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生活與樂趣(1)
- 活著的境界:中國圣賢大儒勵志箴言
- 辛堯
- 3078字
- 2016-09-22 11:02:09
凡食之道:大充,傷而形不臧;大攝,骨枯而血冱。充攝之間,此謂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饑飽之失度,乃為之圖。飽則疾動,饑則廣思,老則長慮。飽不疾動,氣不通于四末;饑不廣思,飽而不廢;老不長慮,困乃速竭。
管仲:《管子·內業第四十九》
人之可殺,以其惡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惡,恬愉無為,去智與故:其應也,非所設也;其動也,非所取也。過在自用,罪在變化。是故有道之君子,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
管仲:《管子·心術上第三十六》
古之飲酒也,足以通氣合好而已矣。故男不群樂以妨事,女不群樂以妨功。男女群樂者,圍觴五獻,過之者誅。
晏嬰:《晏子春秋·內篇第一》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論語·子竿第九》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
孔子:《論語·述而第七》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論語·述而第七》
古者圣王為猛禽狡獸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帶劍,為刺則入,擊則斷,旁擊而不折,此劍之利也。甲為衣,則輕且利,動則弁且從,此甲之利也。車為服重致遠,乘之則安,引之則利;安以不傷人,利以速至。
此車三利也。古者圣王為大川廣谷之不可濟,于是利為舟輯,足以將之,則止。雖上者三公、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飾。此舟之利也。
墨翟:《墨子·節用中》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堀穴而處焉。圣王慮之,以為堀穴曰;冬可以辟風寒,逮夏,下潤濕,上熏烝,恐傷民之氣,于是作為宮室而利。然則為宮室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圉風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潔可以祭祀,宮墻足以為男女之別,則止。”
墨翟:《墨子·節用中》
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孟子:《孟子·盡心上》
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
孟子:《孟子·告子上》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孟子·盡心上》
主人親速賓及介,而眾賓皆從之,至于門外,主人拜賓及介,而眾賓皆入,貴賤之義別矣。三揖至于階,三讓以賓升,拜至,獻酬,辭讓之節繁。及介省矣。至于眾賓,升受,坐祭,立飲,不酢而降。隆殺之義辨矣。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之;笙入三終,主人獻之;間歌三終,合樂三終,工告樂備,遂出。二入場觶,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樂而不流也。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眾賓,少長以齒,終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長而無遺也。降、說履升坐,修爵無數。飲酒之節,朝不廢朝,莫不廢夕。賓出,主人拜送,節文終遂。焉知其所安燕而不亂也。貴賤明,隆殺辨,和樂而不流,弟長而無遺,安燕而不亂。
荀況:《荀子·樂論》
天有大命,人有大命。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齒,說情而捐精。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
《韓非子·楊叔》
夫酒之設,合禮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殫,賓有余倦,可以至醉,無致迷亂。
諸葛亮:《誡子書》
孔子曰:“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然則可儉而不可吝已。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今有施則奢,儉則吝,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可矣。
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愛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莫非種植之物也。至能守其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但家無鹽井耳。今北土風俗,率能躬儉節用,以贍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天地鬼神之道,皆惡滿盈。謙虛沖損,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饑乏耳。形骸之內,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窮驕泰邪?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不知紀極,猶自敗累,況士庶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頃,堂室才避風雨,車馬僅代杖策,蓄財數萬,以擬吉兇急速,不啻此者,以義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
顏之推:《顏氏家訓·止足》
子閑居,儼然其動也。徐若有所慮。其行也方,若有所畏。其接長者恭恭然如不足,接幼者溫溫然如有就。子之服儉以潔無長物焉,綺羅錦繡不入于室,曰:君子非黃白不衍,婦人則有青碧。子寡實天貳饌,食必去生味,必適,果菜非其時不食,曰:非天道也。非其士不食,曰:非地道也。
王通:《文中子中說·子君篇》
楊素謂子曰:“甚矣,古之為衣冠裳履,何樸而非便也。”
子曰:“先王法服不其深乎!為冠所以莊其首也。為履所以重其足也,衣裳檐如,劍佩鏘如,皆所以防其躁也……”
王通:《文中子中說·周公篇》
曰:道可受兮,而不可傳;其小無內兮,其大無垠;無滑而魂兮,彼將自然;壹氣孔神兮,于中夜存。虛以待之兮,無為之先;庶類以成兮,此德之門。
屈原:《楚辭·遠游》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性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緣觸境,觸即亂,離相不亂即定。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名禪定。
慧能:《壇經·一九》
自性心地,以智惠觀照,內外明澈,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既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凈自性,使六賊從六門走出,于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慧能:《壇經·三一》
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塵芳是魚鱉。虛妄即是神鬼,三毒即是地獄,愚癡即是畜生。十善是天堂。無人我,須彌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凈能破六欲諸天下。三毒即除,地獄一時消滅,內外明細,不異西方。
慧能:《壇經·三五》
邪來因煩惱,正來煩惱除,邪正疾不用,清凈至無余。菩提本清凈,起心即是妄,凈性在妄中,但只除三障。世間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現在已過,與道即相當。
慧能:《壇經·三六》
吾常愿一切世人,心地常自開佛知見,莫開眾生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惡,自開眾生知見;世人心正,起智惠觀照,自開佛知見。莫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出世。
慧能:《壇經·四二》
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憎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婉轉菊塵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后豈堪夸。
元稹:《元稹集·外集》
學者貴卓然自立,尤貴奮發有為。只一個待字,斷送了古來多少人,故因循最是害事。有待而興,便是凡民。凡民自甘為凡民,非天有以限之。無待而興即為豪杰,豪杰自為豪杰,非人有以助之。
張伯行:《困學錄集粹》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味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老。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機巧好疏,緬求在者,眇然如何!
陶淵明:《與子儼等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