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明夷待訪錄·原臣
- 人生須自重:黃宗羲勵志文選
- (清)黃宗羲 穆軍全
- 1425字
- 2016-09-22 11:38:00
【題解】
本篇旨在描述理想的大臣的具體做法。主要強調天下治亂的根本在于民眾的安樂與否。因此,臣下的主要職責也不應該是一味地迎合與奉承一家一姓的皇帝而在于跟君主共同管理天下。本文從君臣關系的視角,指出古代暴君的典型——夏桀商紂等的大臣即便輔佐君主取得天下,也不能得到天下百姓和后人的贊揚。評判臣下行為是否適當的“道”在于萬民的憂樂。作者能在專制統治的環境下做出這樣清醒的判斷,為后人所敬仰。
【原文】
有人焉,視于無形,聽于無聲①,以事其君,可謂之臣乎?曰:否!殺其身以事其君,可謂之臣乎?曰:否!夫視于無形,聽于無聲,資于②事父也;殺其身者,無私之極則③也。而猶不足以當之,則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緣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冶,而分冶之以群工④。
故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吾以天下萬民起見,非其道,即君以形聲強我,未之敢從也,況于無形無聲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許也,況于殺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見,君有無形無聲之嗜欲,吾從而視之聽之,此宦官宮妾之心也;君為己死而為己亡,吾從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昵⑤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世之為臣者昧于此義,以謂臣為君而設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⑥之,視天下人民為人君橐中之私物。今以四方之勞擾,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講治之牧之之術。茍無系于社稷之存亡,則四方之勞擾,民生之憔悴,雖有誠臣,亦以為纖芥⑦之疾也。夫古之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
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是故桀、紂之亡,乃所以為治也;秦政、蒙古之興,乃所以為亂也;晉、宋、齊、梁之興亡,無與于治亂者也。為臣者輕視斯民之水火,即能輔君而興,從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末嘗不背也。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許⑧。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執紼⑨,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娛笑于曳木者之前,從曳木者以為良,而曳木之職荒矣。
嗟乎!后世驕君自恣,不以天下萬民為事。其所求乎草野者,不過欲得奔走服役之人。乃使草野之應于上者,亦不出夫奔走服役,一時免于寒餓、遂感在上之知遇,不復計其禮之備與不備,躋⑩之仆妾之間而以為當然。萬歷初,神宗之待張居正,其禮稍優,此于古之師傅未能百一[11];當時論者駭然居正之受無人臣禮。夫居正之罪,正坐[12]不能以師傅自待,聽指使于仆妾,而責之反是,何也?是則耳目浸淫于流俗之所謂臣者以為鵠矣!又豈知臣之與君,名異而實同耶?
或曰:臣不與子并稱乎?曰:非也。父子一氣,子分父之身而為身。故孝子雖異身,而能日近其氣,久之無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遠日疏,久之而氣不相似矣。君臣之名,從天下而有之者也。吾無天下之責,則吾在君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為事,則君之仆妾也;以天下為事,則君之師友也。夫然,謂之臣,其名累[13]變。夫父子固不可變者也。
【注釋】
①“視于”二句:語出《禮記·曲禮》。原指做兒女的侍奉父母,在父母還沒有示意或者說出來的時候,就已經明白了父母的心意,這里是說以對待父母的態度對待君主。
②資于:用于。
③極則:猶言最高準則。
④群工:群臣。
⑤私昵:指所親近、寵愛的人。
⑥牧:統治,管理。
⑦纖芥:細微,細小。
⑧“夫治”三句:《淮南子·道應訓》。曳,拉,牽引。邪、許,集體勞動時的號子聲,指相互配合、前后呼應。
⑨紼:古代出殯時拉棺材用的大繩。
⑩躋:置身,置于。
[11]百一:百分之一。
[12]坐:出于,源于。
[13]累: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