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找回真實的自己(2)
- 接納生命中的不完美:承認不完美,心靈才自由
- (美)奧里森·馬登
- 4936字
- 2016-09-23 11:39:28
在雕像落成時,這位雕塑大師說:“我想把這座雕塑獻給我的母親,因為我讀書時沒有獲得她期望中的成功,我的失敗令她傷心失望。現(xiàn)在我要告訴她,大學里沒有我的位置,但生活中總會有我一個位置,而且是成功的位置。我想對母親說的是,希望今天的我至少不讓她再次失望。”
這個雕塑大師就是杰克。在人群中,杰克的母親喜極而泣。她終于明白自己的兒子不笨,只是當年她沒有把他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上而已。
像杰克一樣成功的例子并不少見,許多對世界作出杰出貢獻的人,都從小被老師認為在某方面不聰明,就連愛因斯坦都因那個做壞了的小板凳而被老師譏笑,然而后來卻成了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
據(jù)說,如果上帝委派兩名天使,一個去掃大街,另一個去統(tǒng)治一個帝國,那么無論你怎么勸說他們相互交換職業(yè),他們都會不肯。此話不假,一個人只有感覺到上帝派他去做某項特殊的工作,同時他認真地做這項工作時,他才會感到幸福。找到自己夢想職業(yè)的年輕人該是多么幸運!如果他從事的不是這個職業(yè),其他任何職業(yè)將不會讓自己或他人感到滿意。
每個人在找到自己的位置之前都不會安分,這是天性,天性會一直在他腦海中縈繞,驅(qū)使他不斷前進,直到他所有的潛能都發(fā)揮出來,他才算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位置。
一匹優(yōu)良的役用馬出現(xiàn)在賽馬場的跑道上該是多么可笑的場面。然而,那些認為只有法律、醫(yī)學與神學才是理想職業(yè)的普遍想法不是同樣滑稽嗎?每年,美國大學畢業(yè)生中有42%的人都是法律專業(yè),這有多荒謬!在這里,有多少年輕人為了完成長輩的規(guī)劃而成為拙劣的牧師、醫(yī)生和律師!這個國家有太多的人從事著并不適合自己的職業(yè),失望、抑郁、毀滅、失業(yè)、貧困、怯懦、遭受排擠和冷落,充斥著這個國家。
能很順得地找到自己理想中的職業(yè),我們通常都要經(jīng)歷很多次的嘗試。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要提醒自己的是:不要氣餒!繼續(xù)嘗試!
當然,你應該仔細研究一下所嘗試的工作,看看它是否符合自己的愛好或能力。考珀曾經(jīng)就是一名不出色的律師。他由于過于羞怯、膽小,不擅長為案子辯護,但他卻創(chuàng)作出極其優(yōu)美的詩歌。莫里哀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適合律師這份工作,但他卻在文學領(lǐng)域揚名。伏爾泰與彼特拉克都紛紛棄法律而去,前者選擇哲學,后者選擇詩歌。克倫威爾在40歲的時候還是個農(nóng)民。
在十幾歲之前,很少有人會對某一工作或?qū)W習表現(xiàn)出極大天賦或非凡才華。絕大多數(shù)男孩女孩在15歲或者20歲之前,就算為他們提供一切自由和機會,讓他們選擇自己內(nèi)心渴望已久的職業(yè),他們也很難決定他們將要靠什么來謀生。每個人都在內(nèi)心祈求,希望自己能夠獲得適合某種工作的出色資質(zhì),但通常都求問無果,可同時他們又沒有任何理由不認真做好到手的工作。
塞繆爾·斯邁爾斯所接受的職業(yè)訓練并不合自己的心愿,但他依然兢兢業(yè)業(yè)地從事著這份職業(yè),而這份職業(yè)也幫助他找到了他內(nèi)心渴望已久的職業(yè)——作家。忠實于手邊的日常工作,一位天才如果感覺到自己身負責任,上帝一定會在合適的時間將他帶到最合適的位置上。
如果之前不是一名熱忱的教師、一名盡責的士兵以及一位正直的政治家,加菲爾德就不會成為總統(tǒng)。林肯和格蘭特并不是一開始就為白宮而生,也不是生來就具有不可抗拒的管理才能。
因此,無須沮喪,因為不是每個人生來就具備驚人的天賦。即使時運不濟,也還是應盡全力做好手邊工作,并抓住每一次正確的機會,朝著自己內(nèi)心所指引的方向邁進。讓職責成為指路明燈,成功無疑是對一個人能力與勤奮的獎勵。
掌握命運的鑰匙
謹記
人生不是要按別人的想法去過,而是要跟隨內(nèi)心,做自己想做的那個人。許多時候認識別人容易,認識自己難。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于是他們不根據(jù)孩子的興趣,違背孩子意愿對其進行培養(yǎng),按照自己的理想規(guī)劃孩子的人生,于是,很多年輕人的理想與追求被愚昧無知的父母永久地壓制了。
面對這樣的木偶人生,一些年輕人由于不屈從于父母的安排而被認為是懶惰、愚蠢或無常;一些年輕人被迫進入那些不適合自己發(fā)展的領(lǐng)域,而受到壓制;一些年輕人被迫閱讀一些枯燥的神學書籍,同時耳朵里還不停地聽到“法律”、“醫(yī)學”、“藝術(shù)”、“科學”或“商業(yè)”等字眼;一些年輕人備受折磨,因為他們的每一根神經(jīng)都在長久地抗議著這份勉強從事的工作……那么,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態(tài)度,誰將成為命運的寵兒呢?
“詹姆斯·瓦特,我從未見過像你這么無所事事的年輕人,”祖母說道,“看書吧,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你知道這么長時間你都在干什么嗎?你把茶壺蓋拿下來,放回去,又拿下來。你一會兒往蒸汽里放一個小碟子,一會兒又放一個湯匙,你一直忙個不停,將水蒸氣在瓷器和銀器上凝結(jié)的水珠收集起來。你難道對自己這么浪費光陰不感到害臊嗎?”這位老婦人顯然未能說服詹姆斯·瓦特因發(fā)明蒸汽機而永載史冊。約翰·雅各布·阿斯特的父親希望兒子能夠接他的班,成為一名屠夫,但是這位日后的巨賈天生就具有強烈的商業(yè)本能。天性讓每個人都不可復制,上天在每個孩子出生時都變換了模式,他每次只使用一種神奇的組合。
腓特烈大帝熱愛藝術(shù)和音樂,他由于不參與軍事訓練而慘遭虐待。因為他的父親不喜歡藝術(shù),所以甚至將他囚禁起來。這位父親甚至考慮過殺掉自己的兒子,但他的過世將28歲的腓特烈送上王位。正是這個由于熱愛藝術(shù)與音樂而被認為一無是處的男孩,讓普魯士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愚昧的父母想要強迫阿克賴特成為一名理發(fā)師,但上天已經(jīng)在他的腦子里安裝了一個精巧的裝置,他注定要賜福人類以及為英格蘭數(shù)百萬窮人服務,所以他對他的母親說:“希望您不要認為我必須要繼承父業(yè)。”
伽利略被父母送去學醫(yī),但當他被迫學習解剖學和生理學的時候,他都會將關(guān)于歐幾里得和阿基米德的課本藏好,暗地里鉆研那些難解的問題。他在比薩大教堂看到搖擺的吊燈從而發(fā)現(xiàn)鐘擺原理時只有18歲。他發(fā)明了顯微鏡和望遠鏡,拓寬了人們對廣闊世界與微型世界的了解。
米開朗琪羅的父母宣布他們的兒子永遠不能從事藝術(shù)這個丟臉的職業(yè),他們甚至因米開朗琪羅涂滿墻面和家具上的素描而懲罰他。但他內(nèi)心的熊熊烈火被神圣的藝術(shù)所點燃,這股烈火讓他永無止境地追求,直到他在圣彼得建筑、摩西的大理石雕像以及西斯廷教堂的墻面實現(xiàn)了不朽的創(chuàng)作。
約書亞·雷諾茲的父親斥責兒子不該畫畫,并在他的一張畫作上寫道:“約書亞在純粹無聊的情況下完成。”然而,這位“無所事事的男孩”日后卻成為皇家學院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席勒曾被送到斯圖加特的軍事學校學習外科,但他秘密地創(chuàng)作了他的第一部戲劇——《搶劫者》。戲劇首次公演時,他還不得不喬裝前去觀看。他所在的那所如同監(jiān)獄般的學校令他討厭至極,但他對寫作的渴望卻一直深深地吸引著他。盡管身無分文,他還是決定冒險進入這個不太友好的文學世界。在一位好心女士的資助下,他很快就創(chuàng)作了兩部不朽的偉大劇作。
漢德爾醫(yī)生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一名律師,因此曾試圖勸阻他對音樂的熱愛,但是這個男孩拿著一把古豎琴跑到一個干草棚里偷偷練琴。這位醫(yī)生父親前去拜訪在魏森菲爾德?lián)喂舻男值軙r,帶著兒子一同前往。男孩在沒人注意的情況下溜到教堂的風琴前,他很快就以最大音量舉行了一場“私人演奏會”。公爵碰巧聽到這次演奏,他驚訝于誰能夠在對該樂器明顯不熟悉的情況之下卻能巧妙地演奏出如此之多的旋律。孩子被帶到公爵面前,公爵不僅沒有因為孩子亂弄風琴而責備他,反而對他的演奏大加贊賞,并勸說漢德爾醫(yī)生讓兒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喬納森,”當兒子告訴他自己已作好上大學的準備時,切斯先生說道,“你應該星期一早上去機修車間。”在機修車間工作幾年之后,喬納森最終出逃,之后便一路青云直上,成為來自羅德島的美國參議員。
上面許多事實都證明:放棄自我,按父輩的規(guī)劃生活扼殺了很多年輕的天才。相反,那些堅持自我的年輕人往往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所以,我們應該時刻謹記:除了你自己之外,絕對沒有一個人對你的命運操有最后的決定權(quán)。
愛默生在《談自信》一文中的一句名言:“要成為一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就必須不隨波逐流。”在生活中,做一個隨波逐流的人,比依照自己的鼓聲節(jié)奏前進的人要容易得多。要做到無論何時都能夠把握住自我,不管大家現(xiàn)在都做些什么,也不管目前正好流行什么,是需要相當?shù)淖孕排c獨立的。
在你攀登頂峰的路上,你不要拒絕別人的幫助,但要記住長遠來看,你依然是自己那艘船的船長,掌舵的是你,而這艘船是駛向你要去的地方——你必須是發(fā)號施令的人。畢竟,你未必喜歡他人的目的地。你絕對不能隨著他人的節(jié)拍起舞。同樣地,因為你未必喜歡他人那種音樂。
請記住這樣一句話:“付錢給風琴手的人才有資格點歌。”你必須信任你的直覺,感覺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當初哥倫布的船上船員都力促他返航,但他不為所動,繼續(xù)他的航程。你必須學著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能力。它與自信非常相似,但不全然相同;它與狂熱也相近,而狂熱正是獨立自主的持續(xù)動力。
你敬重父母、朋友,但是你最親密的友人是你自己。你要先和自己做朋友,要先敬重自己;在博得別人好感之前,先獲得自己好感,你擁有的最大財富是你的自我心像——對自己的好印象;不管是誰,都不能把它奪走。假如有人這樣做,那是他固執(zhí)己見,想要讓你過他的生活,而非你自己的生活。
當然,你可以聆聽父母、朋友的忠告,可是在最后關(guān)頭,要自己決定想做什么。只要你想做的是在自己能力、知識范圍之內(nèi),只要你想做的不會損害他人,那么,積極地向你的目標邁進,不要讓任何人使你在航程中轉(zhuǎn)向;因為你必須信任你的目標,你必須到達你的目的地。
你的目標和父母、朋友的目標是不相同的,你必須要做你覺得非做不可的事,那是你應該行使的權(quán)利。換句話說,要讓自信幫助你而非反對你。要選擇自己的事業(yè),因為你相信它的發(fā)展。千萬不要選擇適應別人的事業(yè),那是失敗和苦惱的開端。尊重他人堅守的原則,也就是尊重自己堅守的原則。
克勞狄烏斯說:“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筑師。”所以,不要盲目聽從別人的安排,遵從內(nèi)心最真實的聲音,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潛質(zhì)來定位自己的未來,正確認識自己,然后一步一個腳印地往上攀登,你才不會成為被命運操縱的木偶,你才能把命運的鑰匙掌握在自己手中。
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謹記
只要我能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樂趣,那我就不枉此生了。我只要能在心中找到樂趣,就能夠在我真實的世界中為自己創(chuàng)造樂趣。
我的朋友曾經(jīng)跟我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是那么地喜歡我現(xiàn)在的工作,我的生活也無比舒適,我更愛我的家人,他們帶給我那么多溫暖,我一回到家里,立刻就能輕松下來。我想我很幸運。但是,每次只要我開著車去趕到城里去上班的時候,那種匆匆忙忙的感覺,立即會給我一種緊張感,壓迫得我快要窒息,這樣的感覺,要經(jīng)過幾個小時之后才能完完全全地擺脫掉。”
聽到他的訴說,我的反應很快,我覺得我現(xiàn)在必須安慰他,并給他一些建議。“如果真是那樣,你就不要勉強自己,更不要為難自己。”我對他說,“既然你開車會產(chǎn)生緊張的情緒,那么開車對你沒有一點好處。你用不著一定要開車上班,其實你可選擇乘坐其他交通工具。”
他接受了我的建議,他的生活也真的得到了改善。當然,在這里我想表達的意思并不是說開車不好——開車雖然會令某些人感到緊張,但也會令某些人感到輕松。我要說的是,你做不到的事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有不少人強迫他們自己做一些力不從心的事情,是因為他們以為別人期望他們這樣做。如今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車子,因此我的一位事業(yè)有成的朋友也覺得他必須開車——事實上他并不愿意開車。
“習慣促使我們?nèi)プ鏊械娜粘,嵤隆6覀兛偸菗娜绻蝗プ觯蜁ナ裁礀|西。”美國著名作家德萊賽說。其實,也許我們的確會失去什么東西,但是這并沒什么不好,我們至少還可以好好地活著。
你不能既想輕松,又想逼迫自己,這有悖于常理,根本無法實現(xiàn)。盡管生活中有某些事情是你必須要做的,但你也經(jīng)常未曾自由選擇你可以不必去做的事情。一個有思想的正常人,有權(quán)利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
愛琳·詹姆絲是美國著名的作家,她的一生都倡導人們要自己選擇生活,她認為只有不勉強自己才是真正地活出自我。
愛琳·詹姆絲在年輕的時候不僅是個作家,還是一個投資人兼職一個地產(chǎn)公司的投資顧問。她在努力奮斗了十幾年后,突然有一天,她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呆呆地望著這些寫滿密密麻麻事宜的日程安排表。這時候,她的內(nèi)心被觸動了一下,她意識到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這張令人發(fā)瘋的日程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