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鶯與玫瑰(英漢對照圖文典藏版)
- (英)王爾德 林徽因等譯
- 3838字
- 2019-01-03 18:48:09
欣賞感悟
醉人的唯美浪漫
純真的愛情,青春的少年,美麗的夜鶯,鮮紅的玫瑰,優美的語言,嚴整的結構,熱烈的向往,熱情的歌頌,凄美的結局……
一切都那么形而上,有一種離俗之美。美得讓人陶醉,美得讓人心碎。
無論從結構、形式,還是內容和語言,《夜鶯與玫瑰》都給人以美的印象。它正是作者王爾德唯美主義藝術追求的代表作之一,充滿唯美氣息。細膩優美的語言下,是一顆美的心靈。整個作品由外而內,自始至終,充溢著美感:由純潔之美、浪漫之美,到壯烈之美,凄然之美。堪稱唯美主義的代表作。
加之此文乃風華絕代的林徽因少女時的譯作,更使這篇唯美童話披上一層美麗的紗衣,令人產生無限遐想了。
詩化的散文
全文構思巧妙,結構嚴整,形式簡約,語言優美,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精心打造,但天衣無縫,高妙至極。
構思精巧,寓意深厚。用童話作品這種形式表達愛情(或者藝術),以青年學生的紅唇代表對愛情的熱烈渴望,以夜鶯這種有美麗歌喉的鳥兒代表對愛情的執著追求者和無私奉獻者,以紅玫瑰代表美麗熱烈的愛情,而它由夜鶯用心血、歌唱和生命打造而成,以車輪代表世俗力量對愛情(或藝術)的無情輾壓……
結構嚴整,形式簡約。表現在謀篇布局上邏輯嚴密,環環相扣;言簡意賅,毫不拖沓。全文以夜鶯為主體,由青年學生的話開頭,引出夜鶯。我們可把全文分為七部分,即夜鶯發現愛情——思考愛情——決定幫助青年學生找到紅玫瑰——做好犧牲自己的準備——在冬夜里用心血和生命塑造紅玫瑰——青年學生求愛遭拒絕,紅玫瑰被拋棄破碎——青年學生對愛失望,轉向玄學。各部分步步推進,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表達細膩傳神,語言生動優美。全文短小,只有三千五百余字,但表達細膩,不僅有語言對白,有敘述,有風景描寫,更有心理描寫,無不生動傳神;語言清麗脫俗,溫婉優美,把青年學生、夜鶯、玫瑰樹、其他動植物,等等,有機融為一體,更增加了全文的唯美意境。
表現手法多樣,風格唯美,藝術感染力強。全文運用想象、象征、比喻、擬人、夸張、反復、對偶、反問、遞進等多種修辭手法,不僅體現出典型的童話特點,同時大大增強了文字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提升全篇的藝術性。
象征無處不在。夜鶯象征歌頌愛情、為愛(或者藝術)勇于獻身的力量;紅玫瑰象征可遇不可求的愛情(或者藝術);青年學生代表渴望愛情(或者藝術)但在社會上受到壓抑的人;教授女兒代表勢利的愛情觀和世俗的力量;其他壁虎、蝴蝶、金盞花等動植物代表附庸世俗的平庸力量。
《夜鶯與玫瑰》雖是童話,但更像是一篇詩化的散文,將敘述、議論、描寫,以及思辨巧妙地結為一體。作者的描寫時而如石潭綠湖,寂靜幽深;時而如高山流瀑,激越壯麗;時而如落花流水,美麗憂傷……由淺入深的遞進式描寫,一氣呵成,扣人心弦。作者正是用這種筆墨,悲吟著理想與現實、愛情(或者藝術)與世俗、富貴與貧窮的矛盾和沖突,歌頌美好的愛情和藝術,抨擊勢利的人情和世俗。
夜鶯尋找愛情、歌頌愛、為愛情犧牲生命的過程,就像一曲音樂,一支山泉,它一路高低錯落,緩緩而來,汩汩又淙淙,時而舒緩,時而激越,直到它匯入江海,渾厚壯麗,把自己淹沒……
林徽因的譯作遵原文風格,又帶上其個人色彩,使全文更加清麗脫俗,優美動人。此時,林徽因雖只有19歲,但她家學淵源,又隨父游歷過歐洲,已接受了良好的中外文化教育,具有相當的藝術修養,而且她本有的藝術天賦,又喜愛文學和一切美的藝術,所以翻譯這篇文字對她本不是難事。更何況當時她在熱戀中,自然對文字有更多一份理解與感悟。
戀愛,讓少女林徽因的心中充滿詩意。想必,幾年前,她在英國時,就被《夜鶯與玫瑰》迷住了,就想介紹給中國的讀者。此時的她,對這篇文字,自然有更深的理解。她的這篇譯作,不僅表現出她在翻譯、語言和藝術上的才華,更表達了她個人對愛與美的追求。
林徽因的譯文,有幾分少女的靦腆和稚氣,但又有少女的美夢和甜蜜,而且文字中已見她清麗婉轉的天才氣質,所以此譯作被稱為最柔美的中文譯版。加之她本人的美麗,以及在藝術和建筑兩方面的杰出成就,使她早期的這一譯作更加光彩照人。
夜鶯是美的歌唱者、奉獻者。少女林徽因,也正如這只美麗的夜鶯,醉心于愛與美,她口吐如蘭芬芳,清音婉轉悅耳。她用自己美的心靈,用清麗空靈的文字,抒發了世界上最唯美、最動人的愛情和藝術。
愛的啟示
夜鶯耗盡最后一滴心血,犧牲生命,換來愛情之花——紅玫瑰,青年學生如愿得之,但卻遭到無情拒絕,玫瑰花被車輪粉碎……
讀完最后一字,欣喜之情瞬間灰滅,不禁凄然淚下。
愛情,是多么美妙啊!青年學生的愛情,那么純潔、熱烈,以致感動了夜鶯。
愛情,是多么無私啊!夜鶯正在尋找美好的愛情,甘愿為此奉獻歌聲,乃至生命,因為她認為“愛比生命更寶貴”。
愛情,是多么勇敢啊!夜鶯為了得到愛情之花——紅玫瑰,上下求索,用全部的心血和不停地歌唱來打造,直到獻出自己的生命,如鳳凰涅槃,升華出愛情之鳥。
愛情,是多么神奇啊!在萬木不發的陰冷冬天,夜鶯用她對愛情的赤誠,用她火熱的心血,讓愛情之玫瑰花點點重生,開放。
愛情,是多么寶貴啊!它來之不易,可遇而不可求,需要全身心投入。
愛情,是多么脆弱啊!用心血塑造的愛情,在世俗的名利和金錢面前,卻不堪一擊,瞬間粉碎成一地落花,美妍污損,香消云散,令人傷心欲絕。
……
無論用怎樣的語言形容愛情都不為過,因為它太美麗、太豐富。因此,作者賦予它多重的含義,每個讀者從中都會找到自己心中的愛情。
真愛沒有道理,與世俗無關,無關金錢、名利和地位,甚至無關道德,它來自主觀直覺,只關乎內心感受。它是純粹的,不沾一絲利害。也因此,真愛稀奇寶貴,可遇不可求。正因它是一種感覺,它遠離世俗,所以才容易受到傷害。
愛情與世俗之間總有差距,難以調和;富貴與貧窮之間向來有矛盾,差距難平。愛情之美正如童話,如空中樓閣,遠離地面,不食人間煙火,容易受傷墜落。愛情,常常被世俗的名利地位綁架,匍匐在它們腳下,充當其奴隸——實際上,此時,原來的愛情已不成其為愛情,而轉化為權錢情的交易了。這是世俗社會中愛情的無奈。
然而,真正的愛情永遠不會低頭,它義無反顧地向前走著。童話以悲劇結尾,是現實的反映,也是愛情的悲情控訴。
顯然,由于勢利,那個被追求的女孩,顯得毫無光彩,不配有真正的愛情。因為真愛是兩情相悅,情投意合。所以,青年學生決然放棄愛情之花,投入到自己形而上的唯美追求中,也是應該之理。既失望于世俗社會的愛情,倒不如轉而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
愛與美的力量
在《夜鶯與玫瑰》里,看到了愛與美,看到愛情與藝術。
愛情是美妙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枝紅玫瑰,它用心血澆灌而成,在內心熱烈地燃燒,照亮我們的人生。而藝術,正是表現愛與美的,所以愛情必然成為藝術最主要的表現對象。然而,正如追求愛與美的著名作家沈從文所說:“美總不免讓人哀愁。”愛情與藝術正因為美,往往也容易受傷,使人哀愁。
在《夜鶯與玫瑰》中,王爾德以童話的形式,通過夜鶯犧牲自己以幫助少年獲取愛情但最終失敗的故事,詮釋了愛情的美與傷,也詮釋了藝術的美與憾。
文中的紅玫瑰,既是愛情的,也是藝術的。
夜鶯為了幫助少年得到愛情,不惜耗盡心血,整夜歌唱,以生命為代價最終打造成象征愛情的玫瑰花。最終卻沒能讓少年得到愛情,美麗的愛情之花——那枝紅玫瑰,卻被輕易地輾壓在車輪底下……
夜鶯何嘗不是作者王爾德的化身?有“唯美狂”之稱的王爾德,為了他追求的唯美藝術,不惜特立獨行,離經叛道,為此鋃鐺入獄,最后在窮困潦倒中死去,他用心血創作的藝術之花——藝術作品,在當時受到世眾的詬病與踐踏……
可見,真正的愛情和藝術,都不是輕易可得來的——它是心血的結晶。
而且,真正的愛情和藝術,都往往遠離世俗,甚至離經叛道,因此在面對世俗時,往往顯得不堪一擊。
因為真正的愛情和藝術都太完美、太純潔了,而現實是嚴酷的,甚至是丑陋的。
有無皆痛苦。那么,我們寧愿不追求嗎?
不!我們依然要追求。因為生活需要愛情和藝術。人是感情動物,有愛就有寄托,人生才有希望;人是自然的產物,卻不能不生活在復雜險惡的社會中,自然和社會都不完美,而人需要美的陶醉,藝術正可提供審美享受,彌補人生的缺憾,所以我們需要藝術。
在《夜鶯與玫瑰》中,愛情(或者藝術)是作為理想來追求的。事實上,正因為這份理想追求,人生有愛與美,才能活得生動有趣味。縱使追求的路上充滿曲折、艱辛、痛苦,但只要心中有愛、有美,就一定能如愿以償,死而無憾。
夜鶯和王爾德都有理想主義情懷,他們因之而勇敢無畏,因之殉道而亡。他們都為了一個理想而奮斗,離經叛道,背叛世俗常情,不與世俗為伍,選擇追求愛與美。他們雖然為此付出了心血乃至生命,他們用心血打造的作品雖然遭到破壞,但他們對愛情(或者對藝術)的理想主義情懷令人肅然起敬,他們為理想事業上下求索、不折不扣的執著追求精神永遠不死,激勵著后來而上的理想主義者。
夜鶯死了,玫瑰花碎了,但愛情不死,對愛情的追求前仆后繼,后有來者;王爾德故去了,其人及其作品在當時受到誤解非議,但一個多世紀以來,王爾德的唯美主義追求及其作品,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喚起人們對愛與美的渴望和追求。
當年,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物質繁榮的背后,隱藏著精神的危機,王爾德其人其作,雖然以叛逆者的形象示人,不招人待見,但畢竟暗合了人們對內在精神的呼喚,昭示著唯美主義的來臨。今天,在人被更深異化和物化的社會,重讀王爾德的這篇唯美童話,依然能感受到它不屈于世俗的強大精神力量。
這就是在《夜鶯與玫瑰》凄美結局的背后,我們看到的希望和力量,這正是這篇童話的思想性所在,也是愛和美的永恒價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