽橋大河,南至望仙橋直街,西達吉祥巷,北抵佑圣觀路。
[3]建康:今江蘇南京。南宋建立后,宋高宗一度駐蹕建康,直到紹興二年(1132年)正月才進駐臨安(今浙江杭州),紹興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臨安。
[4]兀術: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女真名兀術,詞義是“頭”,漢名完顏宗弼。多稱金兀術。撻懶:金太祖堂弟,漢名完顏昌。
[5]歸正意為投歸正統(tǒng),歸正人則是投歸正統(tǒng)之人,是南宋特有的對北方金人淪陷區(qū)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稱。
[6]辛棄疾娶趙氏時尚身陷金人淪陷區(qū),而趙氏家族一直寓居江陰(今江蘇江陰),他如何能與趙氏結識并娶其為妻一直是未解歷史之謎。本小說中所涉及相關情節(jié)只是作者個人推想,沒有文獻或考古實據(jù)。
[7]婺源:今江西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