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拋射兵器(3)
- 一本書讀完人類兵器的歷史
- 崔佳
- 5097字
- 2016-11-17 21:44:32
孫臏見魏軍來勢兇猛,且敵我力量眾寡懸殊,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誘龐涓上鉤。他命令軍隊向馬陵(今山東省莘縣)方向撤退,并要求兵士第一天挖10萬個做飯的灶坑,第二天減為5萬個,第三天再減為3萬個。龐涓大喜,認為齊軍撤退3天,兵士就已逃亡過半,便親率精銳之師兼程追趕,天黑時龐渭帶領魏軍趕到馬陵。龐涓命兵士點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見一棵剝去樹皮的大樹上,寫有“龐涓死于此樹之下”8個大字。龐涓剛要下令撤退,齊軍伏兵萬箭齊發,魏軍陣容大亂,死傷無數。龐涓自知厄運難逃,大叫一聲:“一著不慎,遂使豎子成名!”拔劍自刎。齊軍乘勝追擊,正遇魏國太子申率后軍趕到,齊軍一陣沖殺,魏軍兵敗如山倒。齊軍生擒太子申,大獲全勝。
漢軍弩手:重圍中拼死搏殺
漢朝對弩的重視,與發動對匈奴的戰爭直接相關。西漢文帝時,御史大夫晃錯向朝廷呈《言兵事疏》,指出匈奴慣騎射,漢軍善步戰,匈奴單兵能力強,漢軍武器和集群戰斗力占優。在他指出的漢軍五大優勢中,有弩有關的就有三個??梢?,當時在長城沿線戍邊的漢軍,用弩已經多于用弓。
漢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秋,為策應李廣出征酒泉,漢武帝劉徹命令李陵率步卒5000出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李陵北行千余里,至?;剑s今蒙古圖音河南),被匈奴單于3萬騎兵包圍于兩山之間。李陵用戰車圍成營寨,率步兵在營外布陣,前排手持戟盾,后排手持弓弩迎戰。匈奴敗退上山,漢軍追殺數千人。單于又召匈奴騎兵8萬圍攻李陵。李陵邊戰邊向南退,至一山谷時,令受傷三處者坐車,受傷二處者駕車,受傷一處者作戰,斬殺匈奴三千余眾。
漢軍沿龍城故道向東南行至大澤蘆葦中,匈奴從上風放火,李陵令士卒將南面蘆葦燒光以自救。行至一山下,單于在南山上令其子率騎兵攻擊漢軍,李陵率步兵在樹木間與其搏斗,殺數千人。并以強弩射單于,單于下山躲避。其后,匈奴騎兵一日數十次進攻,李陵又殺傷2000余人。匈奴作戰不利,打算撤退。這個時候漢軍軍侯管敢降匈奴,把漢軍無后援、缺箭矢等情況告訴匈奴,單于下令以騎兵圍攻漢軍。當時李陵軍在山谷中行軍,匈奴在山上以弓弩四面射下,漢軍損失慘重,未至?;侥?,150萬箭矢皆盡,士卒僅余3000人,遂放棄車輛,退入峽谷。單于軍斷其退路,并將山上巨石推下,漢軍傷亡極大。夜半時分,李陵率10余人突圍,匈奴數千騎追擊,李陵被俘后降匈奴,逃回去的漢軍僅400余人。
李陵以步兵6000與匈奴10余萬騎兵對抗,充分發揮了遠射兵器弓弩的作用,殺傷匈奴騎兵萬余,其戰術運用和戰役指揮非常成功。由于缺少必要的接應和支援,實力相差懸殊,導致漢軍幾乎全軍覆滅。李降投降匈奴,漢武帝極為震怒,要殺其全家,史官司馬遷為其求情,被劉徹處以宮刑。
北宋床弩:射殺契丹大將蕭達覽
中國已發現最早的弩是河南洛陽出土的戰國中期弩,木制弩臂,銅制簿釩。弩最早用于打獵,約在春秋時代始用于戰爭,普及于漢晉至唐,全盛于宋朝。由于弩體形大,只能在步兵中使用,善于騎射的元朝對此不感興趣,弩進入元朝便轉而進入衰敗時期。隨著火器的迅速發展,弩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宋代初期很重視弩的研究制造,在神宗之前設有弓弩院和造箭院,兩院所轄工場均有上千工匠。中國宋代弩使用最為廣泛,弓弩兵在宋軍中可達六成。弩的種類也較多,最主要的有床子弩和神臂弓兩種。
床子弩是將一張或幾張弓安裝在木架上,絞動后部的輪軸張弓裝箭,待機發射。所用箭以木為桿,鐵片為翎,這種箭實際上是帶翎的矛,破壞力較強,每次可發出數支至數十支,射程達500多米,是弩類武器中射程最遠的一種。這種弩因擱置用的木架形似大床而得名,也被稱為車弩,屬當時的遠程重武器。在火炮出現之前,是攻城威力最大的器具。
歐洲弩
公元900年,歐洲自行創造出弩。它的射程較遠,威力超過弓,但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來作射擊準備,平均每一個弩兵可以在一分鐘內作出兩次射擊。在弩上的弓是橫置的,借由扣動板機將繃緊的弓弦放開來射出弩箭。重新拉緊弓弦時,需將弩弓的前端置于地面再用腳踩住,然后用雙手或藉曲柄的輔助把弓弦往后拉緊。弩兵通常會攜帶一塊大盾牌上戰場,便于在拉弩弓時有所防護。
神臂弓是一種加了簡單機械裝置的改良弩,射程可達300余米,且穿透力強。宋軍為了克服弩發射頻率低的缺點,安排進弩手和發弩手協調操作。在戰爭中,刀槍士兵、弓箭手以及進弩手、發弩手依次排列。距敵約300米時,先用弩發射大箭或鐵丸等,射殺帶隊將官。敵人離得更近時,弓箭手出擊。最后由刀槍手與敵人短兵相接。這種戰術在當時取得了很好效果。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閏九月,遼國蕭太后和兒子圣宗率20萬大軍再度南下。遼師氣勢如熾,風卷殘云般席卷了保州、定州,直趨護衛京師的重鎮澶州。兵臨城下,是戰是和,北宋官員爭論不休。參政知事王欽若等人主張放棄汴京遷都金陵,宰相寇準等主戰派力勸真宗御駕親征。10月,遼兵猛攻澶州城,知州李延渥以死據守,遼兵不克。怕死的真宗千呼萬喚才邁出汴京,沒走多遠就想返回,在寇準的脅迫勸說下,才繼續向澶州蠕動。11月,真宗還在虛張聲勢地行進,李延渥率全城軍民以死相守著澶州城。遼國統軍蕭達覽倚仗自己武藝超群,親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并叫陣。守城的虎安將軍張環讓兵士準備了幾架功力強大的床弩設在垛口,瞅準機會諸弩發射,蕭達覽頭部中箭,墜馬而亡。
蕭太后等人聞知蕭達覽死訊,痛哭不已,輟朝五日。主將戰死,士氣大傷,加之進入中原已整整三個月,兵馬疲乏,而且宋朝各路援軍紛紛涌向澶州,蕭太后當機立斷提出議和。膽小怕事的真宗馬上同意,商定宋國每年交付遼國20萬匹絹和10萬兩銀,雙方退兵。史稱“澶淵之盟”。澶淵之盟雖是一紙不平等條約,但此后遼宋邊境百余年無戰事,可謂利大于弊。
威力巨大的拋石機
拋石機在電影和游戲中常見,它是一種投擲武器,又稱投石器,它利用杠桿原理,靠人力把約10千克重的石頭拋出300步遠,用于攻城或對付大的目標,是野戰、攻城、海戰的主要武器。古埃及中王國時代,它曾經出現在埃及的努比亞雇傭軍中。它曾被廣泛運用于埃及、希臘、羅馬、波斯、印度、亞述、馬其頓等國,古羅馬、波斯等國均曾在軍中編配專門的投擲力量,希臘海軍艦船上也曾有專門的投石手部隊,這種局勢一直持續到中世紀。投石機種類繁多,存續時間長,澳洲、非洲、大洋洲等部落,一直使用到20世紀初。
羅馬人極擅長使用拋石機和石弩。他們的拋石機能把重100千克的標槍發射約460米遠。羅馬人在公元68年的對猶太人戰爭中圍攻約塔帕塔城,此城三面是懸崖峭壁,羅馬人戰斗了5天之后才進逼城下。羅馬人讓兵士們用160臺拋射機向城上發射石頭、箭和燃燒物以進行掩護,使用云梯攻城。猶太人用滾油和滾瀝青向下潑,雖然燙死燙傷的人不計其數,但是羅馬人還是在拋石機的掩護下爬云梯沖了上去。
最早的投射機
投射機是古俄羅斯的投射機械。它是利用柔軟件物具有彈性的原理,在圍攻和防守要塞時,用來投射石頭、重箭、圓木和其他裝填物。投射機在10世紀到15世紀廣為使用。此種投射機按其構造和使用原理分為兩種:一種類似弩炮,用于平直投射,另一種類似彈射器,用于曲線投射。俄國軍隊中裝備有大小兩種投射機,大型投射機能把約200千克重的裝填物投射600米至700米遠。16世紀時,大型投射機則運用于發射炸彈和燃燒彈。16世紀末,由于火炮的廣泛使用,投射機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城市攻防戰的主角
我國最早拋射石彈的器械稱為“石包”。春秋時軍隊已開始裝備,漢代以后大量使用。根據唐朝資料記載,石包體為木料,接合部采用鐵件。石包運用杠桿原理,以人力拉拽發射,形狀類似北方農村井邊打水的吊桿。石包中心有條石包柱,早期埋在地里,后來為提高機動性,往往安裝在架上或車上。
石包柱頂端橫放一條富于彈性的石包梢,利用它的彈力發射石彈。石包梢選用優質木料經過特殊加工而成,使它既堅固又富有彈性。根據發射石彈的重量不同,石包梢的數量有所增減,最多的達到13根梢。石包梢的一端放置彈案,另一端拴著石包索。每條石包索由一兩人拉拽。普通單梢用40人拽,大型合梢則需上百人拉拽,最大的石包要用200多人才能拽得動。在施放時,將石彈放入皮案內,兵士各自握一根繩,聽號令一齊用力猛拉,利用杠桿原理和離心力作用,把石彈拋至敵方。根據實際作戰需要,石包有不同的種類。初期的拋車變換射向困難,后來發明了一種可以左右旋轉的旋風拋車。南北朝時,將石包裝在車上隨軍轉動,稱作拍車。梁元帝時,有人將其裝在戰船上,稱為拍船。唐代的拋車比過去的更大,稱將軍石包或礌石車。
《武經總要》記載了宋代16種不同種類的石包,如雜石包、虎蹲石包、旋風五石包、車石包、柱腹石包、臥車石包、旋風車石包、合石包等。還有一種適于近戰的手石包。這種石包一般可射70米,每顆石彈重約數十斤,大的可達百斤以上?!端问贰け尽酚涊d了石包分類的國家標準:上等單梢石包射程應在270步以上,中等的為260步,下等的為250步。最早的炮彈為石制,后來出現了一些新型彈丸,于是石包也常用來發射毒燃球、燃幕彈、毒藥等。有些小型戰石包使用泥彈,不僅便于制造,而且射出后立即炸得粉碎,不易被敵方拾起反射回來。石包曾長期作為城市攻防戰的主要重型武器,火炮出現后逐漸被淘汰。
一戰成名的襄陽炮
襄陽炮又稱回回炮、西域炮、巨石炮,是一種以機拋石,用于戰爭攻守的武器。這種炮在古代拋石機的基礎上改良創新而成,與火器時代的炮有本質差別。中古時,波斯、阿拉伯等伊斯蘭教國家拋石機十分發達,能發射八百磅重巨石。元世祖忽必烈受到啟發,召回回人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督造,并教蒙古軍士演習。
1267至1273年,爆發襄樊之戰。在這次著名的戰爭中,蒙古人使用回回炮先后攻打樊城、襄陽城。這種拋石車在杠桿后端掛有一塊巨大的鐵塊或石塊,平時用鐵鉤鉤住杠桿,施放時將鐵鉤扯開,重物下墜,就能拋出石彈。由于人力需求較少,此炮比它的前輩威力大得多,射程也更遠,攻襄陽時,蒙古人曾拋射近90千克的石彈,將地面砸出2米多深的彈坑。
南宋也曾仿制此炮,并用于守城。明中葉以后,因大型火銃兵器已用于戰爭,這種炮漸漸廢止。
投石兵:拋擲石頭的專業隊伍
在希臘羅馬時代,城邦之間經?;鞈穑筷犞髁σ灾匮b步兵為主,在雙方主力部隊開始之前,先由投石兵發動攻擊,以打亂對方隊形。拋射完石頭,投石兵撤離戰場,為后續部隊讓出道路。
當時,戰士的單兵裝備往往需要自行解決,而擔負拋石任務的士兵可以省去置裝的費用,因此,投石兵常常由窮人擔任。為了增加射程與威力,他們還使用投石器一類簡單有效的裝備。不過這種裝備射出的石頭難以造成致命性傷害,要增強殺傷力,就必須增大石頭的重量,可這樣一來,射程又下降了,所以,這種裝備多半用于自衛。
伴隨著弓箭和十字弓制作水平的日益提高,而石塊又不能對著重甲的士兵造成致命的威脅,投石兵慢慢淡出古代歐洲戰爭的舞臺。英法百年戰爭期間中,還有“法國人扔出的石頭擊斃了整船的英國兵”一類的記載,但是到十字軍東征之后就徹底地消失了。
在當時的日本,情況又有所不同。面積不大的日本狼煙四起,征伐不休,多山的地形限制了騎兵的使用,加之日式鎧甲防御力不強,這給了投石兵以很大的存在空間。
在日本三方原合戰中,武田軍的“新眾隊”每個人都攜帶一兜拳頭大小的石頭,臨近敵陣拋擲出去打擊敵人,目的不僅僅是打亂德川軍的陣形,而且要引誘對手主動出擊,以便己方能夠趁勢攻擊。德川軍顯然忽視了投石兵的真實意圖,貿然向前沖殺,結果被殺得大敗。史料沒有提及日本投石兵使用投石器械,可能是依靠臂力投擲,經過訓練的投石兵,有效攻擊距離可達二三十米。
歷史上最出名的投石手要算巴利阿里群島的居民,他們從童年起就參加投石訓練,頭上一般能繞2個甚至3個投石器,堪稱全民皆“投”的專業化隊伍。
巨型投石器:阿基米德的經典之作
阿基米德晚年時,羅馬軍隊開始入侵敘拉古,阿基米德指導同胞們制造了很多攻擊和防御的武器。當侵略軍首領馬塞勒塞率眾攻城時,他制造的鐵爪式起重機,將敵船提起并倒轉,拋至大海深處。傳說他還率領當地人制作了一面大凹鏡,將陽光聚焦在靠近的敵船上,使戰船焚燒起來。
在艱苦的守城戰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制造了遠、近距離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種巨石攻擊敵人。羅馬士兵在這頻頻的打擊中心驚膽戰,草木皆兵,一見到有繩索或木頭從城里扔出,他們就驚呼“阿基米德來了”,隨之抱頭鼠竄。羅馬軍隊被阻在城外達3年之久。
公元前212年,羅馬人趁敘拉古城防松懈之機,大舉進攻闖入城市。此時,阿基米德正在潛心研究一道數學題。一個羅馬士兵闖入,用腳踩踏他所畫的圖形,阿基米德憤怒地與之爭論。殘暴的士兵哪里肯聽,舉刀一揮,一顆璀璨的科學巨星就此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