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郡縣論七
- 生當常懷四海心:顧炎武勵志文選
- (明)顧炎武 孫曉春
- 539字
- 2016-10-28 10:20:22
【題解】
本文是顧炎武《郡縣論》第七篇,在這篇文論中,顧炎武進一步反思了秦以來實行的郡縣制的諸多弊害,集中體現了顧炎武的社會批判精神。顧炎武認為,秦漢以后,專制權力日益強固,政治權力可以調配經濟資源,但不受制約的政治權力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往往沒有遵循經濟規律,反而破壞正常的經濟活動,對國家和百姓百害而無利。顧炎武此文針對郡縣制“專在上”之弊端,要求給予地方一定程度的經濟自由權利。不過,顧炎武把秦以后專制政治的弊端完全歸咎于郡縣制卻有些偏頗。
【選文】
法之敝也,莫甚乎以東州之餉①,而給西邊之兵,以南郡之糧,而濟北方之驛②。今則一切歸于其縣,量其沖僻③,衡其繁簡,使一縣之用,常寬然有余。又留一縣之官之祿,亦必使之溢于常數,而其余者然后定為解京④之類。其先必則⑤壤定賦,取田之上中下,列為三等或五等,其所入悉委⑥縣令收之。
其解京曰貢、曰賦:其非時⑦之辦,則于額賦⑧支銷,若盡一縣之入用之而猶不足,然后以他縣之賦益⑨之,名為協濟。此則天子之財,不可以為常額。然而行此十年,必無盡一縣之入用之而猶不足者也。(《亭林文集·卷之一》)
【注釋】
①餉:糧餉、軍糧。②驛:驛站。③沖僻:沖要或偏僻。④解京:解送京城。⑤則:劃定等級。⑥悉:全。委:委托。⑦非時:時常。⑧額賦:定額賦稅。⑨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