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摶氣為柔,明白四達
- 道德經
- (春秋)老子 李若水譯評
- 2123字
- 2016-09-19 09:53:44
載[1]營魄[2]抱一[3],能無離乎?
摶[4]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覽[5],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6]開闔,能為雌[7]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8]乎?
生之畜[9]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10]。
注釋
[1]載:句首語氣助詞,無意義,相當于夫。
[2]營魄:魂魄。
[3]抱一:合一。
[4]摶:集結。
[5]玄覽:玄,深黑色,這里指幽深玄妙;覽,同鑒,鏡子,這里作動詞。
[6]天門:一說為耳目口鼻等感官,一說為自然之道,此處依前說。
[7]雌:陰柔之性別,這里指寧靜。
[8]知:同智,心智,智慧機巧。
[9]畜(xù):同蓄,養育。
[10]玄德:玄妙幽深的德行。
譯文
精神和形體合而為一,能夠做到不分離嗎?
聚集精氣達到柔和,能夠做到像嬰兒一樣嗎?
清除雜念反觀內心,能夠做到沒有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做到無為而治嗎?
耳目口鼻感受外界,能保持沉靜平和嗎?
明白通達,能夠做到大智若愚嗎?
自然大道就是如此化生繁衍萬物。
創造萬物卻不據為己有,養育萬物卻不自恃有功,長成萬物卻不把持主宰。
這就是最高深的德行。
解讀心得
1.本章說明修道,要做到形神一體,即肉體和精神合而為一;保持元氣,柔和純凈如赤子;善于內省,消除雜念,保持內心澄澈,心如明鏡,如此才能做到感官不受外界侵擾,從而做到清靜無為,明白通達,大智若愚,惠澤萬物但不據為己功,不恃功而驕,使各適其性,各得其所,是謂大德。從靈肉一體到明白四達,境界不斷提升,最終修得高深的德行。
2.要達到形神一體,即靈肉一體,難;要達到永遠保持與生俱來的元氣,純凈如赤子,難;要達到內心明凈無雜念,難;要達到明白通達,明事理卻不張揚,難;而要達到不自以為是,不居功自傲,更難。所以,全篇以反問的句式來表達,說明修德之艱難。而唯其艱難,更顯其可貴。
3.老子以自然大道為源,說明道之存在,修德之必要。作為天地之間的人,就該法天效地,從自然大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中得到啟示,循自然之理以應人事物事,做到不自以為是,不自恃其能,不居功自傲,不強加于人,不勉強為之。
4.圣人的明白四達,也許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能達到的,但至少是我們修養自己的一個標桿——為了活得更好,活出一種境界,減少塵世喧囂的侵擾。
5.一個人如果能做到“摶氣為柔”,集結自己的精氣神,保持元初之靈氣,保持一份赤子般的好奇、投入和真我,善于審視自己,反觀內心,強大內在的精神力量,那么,還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前人校注
專守精氣使不亂,則形體能應之而柔順。能嬰兒。能如嬰兒內無思慮,外無政事,則精神不去也。滌除玄覽,當洗其心,使潔凈也。心居玄冥之外,覽知萬事,故謂之玄覽也。
——河上公
善愛民者,任其自生,遂而勿傷。善治國者,任物以能,不勞而成……聰明睿智,守之以愚。
——司馬光
明白四達,無迷無惑,能無以為乎,則物化矣。所謂道常無為,侯王若能守之,則萬物自化。
——王弼
心者,載身之主,無不經營。心為內,靜則精魄住,精魄住則神魂住。精神魂魄混融相合為一,謂之抱一。令心廓徹清靜,始曰無為,此名真心,乃大道也。摶氣致柔,便是專心、用心,如嬰兒之無心。心如明鑒,四方通達,能無知見乎?
——邵若愚
圣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蹤跡,應事接物,莫不由天機發動。
所謂應而不藏。此所謂天門開闔而無雌也。
——憨山德清
經典故事
摶氣自省與慎獨
自省,讓內心歸于沉靜,在沉靜中找回自我本真,是一種自我修養的方法。說白了,就是內視反觀自己,在寧靜中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哪些是源于本心,哪些是受外界影響。
可見自省是一個人道德精神的重要體現。同時,自省也是一種對自我的要求和提高,是對內心的凈化,讓心回歸簡單本真。如孔子所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真正懂得內省的人,是真君子。也就是說,遇到問題應當先從自身找原因,內心痛苦煩惱也要先從自身找原因。孟子主張仁愛,提出如果關愛別人,但別人不肯親近,那就要從自身找原因,反問自己。怎么反問?就是求諸于自己的內心,即自省。
曾參也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是否為他人盡心力了?是否誠實待人了?老師教的是否都領會了?”只有經常自省,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凈化內心,修得道德和強大的內心力量,從而達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境界。
與自省密切相關的是慎獨。慎獨也是一種重要的修養功夫。《中庸》說“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對于“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遏人欲于將萌,而不使其滋長于隱微之中,謹言慎行,追求道德規范”。
慎獨既是一種人生的修養境界,也是一種內外統一、表里如一、知行如一的人生姿態,彰顯的是一個人濃厚的自我觀照和修養功夫。歷史上的很多有操守的君子,如:東漢楊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嚴拒禮物;三國時劉備“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嚴格自律精神;宋代袁采“處世當無愧于心”的自我要求;清代葉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的自知,等等,都是一種自覺的慎獨。
“營魄抱一”而“無離”,自省和慎獨,都是一種自我修養的功夫,只有靈肉一體,內外統一,回歸寧靜的本真狀態,才能在寧靜中凈化內心,消除煩擾,提升修養和智慧,從而達到“道”,提升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