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安全型班組文化建設(1)
- 班組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實務:安全型班組建設管理與班組長
- 安紅昌 夏曉凌
- 4779字
- 2016-09-18 15:23:43
安全警句
文化就是凝聚力,文化也是生產力。
第一節 安全文化相關知識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國際核安全咨詢組(INSAG)于1986年針對核電站的安全問題提出。1991年出版的(INSAG-4)報告即《安全文化》給出了安全文化的定義: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單位和個人中的種種素質和態度的總和。文化是人類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稱,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是人類文明的產物,企業安全文化是為企業在生產、生活、生存活動提供安全生產的保證。
一、安全文化基本概念
安全是從人身心需要的角度提出的,是針對人以及與人的身心直接或間接的相關事物而言。然而,安全不能被人直接感知,能被人直接感知的是危險、風險、事故、災害、損失、傷害等。
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識以及在其指導下的各項行為的總稱,主要包括安全觀念、行為安全、系統安全、工藝安全等。安全文化主要適用于高技術含量、高風險操作型企業,在能源、電力、化工等行業內重要性尤為突出。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所有安全操作隱患是可以控制的。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就需要將安全責任落實到企業全員的具體工作中,通過培育員工共同認可的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規范,在企業內部營造自我約束、自主管理和團隊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圍,最終實現持續改善安全業績、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目標。
安全文化是在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歷程中,在其從事生產、生活乃至實踐的一切領域內,為保障人類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安全、舒適、高效地從事一切活動,預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災害(自然的、人為的或天災人禍的);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諧、協調的環境和匹配運行的安全體系;為使人類變得更加安全、康樂、長壽,使世界變得友愛、和平、繁榮而創造的安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二、安全文化的基本分類
安全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別,但從其產生和發展的歷程來看,安全文化的深層次內涵,仍屬于“安全教養”、“安全修養”或“安全素質”的范疇。也就是說,安全文化主要是通過“文之教化”的作用,將人培養成具有現代社會所要求的安全情感、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表現的人。
倡導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在現有的技術和管理條件下,使人類生活、工作地更加安全和健康。而安全和健康的實現離不開人們對安全健康的珍惜與重視,并使自己的一舉一動,符合安全健康的行為規范要求。人們通過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安全文化的教養和熏陶,不斷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質,預防事故發生、保障生活質量,這就是被一部分人認為的安全文化的本質。
三、安全文化的目的和意義
在安全生產的實踐中,人們發現,對于預防事故的發生,僅有安全技術手段和安全管理手段是不夠的。目前的科技手段還達不到物的本質安全化,設施設備的危險不能根本避免,因此需要用安全管理的手段予以補充。安全管理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依賴于對被管理者的監督和反饋。由管理者無論在何時、何事、何處都密切監督每一位職工或公民遵章守紀,就人力物力來說,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這就必然帶來安全管理上的疏漏。被管理者為了某些利益或好處,例如省時、省力、多掙錢等,會在缺乏管理監督的情況下,無視安全規章制度,“冒險”采取不安全行為。然而并不是每一次不安全行為都會導致事故的發生,這會進一步強化這種不安全行為,并可能“傳染”給其他人。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為的結果必然是發生事故。安全文化手段的運用,正是為了彌補安全管理手段不能徹底改變人的不安全行為的先天不足。
安全文化的作用是通過對人的觀念、道德、倫理、態度、情感、品行等深層次的人文因素的強化,利用領導、教育、宣傳、獎懲、創建群體氛圍等手段,不斷提高人的安全素質,改進其安全意識和行為,從而使人們從被動地服從安全管理制度,轉變成自覺主動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動,即從“要我遵章守法”轉變成“我要遵章守法”。
單從詞語看,安全與文化是兩個不同的詞語,但從本質上看,安全就是一種文化,是最原始的文化,是人類一切文化始祖。在當今充滿現代氣息的浩如煙海的人類文化寶庫中,安全文化又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保護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重要保障,是社會文明、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它是當代科技開發與社會發展的基本準則,是人文倫理、文化教育等社會效力的體現;它是文學藝術、美學人學追求的崇高境界,是人性修養、行為規范、道德觀念、價值觀、人生觀的哲學殿堂;它是保護人的身心健康,實現安全、舒適、高效活動的理論與實踐指南;它是全人類獲得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國際規范及戒律標準。
四、安全文化的發展歷程
安全文化的最先提出就是在蘇聯的切爾諾貝利的核電站事故之后,為了就是解決核安全問題,所以安全文化的發展史就是事故致因理論的發展史。
20世紀初期,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工業機械開始大規模的推廣、應用,早起的機械在設計中并不考慮操作的安全問題,所以伴隨而來的是更多的工業安全事故,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事故頻發傾向論,所謂事故頻發傾向是指個別人容易發生事故的、穩定的、個人的內在傾向,根據這種理論,預防事故就是要找出這樣的事故頻發傾向者并開除就可。
其后,安全工程師海因里希(W.H.Heinrich)調查了大量的工業事故,統計得出,工業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98%可以歸納為人的不安全行為(88%)和物的不安全狀態(10%),并提出事故因果連鎖論。
二次世界大戰中飛機的出現,推動了人機工程學在工業安全領域的研究,人們對事故致因理論提出了新的理論:軌跡交叉論和事故遭遇論,使預防事故的重點從人開始向物(設備)開始轉移。
之后,更加復雜的設備、工藝和產品的誕生,在研制、使用和維護這些復雜系統的過程中,萌發了系統安全的基本思想;同一時期,本質安全的理念出現在工業安全領域。無論是系統安全還是本質安全,都提出了一個共同的觀點:預防事故的主要責任在于產品的設計者,而非操作者或設備本身。
隨后的,管理失誤論開始興起,無論是博德(F.Bird)、亞當斯(Edward Adams)還是伍茲(Woods),其理論的一個共同點在于:預防工業事故的主要責任在于管理層。
此時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震驚全世界,縱然采取“縱深防護策略”,系統本質安全程度非常高的核電站仍然會發生事故,對此國際核安全小組(NASG)提出了以安全文化為基礎的安全管理原則,隨后安全文化理念的發展不再局限于核安全領域。
工業安全領域,在發展安全文化過程中,意識到預防工業事故必須加強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
五、安全文化的研究對象
安全文化的研究目標是以辯證、歷史、唯物的文化觀,研究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歷程中,在生產、生活及實踐活動的一切領域內,為保障人類身心安全與健康并使其能安全、健康、舒適、高效地從事一切活動,預防、避免、控制和消除事故災害(人為災害及自然災害)和風險所創造的安全物質財富和安全精神財富。研究和發展人類的安全文化,就是要通過確立“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實現人們生存權、勞動權、生命權的維護和保障。
安全文化的研究的具體對象分為:安全觀念文化、安全行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態文化四大范疇。
六、安全文化的基本功能
安全文化具有規范人們行為的作用,其基本功能有以下四個。
(1)導向功能
企業安全文化提倡、崇尚什么將通過潛移默化作用,接受共同的價值觀念,職工的注意力必然轉向所提倡、崇尚的內容,將職工個人目標引導到企業目標上來。
(2)凝聚功能
當一種企業安全文化的價值觀被該企業成員認同之后,它就會成為一種黏合劑,從各方面把其成員團結起來,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就是文化力的凝聚功能。
(3)激勵功能
文化力的激勵功能,指的是文化力能使企業成員從內心產生一種情緒高昂、奮發進取的效應。通過發揮人的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智慧能力,使人產生激勵作用。
(4)約束功能
這是指文化力對企業每個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文化力的約束功能,與傳統的管理理論單純強調制度的硬約束不同,它雖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約束,但更強調的是不成文的軟約束。
第二節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方式
人類安全文化的發展,要通過建設實踐才能得以實現。目前,企業安全文化的建設可通過如下方式來進行。
一、班組及職工的安全文化建設
運用傳統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設手段:三級教育、特殊教育、日常教育、全員教育、持證上崗、班前安全活動、標準化崗位和班組建設、技能演練、三不傷害活動、定置管理。
推行現代的安全文化建設手段:“三群”(群策、群力、群管)對策、班組建小家活動、“綠色工位”建設、事故判定技術、危險預知活動、風險抵押制、家屬安全教育、“仿真”(應急)演習等。
二、管理層及決策者的安全文化建設
運用傳統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設手段:全面安全管理、五同時、三同步、監督制、定期檢查制、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常規的經濟手段。
推行現代的安全文化建設手段:三同步原則、三負責制、意識及管理素質教育、目標管理法、無隱患管理法、系統科學管理、人—機—環境設計、系統安全評價、應急預案對策、事故保險對策、三因(人、物、境)安全檢查等。
三、現場的安全文化建設
運用傳統的安全文化建設手段:安全標語(旗)、安全標志(禁止標志、警告標志、指令標志)、事故警示牌等。
推行現代的安全文化建設手段:技術及工藝的本質安全化、現場“三標”建設、車間安全生產正計時、三防管理(塵、毒、煙)、四查工程(崗位、班組、車間、廠區)、三點控制(事故多發點、危險點、危害點)等。
四、企業人文環境的安全文化建設
運用傳統的安全文化建設手段:安全宣傳墻報、安全生產周(日、月)、安全競賽活動、安全演講幽默、事故報告會等。
推行現代的安全文化建設手段:安全文藝(晚會、電影、電視)活動、安全文化月(周、日)、事故祭日、安全賀年(個人)活動、安全宣傳的“三個一工程”(一場晚會、一幅新標語、一塊墻報)、青年職工的“六個一工程”(查一個事故隱患、提一條安全建議、創一條安全警語、講一件事故教訓、當一周安全監督員、獻一筆安措經費)等。
上述的安全文化建設實踐模式還可采取定期或非定期的活動方式來組織,如通過定期的安全宣傳月、安全文化(文藝)月、安全教育月、安全管理(法制)月、安全競賽月、安全科技月、安全演習月、安全檢查月、安全報告月、安全評價(總結)月等方式來完成。
第三節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途徑和特點
一、企業安全文化建設途徑
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與安全。在延續生命、防災避難、抵御敵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安全文化,并不斷創造、發展和繁榮。安全文化需要借助載體傳播,世代繼承、吸收、優化、發展和創新才能建成安全文化的殿堂。安全文化是一種伴隨社會文明、人類進步而勢不可擋的文明洪流,是通過社會遺傳,代代相承,并不斷注入安全物質及精神的安全文化立場。經濟基礎、國家制度不同,安全文化建設的特點也不同。當今中國安全文化建設的特點就是大眾安全、國泰民安、平安奔小康、全民都富裕。把12億人的身心安全與健康提高到了一個更新的水平是一個跨世紀的“平安工程”,必須全民投入,全社會開展,自愿、自覺的采取安全文化達標行動,長期不懈的培育、養成和自律才行。
安全文化建設必須在器物、制度、精神、價值與規范的四個層次上投入,有計劃的傳播、吸收、優化和發展,而最重要的載體和手段就是通過安全文化的宣傳和教育。一切宣傳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均可借用。如:電視、廣播、培訓、科普、文藝、知識競賽、歌舞戲曲、中小學安全自護教育、公民安全知識及安全技術教育等,形式多樣,方法各異。大眾喜聞樂見的方法,寓教于情、寓教于樂,突出:“安全為天”、“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珍惜生命”、“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安全奔小康”,提倡一個“愛”字,落實一個“護”字。從孩童、下一代、從全社會抓起。只有人民大眾的安全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才會有安全文化建設的碩果。
- IATF16949質量管理體系詳解與案例文件匯編:TS16949轉版IATF16949:2016
- 創新管理:贏得持續競爭優勢(第三版)
- 最新經紀人中介操作與培訓全書
- 安全有道:港口安全管理工作“雙十”法
- 股權激勵操盤手冊:國內知名企業高管十六年股權激勵實踐總結
- 回歸實體:從傳統粗放經營向現代精益經營轉型
- 這些你聞所未聞的餐飲界創新潮流
- 口腔門診這樣接診更高效:顧問式接診模式
- 贏在資本:上市公司資本運營法律風險解析與防范
- 需求才是硬道理:用IPD研發思想建設需求管理體系
- 餐廳后廚管理工作全流程指南:10大環節、52個細節的應對與處理
- 通用電氣模式
- 制造業成本倍減42法:61個工廠案例全程解析
- 物流概論
- 二手房買賣全流程指南:14大環節、84個細節的應對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