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匪夷所思的行為——為什么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2)
- 你所不了解的冷門知識:再冷門的問題也有最熱鬧的答案
- 小巫博士
- 4859字
- 2016-10-16 15:59:03
盡管如此,心理學家們依然熱衷于對這一現象的研究。薩姆·帕特納姆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間屋子里擺放了許多充滿童話色彩的肥皂泡泡、萬圣節的化裝面具和會發出響聲的玩具,然后把孩子們請到屋子里讓他們自由玩耍。有些孩子一見到泡泡便興奮地跑上去,有些孩子對那些會發出聲響的玩具頗感興趣。當一個戴著骷髏面具的人出現在他們面前時,還會高興地尖叫起來。有些孩子則靜靜地站在一旁觀察,還有些孩子反倒哭了起來。
◎羞怯是一種復雜的心理行為
薩姆·帕特納姆把孩子們的不同反應記錄下來,并且試圖通過這些反應來回答一個問題:為什么有的人安于現狀,對新事物感到緊張恐懼?在探尋未知世界的過程中,為什么有人勇往直前,也有人最終退縮?
帕特納姆研究的正是這種奇特的心理狀態。許多科學家都相信,人之所以會害羞的原因就在于此。而實驗結果也證明,那些對新環境抱有抵觸情緒的人,更愿意將自己的想法埋在內心深處,他們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傾向于產生緊張和消極的情緒。
通過觀察研究孩子們的行為,并對他們進行腦部掃描以及基因測試,科學家逐漸解開了一些疑問。他們發現羞怯是一種復雜的,從某種角度上說,還是有益的心理行為。當我們面對陌生人的時候,首先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就是害羞,這種害羞情緒可能都蓋過了緊張,也蓋過對陌生人那種半信半疑的猜度和焦慮。
其實,許多因素都會使人感到害羞,單純的性格內向并非全部原因。如果你周末的時候更樂于待在家中陪父母,而不是去參加熱鬧的聚會,這并不能說明你是個害羞的人。除非你這么做的原因是為了避免聚會給自己帶來焦慮感。關于這一點,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杰羅姆·卡甘認為,較之一般的緊張與不安,人們與陌生人相處時感到的羞怯是一種更強烈的情緒。容易害羞的人往往性格內向,但性格內向的人卻未必都會害羞。
盡管有了這樣的定義限制,我們周圍還是有許多害羞的人。心理學家卡甘說,即便不去考慮那些拒絕承認自己情況的人,社會中害羞人群的比例依然會達到30%這一驚人數字。人們之所以容易情緒緊張有諸多原因。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困惑與煩惱就是成因之一。
◎是否存在害羞基因
在我們的人體內,有一種名叫5-羥色胺的化學物質,這是一種神經傳遞素,能夠影響人們的焦慮、沮喪等精神狀態。研究者在對不同性格的孩子進行DNA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在那些羞怯孩子的大腦中,與5-羥色胺有關的基因更短。雖然沒有完整的證據可以證明基因決定害羞之說,但許多人依然認為,基因至少能產生一些影響。實際上,那些基因如此的人往往會表現得更加羞怯,而且對壓力也更為敏感。這一部分是天生的。
通常來說,害羞者的社交能力一般都不是很強,如果說生物多樣性使世界變得豐富多彩,那么,彼此的和睦共處無疑會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正如意大利米蘭圣巴法利大學的馬可·拜特格里教授所言:“羞怯與否是個體差異的體現,它使我們的世界更多元。”其實害羞也會對人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害羞的孩子比開朗的孩子接觸的人要少得多,他們不喜歡去熱鬧、嘈雜的地方,而更加熱衷于學習和鉆研科學,所以他們接觸犯罪的概率也會相對小很多。
17.為什么一著涼就感冒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昨天晚上睡覺著涼感冒了”之類的說法。且慢,著涼就是感冒嗎?兩者是等同關系嗎?如果不是,著涼能引起感冒嗎?
◎著涼與感冒
其實,看似稀松平常的話題,有待深究一番。
首先,從概念來判斷,著涼就是身體感受到涼。這里的涼可以是由外界較大的溫差變化引起,比如夏天的晚間溫度,同白天溫差相比能達10度,如果不注意保暖,便容易著涼。而在寒冷的冬日,人在室外活動時如果穿衣保暖不夠,也會因氣溫過低而著涼,出現比如冷得發抖、打噴嚏、鼻塞不暢、拉肚子等著涼的后果。
那什么是感冒呢?感冒一詞極具中國特色,據說這詞發端自南宋的官場。當時的館閣(中央級學術機構)也有值班制度,但基本無事。為了開溜,他們約定俗成在登記簿上把原因寫為“腸肚不安”。一位值班新人偏不遵照慣例,標新立異地寫上“感風”二字。到了清代,感風進化為感冒,也就是身體感受到疾病癥狀的全面爆發。
的確,感冒癥狀非常全面,咽喉發干、鼻塞、咳嗽、打噴嚏、頭痛等,讓人夠難受。感冒是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也是最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說其是傳染病,是因為感冒是由病毒入侵引起的,而且這種病毒還能四處傳播,比如噴嚏或說話時的飛沫、握手等。在身體抵抗力降低、過度疲勞時,這些病毒更是會蠢蠢欲動,對你進行騷擾。這些病毒有上百種之多,諸如鼻病毒、腺病毒、輪狀病毒等。然而,一般的普通感冒,往往是由鼻病毒引起,90%的病人手上也能分離出這種病毒。雖說也是一種病毒,但這種病毒還算溫順,因此不必過于擔憂。
◎著涼一定引起感冒嗎
從上面可以看出,著涼并不是感冒,二者不能對等。那么,著涼一定會引起感冒嗎?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個科學試驗怎么說。
1958年,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醫學院的H.F.Dowling為了區分著涼與感冒的關系,招募400多名醫學院學生做了一個試驗。研究者首先讓學生先接觸能導致感冒的病毒,接下來讓其中一部分人著涼一下。在這些被試者中,有些人穿上厚重的棉衣身處極低的溫度下,有些則穿著內衣處在舒適的溫度下,另外一些則被安排感受酷暑的滋味。結果是,所有人感冒的概率都是一樣的。換句話說,你之所以會感冒的關鍵,并非在于你是否著涼,而是因為你接觸到了這些病毒,所以你才會感冒。
1968年,美國一位醫生在得克薩斯州進行了類似的試驗。他先把病毒放進受試者的鼻子里,然后讓他們身處嚴寒,穿著不同數量的衣物保暖。為了進一步驗證著涼受凍是否會感冒,還把一部分人的頭發搞得濕漉漉的。無論怎樣折騰,這些被試者的感冒概率還是沒差別。由此看來,引起感冒的罪魁禍首是病毒,讓你整天鼻塞流涕、噴嚏連天的感冒并非著涼的得意之作。
但是著涼為什么卻能引起類似感冒的癥狀呢?在晝夜溫差變化較大的情況下,皮膚表層的感受器會感受到這種涼意,然后報告給大腦中樞司令部。當司令部得知這一消息后,便會下達指示,發出打噴嚏的指令,同時皮膚毛孔收縮,雞皮疙瘩也冒了出來。有些人甚至還會不由自主地打哆嗦來與這種冰冷對抗。
除此之外,由于感冒大多發生在寒冷的冬天,也會讓人聯想到著涼受寒與感冒是相關的。其實,這里另有蹊蹺。一般說來,當空氣濕度達50%以上時,感冒病毒會迅速死亡,但是冬天的干燥氣候恰好為病毒提供了舒適的環境,這就大大延長了病毒在體外的存活時間。再加上,人們在冬天往往會減少外出活動,喜歡瑟縮在溫暖的室內,封閉的環境加之不流通的空氣,更容易讓感冒患者身上散布出來的病毒在空氣中生存較長時間,并且傳染給別人。
18.為什么太干凈也是錯
談及“文明病”“世紀絕癥”“新不治之癥”,我們通常會聯想到癌癥、艾滋病,或者別的一些稀奇古怪的新病毒。其實,過敏更是一種令人聞之色變的病。
◎聞之色變的過敏
有一種疾病,在百年前還不算常見,到了20世紀末,WHO卻把它列入重大公眾健康問題。各國公共衛生部門也無不在這種疾病上耗資如流水:據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于2003年發表的一份報告估計,花費在該病上的錢數大約占英國公共醫療預算的10%,和胃腸道疾病的花費相仿。美國每年因此病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在逐年遞增。這種令人聞之色變的病就是過敏。
時至今日,情況變得越來越嚴峻。過敏人數、過敏癥狀一直有越發加重的趨勢。據估計,在西方部分地區,超過三成的成人都被過敏困擾過,被過敏折磨的孩子將近一半。由于目前過敏依然是種“不治之癥”,一旦產生過敏反應,醫療手段大多只能緩解癥狀,卻不能根治源頭。再加上,基于免疫學的脫敏療法并非人人有效。比如,服用藥物也好,接受手術也好,對于一個花生過敏者,如果下次遇到一小枚花生,依然會腫了他的“香腸嘴”。
雖說過敏不是傳染病,但卻比任何傳染病都流行。單是看看那陡峭拔起的過敏發病率曲線,就實在是令人驚心不已。如果過敏的這種增長勢頭延續不斷,在不遠的將來,過敏恐怕不僅僅是醫療重大問題之一,說不準還會成為未來最大的醫療難題之一。
究竟是人出了問題,還是這個世界出了問題?為何我們的身體會對一些原本無害的成分恐慌至此呢?
◎關于過敏
雖然曾經遭過敏折磨的人不少,但是能真正說清楚過敏定義的卻不多。只因過敏反應的癥狀真是很多:哮喘、藥物過敏、食物過敏、過敏性皮炎、過敏性鼻炎……過敏受害者也反應不一,有人噴嚏不斷寢食難安,有人滿身紅疹如芒在背,有人雙目紅腫涕淚齊下。有人能朵頤大嚼天下美食,而另一些人連雞蛋花生也無福消受;有人能欣賞五月芳菲桃花燦爛,而另一些人就只能迎風流涕見花膽寒。
那么,究竟什么是過敏?盡管醫典中早有關于濕疹與哮喘的記載,早在19世紀,花粉癥也就已廣為人知。1873年布萊克利更是首次用實驗證明花粉癥是由接觸到空氣中的吸入性致敏源花粉而引發。
然而,直到20世紀初,這些毛病才被聯系到一起,并歸結于一個共同病因,對此進行整合的先驅就是奧地利的醫師皮爾凱。1906年,皮爾凱第一次用“過敏”這個詞描述自己臨床觀察所得的一系列均由免疫反應造成組織損害而引發的癥狀,并指出過敏就是免疫系統把某些本來無害的異物認作嚴重威脅,結果給人體造成極大的傷害。
在當時的醫學界與研究界,皮爾凱的“過敏”概念并未立刻被認可。這并不奇怪,因為免疫系統一向被認為是我們最忠實可靠的守護者,認同過敏就意味著要全然顛覆傳統觀念,接受我們的“衛士”對我們身體的侵犯,這實在是叫人情何以堪。
然而,人們再怎么不情愿,也不得不慢慢開始承認免疫系統可以被“策反”。事實就是事實,空氣中飄來的一縷煙霧,搽在臉上的護膚品中一種本應無害的新合成化學物質,都可能讓我們的身體感到不適。
但是當過敏這個概念得到承認以后,之后發生的事情卻多少讓人有些啼笑皆非。人們以異乎尋常的熱情接受了這種時髦的流行病,宣稱自己對各種事物都會出現過敏反應,從加班、紀律到丈母娘,等等。
雖說過敏的定義富有彈性而且一變再變,同時也給流行病學家統計過敏率帶來很多困難,但是綜合各種分析數據來看,過敏發生率確實在二戰后遽然增加。隨著身邊發生的過敏案例越來越多,公眾也越來越開始關注這一問題。究竟是什么引發了過敏?為什么我們的免疫系統在攻擊自己的身體,是什么原因讓最忠實的“衛士”叛變成我們的“敵人”?
為此,人們做出了種種猜想。過敏顯然有遺傳因素,雙親都過敏的孩子其過敏的概率也會極高。但過敏的急速增長與不均衡的分布顯然與外部環境因素有關。于是,流行病學的調查數據開始指向工業社會帶來的環境與生活方式上的變革。現在的問題是,究竟是哪一個?
◎都是過敏源的錯
首先,一部分矛頭指向過敏源,畢竟,如果不接觸那些玩意兒便可天下太平。有人歸咎于全球化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流動性。相比我們與數百年前絕無可能相逢的人毗鄰而居,更多的是漂洋過海而來的奇果異獸,所以我們的身體不能適應也是很自然的。比如,在20世紀60年代,獼猴桃被引入英美市場,然后幾十年內,這種售價高昂、渾身長滿絨毛的果子卻造成了一系列的嚴重過敏。
也有人認為是環境污染所致。在他們看來,工業化社會帶來了許多農業社會前所未有的“非天然”化合物。污染地區的過敏率變化也似乎印證了這點。比如,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幾乎無人知道什么是花粉癥。然而,到了1986年,日本部分高度污染區域的孩子有近三成患有因花粉引起的過敏性鼻炎。1991年,美國生化學家普羅費提出過敏是身體對抗有毒物質的一種方式。在他看來,過敏率的升高是工業化社會無可避免的結果。身體為了適應日益增多的環境毒素,不得不借著咳嗽、打噴嚏這些反應,將有潛在危害的異物逐出體外。
還有一些研究則把焦點專注于我們自身。事實上,我們的生活方式確實發生了巨大變化:飲食結構變得高脂高熱,戶外活動時間縮短,鍛煉機會減少,煙草酒精使用變多,精神壓力變大,母乳喂養縮短。此外,對微生物更深入了解的我們開始對各種病原全面宣戰。在需求帶來廣闊市場的同時,逐利而來的廠商卻殺了進來,于是,各種清潔殺菌的產品應運而生:肥皂、洗潔精、洗衣粉、洗手液、漂白水……我們揮舞著這些武器,將身邊的微生物清剿殺滅,除惡務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