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面對苦難,盡力而為——因為傷痛,所以成長
- 每一次破碎,都是一次重生
- 高巖
- 8744字
- 2016-09-07 16:55:16
有人說:“有時候人生的禮物是炸彈,把我們炸成碎片,體無完膚。但是當我們浴火重生,把碎片都拼湊起來之后,會發現它是我們此生最大、最美好的一個禮物。”
痛苦是成長中每個人的必修課,誰也不能逃開。痛定思痛,必然帶來成長和蛻變。這就像是孩子的玩具壞了,只想著玩具被修復,不想去接受玩具損壞的事實。
想要真正地離苦得樂,我們需要成長,愿意真心地去接納生命中的種種不如意。痛苦來的時候,請不要怕,或許它能為你帶來生命的新的轉機。
如果你能學會穩坐于痛苦之上,一定能開出智慧之花。
因為痛過,所以懂得……
第1節痛苦是生命的禮物
只有直面生命中的痛苦,我們才會真正成長為自己的主人。每個人都有一份天賦禮物等待我們去開啟和接受,如果你已準備好讓自己的生命走出沼澤、迎接絢麗,請接受此刻的你,接受即將帶給你全新生命意義的失敗和痛苦。
大小挫折總是在生命中來回上演著悲喜劇情,讓你我心碎不已,痛到麻木。其實失敗和痛苦同樣是生命中的禮物,它會將你的人生打開。的確是這樣,有人說:“有時候我們人生的禮物是炸彈,它把我們炸成碎片,體無完膚。但是當我們浴火重生,把碎片都拼湊起來之后,會發現它是我們此生最大、最美好的一個禮物。”但接受它卻仍需要勇氣,接受它也許是你再次踏上自我重生之路的開端。
世界著名的聾啞人教育家海倫·凱勒也說:“我感謝上帝,為了我的殘缺,為了克服殘缺,我找到自己,以及我要做什么。”
如果可以縱深去看一切苦難的話,我們會發現其實它真的是上天對你的饋贈,它能讓你的生命從此變得更加地富有與多姿。厄運沒有什么不好,關鍵是我們如何利用它,如何看待它。如果你能提高自己的視野去看,發現一切都是好的。殘障是好的,災難是好的,貧困是好的,破產也是好的。
正是痛苦教會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給了我們如何行走在這社會中的方法,給了我們永遠向前的信念。
試著學會接受痛苦吧,既然是發生在我們身上,它一定是來給我們些啟示。勇敢地接受它,你會發現,當我們坦然接受后,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禮物出現在痛苦的尾巴上。
在我們的一生中,還有一種禮物,那就是“失戀”。
身處失戀狀態的我們常常或許覺得自己是不幸的,自己是不被需要的、是被否定、被拋棄的。甚至有人會對自己的生活失去希望,頓感生命價值和意義全無。而且失戀嚴重影響到我們的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對未來愛情的美好憧憬。也許你會問:這怎么能算是禮物呢?這種失戀的傷一輩子想起來都會隱隱作痛。
其實失戀的好處就在于,它能讓一個人瞬間成熟和長大,幫我們認識自己的同時也看到自己的不足,改善自己。沒有經歷過失戀的痛,我們也許不會懂得什么是愛,什么叫珍惜。因為總是在離別的時刻來臨,我們才最懂它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
當我們學會勇敢地直面人生的挫折與磨難時,就越容易從這種傷痛中解脫出來,并找到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將使我們的內心獲得更多自由和強大的力量。因為只有直面生命中的痛苦,我們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痛苦和失敗可以使人產生清醒的自我意識。在苦難中,人常常能“冷眼看世界”,相對比較冷靜,會比較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利弊長短、成敗得失、優勢和不足,并能夠在較短的時間里選定聚焦突破的方向。一個人對自我的行為進行反思,往往需要這樣的環境與時間。已經付了的“學費”比較容易轉化成對生活理解的真知灼見。因此,苦難是上帝賜予我們的一件禮物,它給予我們力量和勇氣的同時,也在幫助我們快速成長。
也許任何一件禮物都是上帝精心準備好要送給我們的,失敗和痛苦是一份彩色禮物,將它的包裹層層去掉后,你發現,它真的會帶來很多驚喜。
第2節將痛苦的硬塊揉碎
將痛苦的硬塊揉碎,不要害怕或逃避,其實我們的痛苦有時像是一團硬塊,需要被敲開。由痛苦通往快樂的門往往虛掩著,只要你勇敢去推,它就會豁然洞開。
“活著真好!”在一則報紙新聞上,一個人在遇難幾天后被救出時,說出了這樣的話。讀到這樣的事情,我們也許會懷疑是否只有經歷過死里逃生的人,才真的可能體悟到生命的寶貴。
有人曾說過:“人的痛苦很少是由于外界的原因,更多是由于內在的因素,也正是由于內在的因素,痛苦才更痛苦。”
逃避痛苦是沒有用的,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心緒,關鍵是要看我們怎樣對待它。看看你的心緒是怎樣產生的,是什么原因才導致了你的痛苦。
我們有時之所以把痛苦隱藏起來,只以歡樂或經過淡化的痛苦示人,是因為痛苦只屬于我們自己,而歡樂卻屬于人群。痛苦是我們內在的真實和秘密,而歡樂卻是外在的裝飾。
瑪麗年近三十才完成自己的研究生學業,認識她的人都覺得她有運動員的天賦和迷人的笑容。她在學校至少贏得過五次攀巖比賽的冠軍,光是這就足以羨煞旁人了。
后來,瑪麗受某件事吸引參加了一個心理成長的工作坊,當時的老師是里奇。里奇老師在談到要經歷痛苦才能找到持久的喜悅時,瑪麗是最不以為然的一個人,她當時目光呆滯,露出一副不屑一顧的表情。
后來,瑪麗罹患了一種可能危及生命的病癥,連醫生都對她的情況愛莫能助。而有一天瑪麗突然打電話求助里奇老師,問他能不能到她家里,掛掉電話后里奇就意識到情況不對,便打了急救電話,并火速趕往她的家里。果然是瑪麗自殺了。但幸好搶救及時,逃過一劫。
再回到課堂上,瑪麗開始有了很大的改變,因為她的自殺經歷使得她更加珍惜生命,對每個人都開始懷有一種感恩和敬畏之心。
因此,里奇在寫給學員的信中提到: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墜落時保持清醒;如果我們能自愿進入深淵,而信心會緩和墜落的沖擊,相信我們在谷底會被接住,得到教誨,轉而回到信心的光明中。我希望我們都不再會浪費自己寶貴的氣力對自己的過失感到羞恥,或是因為某方面的缺陷而自我感覺不好。通過這件事,我發現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中都有一團硬塊叫痛苦,它需要被敲開,揉碎,而我們平日里犯下的錯和缺陷都是心的盔甲上的裂縫,只有卸掉包袱,我們才能回歸真我的本色。
是啊,正是從痛苦開始,我們才一點點地認識人生,而且我們都將在痛苦中走完生命的旅程。正是這一個個痛苦串連在一起,構成了人生最有價值的部分。
或許唯有經歷過痛苦磨礪和沉淀,才使人成熟、豁達、冷靜、深邃。痛苦在我們看來是最值得敬畏的一種力量,它讓我們的靈魂達到意想不到的新高度。不經歷大痛苦、大是大非、起起落落,便不會有大徹悟、大解脫。
痛苦都是一團硬塊,需要被敲開、打磨、揉碎……失敗中孕育著成功,痛苦中孕育著力量與重生。所以,我們應該把一切艱辛和失敗的痛苦當作一種享受,讓自己在痛苦的歷練中活出自己人生的意義來。
第3節在痛苦中頑強成長
當我們能夠從容地接受人生本來就是艱難重重的事實,當我們認同痛苦讓我們更成長的真理,當我們勇敢迎難而上,用智慧與力量去不斷前進時,我們就能活出真正精彩、有意義而豐滿的人生。
生活還將走下去,但是它總是會給我們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它從不曾讓我們想象下一個轉角,我們會遇到誰,會有怎樣的開始和結局,中間過程都經歷那些挫折,也不曾提前告知。我們有時會問:“明明是在興高采烈的時候,為什么還要經歷欲哭無淚的迎頭棒喝?”想一想,一夜之間,從皇帝淪為囚徒,那將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那樣的滋味該如何去得到釋放而后掙脫呢?
有時候真的是這樣,生活讓我們的心靈經歷了太多的跌宕起伏,人生的起起落落、繁瑣而不平的事太多太多,那么面對每一次跌倒后的痛苦,我們是否都有站起來繼續走下去的勇氣呢?我們該如何面對這樣的窘迫呢?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在被老師從學校趕出后,在一次偶然的時刻,認識了冬妮亞并結為朋友。他在裝配工朱赫來的引導下,懂得了布爾什維克是為窮人爭取解放的革命政黨。他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冬妮亞,離開了家鄉,加入了紅軍,期間也經歷了不少的磨難,但憑借著自己堅強的毅力,戰勝了種種困難,最后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布爾什維克戰士。即便是后來他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右腿變成殘廢,脊椎骨的暗傷也越來越嚴重,直至最后癱瘓。他并沒有因此而沮喪,而是開始了他艱難的寫作生涯,從此開始了新的生活。
或許人們都在想到底是什么支撐著保爾從一個頑皮的少年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共產主義戰士,現在看來,想必是他所經受的那些磨難和痛苦吧!正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書名一樣:“鐵”只有經過熊熊烈火的冶煉才能百煉成鋼。
成長本來就是艱難的,每走一步都需要克服重重困難,痛苦始終伴隨其中。但只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才能真正地成長、成熟起來。這包括了能力的成長、心理的成長。想想也是,如果沒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唐僧是取不到真經的,即便能拿到真經,也是讀不懂的。
人生本來就是快樂與痛苦相交織的,痛苦讓人成長。當我們認識到這點時,再面對很多問題與困難時就會有更坦然的心態,而不是埋怨、逃避與指責。那我們如何來面對痛苦?
當我們面對痛苦和困難時,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選擇,有些人選擇逃避,也有些人選擇迎難而上。不同的選擇往往有不同的人生結局,但成功永遠屬于那些迎難而上的人,正是他們在不斷地面對問題、迎接挑戰中真正地成長起來了。所有的痛苦都是開啟我們生命潛能的鑰匙,是我們成長的推手。而那些選擇逃避的人,往往路子越走越窄,并且逐步陷入了心理疾病的旋渦,不能自拔。因此,逃避問題與痛苦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同時,在面對問題與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區分哪些責任是自己的,哪些不是。善于將責任推給他人的人,會更容易得人格失調癥;另外一些人會將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那么他就會得神經官能癥。這都是兩個極端,其實如何利用痛苦,在痛苦中收獲到自己成長的助力是我們最終要尋找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4節讓自己在重傷中清醒
如果生命可以不那么痛苦,有多少人愿意再經受它呢?經歷苦難的人,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遭受了苦難,就能激發無盡的鋼鐵般的意志活下去。越是不幸,越是不能不幸下去,因為不幸本身沒有任何作用。我們唯有選擇像鋼鐵般地活著,當然我們別無選擇,只能這樣。有些時侯我們必須在重傷中清醒,有時候雖然我們翻遍了灰燼也找不到重燃斗志的火花,但也要相信受苦和危機可以改變我們。的確是這樣,它給我們的生命帶來謙遜,并指引我們去往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方向,去尋求最重要的事物。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人生布滿了荊棘,我們曉得的唯一辦法是從那些荊棘上面迅速踏過。”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平坦的,正因為如此也說明生命正需要磨煉。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厲害,發出的光就越燦爛。燧石是需要被敲打的,正是在這樣的敲打下才會使燧石發出耀眼的光來。人也如此,正是由于那些折磨你的人,才激發著你克服各種挫折來達成理想。所以面對人生中各種各樣不順心的事,你要保持感謝的態度,因為唯有折磨才能使你不斷地成長。
在重傷中得以清醒,痛苦能使人清醒,人活著就痛苦,那本就是誰也不可避免的事。若你能明白這句話,你就會活得灑脫些,更堅強、更愉快地生活。因為你漸漸地就會發現,只有一個能在清醒中忍受痛苦的人,他的生命才有意義,他的人格才值得尊敬。
第5節苦難是你最好的愛人
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你不能選擇它,只能選擇怎樣對待它。痛苦是一種能量,它來自于心靈和現實間的碰撞摩擦,它告訴你,你心里的所想所要不切實際。既然這樣,一定是自己有問題,為什么不把這種能量導向自身,用來推動自己的成長?如此一來,痛苦或許就成了你最好的愛人。
愛上你的經歷,哪怕是支離破碎的一段,你也會因為愛它而重新獲得生活的勇氣和生命的完整,在破碎中重生。
其實愛是一種感受,其間也會夾雜著痛苦和幸福。換句話說愛必然帶來痛苦。
和痛苦談戀愛,當然會帶來痛苦的感受,但你回頭看看當年讓我們痛苦的那些歲月,突然覺得那段痛苦簡直就是在為日后的幸福鋪路。其實也是這樣,痛苦才是你最好的愛人。人生就是無數的選擇,無論選擇是對是錯,都會有開心和難過。更多的時候在于你如何看待選擇,如何面對得失。
選擇與痛苦戀愛,愛上苦難,愛上苦難給你帶來的傷痛并戰勝它,苦難就將成為你成長和成功最大的動力。
帕格尼尼,世界超級小提琴家。他是一位在苦難的琴弦下把生命之歌演奏到極致的人。
四歲時一場麻疹和強直性昏厥癥讓他險些就此躺進棺材。七歲患上嚴重肺炎,只得大量放血治療。46歲因牙床長滿膿瘡,拔掉了大部分牙齒。其后又染上了可怕的眼疾。50歲后,關節炎、喉結核、腸道炎等疾病折磨著他的身體與心靈。后來他的聲帶也壞了。他僅活到57歲,就口吐鮮血而亡。
身體的創傷不僅僅是他苦難的全部。他從13歲起,就在世界各地過著流浪的生活。他曾一度將自己禁閉,每天瘋狂地練琴,幾乎忘記了饑餓和死亡。
像這樣的一個人,這樣一個悲慘的生命,卻在琴弦上奏出了最美妙的音符。三歲學琴,12歲開首場個人音樂會。他令無數人陶醉,令無數人瘋狂!
樂評家稱他是“操琴弓的魔術師”。歌德評價他:“在琴弦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李斯特大喊:“天哪,在這四根琴弦中包含著多少苦難、痛苦與受到殘害的生靈啊!”苦難凈化心靈,悲劇使人崇高。也許上帝成就天才的方式,就是讓他在苦難這所大學中進修。
正是這一生的磨難才賦予了帕格尼尼無窮的創造力,讓他的琴聲魔力無窮,甚至他的琴弦被人譽為是用愛人的腸子做的。他對苦難的熱愛,就像對愛人的熱愛一樣濃厚而激烈!這種愛,只有你深入其中,用心去感受,才能獲得奮斗的力量。
人類的一個奇跡就是,我們能夠判斷哪些事物給我們帶來了痛苦或是快樂。當一個絕食抗議者會經歷肉體的痛苦,但他的精神是自由的,如果他一直想著積極的一面,想著自己的行為能夠喚起世界人民對某項崇高事業的關注,身體上的痛苦就可以轉化為精神上的道德慰藉。
每個人都有這種選擇的力量。成功的秘訣就是學會讓痛苦和快樂為你所有。
如果你一再覺得生活中的某個方面使你有不必要的痛苦的話,也許要看看你是不是在一味地承受,而放棄了主動選擇呢?如果能試著轉移注意力,或將一件看似痛苦的事轉化成一個學習、成長或者幫助別人的快樂契機,你應該怎樣做呢?
當你把苦難當成你的愛人,你的夢想才會有發芽的土壤,你情感的天空就會陽光燦爛,你相思的夜晚月朗星明,你美麗的心靈純潔透亮。而你的人生會因苦難的存在而感到多姿多彩,你的生活才會時刻充滿甜美的微笑。
生活永遠不會因為苦難而失去色彩,也不會因為有苦難而止步不前。
無論身為怎樣的人,我們都要學會與苦難談戀愛。和苦難談戀愛,把苦難當成你的愛人,和苦難談戀愛,你才能無論什么時候都保持樂觀,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大小的苦難。如果一個人連苦難都不怕了,那他還有什么理由不成功?
和苦難談戀愛,把苦難當作你的愛人,在生活的熔爐中發現她價值,讓她成為你奮斗的動力,那么成功對于你而言,指日可待!
第6節正視痛苦,才能真正改變
世界上也許根本就沒有完美之人,因為每個人身上總是同時具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特質——善與惡、好與壞、光明與陰暗、強大與脆弱、誠實與欺瞞,我們內心經常有這兩股矛盾的力量在對抗著、交織著。然而,只有從容接納黑暗的人,才有資格接納光明。
榮格說:“金子總是隱藏在暗處。”事實上,我們所有的缺點背后都隱藏著優點。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都有一段不愿被提及的往事,里面夾雜著辛酸、悲痛的過往。但是回頭看看,其實每一段經歷,特別是那些令我們感到自卑和討厭的經歷,只要我們愿意,它們都將成為成全我們的最好禮物。
接納自己,不要再苛求自己,不求十全十美,不以微瑕掩碧玉,不以己短比人長,這是我們能夠獲得成長的開始。在《莊子·大宗師》里有一篇很動人的故事:
子祀和子輿是好朋友,有一天,子輿生病,子祀去探望他。
見面時,子輿對子祀說:“偉大的造物者啊,竟然把我變成駝背的模樣,背上生了五個瘡。臉也因佝僂而低伏到肚臍。我兩肩隆起,高過頭頂,脖頸骨朝天突起。”
子祀問他是不是討厭這種病,子輿悠閑地說:“不,我為什么要討厭它呢?假使我的左臂變成一只雞,我便用它報曉;假使我的右臂變成彈弓,我便用它去打斑鳩來吃;假使我的尾椎骨變成車輪,我的精神變成了馬,我便可以乘著它遨游,無須另備馬車了。再說,得是時機,失是順應,安于時機而順應變化,哀樂自然不侵入心中。當我改變不了它的時候,我為什么要討厭它呢?”
子輿是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他敢于接納和正視自己的缺陷,在他身上我們真正懂得了“只有接納自己,才會活得快樂”這個道理!事實上,一個不懂得接納自己、不愛自己的人哪里會得到幸福和快樂呢?
一位禿頂的將軍參加一次宴會時,身邊的侍者由于緊張,失手打翻了酒杯,把酒全灑在了他的光頭上。一瞬間,時間似乎凝固了。侍者嚇得大氣也不敢出,但那位將軍卻撇了撇嘴,很不以為意地說:“老弟,你以為這種辦法能治療禿頭嗎?”宴會上的人都被逗笑了,空氣中的尷尬一掃而光。
故事中的將軍是一位集智慧與慈悲于一身的人,如果他當時暴跳如雷,恐怕也沒有人會覺得他不對,但是他卻用自己博大的胸襟將尷尬化于無形。
這當然也包涵了他對自己的接納。
當然接納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為了使自己放下消極的能量,允許自己像一個人一樣,而非神一樣地活著。當我們不再苛求,接納所有的痛苦時,才能利用現有的條件,讓自己活得痛快淋漓、輕松自在。
在生活中,有許多人羨慕著別人的生活,經常拿他人的標準或外界的評判來要求自己。其實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為你還沒有接納自己,真正的成功或許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成為你自己。
所以不要將目光聚集在別人擁有的一切之上,我們根本不必羨慕別人,因為上帝不會偏愛任何一個人,我們每個人都有他人所不及之處,要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大地上長著各種各樣的花,它們類別不同,形象各異。出水芙蓉的蓮花從不會想要把自己變成雍容華貴的牡丹,山坡上的小野花也不會羨慕花園里搖曳的玫瑰。
人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所以人與人之間根本沒有可比性。
讓我們學會無條件地尊重自己,欣賞自己,接納自己吧!這樣做不僅是對生命的負責,也是重新找回豐富、圓滿自我的開端,改變自己要先從接納自己開始。
第7節從痛苦中開出智慧之花
真正的智慧來自于磨難、苦痛的洗禮之后,當然這不僅僅是指被動地承受身體上的痛苦,而是指我們應該主動迎接磨難的挑戰,用強大的精神意志力去支撐我們了解生活的真諦。在我們經受磨難的同時,不放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這樣,我們就能成為生活的智者,痛苦之中定能開出智慧之花,結出智慧之果。
真正的強者不是以物質條件和生活境況來定義的,因為真正能考驗一個人能力的是,當磨難來臨時,你會如何應對?如何抱持一份樂觀向上的心態應對磨難,并在應對的過程中善于發現生活中積極美好的一面。對物質生活淡然,對精神生活的富足卻孜孜以求、永不滿足,擁有一種平和而堅定的生活信念,擁有超越憂患與磨難的智慧。
生活中,我們可以用鋼結構的混凝土為自己建造一個更安全的住所,我們卻不能擁有真正的安全感,尤其是我們會害怕苦難來臨時的那種無依無靠,我們忘記了培養自己應對挫折的能力,這就好像是我們已經習慣了用安全門來幫自己帶來安全,其實內心卻越來越孱弱。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種可怕的退步。
一天,生活在海底的兩只蚌相遇了。一只蚌對另一只蚌說:“我真是痛苦不堪,那又重又粗的沙礫在我體內滾來滾去,常常使我痛得不能休息。”
另一只蚌驕傲自得地回答說:“謝天謝地,我體內沒有被沙礫折磨的痛苦,我里里外外都很舒服。”
此時有一只螃蟹經過,聽到兩只蚌的對話,便對那只驕傲的蚌說:“是啊!你是很舒服,但你終其一生也只是一只再普通不過的蚌而已;而你的朋友忍受痛苦的結果,卻將長出一顆非常美麗的珍珠。”
有非凡成就的人大都會歷經如蚌育珍珠般的痛苦過程。逆境與憂苦,或許能將人的快樂炸毀,但也一定會有豐富的經驗、新鮮的智慧不息地迸發出來。
有很多的人都是這樣,沒有走到窮途末路時不會發現自己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磨難的降臨、苦痛的折磨,足以幫助人們發現這些意料之外的驚喜。
困苦、逆境,仿佛是將生命煉成“美好”的鐵錘與斧頭。唯有痛苦才能使一個人變得堅強,變得無敵。逆境能燃起一個人的熱情、喚醒一個人的潛力,使人達到成功。有本領、有骨氣的人,能將“失望”變為“扶助”,像蚌能將煩惱它的沙礫化成珍珠一樣。
在巴爾扎克的葬禮上,雨果曾贈送了這樣的挽歌:“在偉大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最偉大的一個;在優秀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最優秀的一個。在我們中間,他過著命途多舛的生活,遭逢了任何時代一切偉人都遭逢過的厄運和不幸。如今,他走了,他走出了紛擾和痛苦。”
早年的巴爾扎克在一間閣樓伏案寫作,經常是不分晝夜。他不停地寫,不停地寫,以至于每次在與書商打交道過程中不斷受騙,以至于負債累累。
有時候最高的債務可高達十萬法郎,為了躲債他曾六次遷居。他對朋友說:
“我經常會為一點面包、蠟燭和紙張發愁。債主迫害我像迫害兔子一樣,我經常像兔子一樣四處奔跑。”
然而,即使條件如此艱辛,并沒有影響巴爾扎克一生勤奮寫作,或者正是生活的磨難促使他更加睿智而勤奮。他的小說在世界上有著廣泛影響,但他的一生卻是在貧困和痛苦中度過的。
他曾用一句話概括自己:“一生的勞動都在痛苦和貧困中度過。經常不為人理解。”
因此身處困境之中,只要我們不曾放棄自己,那么生活中的那些磨難總會成為人生路上的小插曲,會成為過去,然而留下來的卻是我們可以享用一生的智慧和精神財富。
淚水和抱怨都是于事無補的,當你承受了生活的種種磨難,你能做的就是竭盡所能去解決問題。只要你愿意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那么,你總會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
生活的各種苦澀記憶,的確會使我們失望,痛苦的掙扎也曾令我們衰老,但由于忍耐,由于奮斗,也由于不斷地向上仰望,我們的生命終會超越所有的憂患與磨難,進而從生活自身獲得融通的智慧。
無所畏懼的人,愈是為環境所迫,愈加會奮起,從不被痛苦所脅迫,意志堅定,目光鋒銳,最后傲笑任何逆境。因為憂患、困苦不足以損他毫厘,反而更加增添意志和戰斗下去的力量。那么,我們為何不讓自己更加堅強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