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學校
- 人生須自重:黃宗羲勵志文選
- (清)黃宗羲 穆軍全
- 3103字
- 2016-09-22 11:38:00
【題解】
學校是人類社會里最早出現的社會組織之一。人類社會是靠文化來規范和維系的群體,人類之所以能夠不斷地從野蠻走向文明,主要是因為學校的存在。學校的功能在于探求真理、傳承知識與文化,而在中國的商周時代,學校還兼有議政的功能,人們聚集在學校里,對統治者的治理行為展開議論,從而對國家的治理過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這就是黃宗羲在這里所說的“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校”。然而,秦漢以后,隨著君主專制政治的日益強化,學校逐漸淪為專制統治的工具,專制君主的個人意志成為判斷是非的絕對標準,天下因此也就沒有了是非。
在《學校》一文中,黃宗羲在論述了學校對于國家政治事務的真實意義之后,尖銳批判了秦漢以后歷代王朝以君主之是非為是非的弊端,強烈主張設學校以公是非,從而改變中國古代社會權力就是真理的現實,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批判精神和敢于向君主專制政治挑戰的勇氣。
【原文】
學校,所以養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校,而后設學校之意始備。非謂班朝,布令,養老,恤孤,訊馘①,大師旅則會將士,大獄訟則期吏民,大祭祀則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②也。蓋使朝廷之上,閭閻③之細,漸摩濡染,莫不有詩書寬大之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學校。是故養士為學校之一事,而學校不僅為養士而設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榮之,則群趨以為是;天子辱之,則群擿④以為非。簿書、期會、錢殼、戎獄,一切委之俗吏。時風眾勢之外,稍有人焉,便以為學校中無當于緩急之習氣。而其所謂學校者,科舉囂爭,富貴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勢利一變其本領;而士之有才能學術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間,于學校初無與也,究竟養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學校變而為書院;有所非也,則朝廷必以為是而榮之,有所是也,則朝廷必以為非而辱之。偽學之禁,書院之毀,必欲以朝廷之權與之爭勝。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學校與朝廷無與,其繼也朝廷與學校相反,不特不能養士,且至于害士,猶然循其名而立之,何與?
東漢太學三萬人,危言深論,不隱豪強,公卿避其貶議;宋諸生伏闕槌鼓,請起李綱⑤;三代遺風,惟此猶為相近。使當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為非是,將見盜賊奸邪懾心于正氣霜雪之下,君安而國可保也。乃論者目之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黨人,編管⑥陳、歐⑦,正坐破壞學校所致,而反咎學校之人乎!
嗟乎!天之生斯民也,以教養托之于君。授田之法廢,民買田而自養,猶賦稅以擾之;學校之法廢,民蚩蚩⑧而失教,猶勢利以誘之;是亦不仁之甚。而以其空名躋之曰“君父,君父”,則吾誰欺!
郡縣學官,毋得出自選除;郡縣公議,請名儒主之。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謝事者,皆可當其任,不拘已仕未仕也。其人稍有干于清議,則諸生得共起而易之,曰:“是不可以為吾師也。”其下有五經師,兵法、歷算、醫、射各有師,皆聽學官自擇。凡邑之生童皆里糧從學,離城煙火聚落之處士人眾多者,亦置經師。民間童子十人以上,則以諸生之老而不仕者充為蒙師。故郡邑無無師之士;而士之學行成者,非主六曹⑨之事,則主分教之務,亦無不用之人。
學宮以外,凡在城在野寺觀庵堂,大者改為書院,經師領之;小者改為小學,蒙師領之;以分處諸生受業。其寺產即隸于學,以贍諸生之貧者。二氏⑩之徒,分別其有學行者,歸之學宮,其余則各還其業。
太學祭酒,推擇當世大儒,其重與宰相等,或宰相退處為之。每朔日[11],天子臨幸太學,宰相、六卿、諫議皆從之。祭酒南面講學,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無諱。
天子之子年至十五,則與大臣之子就學于太學,使知民之情偽,且使之稍習于勞苦。毋得閉置宮中,其所聞見不出宦官宮妾之外,妄自崇大也。
郡縣朔望[12],大會一邑之縉紳士子。學官講學,郡縣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師弟子各以疑義相質難。其以簿書期會不至者罰之。郡縣官政事缺失,小則糾繩,大則伐鼓號于眾。其或僻郡下縣,學官不能驟得名儒,而郡縣官之學行過之者,則朔望之會,郡縣官南面講學可也。若郡縣官少年無實學,妄自壓老儒而上之者,則士子華而退之。
擇名儒以提督學政;然學官不隸屬于提學,以其學行名輩相師友也。每三年,學官送其俊秀于提學而考之,補博士弟子[13];送博士弟子于提學而考之,以解禮部,更不別遣考試官。發榜所遺之士,有平日優于學行者,學官咨于提學補入之。其弟子之罷黜,學官以生平定之,而提學不與焉。
學歷者能算氣朔[14],即補博士弟子;其精者同入解額,使禮部考之,官于欽天監。學醫者送提學考之,補博士弟子,方許行術。歲終,稽其生死效否之數,書之于冊。分為三等:下等黜之;中等行術如故;上等解試禮部,入太醫院而官之。
凡鄉飲酒[15],合一郡一縣之縉紳士子。士人年七十以上,生平無玷清議者,庶民年八十以上無過犯者,皆以齒南面,學官、郡縣官皆北面,憲老乞言[16]。
凡鄉賢名宦祠,毋得以勢位及子弟為進退。功業氣節則考之國史,文章則稽之傳世,理學則定之言行。此外鄉曲[18]之小譽,時文之聲名,講章之經學,依附之事功,已經入祠者皆罷之。
凡郡邑書籍,不論行世藏家,博搜重購。每書鈔印三冊,一冊上秘府,一冊送太學,一冊存本學。時人文集,古文非有師法,語錄非有心得,奏議無裨實用,序事無補史學者,不許傳刻。其時文、小說、詞曲、應酬代筆,已刻者皆追板燒之。士子選場屋[18]之文及私試義策,蟲惑坊市者,弟子員黜革,見任官落職,致仕官奪告身。
民間吉兇,一依朱子家禮行事。庶民未必通諳,其喪服之制度,木主[19]之尺寸,衣冠之式,宮室之制,在市肆工藝者,學官定而付之。離城聚落,蒙師相其禮以革習俗。
凡一邑之名跡及先賢陵墓祠宇,其修飾表章,皆學官之事。淫祠[20]通行拆毀,但留土谷[21],設主祀之。故入其境,有違禮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懸無益之物,土留未掩之喪,優歌[22]在耳,鄙語滿街,則學官之職不修也。
【注釋】
①訊馘(guó):指詢問出征情況。馘,割取死敵左耳以計功。
②辟雍:周王朝為貴族子弟所設的高等學府。
③閭閻:泛指民間。閭,里門。閻,里中門。
④擿(tī):挑剔。
⑤宋諸生伏闕槌鼓,請起李綱:靖康元年(1126)金兵迫近汴京,兵部侍郎李綱竭力主戰,反對議和,勸阻遷都,結果被欽宗罷免職務。太學生陳東和進士歐陽沏率領太學生和汴京居民十萬余人伏闕上書,請求抗金。
⑥編管:宋代官吏得罪,謫放遠方州郡,編入該地戶籍,并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謂之“編管”。
⑦陳、歐:南宋太學生陳東、進士歐陽沏。他們用伏闕上書,斥責投降派,請求重用李綱抗金,結果被殺害。
⑧蚩蚩:無知,癡愚。
⑨六曹:在古代是中國的行政機構,有三公曹、吏部曹、民曹、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俗以六曹為地方胥吏之通稱。
⑩二氏:指釋道兩家。
[11]朔日:農歷每月初一。
[12]望:農歷十五。
[13]博士弟子:漢武帝時設置博士官,博士官員教授的學生稱為博士弟子。博士弟子學習至一定年限,經考核,一般可任郡國文學的職務,優異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明、清用作生員的別稱。
[14]氣朔:指顯示吉兇的云氣和每月的朔日。
[15]鄉飲酒:鄉飲酒禮,漢族的一種宴飲風俗。起源于上古氏族社會之集體活動。
[16]憲老乞言:古代帝王及其嫡長子養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便遇事時向他們請教。
[17]鄉曲:鄉里。
[18]場屋:科舉考試的地方,也稱考場。
[19]木主:木制的神位。上面寫著死者姓名以供祭祀,俗稱牌位。
[20]淫祠:濫設的祠廟。
[21]土谷:土地神和五谷神。這里指社稷壇,古代帝王、諸侯和州縣祭土地神和谷物神的場所。
[22]優歌:這里指一種揮霍無度的奢侈行為和不好的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