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望塵莫及 尼克松和狡猾的洛克菲勒兄弟(2)
- 糧食危機:利用轉基因糧食謀取世界霸權(增訂版)
- (英)柯南·道爾
- 2956字
- 2016-12-13 17:48:47
美國《時代》周刊在1974年11月11日對世界糧食危機作出了總結性專題報告,揭示了美國權勢集團偏愛治療類選法[1]的原因:
在西方,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談論治療類選法……如果美國認為因受援國未能就控制人口和改善糧食分配采取措施,而使美國認為對其援助等于打水漂,那么美國不會給予這個國家任何幫助。這個政策可能是殘酷的,但是這可能是施加長期影響的唯一辦法。這種治療類選法也可能要求政治上的讓步……華盛頓可能會覺得沒有義務去幫助那些始終強烈反對美國的國家。正如厄爾·巴茨這樣對《時代》說:“糧食是一種武器。現在糧食是我們在談判時所用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保?)
其實提供糧食并不是真正的武器,拒絕提供糧食造成的饑荒才是真正的武器。
“在羅馬……”
“冷戰”期間,華盛頓一直對建立國際共管的糧食儲備持反對態度。世界糧食儲備實質上的枯竭促成了1974年在羅馬召開的聯合國世界糧食大會。1972年全世界糧食歉收狀況異常嚴重,世界糧食儲備只有2.09億噸,相當于66天的存量。1974年世界糧食產量達到歷史最高紀錄,然而世界糧食儲量卻減少到2500萬噸[2],或者說37天的存量。1975年糧食獲得特大豐收后預計糧食儲備只達到27天存量。(9)
問題就出在豐收的糧食落到了少數幾家貿易巨頭的手中,它們都是清一色的美國公司。這就是當基辛格提出糧食就是武器的言論時,他頭腦里的基本概念。
喬治·麥戈文當時是參議院人類營養委員會主席。他說道:“私營貿易商在交易中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將投資轉化成利潤……實際上,私人手中的儲備根本不是儲備。正是這種市場機制導致了我們今天面臨的局面。”(10)
麥戈文的這番言論并不受美國的權勢集團歡迎。因此,他與尼克松在1972年競爭總統時注定以災難性的失敗而告終。糧食交易巨頭們操縱著糧食供應,蓄意抬高價格。由于美國政府不要求提供精確的糧食報告,只有嘉吉和大陸谷物公司等糧食巨頭了解他們到底有多少糧食儲備。
詹姆斯·麥克黑爾是賓夕法尼亞州的農業局局長,他曾在1974年的羅馬糧食大會上呼吁建立合理的國際糧食政策。他指出:當時世界上95%的糧食儲備都在六家跨國農業綜合企業的控制之下,這六家公司是嘉吉谷物公司、大陸谷物公司、庫克工業公司、達孚公司、邦基公司和ADM公司。這六家公司都是美國公司。(11)
華盛頓和糧食巨頭之間的聯系是基辛格糧食武器的核心。國際食品工作者聯合會的讓·皮埃爾·拉維克曾在羅馬糧食大會上提到糧食行業的六大巨頭,他說:“他們決定生產糧食所需的關鍵投入品的數量、購買農產品的數量,決定在哪里建廠、在哪里投資。商業化農業在過去十年增長迅速……與饑餓和食品短缺的增長成正比。”(12)
接下來的十多年發生的事情遠遠超出拉維克1974年的警告。美國準備通過私人企業,以營利為目的等手段重組全球糧食市場,為20世紀90年代的基因革命鋪路。
洛克菲勒利益集團和洛克菲勒基金會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重塑世界農業結構的過程中扮演了無與倫比的決定性的角色。
尼克松的農業出口戰略
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糧食和農產品市場的形成是美國于20世紀70年代初尼克松執政時期開始的長期戰略的一部分。1971年8月,尼克松取消了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與黃金兌換的規定,使美元與黃金脫鉤。他放任美元隨意貶值,或者說——自由浮動。這個新規定是保證美國糧食在歐洲和全世界的出口更具競爭力的戰略步驟之一。
自由貿易是尼克松執政時期的政治口號。嘉吉公司、大陸谷物公司、ADM公司成為這一陣營中的新成員。
1972年威廉·皮爾斯成為尼克松的大使級貿易談判特別副代表。他曾是總統的國際貿易和投資政策委員會的主要成員。國際貿易和投資政策委員會是以IBM前總裁阿爾伯特·威廉姆斯為主席的一個特殊的貿易團體,當時皮爾斯是嘉吉公司主管公共事務的副總裁。
毫不奇怪,皮爾斯做到了將威廉姆斯領導的委員會報告的最后一稿提交給總統,該報告建議美國應該給其他國家施壓,以消除妨礙美國農產品出口的農業貿易壁壘。這份報告同時還反對那些支持“低效率農民”(皮爾斯的口頭禪)的政策。總之,皮爾斯做到了讓威廉姆斯的報告重點討論如何擴大美國的糧食出口問題。
幾年后,嘉吉的副總裁沃爾特·B.桑德斯在新奧爾良召開的美國糧食與飼料協會組織的會議上說:“農業政策的基本問題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人們一直相信保護農業收入的最好辦法是將其與價格聯系起來……事實上收入必須更多地依賴于生產效率、收入來源的多樣性、更好的營銷和更大的規模,而不是單位價格?!保?3)換句話說,就是家庭式經營的農民必須趕緊撤出農業,讓新的農業綜合企業巨頭來主導農業。
這一政策的轉變是在美國所標榜的“效率”的信條下進行的,這一轉變在接下來的30年中產生了災難性的后果。
嘉吉公司的皮爾斯認為美國的農業具有規模和效率、技術和資本等優勢,這些優勢使它成為世界糧食出口的老大。按照他的觀點,像歐共體這樣保護本國農民利益的地區和國家都是在保護“低效率”。華盛頓決心打垮“歐洲共同農業政策”,該政策是法國戰后政治穩定的脊梁。
威廉姆斯和皮爾斯的報告運用了全球安全保護傘的觀點,報告指出:“我們今天面臨的很多問題都來源于美國作為非共產主義世界的主要力量所承擔的海外責任。”然而,在報告中他忘了提到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刻意扮演“世界警察”角色的背景。這一虛偽的觀點只不過是美國向其他國家施壓,來為嘉吉等農業綜合企業巨頭打開市場找到的一塊遮羞布,其目的就是讓其他國家為美國在“冷戰”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出的“犧牲”“埋單”。
皮爾斯提出的戰略成為1972年尼克松“新經濟政策”的核心部分。兩年后,嘉吉公司的皮爾斯進入總統的“經濟發展委員會”,協助總統制定美國的國內農業政策。在委員會中他的目標就是消除美國農業中“過剩的人力資源”,使成千上萬的家庭式農業經營者破產,為大型農業綜合企業的發展創造空間。后來他又回到了嘉吉公司,積極踐行少數私營企業和它們賴以生存的政府部門之間的“旋轉門制度”。
尼克松執政期間采用的皮爾斯戰略是披著面紗的糧食帝國主義。其觀點是,歐洲、日本和其他工業化國家都應該放棄本國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為美國成為世界糧倉開辟道路,這才是世界資源“最合理的”應用。別的玩意兒都是“低效率”。
華盛頓可以應用英國“自由貿易”的經典論點。英國自1846年廢除了《玉米法案》后開始實行“自由貿易”,在清除了針對弱小競爭者的貿易保護措施后,處于主導地位的經濟和貿易強國都得到了好處。
皮爾斯的戰略,更準確地說是嘉吉的戰略,其目的在于制定美國今后三十年的貿易政策。這個戰略在培養美國的幾家大型農業化學公司通過應用轉基因植物、獲得掌控世界種子和農藥市場的能力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皮爾斯認為,為了成為世界上最有效率的農業生產國,傳統的美國家庭式農業必須為農業生產的重大革命讓路。家庭式農場將變成“工廠式農場”,農業也將變成“農業企業”。
威廉姆斯委員會相信:為了執行這樣的“自由貿易”政策,美國農業必須轉變為高效率的出口型產業,廢除國內旨在保護農業收入的政策,轉向以“自由市場”為導向的農業。這個觀點得到了農業綜合企業的普遍支持,紐約的大型銀行和投資公司也贊同這一觀點,它們將新興的農業綜合企業視為華爾街股票投資的潛在“熱點”。這項政策成為尼克松時期美國農業政策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