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營銷,是企業的命脈(2)
- 老干媽創始人陶華碧:我不堅強,就沒得飯吃
- 張立娜
- 4935字
- 2016-07-18 14:40:13
陶華碧是一個很會經營人生的女人,當生活給了她貧窮,因沒讀過書造成她前進路上的“攔路虎”時,她巧妙地把這些苦轉變成為人生的加法。可以說,從這一點來說,陶華碧就是我們人生的楷模,就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榜樣。
陶華碧的上門推銷,走街串巷,很有效果。因為她的工廠制作的辣醬好吃,回頭客很多,很快那些進了她家貨的商家給她打去電話,要她繼續送貨。陶華碧通過走街串巷贏得了市場,其實,這種走街串巷,對于她,根本就不算什么。當年賣菜,賣涼粉冷面,她已經在社會這個大學里磨煉了出來,她敢闖、敢說、敢做,也敢讓對方賒賬。因為她不怕冒險,不忌憚對方的冷眼和拒絕,也敢于應諾對方賒欠,這就是她最終成為一個企業家的魄力所在。
試想,貴州盛產辣椒,是中國著名的辣椒大省。幾乎家家都會炒辣椒。有一句順口溜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幾個吃辣的城市。“都說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貴州能夠在全國排列進前三,就說明貴州的辣椒產業非常成熟,也很龐大,可為什么最后只有大字不識的“老干媽”走了出來?為什么她一個不識字的家庭婦女,能做到讓全國人民都吃她的“老干媽辣醬”,時時刻刻忘不了“老干媽”,吃完了還要買?為什么沒有背景,經常免費贈送辣椒醬的陶華碧能夠引領全國辣醬潮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就因為“老干媽”的前半生,是加法的一生。她從零做起,一點一點積累自己的資源,積累信心,終成大業。
“老干媽”的營銷,是不需要課本的營銷。最初是口碑好,口口相傳;后來就是走街串巷,上門推銷。上門銷售,對于一個女人,尤其是沒有文化不識字的女人,的確有一定的難度。
陶華碧有很強的心算能力和很強的記憶力。她很會心算口算,沒讀過書,不代表不會算賬。當她成名后,白發蒼蒼的她依然能夠聽助理讀一遍講稿,然后自己在大會上一字不落地全背下來。這種能力,是她在走街串巷上門推銷的經歷中歷練出來的。如果不能快速口算出賬目,全國各地的供應商這么多,商家馬上就會覺得和你打交道沒譜,你連賬都不會算,以后怎么和你對賬?萬一你胡攪蠻纏,硬把一加一說成三呢?商家馬上就會摒棄你,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誰也沒有義務手把手地教你去學,你能做的,就是自己算得快、算得準。
走街串巷,是一種接地氣的營銷,是最苦最難也最有成效的營銷。不管是私營企業還是國營企業,都離不開這種最基本、最接地氣的營銷方式。安徽省某移動公司為了加快市場營銷,最近制定了“掃盲”活動。即根據客戶的規模,地理位置重新劃分具體承包人,分類個性化方案。開展了走街串巷,掃村入戶的營銷方案。走街串戶,不僅僅方便了客戶,直接給對方帶來實惠,還具有廣而告之的廣告作用。
新新人類也很懂得走街串巷的“上門營銷”。最近一個開著保時捷豪車上門煮面的新聞,刷爆了微信圈。這個年輕人自己開著一個餐飲品外賣的餐飲店,為了營銷推廣,讓經營的外賣店人人知曉,達到廣而告之的效果,他親自開著豪車,去為客戶煮面條。這個過程中,他不進客戶家半步,自帶灶具、炊具和原料,在客戶所住的樓道間內給客戶煮面。不到十分鐘,一碗熱騰騰的面就出來了。而客戶只需要轉發他的微信,排位150之前,就可享受到此等服務。據這位年輕人說,這個走街串戶,上門服務要耗團隊至少3個人力。1人負責打作料,一人負責煮面,另一人則負責在黑暗的環境里打燈,再加上汽車油錢,每日各項成本總和在千元以上。因為宣傳到位了,他的標新立異的舉動被人廣泛傳發,所以生意大好,雖然花費一些汽車油錢,卻物超所值。
實際上,這個年輕人的營銷方案是“走街串巷”上門推銷的一種夸張和延伸。
陶華碧卻認為,如今的上門營銷和她建廠時期的走街串巷式的營銷大不一樣。以前的上門營銷,來自于貨郎擔,貨郎擔里五花八門,大人小孩用的應有盡有。貨郎擔的優點是貨真,就是一個指甲鉗、納鞋底的針錐,頂針都能用一輩子;第二個優點是價廉,幾分錢就能買到。如今的上門推銷,很多失去了真,卻價格昂貴,簡直是扯大旗做虎皮。
一樣的買賣不一樣的思維,一樣的走街串巷不一樣的心。陶華碧用的是一顆真心,是一種貨真價廉的老實人的經營推銷方法。她成功了。
有舌尖的誘惑,才會有舌尖的回報
這幾年,有一部電視紀錄片一經問世,迅速火遍了全中國,即《舌尖上的中國》。在一百多個電視臺競爭激烈的今天,在美食節目風起云涌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脫穎而出,讓人眼前一亮,不外乎一個字:真。它真心關注消費者的口腹,真心為消費者辦事兒,真正的接地氣、不浮夸。
試看《舌尖上的中國》,里面不論是香噴噴的山東煎餅卷大蔥,還是陜西八大怪之一的“藍田褲帶面”,抑或是白嫩細滑、入口即化、麻辣鮮香的樂山豆花,它們都有一個特點,即消費者能夠經常接觸到的、經常吃到的食物。它不是宮廷盛宴、滿漢全席,也并非奇花異草,天山雪蓮。它是接地氣的、自己在家就能做成的美食,而做工的精良,五千年傳承下來的妙方,又讓你恍然一悟:啊,面條還能這樣做啊!
正因為《舌尖上的中國》拍攝的大部分是百姓愛吃也能吃到的食物,它能夠勾起人們濃濃的回憶,思鄉的情懷……所以它能夠火遍全國。“老干媽”的火,也是如此。
吃饅頭,可以蘸上些“老干媽風味豆豉油制辣椒”;就大餅,可以卷上些“老干媽干煸肉絲油辣椒”;拌米飯,可以和上點兒“老干媽風味雞油辣椒”;吃面條,可以調上些“老干媽香辣醬”;卷面包土司,可以夾上些“老干媽精致牛肉末油辣椒”;做壽司料理,可以抹上點“老干媽風味水豆豉”;炒素菜葷菜,可以放上些“老干媽香辣脆油辣椒”;煲湯,可以放上些“老干媽風味糟辣椒”;蒸排骨、燉肉,煲湯可以用“老干媽辣三丁油辣椒”;就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火鍋,也有“老干媽”牌的火鍋底料……不管你吃什么,采用哪種食材,都可以用上“老干媽”的相應產品。“老干媽”和我們如此息息相關,它不是高貴得不可觸及,它是我們身邊的一點一滴,往小了說,它關系到我們唇齒的滿足,往大了說,它的存在,豐富了我們刻板的生活,給了我們火辣辣的感受和活力。
陶華碧就是一個深諳消費者口腹的女人,她平凡得就像我們身邊一個慈祥的阿姨,她親切得就像我們的干媽,她善良得就像她調制的辣椒油:油油的,代表她的實在;辣辣的,代表她的一顆火燙的心。她關心我們每一個人的舌尖,她愿意讓我們每個人吃好吃飽,她就是我們的“老干媽”。
著名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就是一位美食家,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他不吝篇幅洋洋灑灑說了一段話:
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息惡,不食。
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醬,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惟酒無量,不及亂。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孔子在齊國學琴曾“三月不知肉味”,不知肉味并不代表孔子的正餐就可以隨隨便便了。你看他:
過節或齋戒,不能因循守舊,還吃老一套,要變變飯食。
食物做精細些,肉絲切得細一些,這才好吃。
東西變餿了,變臭了,魚肉腐爛了,不吃。
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
火候不當,不吃。不到時間,不吃。
刀法不好,不吃。
沒有好的調料醬,不吃。
肉吃多些,但不能超過主食。
酒不限量,但不能喝醉。
買來的肉和魚干,不吃。
姜可以吃點,但不能多吃。
看看,孔子當年可真夠挑剔的。當年周游列國,還是不愿意委屈自己的胃。他愛吃肉,可是他告誡自己,不能超過主食,否則會傷身體。他還說,不得其醬,不食。沒有好的調味料,他建議大家都不要吃。有沒有調料,在他看來很重要。
華夏民族,泱泱五千年的文明,作為一個世界級的大教育家,對美食如此地看重,對味蕾如此地厚愛,只能說明一件事,即:不管時光如何流逝,不管歲月如何延綿,美食的熱愛,味蕾的享受,口腹的滿足,是第一重要的。我想,孔子他老人家如果生在現在,品嘗過“老干媽”辣醬,一定會寫上這么一句:“不得‘老干媽’,不食。”
陶華碧太了解人類這一最基本的愿望了。她沒別的愿望,就想把人們的肚子管飽,讓人品嘗美味的時候忘了所有的痛苦和煩惱,讓人吃了永遠忘不了——這世間還有一個“老干媽”關心著你。
隨著人們對“老干媽”辣醬的認可,“老干媽”辣椒醬銷量遞增,陶華碧進一步擴大了生產規模,于1997年8月,“貴陽南明老干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此時,陶華碧已經50歲了,從三十幾歲愛人去世,不得已沿街擺攤,到今天已經過去十多個年頭。她終于從一個晚上自己做辣醬、白天沿街叫賣的個體戶發展成為擁有200多人的大公司。她的銷售方式是簡單的,口口相傳是眾人的借花獻佛,走街串巷是她冒著冷眼的委屈隱忍,說到底,還是她的辣椒醬好吃,好吃是最大的宣傳。
據說有一家科研單位,曾經研究了“老干媽”的風味特色,覺得也沒什么稀奇的,于是,他們準備制作出一種超過“老干媽”的調味品。研制了幾個月,采用各種據他們認為有營養可美容養顏的食材,可是研制出來后,簡直難吃得要命。他們的研究課題“超越老干媽”的計劃也泡湯了。
如果不好吃,任何食物都不會有發展前景。如果為了美容養顏,可以用天然植物的化妝品;如果為了身體更有營養,可以去醫院輸高蛋白。是什么材料就是做什么用途的,“老干媽”的主要原料就是辣椒和豆豉,辣椒可以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豆豉是豆類發酵而成,極富營養和藥用價值。這兩種生長在田野地曠、最簡單最原始的食材,在人類初期就已經讓我們的祖先受益。
關于食材,在遠古的黃帝軒轅時期就有記載。漢司馬遷編的《史記》第一篇《五帝本記》中寫道:“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
東漢經學家鄭玄曰:“五種,黍稷菽麥稻也。”這其中的“菽”即豆類的總稱。中國當代著名農科專家卜慕華指出:“以中國而言,公元前1000年前殷商時代就有了甲骨文,當然記載的十分有限。在農作物方面,辨別出有黍、稷、豆、麥、稻、桑等,是當時人民主要依以為生的作物。”
而“老干媽”的另一主打原料辣椒,也是不可小覷的食材。雖然它不高大,也沒有美麗的花冠,可是它的歷史同樣是源遠流長。據悉,辣椒原產于中南美洲熱帶地區,比較公認的中國最早關于辣椒的記載是明代高濂撰寫的《遵生八箋》,曰:“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的描述。通過這個記載,辣椒是明朝末年傳入到中國。當時,辣椒只是作為觀賞植物來到中國。
古今往來,描寫各種花卉、菜蔬的詩詞數不勝數,唯有對辣椒的描繪極少,今人卻有一首:“青枝綠葉果兒長,辛辣甘甜任人嘗。紅妝雖艷性剛直,亭亭玉立斗艷陽。”寫的直白樸素,也算得上形象生動。可見,在古代,辣椒作為觀賞品,是很難得到詩人們的青睞的。辣椒本就不是放在花圃園林的金枝玉葉,它是長在田野山間的,它是性格剛烈的,它用它的“辣”說明了自己,它不需要更多的修飾和裝扮。
陶華碧就是靠著這兩種最原始古老的原料,打敗了調味行業里所有的競爭者,正因心系大眾的味蕾,她得到了她應該得到的一切。
“饑餓營銷”,小米、蘋果都曾干過
“饑餓營銷”,這個名詞對于很多人來說比較陌生,可是當你聽說過小米的“閃購”“搶購”熱潮,蘋果一出新品,直營店外徹夜排隊的人流,你就會理解“饑餓營銷”是什么概念了。
“老干媽”逐漸成長的過程中,陶華碧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她派出一部分高素質人才去學習其他企業的優秀經驗,這些人回來后,帶回來一樣讓陶華碧贊不絕口的銷售方式,即前文所說的“饑餓營銷”。
所謂“饑餓營銷”,是將生產規模嚴格控制在比市場容量少20%~30%的范圍內一種有意識的壓縮產量以達到產品暢銷為目的的銷售策略。
這種營銷方式來自于市場上消費者的某種古怪心理:不論是經銷商還是消費者,他們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想得到,越是滿足不了的需求將會挖空心思去滿足。并且需求在饑餓狀態下,會呈現無限擴張的傾向。
陶華碧大刀闊斧,大膽實行了“饑餓式營銷策略”。她調整了產品進出兩端的任務量,調低了“老干媽”其他品種產量,轉而研發了后續產品,將生產線挺進腐乳行業,“老干媽紅油腐乳”的出廠咄咄逼人,銷量直逼腐乳界的老大——王致和。
“饑餓營銷”看起來花哨,有虛張聲勢之嫌,可歸根結底拼的依然是實力,是產品質量。“饑餓營銷”雖然是嶄新的銷售理念,可是和我們的生活早已密切相關。
“饑餓營銷”我們以為平時很少遇到,可是細想想,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商家搞活動,采取的就是“饑餓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