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有“禮”走遍天下

作為人類社會一種古老的習俗,禮物交換隨著歷史的進程與社會文化的演變一直延續至今,幾乎滲透在我們生活中待人處世的每一個細節,涵蓋了社會生活中各個領域。如果一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完全不參與禮物的社交活動,那么他的生活可能無法正常進行,他的社會交往活動將很難展開。

人們為什么要送禮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傳統上很注重禮尚往來?!叭省⒘x、禮、智、信”,其中,“禮”是中國儒家思想比較經典、比較輝煌的一頁。送禮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人們為什么要送禮呢?換個問法,送禮這一行為的文化基礎是什么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禮物,以及它的由來和演變過程。

“禮物”一詞由“禮”和“物”兩個字組成。在我國的漢字中,“禮”的本意原是“敬神”,到后來才演變成人們的一種行為規范。禮起源于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在祭祀中,人們除了用規范的動作、虔誠的態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還將自己最有價值、最能體現對神敬意的物品(即牛、羊等犧牲)奉獻于神靈。也許從那時起,禮的含義中就開始有物質的成分,禮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現,即禮物。

“物”的意思是物質的東西。值得注意的是,從詞源上講,這個漢語詞暗示了禮物(gift)不只是物質的禮品(present),它承載著文化的規則(禮節)并牽涉儀式。所以,無禮之物就只是物品而不是禮物。在古代,禮物可以是金銀,《春秋》、《史記》等史書和古籍中,常有天子賜予諸侯或功臣以“千金”、“萬金”之記載;也可以是工具、武器等,“寶劍贈英雄”更是我國的千古佳話;還可以是馬等特殊作用或特殊意義的動物,《三國演義》中關羽座下的“赤兔馬”、劉備騎乘的“的盧”,就分別承蒙曹操、劉表所贈。衣物、珠寶、食物及田宅等更是平凡的禮物;在古代,人也被作為一種特殊的禮物。古代美女西施被范蠡當做禮物獻與吳王夫差,王允在施用連環計時,將貂禪當做禮物送給董卓。在古希臘的斯巴達,奴隸主之間互贈奴隸更是極其平常的事。

關于禮物的起源,有人說它最初來源于古代戰爭中由于部落兼并而產生的“納貢”,也就是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物、奴隸等,以表示對征服者服從和乞求庇護。還有人認為,最初的禮就是一種商業性質的有來有往。原始的“禮尚往來”,實質上就是以禮品的贈送與酬報的方式進行的產品交換。

從考古發現來看,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一萬年前就開始了農業生產。到了六七千年前,農業文明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農業生產給我們的祖先帶來了穩定的生活。由于農業生產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使得我們的祖先按血緣關系,以一個或數個家族定居在一起,共同開發某一片土地。人們共同生活在一起,不可能不產生矛盾。于是,大約從三四千年前的商周開始,我們的祖先開始制定了一系列不成文的行為規范。這些行為規范到了西周時期又演變成了社會共同遵守的“禮”。到了孔子時代,在“仁、義、禮、智、信”中,“禮”在儒家思想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再往后,禮的“儀式”意義又逐漸演變成了禮的“實質”意義。于是,在一些大的慶典活動中,如婚喪嫁娶、生子滿月、喬遷升官,等等,送禮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

其次,由于中國傳統的社會關系具有人情的特點。于是,一種以人情為基礎的靈活的處世哲學和處世方式便順應了這種人際關系的特點。而送禮則成了實現這一目的重要方式??梢姡Y物交換是早期人類社會即已存在并延續至今的一種社會行為。從人類對神靈的頂禮膜拜、祭祀禮儀,到部落國家之間的和平共存,乃至世俗生活中人際關系的正常維系以及男女之間代表特殊含義的情意傳遞,禮物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傳遞出各種不同的內容與意義。

再者,中國文化的精神之一便是“和”,即“貴和尚中”,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統一關系,以及崇尚不偏不倚、過猶不及的中庸式的處世方式,而送禮則是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方法。它能糾正人們的過激行為,也能軟化人們的對立情緒,不失為實現傳統理想價值的極好的方法。

最根本的一點是,人類生來具有“給予”精神,這是由其本性決定的??茖W研究證實,當一個人捐錢給陌生人或者做善事時,其腦內“獎勵區域”就會活躍起來。而當一個人品嘗甜點,在商場找到停車位或者偶獲意外之財時,大腦的這個區域也會有所反應。不僅如此,研究同時還發現,同那些對各種節日嗤之以鼻的人相比,樂善好施之人要更為健康和長壽一些。對于新年購物滿懷憧憬的人,在節日期間也比較不容易生病。

而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志11月號所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人們之所以表現出慷慨大方是受“腦垂體后葉激素”(催產素)的影響。假如給一個人注射此類激素,他就會表現得比平時更為慷慨。

在該項研項究當中,68名男性受試者被任意湊成對。研究人員向其中一個人派發10美元并要求他分一些給另一個人。假如另一個人接受了對方給予的錢財,表示雙方都愿意分享這10元錢。但是如果另一個人拒絕了對方的給予,則證明雙方都是小氣鬼。

顯然,給予者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給出了他認為對方所能接受的底線。然而,那些接受腦垂體后葉激素注射的受試者最終所給出的錢財,要比沒有接受注射的人多21%。

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來,腦垂體后葉激素是一種神經傳遞素,當一個人受到觸動或者獲得他人信任時,就會分泌這種激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互動就是靠這種激素推動的,它就像是維系社會關系的紐帶,并幫助個體適應社會生活。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項研究則發現,腦垂體后葉激素可能還和人類的樂善好施行為有關。研究人員在對慈善人士進行研究后發現,樂于給予確實好過接受施舍。樂于給予的人,其腦部的“膝下皮層”即腦垂體后葉激素受體區域的活動也會大量增加,由此證實捐贈的確是一種重要的社交行為。而選擇拿錢的人,其“膝下皮層”卻不會有反應。該研究連同前面提到的腦垂體后葉激素研究證明,慷慨的人雖然付出代價——他們剩下的錢勢必要少于那些捐得少的人,但至少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得到的回饋遠勝過所付出的金錢代價??偠灾?,贈送禮物能讓人健康長壽,因為這有助于人們振奮精神,提高自信。最重要的是,能讓人們對于他人的恩惠心存感激,危難之時,便會挺身而出。

禮尚往來的奧妙玄機

禮物交換有一套自己的規則和儀式,人們通過參與禮物的交換來學習、實踐這些規則和道德原則,也是一種社會化的進程。

禮物在發展演變中始終遵循著這樣一個原則——好心會有好報或者一份好禮總會換來另一份更好的禮物。這就是所謂的“互惠利他主義”,也是人們互贈禮物的深層動力。菲蘭說:“這有助于幫助人們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你永遠不知道自己何時需要幫助。身邊有朋友,情況將會好很多?!痹谧罱膸醉椦芯恐兴l現,互惠利他主義有助于人類生存,從而演化出人們慷慨大方、樂善好施,并為此感覺良好的本能傾向。

毛利人的禮物交換是普遍存在的,是非契約的、自愿的、表達性的行為。同時,毛利人認為禮物有靈魂,禮物具有一種精神——豪。“豪”是一種存在于某個人送給另一個人的貴重物品中的神秘力量?!昂馈笨偸窍M祷厮脑?,是“豪”迫使受禮者作出回報。一個人送出的禮物實際上是這個人精神、靈魂的一部分,接受某人的禮物也就是接受送禮者的一部分精神實質。接受他人的禮物而不作出回報,也就等于保留他人的“豪”,這樣做不僅有悖道德、規則,而且是很危險的,甚至是致命的,因為禮物中的“豪”會控制你。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莫斯認為,正是禮物中的“豪”迫使受禮者要作出回報,他把這稱為“禮物之靈”,認為人們是迫于“禮物之靈”的壓力,而進行回禮的。禮物中“豪”的存在和保留“豪”的危險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壓力使得回禮成為一種義務。贈與——接受——回禮作為禮物交換的三個環節,也都成為一種義務。

莫斯在指出是“禮物之靈”迫使人們作出回報后,他還專門分析了安德曼群島、美拉尼西亞社會、蘇格蘭、美洲印第安人,古羅馬、印度、中國等社會的禮物饋贈文化。盡管這些社會都有其特有的貴重物品,社會的禮物饋贈文化的規則也各不相同,但莫斯通過不同社會禮物交換文化的分析反映了共同主題,發現處在不同文化下的人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那就是禮物中包含一種神秘力量,是禮物中的神秘力量迫使受禮者作出回報。

俗話說“來而無往非禮也”。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也是如此。你欠了別人的情,總是要找機會想法回報,而別人欠了你的情時,內心深處也有同樣的想法和愿望。對方也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你給他送的禮物,絕對不會像打出去的子彈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會用別的方式來回報你。三國時期“關云長釋曹操”就是典型的還禮的故事。

關羽被俘之后,曹操因為愛惜人才,不但沒有殺他,而且還聽從了謀士的話,將從呂布處繳獲的赤兔寶馬送給了關羽,并且賜予了關羽爵位。這些禮物盡管在當時沒有留住關羽,然而在曹操危難的時候,他在華容道還是饒了他一條命。赤壁之戰時,曹操兵敗,落荒而逃,在華容道遇到了把守的關羽。此時曹操身邊僅剩幾員大將和幾個隨從,早已是人困馬乏,只要關羽一聲令下,立刻會束手就擒。結果關羽念著昔日曹操對他的賜予之恩,把他放跑了。

社會學家認為禮物交換之所以能夠持續,是因為送禮總會產生回禮,回禮又是新一輪送禮的開始,這樣不斷反復循環,將人們納入禮物交換之中。也就是說禮物通常不是白送的,它總是能做好鋪墊,即禮物暗示了一套權利與義務的體系,收到禮物的一方不用送禮者說出來就心知肚明自己應當在將來的某些時候作出回報。如果一個人只收取禮物,卻沒有相應的回贈或者回報,就會遭到別人的批評和疏遠。

很多時候,求人辦事都會讓人很為難,不是張不開口,就是怕被對方拒絕。你不妨利用人們無功不受祿的心理,先不著痕跡地給對方送一份禮,等著對方回禮。有時候因為你“不經意”的一件禮物打動了別人,也許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大禮。

然而,禮物交換的目的并不是工具性,而是情感性。禮物的實際價值不是最重要的,它的價值在于禮物及禮物交換所具有的文化意義,在于它所象征的權力、聲望和榮譽。所以,當我們給對方送禮物的時候,對方更為看重的是禮物的象征意義,而不是禮物的實際價值,而對方的回禮也必須著眼于象征意義,而不一定是等價交換的物品。

禮物讓社交更順暢

人們往往在社交過程中很重視禮儀而忽視了禮物的意義,這就好比你畫了一幅體態優雅的仕女圖,遠遠看著秀色可餐,可是近觀的時候卻發現忘了畫眼睛。缺了點睛之筆的畫永遠不會成為一幅好的藝術作品。

禮物往往是禮儀的點睛之筆,在社交禮物上多下點工夫,會讓社交活動更加順利。《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記載:“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贄,不過榛栗棗,以告虔也?!痹谥艹瘯r,外出訪友邦客必須帶著禮物,當時也稱為“贄”。在對外交往中,出于對他國的尊重和友好以及對其領導人的敬仰,往往會贈送貴重的禮物,這些禮物能夠促進國家間的友好合作。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蒂特馬斯說:“在一些社會,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禮物饋贈都旨在換取和平,表達情感,聯合群體,聯系情感,實現契約上的義務和權利,表達懺悔、羞愧,丟臉以及象征人類的其他感情?!蔽覀兺枚Y物來表明自己的真誠,表明對友誼的重視程度。過去,每當周邊國家遣使前來進貢,皇帝總要給他們送禮,以顯示中華帝國地大物博,皇恩浩蕩。明朝鄭和船隊七下西洋,最遠處曾到達非洲東岸。每次出海,船隊總要帶上無數工藝品,走一路送一路,不僅昭示中華帝國的富庶,也體現中國人愛好和平的愿望。

史書中曾有因禮品送得不及時或不周到而引發戰爭的記載。如春秋時期,因楚國沒有按時向周天子送一車茅草,而引發了中原各國聯盟大舉伐楚的戰爭。固然伐楚的戰爭不僅僅是因為這一車茅草,但這卻是一個導火索。因為沒有按時,周天子覺得楚國違約,甚至是對周國的大不敬,當然也可能拿這份遲到的“禮物”做借口而伐楚。由此來說,禮物似乎決定著是戰還是和,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古代都崇尚和親政策了。打仗、停戰的條件可能就是因為“禮”。有弱小的一國每年都送給強大的國家許多“禮物”,強大的一國便會遵守幾年內絕對不會侵犯的約定。這就是最原始的“禮尚往來”,實質上就是用“禮品”換取和平。新中國建立后的外交政策都是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的,國與國相互間的贈禮是為了建立一種“伙伴關系”。

談到個人的社交活動,禮物就更幫得上忙了。古往今來,初次見面的客人來訪,闊別多年的舊友重逢,總得象征性地送點“禮物”:幾斤水果、一兩包糖、一盒點心,乃至少到一束鮮花、一根羽毛。人們通常出遠門回來時給親友捎“手信”——并非按計劃買來的大件或貴重商品,而是信手捎來,故稱“手信”。因為禮物總是能夠代表一種誠意,不管是首次拜訪還是后來登門,帶上一份禮物,說明你對待對方的態度是積極的、是比較重視的,這樣從開始就能給對方一個好的印象,為下一步的交流奠定了基礎。另外,帶著禮物上門還能夠化解見面時的尷尬氣氛,哪怕對方原本沒有打算接待你,也很難在你的熱情之中冷面打發你。

相信,每家辦理紅白事的時候,都會收到一些相應的禮金和禮物,而這些就是人與人結交往來的憑證,它能夠形成一個紐帶,連接著有關系的人。人們還可以通過這個紐帶和許多沒有關系的人搭上關系,多次往來自然就關系密切了。朋友的新店開張,你完全可以送一些祝賀開張大吉的禮物以表心意,比如花籃、貔貅、大鵬展翅等一些預示著發財跡象的禮品。相信朋友見到你的禮物,一定會對你有更好的看法和態度的,也許日后的生意來往中還會對你有所回報。

目前,送禮作為社交活動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無論是在中國還是世界上其他國家,都受到人們的普遍肯定。慶典送禮,辦事送禮,過節送禮,見面送禮,開會送禮,促銷送禮,喜事送禮,喪事也送禮。得體的送禮,恰似無聲的使者,通過這一方式把你所需表達的感情送到對方的心坎里,給交際活動錦上添花,給人們之間的感情和友誼注入新的活力,從而達到增進友誼,互相關懷,生活愉快,事業順利的目的。

禮品是人品的延續

一件理想的禮品對贈送者和接受者來說,能表達出某種特殊的愿望,傳遞出某種特殊的信息。而禮品所代表的又是一種關系信號,它既宣告了你與受禮者的關系,即親密的朋友、融洽的鄰居、關系密切的親戚,又反映了你希望自己在別人心目中贏得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更深層的意義——人品。

禮品就像一面鏡子,它能夠折射出送禮人與受禮者內心的真正想法,是一個人人品的外在表現。許多人認為,送禮是一種負擔,之所以要辦成這件事,為的是證明自己是一個有禮貌的人。這種人總是事到臨頭才急匆匆地跑到商店,隨便買上一件禮物,往受賀者的手里一塞,說上幾句祝賀的話,就算萬事大吉而交差了事,至于受禮者后來把這件令人興味索然的禮物塞到哪里,他們是毫不在意的。因為他們把送禮當成了自己不得不盡的義務。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大家都知道送禮要送一些人們所喜好的東西,而這些喜好正好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內心想法,這其中包括受禮者的內心想法和送禮人的內心想法。俗話說:“境由心生?!笔芏Y者需要什么樣的禮品,只要是會送禮的人一般都能看出來,這些禮品恰恰能夠反映出這個人的人品,因為一個人內心的欲望是無法掩蓋的,就好比一個人的人品最終會暴露在大家面前一樣。

有些人送禮非常失水準:不是送些山寨貨,就是過時物品,再不就是一些瀕臨過期的補品,真是讓受禮人哭笑不得。當然,這種人這樣做的出發點有兩個,一個就是認為這些禮物與你的身份相當。這種出發點完全是一種輕蔑與小視,這就是對受禮者的一種不尊重。另外一種出發點就是他根本不在乎自身形象,認為送禮只是一種形式,隨便花點錢應付了事。而這種出發點就是對自己的一種嘲笑,是對自身形象的一種玷污,這樣做不僅沒有正面意義還會落得個負面影響。

不管是出于這兩種目的中的任何一種目的,都是對自身形象的破壞。那么,同樣是一次送禮行為,同樣參與了送禮的過程,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好的效果產生呢?主要還是送禮人對送禮的認識不夠造成的。

首先,在這些人的主觀意識上就沒有把這個送禮過程看得很重要,認為他現在所要打交道的是一個無關緊要的人,故而在意識上就放松了,所以在挑選禮物的過程中就很草率,根本沒有注意禮品的價值。其實這樣做就大錯特錯了,或許你所要接觸的這個人無法帶給你什么經濟上或物質上的幫助,然而他同樣能夠對你作出自己的判斷,結果送禮人的形象不但破壞了,而且還留人話柄。

其次,就是對于送禮一竅不通者。當然也有人不善于與人打交道,他們不懂得如何去打開別人的心扉,認為送禮就像串門一樣,只要拿些東西意思一下就可以了,這些人可能只是因為小氣,并沒有別的人品問題。

無論我們是哪一類送禮人,我們都應該要清楚了解送禮最基本的常識,掌握送禮技巧,這會讓我們在成功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不管送禮是否自愿,每件禮品都須經挑選后方能呈送出去。因禮品是你人品的延伸,對方從中能衡量出你的興趣,甚至包括你的智慧和才干。送什么,如何送都會給人留下重要的、持久的印象。對方如何接受也同樣如此。

不管你送禮的目的是什么,總是要送一些對方喜歡的東西,但在送禮的過程中要注重表達禮輕情重的中心思想。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送禮不僅僅是提升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而且我們還要讓這個禮物不白送,充分地表達出我們的心意,增強彼此間的好感,才是一個聰明人明智的做法!

情意是禮物的核心

人情是中國人社會交往體系中的又一核心概念。正是人情情結將禮物饋贈的雙方聯系在一起。任何禮物都表示送禮人特有的心意,或酬謝、或祝賀、或孝敬、或憐愛、或愛情,等等。

由于禮物中滲透了情感性與道德性,“總有一些關于禮物的東西不能從經濟理性的角度給予解釋”。所以有時候禮物的價值和金錢毫不相干,關鍵在于你是抱著什么樣的情感送禮物的。

唐朝有個封疆大臣,為向皇帝納貢表忠,派遣一個叫緬伯高的人去給皇帝送禮,禮物是一只天鵝。

緬伯高途經洛陽河,看到天鵝身上臟兮兮的,決定給它洗個澡。然而,他剛把天鵝放到洛陽河中,一時不慎竟讓天鵝飛了。

送給天子的貢品弄丟了,豈免得了殺頭之罪?緬伯高拿著天鵝飛走時掉下的幾根羽毛,嚇得號啕大哭。

他越哭越傷心,悲痛欲絕中竟謅出一首打油詩:“將要貢唐朝,山高路又遠。洛河失天鵝,倒地哭號號。上復唐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

這個故事或許是“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最早出處了,至于后來蘇軾在詩中寫的“且同千里寄鵝毛,何用孜孜飲鏖鹿”的名句,應是借用那個典故向秦觀表喻禮物雖輕,但情誼深厚的摯友之心。

名貴的天鵝固然可以作為大臣向皇帝表白心跡的貢品,但在特定的條件下,一根鵝毛卻更顯送禮者的一片苦心。

緬伯高是一個很有生存智慧的人,與其說他獻上鵝毛是出于對皇上的一片真情,更不如說他是巧妙地借用了禮品特殊的載意功能,為自己尋求到一條生存之路。最終,一根對皇帝毫無實用價值的鵝毛,竟成了情意的最佳依托物,感動了皇帝,也使他免了一條死罪。

你選擇禮物的時候必須和你的心意相符,并使受禮者覺得你的禮物非同尋常,備感珍貴?!扒Ю锼往Z毛,禮輕情意重”,正是強調了禮品的情意性,淡化了禮品的功利性。

許多禮品其實都是尋常之物:一片楓葉,能表達出你對戀人真摯的感情;一粒紅豆,能準確地表達出你對情人的相思之意;一塊石頭,恰是地質隊員送給親朋好友的最佳禮品;一顆彈殼,也許是戍守邊防的軍人饋贈給別人的最高級禮品。正是這些尋常之物,寄托著戀人、朋友、親人之間的深情厚誼。

總之,饋贈禮品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禮品能否表達饋贈者的真情實感,絕不能把禮品庸俗化,當做交易的籌碼。《中國青年報》曾經刊發一則《“送禮中國”越紅火,理性社會越遙遠》的評論。文章認為,一是送禮的碼子越來越大。年節之禮,正在從一種必要的人情調節劑變成沉重的人情債務,正在成為中國公民的一大負擔。二是送禮的動機則越來越可疑。如今送禮的大多并非發自內心,更多的是有所求而送,有所利而禮,其間的情狀真是說不盡的鉆營之術、諛媚之態。純潔人際關系的芳馨,已被以“禮”取人的惡臭所污染。三是送禮越來越成為腐敗的代名詞。如今,很多人似乎已經忘了“禮輕情意重”的傳統教誨。

有人認為,送禮太小氣會被人看不起,要送,就得送貨真價實的大禮。要送水果就稱它十斤,要送香煙就得送進口的,錢雖然不少,但是效果未必好。特別是初次見面,你提了那么多的禮物,人家還以為你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呢!誰還敢收?如果主人不肯收,你的處境就很尷尬了,提走不是,不提也不是,弄得最后雙方下不了臺??磥怼耙越洕鷥r值”的標準來衡量禮品的輕重這種送禮觀念也應來點變革才行,應當破除面子問題。

據AC尼爾森公司通過對1000多名香港市民進行調查發現,其中七成市民表示平均每個紅包封20港元,只有7%的受訪者表示會在每個紅包里封50港元或更多。據悉,打算派送20港元紅包的多為較高收入人士及年輕無子女夫婦。在韓國,人際交往也摒棄了功利化崇拜,庸俗化的人情禮很少,“選擇最能表達自己對對方關愛之情的東西作為禮品,哪怕只是一壇子自己親手腌制的泡菜”,這是最好的。

禮品的價值不能以其價格來衡量,關鍵看為禮品賦予的意義。來自真心的禮品才是最好的禮品,“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正是我國古代人們對禮品最精確的理解。楊白勞給喜兒的紅頭繩,價格雖不值一提,但它蘊涵的父女情卻感人淚下,價值非凡。鉆石固然華貴,紅頭繩未必遜色。因此,好的禮品不在于本身的豪華和昂貴,關鍵是它包含了贈送者的深情,最能打動對方的心靈。

前幾年,一些農村的朋友,到城里串門總是帶些自己產的蔬菜、小米、黃豆、花生等,因為城里人缺,或者說不如家鄉的地道,因此主人總是很高興地收下這些禮物。

禮物不過是種載體,它承載著情意。情意重,就是禮重。載體重,反而是對情意的褻瀆。只要你胸中有一股浩然正氣、樸素情懷,就應該堅守這一份信仰,而不要輕易被外界污染,不要用厚此薄彼的物欲去稱量禮的輕重,比如對于好朋友,不妨送上真摯的節日問候。一個電話,一則短信,只要是原汁原味的真情美意,對方就能感受到這種真摯,深受感動。這些,就是最好的禮物、最有價值的禮物。

禮不在多,達意則靈;禮不在重,傳情則行。雙方都不要過多注重禮物本身的物質價值,而應該將其視為一份濃濃的情、厚厚的意。

歷代皇帝的送禮之道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過的一段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意思是說天下人為了利益蜂擁而至,為了利益各奔東西。在古代,很多臣子追隨皇帝打天下,目的就是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獲得功名利祿。而“利”和“禮”向來是連在一起的。所以,如果皇帝不懂得“送禮”之道,便不會得到臣子的擁護。大臣們為皇帝出謀劃策,爭奪天下才有了皇帝坐擁天下的機會。如果皇帝沒有使大臣們得到好處,那么誰還會愿意為皇帝賣命呢?所以說在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即便如此,皇帝也要送禮,目的是為了拉攏人心,為了鞏固朝政。

皇帝送禮給臣子,一般都有特殊的用意。哪個大臣立了功,皇帝便會賞賜一些東西,或升職或賜給土地金銀甚至美女。其實這都可以說是皇帝所送出的“禮”,也就是說在古代地位高的人都借“賜”來代“送”。皇帝送禮自然沒有人能夠拒絕,只要皇帝高興,愿意慷慨解囊,不管送什么,做臣子的都得高高興興地接下這份大禮。

能坐上皇帝寶座的,無不精通送禮之道。他們知道送禮一事,既要送出去,還要找準時機,又要有名目,讓受禮的人面子上好看。

宋太祖趙匡胤奪取政權后,主要的兵權還掌握在將領們手中,他很擔心將領們某天不聽指揮發動軍事政變,把自己給推翻了。于是,太祖就想出了一個剝奪將領兵權的主意。

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懷德等禁軍高級將領留下來喝酒。當酒興正濃的時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從嘆了一口氣,給他們講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說:“我若不是靠你們出力,是到不了這個地位的,為此我從內心念及你們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艱難了,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夜晚都不敢安枕而臥?。 笔匦诺热梭@駭地忙問其故,宋太祖繼續說“這不難知道,我這個皇帝位誰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聽了知道這話中有話,連忙叩頭說:“陛下何出此言,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呢?”宋太祖說:“不然,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部下想要富貴,一旦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也身不由己了。”

一席話,軟中帶硬,使這些將領知道已經受到猜疑,弄不好還會引來殺身之鍋,一時都驚恐地哭了起來,懇請宋太祖給他們指明一條“可生之途”。宋太祖緩緩說道:“人生在世,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貴的人,不過是想多聚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后代免于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的產業。同時多買些歌兒舞女,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同你們再結為姻親,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人見宋太祖已把話講得很明白,再無回旋余地。當時宋太祖已牢牢控制著中央禁軍,幾個將領別無他法,只得俯首聽命,表示感謝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讓他們罷去禁軍職務,到地方任節度使,并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在解除石守信等諸將的兵權后,太祖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禁軍領兵權析而為三,以名位較低的將領掌握三衙,這就意味著皇權對軍隊控制的加強。以后宋太祖還兌現了與禁軍高級將領聯姻的諾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后來又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張令鐸的女兒則嫁給太祖三弟趙光美。

趙匡胤不愧是送禮的高手,他的送禮手段師出有名,看起來合情合理,更重要的是句句話都切中了手下武將的心,所以石守信等人才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交出手中的兵權。

皇帝的禮物有時候確實厚重得讓臣子笑逐顏開,而有時也是一顆名副其實的炸彈。如果皇帝對誰不滿,卻念其德高或者是功大,怕引起滿朝文武怨言,便會賜予“禮物”暗示。也許這份禮物受了便是死路一條,但是卻不可不受?;实鬯投Y你敢拒絕,那便是抗旨不尊,更是死罪。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勸曹操稱帝,謀臣荀彧公開表示反對,遭到了曹操的嫉恨。但是荀彧跟著曹操屢建奇功,功勞很大,曹操怕公開殺他會遭到天下人的責罵,便派人送給他一盒果品,荀彧打開盒子卻發現里面是空的,于是不得已便自殺了。曹操的這份禮無疑送得十分巧妙,既達到了目的,也讓眾人認為他依然是那個愛惜人才的曹孟德。

皇帝送禮有時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想通過禮物這個試金石檢驗自己的團隊的忠誠度,了解團隊中每個人的品格和性情。

乾隆在位時提倡節儉。一天上朝,他對文武百官說:“眾位愛卿,朕今天要送你們一份禮物?!苯又屖绦l拿來很多便器。這時大臣們面面相覷,不知道皇帝到底是何用意。此時乾隆說:“這可是朕親自讓人用銅打造的,你們以后每天都要用它方便。”

雖然百官都不知皇帝有何用意,但是他們還是用了。幾個月后的一天,大臣們幾乎都忘了這件事,乾隆卻突然提起,并讓文武百官明天上朝時把便器都帶過來。第二天殿前放了很多便器,有的完好無損,有的卻被腐蝕得不成樣子了。大家都在議論紛紛,此時,乾隆皇帝說:“誰是真正節儉,誰是裝的,一看就明了了呀!”原來皇帝用銅打造便器,是因為銅容易被酸性腐蝕,如果人們每天大魚大肉地吃,那么排出的便呈酸性,便會把便器腐蝕掉;相反如果每天是粗茶淡飯,那么便器就不會被腐蝕。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皇帝送禮必有其原因,其暗藏的心思更是讓人琢磨不透?;实凼亲罡邫嗔Φ膿碛姓?,完全掌握臣子的命運,他對臣子慷慨解囊,只是為了讓臣子更加忠心地為國效力,而并不會刻意去揣摩臣子的內心。

禮物贈送的十戒律

經過前面的講述,相信大家對禮物的重要性又有了更高層次的了解,但送禮并非是想送什么就送什么,因此很多人總在送禮這個問題上犯難。其實,從送什么樣的禮物到怎樣送出去都是有規律可循的。經過專業人士精心的總結,大致有十個方面的問題在贈送禮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一、注重情意。真誠的情感是送禮的關鍵,即使是平常之物也如雪中送炭,禮輕情意重。贈送的禮品是情意的載體而不僅是商品,商品的價值可以反映在價格上,而情意卻是無價。所以,要選擇你自己也希望接受的禮物。如果你送的禮物連自己都不喜歡,人家怎么會喜歡呢?

二、要了解對方的喜好。一個真正懂禮節的人應該明白,交往應該以對方為中心,在交往時換位思考,贈送對方的禮品應該是對方所需要的、喜歡的,而不是自己一廂情愿的。否則,你送給人禮物,別人未必喜歡。所以,要根據受贈者的實際需求選擇禮品,要了解對方的興趣和愛好。比如人家煙酒不沾,送煙酒就不合適。例如,對方是雜工,若送一大套現代文具用品給他,他就有可能產生被諷刺的感覺;送大減價的東西給講究品位的人,無疑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一般說來,對家貧者,以實惠為佳;對富裕者,以精巧為佳;對戀人、愛人、情人、以紀念性為佳;對朋友,以趣味性為佳;對老人,以實用為佳;對孩子,以啟智新穎為佳;對外賓,以特色為佳。三、記得把禮物上的價格標簽拿掉。標簽在許多場合都會給送禮者帶來不好的情感和利益效應。禮物就變成只能傳遞兩個訊息,一個是“我們的情誼值多少錢”,“看著吧!下次得回同樣價格的禮物給我”。這個訊息可以把所有送禮的情份都打得稀里嘩啦!另一個是當你的禮品價格高于其他送禮人的價格時,也許主人會高興,但其他送禮人則會反感。當你滿心歡喜地把一個價值不菲的禮品送給主人時,發現其他的人禮品價格遠遠高于你時,你會覺得寒酸和尷尬。去掉標簽,就可能很大程度上避免這些失禮的現象和場面。

四、選擇禮品時,重點要放在:受禮人是否方便?如果受禮人的家很擁擠,你卻送了一大幅山水掛畫,就會增加他的困擾;如果不在受禮人的家贈禮(如在外聚餐時)他也沒有交通工具運送,你所送的禮物,反而變成他的一大困擾了。

五、送禮時語言要得體。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送禮時自己謙和而得體的語言會營造一種祥和的氣氛,無形中增加相互間的友誼。但過分的謙虛最好避免,如“薄禮!薄禮”“一點小意思”或“很對不起……”等,這可能會引起對方的輕視。如果在贈送時以一種近乎驕傲的口吻說“這是很貴重的東西”也不合適。在對所贈送的禮品進行介紹時,應該強調的是自己對受贈一方懷有的好感與情意,而不是強調禮品的實際價值,否則,就落入了重禮而輕意的地步,甚至會使對方有一種接受賄賂的感覺。

六、不要惦記別人是否回禮。送出去的是一種感情,而不是帶著功利的心思。滿懷給予的快樂去贈送禮物,對方一定可以感受到你的情意,這已經是很好的回贈了。如果同時再收到對方的還禮,那種喜悅會成倍增長。反之,如果送出禮物后,始終想著回報,十分在意結果,就失去了送禮的初衷。

七、別出心裁,避開送禮的高峰。比如說快過中秋節了,到處在送月餅,那你也跟著送一大堆的月餅,對方很難高興起來,他這時候可能正對著一屋子的月餅發愁呢!在贈送禮品時最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別出心裁地選擇些獨特的禮品,這樣才能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為自己打造良好的社交形象。八、送出去之前一定要檢查一下,確保物品完好無損,否則別人打開包裝后發現禮物缺胳膊少腿,會哭笑不得的,你也會很尷尬。如果是食品的話,最好仔細檢查一下保質期限,把變質的東西送給對方,不是給對方送心意,是給對方送垃圾。

九、不要忘記給禮物穿件精美的外衣。禮品不同于自用,好的內容重要,好的形式更添彩。送禮原則是盡可能地選漂亮包裝。一般來說,散裝禮品或用報紙等簡裝的禮品是不能送人的。禮品包裝的原則是越精美越好。包裝禮品的好處是很多的,漂亮的包裝不但能夠表達出你的精心與誠意,還可以使禮品顯得更美觀,更具有藝術性,另外還能避免俗氣。

十、在贈送禮品時還需要注意不要犯了對方的禁忌。各國、各民族、各宗教,甚至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信仰和禁忌,大家只有尊重別人的風俗習慣,才能讓受禮人高興。例如,給人送壽禮不要送“鐘”,給新婚夫婦不能送梨,給普通的異性朋友送禮不能送內衣內褲、文胸腰帶、戒指項鏈等物品;證券市場從業人員的禮物不能是“熊”,因為證券市場最忌諱“熊”;在涉外公關活動中,送禮尤其要考慮對方國家、地區、民族的禁忌,拿國際交往中最常見的禮物鮮花來說,各地的禁忌也是不同的。在巴西,絳紫色的花在葬禮上不能送;在法國和一些拉美國家,菊花被認為是死亡之花;在德國,不能給女主人送紅玫瑰;在日本不能給人送荷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津县| 丹江口市| 镇赉县| 乌拉特后旗| 竹北市| 南和县| 怀远县| 宁阳县| 海城市| 苏尼特右旗| 福建省| 闸北区| 丰镇市| 阳城县| 和硕县| 修文县| 开江县| 抚州市| 德清县| 根河市| 久治县| 峨山| 黎平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丰城市| 温泉县| 原阳县| 莆田市| 永平县| 柘荣县| 康马县| 丰台区| 姜堰市| 城口县| 洛川县| 巢湖市| 光山县| 广安市| 邵阳县| 宜阳县| 宕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