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命世之才 百代之師——亞圣孟子傳(3)
- 中國大儒傳:夾在道與勢中的儒脈
- 周月亮主編
- 4986字
- 2016-09-23 15:06:56
孟子覺察到自己的說法太抽象,于是改口說:“譬如現在有人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任何人都會有驚駭惻隱之心。這種心情的產生,不是為了要來和這小孩的爹娘攀交情,不是為著要在鄉里朋友中間博取名譽,也不是厭惡那小孩的哭聲。這種惻隱之心就是仁的萌芽。惻隱之心就是憫人之心,愛人之心。君王如果以這種愛人之心治理國家,他就是一位仁君。
“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仁是人類最安適的住宅,義是人類最正確的道路。居住于仁,行走由義,大人的工作便齊全了;把最安適的住宅空著不去住,把最正確的道路舍棄不去走,那就太可悲了。
“有自然爵位,有社會爵位。仁義忠信,好善不倦,這是自然爵位;公卿大夫,這是社會爵位。古人修養他的自然爵位,于是社會爵位隨著來了。今人修養他的自然爵位,來追求社會爵位;已經得到了社會爵位,便放棄他的自然爵位,這太糊涂了,結果連社會爵位也會喪失?!?
齊廷君臣聽得目瞪口呆。齊威王心里暗暗叫好,好個舌辨之士!齊威王又問:“仁義的實質內容是什么呢?”
孟子說:“仁的主要內容是侍奉父母;侍奉父母要求子女對父母當善盡孝道;子女善盡孝道就是親親。義的主要內容是順從兄長;順從兄長,就是子弟當善盡悌道;善盡悌道,就是敬長。敬長引申言之,就是在社會上當敬齒、敬德、敬位。敬齒,乃是尊敬比我年長的人;敬德,乃是尊敬有德的賢人;敬位,乃是尊敬在上位的人。如在下位者對上位者內無恭敬之心;外無尊敬之禮,就會混亂了在上位者與在下位者之間的倫理秩序?!?
齊威王不斷頷首微笑:“夫子之言,大得我心啊。有德有位者乃為圣尊至貴,天子為天下之父母,國君為一國之父母,如此看來,天下沒有比天子更尊貴的了,一國沒有比國君更尊貴的了?!?
孟子斷然說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齊廷文武盡皆失色,威王氣得胡須抖動了幾下,說不出話來。
儲子向孟子跨進了幾步,拉住了他的衣袖,低聲對孟子說:“您怎么可以這么對君王說話呢,快賠罪吧?!?
孟子一甩衣袖,儲子幾乎跌倒。
威王沉著臉:“民貴君輕,此話怎講?”大有“有說則生,無說則死”的架勢。
孟子說:“大家有句口頭話,都說,‘天下國家?!梢娞煜碌幕A是國,國的基礎是家,而家的基礎則是人?!渡袝ぬ摹分幸舱f過,‘百姓的眼睛就是天的眼睛,百姓的耳朵就是天的耳朵?!缘弥傩盏臍g心便做天子,得著天子的歡心便做諸侯,得著諸侯的歡心便做大夫。諸侯危害國家,那就改立。犧牲既已肥壯,祭品又已潔凈,也依一定時候致祭,但是還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威王依然沉著臉:“早聞先生大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先生初來乍到,今日又出言滔滔,未免勞累,先生先回去歇息去吧,改日再仔細請教?!?
會見實際上是不歡而散。
齊威王到底也是一位有識見的君王,雖然他不同意孟子的觀點,但仍然命令悉心照料孟子師徒,不得怠慢,還賜給了孟子師徒數十輛馬車。
此后,齊威王又數次召見孟子,詢問治國方略,孟子都一一作答。威王也往往表示贊賞,但一旦孟子要求威王拿出實施仁政的具體方略,威王總是躲躲閃閃,不作正面答復。
兩人心里都很清楚,他們在相互爭取。孟子希望能通過威王實施仁政與王道理想。威王也明白,孟子是難得的治國之材,他希望爭取孟子輔佐自己稱霸諸侯。但他們誰也奈何不了誰。
孟子感到齊威王是不打算接受他的仁政主張了。自己不過是齊威王的一件裝飾品而已。以前滴酒不沾的孟子,來齊之后,也喝起了悶酒。而且總是自酌自飲。
聊可自慰的是,來齊后倒交了幾個朋友,比如淳于髡、蚔(chí)蛙、匡章等。與將軍匡章的交往,還有一段曲折的經歷呢。
一次儲子設宴,孟子也受到了邀請。儲子沒有因為昔日孟子拒訪、又在宮中當眾受辱而減少了對孟子的尊敬,反而更為敬佩。盛情難卻,加上孟子對儲子深感歉意,也就答應赴宴。
宴席之間,觥籌交錯,大家喝得興高采烈,于是高談闊論起來。孟子卻發現其中一位鷹眼、膀闊腰圓的將軍在一旁喝悶酒,除了儲子偶爾跟他說幾句話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人與他交談,他也似乎不打算跟別人講話。
孟子走過去,與這人攀談起來。互通姓名之后,方知這人便是為齊人所不齒的“不孝之子”匡章。
孟子深深一揖:“久仰匡將軍大名,今日得見,三生有幸?!?
剛才鬧嚷嚷的宴席霎時風止波息,賓客們的視線“刷”地投向了孟子與匡章。
匡章離席起身,漲紅著臉。
孟子說:“將軍之事,在下已略有所聞。齊人以將軍為大不孝,我以將軍為大孝之人。如蒙不棄,稍時請到下處一敘。”
眾賓愕然。
孟子很快就與匡章結成了好友。
齊人為此議論紛紛,有人據此斷定,孟子得不到威王重用,他是想破罐子破摔了。孟子的學生們也不理解他的做法,于是有一天,公都子跑去問孟子:
“夫子,全齊國人都說匡章不孝,您卻同他來往,而且相當敬重他,請問這是什么緣故呢?”
孟子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四肢懶惰,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喝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好錢財,偏愛妻室兒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縱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因此受恥辱,四不孝;逞勇好斗,危及父母,五不孝。章子在這五項中有一項嗎?章子之母啟得罪其夫,其夫殺之,埋于馬槽之下,章子責其父不善,因此父子關系僵化,父子遂不得相見。以善相責,這是朋友相處之道;父子之間以善相責,是最傷感情的。章子難道不想有夫妻母子的團聚嗎?只因得罪其父,不能和他親近,因此把妻室逐出,將兒子驅至遠方,終身不要他們侍養。他這樣設想,不如此,那罪過更大了。
“還有,章子之父死后,齊人都責備章子沒有更葬其母。他哪里是不愿更葬,實是不愿以不待父教而更葬其母來欺騙他死去的父親啊。這就是章子的為人。如說章子不孝,我不知世上何處更有孝子在!”
孟子對匡章的這些評論很快傳遍了臨淄,傳遍了齊國。齊人對匡章的看法隨之一變。
匡章實際是個難得的將才。孟子從他的言談中,覺得他頗有韜略,準備適時向威王舉薦匡章。
這年,秦以甘茂為帥,假道韓、魏而攻齊。秦軍輕取韓之宜陽,隨即揮師東進,情勢萬分危急。將軍田忌、軍事孫臏以及匡章等大小將領紛紛請戰,威王對任誰為主將,一時舉棋不定。孟子聞說,立即前往力薦匡章??镎隆⒚献油瑫r立下軍令狀,如若不克秦軍,甘愿受罰。此前不久,田忌、孫臏用計大敗魏軍于陵,魏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陵之役,田忌、孫臏功勛蓋世,威名日重,此番伐秦,威王委實不愿田忌、孫臏再立奇功,現在孟子極力保薦匡章,他非常高興,當即授印,任匡章為主帥,西去抗秦。
戰事結果,不出孟子所料,匡章大勝而還。
因舉薦匡章有功,孟子被威王任為齊國客卿。匡章也贏得了威王與齊人的信任。
即使被任為客卿,孟子還是高興不起來。因為威王雖仍舊時常宣他進宮,但總談一些不著邊際、不切實際的話。每見一次威王,自己經綸世務的滿腔豪情就要減弱一分。
孟子開始杜門不出了。
一日,淳于髡來訪,寒暄之后,淳于髡問:“男女授受不親,這是禮制嗎?”
孟子說:“是禮制。”
髡說:“那么,假若嫂嫂掉進水里,用手去拉她嗎?”
孟子說:“見嫂嫂掉在水里不去拉她,這簡直是豺狼。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這是正常的禮制;嫂嫂掉在水里,弟援之以手,這是變通的辦法?!?
髡說:“既如此,現在天下的人都掉到水里了,您不去救援,又是什么緣故呢?”
孟子冷笑著說:“萬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需援之以道,閣下莫非要我以手來救援萬民嗎?”
孟子擔任卿相之后,有了正式的俸祿,于是派人把母親和妻兒接到了臨淄。孟子本想讓母親晚年過上舒適的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孟母來齊數日之后,身染沉疴,不幾日,竟然下世。
孟子痛不欲生,身前身后,名利如何,富貴如何,真如浮云千朵。
數日之間,齊廷文武,多來吊唁,威王也派了使者,賜給許多金帛,以為歸葬之費。
當年父親去世、孟子年紀尚幼,更因家境貧寒,所以只得草草埋葬。對此孟子一直是耿耿于懷。這次母親去世,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孝養母親,以盡人子之道了。所以,孟子準備厚葬母親。
孟子對監理棺槨制造工作的學生充虞千叮萬囑,一定要選取上好的木材,做工務必精細。棺厚七寸,槨厚與之相稱,棺槨之上,繪以龍鳳,披以錦繡。
孟子既為齊國三卿之一,也就用了卿大夫之禮祭祀母親。靈堂之上,依次排開五鼎,分盛羊、豕、膚(切肉)、魚、臘等祭物。祭奠之時,孟子三跪九拜,以頭搶地,“梆梆”有聲。
孟孫氏祖墓在魯,因此,孟子克定吉日,盡發臨淄車馬,率領數百弟子,一路靈幡齊天,紙錢滿地,車馬緩行,哀樂頻作,歸葬孟母于魯之先塋。
居魯期間,魯平公欲使樂正克治理國政,并準備拜訪孟子,孟子得知,高興得夜不成眠。他歷年在齊廷宣傳的仁政如今竟要在魯國實行,這對他是個多大的喜事啊??墒?,當平公要出門拜訪孟子時,幸臣臧倉諫阻說,主君屈尊而過庶人,必因其賢,賢者動靜合禮,而孟子辦母喪,其講究遠過先前之辦父喪,這怎么算是賢者?平公遂止。孟子聞說,感嘆說,我不能與魯侯遇合,實系天命,臧氏之子怎能使我不遇于魯侯!
3年喪期已屆,孟子驅車返齊,卻聽說由于鄒忌與田忌不和,齊國政局動蕩不安。稷下先生紛紛離去,學宮也漸趨式微。
孟子聞說,反而松了一口氣。居齊數年,雖然威王對自己優禮有加,但從來也沒有真正重用他的意思。孟子覺得自己被威王看成了一個能言善辯的食客,心中非常懊喪,早有去志。只是一則因為自己被威王拜為客卿,為時不久,不忍遽去;二則老母居齊,不便隨己輾轉東西。如今老母已逝,齊國政局不穩,自己正好去齊它適。但自己行前,無論如何,是要向威王說明一下的。
主意已定,孟子當下率領弟子,浩浩蕩蕩地回返臨淄。到達臨淄客棧之后,孟子讓弟子們在客棧等候,自己與公孫丑、萬章、公都子、樂正克等人驅車直奔齊廷,向威王提出辭呈。
威王大為愕然:“寡人無德,何處開罪于先生,還望明示?!?
孟子說:“軻聞之,居位者必謀其政,謀政必濟其民,如此衣帛食肉,方能無愧于方寸之心。今軻居齊數年,蒙國君錯愛,使居三卿之列,軻也碌碌,殫精竭智,而無益于民人社稷,愧對通國之父老黎民。軻之罪也大矣?!?
威王顫聲說道:“夫子何苦自抑如此,寡人不敏,亦自知其罪。寡人知夫子久矣,而不能用,此后必當改過。”
孟子說:“軻亦聞之,道不同不相與謀。勉強為之,必有后殃。君王美意,微臣心領。軻心決矣。”
威王苦笑:“先生鳳凰美資,自當擇良木而棲。今日一別,不知何日得見!”
孟子去意已決。威王見苦留不住,遂令侍衛取百鎰黃金相贈。
孟軻卻正色道:“大丈夫無功不受祿,況無名之金。軻之盤費,尚綽綽有余。軻如見愛于君王,還請收回成命?!毖粤T自行告退。
威王再也沒能見到孟子,數年之后,他就因政局動蕩而心力交瘁,黯然去世。
四、布道
在東方幾國之中,齊、魏算是屈指可數的大國。孟子在齊受挫,便打算奔赴魏國,因為他聽說,梁惠王也在以重幣納聘天下賢士,致力于富國強兵。
魏國也曾盛極一時,只是到了梁惠王時,對外用兵往往不利,以至喪師失地。齊魏桂陵、馬陵之役,魏軍均告敗北,魏國大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楚將柱國昭陽攻魏,大破魏師于襄陵,得八邑。尤其令惠王氣悶的是來自西邊的侮辱。初有商鞅伐魏,計俘公子卯,大破魏軍,惠王為避秦患,由安邑東遷國都于大梁,自己也被外國使臣改稱梁惠王;繼此,又有秦將白起攻魏,俘其將龍賈,斬首八萬,迫獻西河之地七百里于秦。當然,惠王也不是全無業績,比如說,他也曾會諸侯于逢澤,率諸侯朝拜周天子。但畢竟是辱過于榮,瑜掩于瑕。年邁的惠王清楚,自己再不思振奮,招賢納士,富國強兵,那就國亡有日了。
孟子滿懷希望,帶領眾弟子往大梁進發。
行不多久,忽見迎面駛來一輛馬車,車后一人,頭戴方巾,面色黧黑卻又氣度不凡。
孟子忙命車隊緩行,以免沖撞客人。
忽然,這人大叫起來:“孟夫子,孟夫子,哪一位是孟夫子?”
孟子深感詫異,忙命公孫丑驅車向前。孟子深深一揖:“在下便是,敢問先生大名?”
“敝人姓宋名牼(kēng),宋國人氏?!?
孟子一下子明白過來。就是那位四處奔走,上說下教,力倡寡欲、忍辱、禁攻寢兵的著名學者宋牼。聽說他也去過稷下,自己一向服膺其人其學,只是未曾謀面。想到這,孟子說:“原來是宋先生,心儀已久,今日得見,先生何來何往?”
宋牼皺了皺眉,說:“我剛從魏國而來,此番至齊,主要是去拜訪老友尹文。我聽說秦楚兩國交兵,打算約請尹文去謁見楚王,請他罷兵。我已請梁惠王遣使入楚、秦,此番也想請齊威王遣使入楚、秦,勸雙方罷兵。如楚王不聽,我又打算去謁見秦王,向他進言。我想在兩個國王中,總會有所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