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拋射兵器(2)
- 一本書讀完人類兵器的歷史
- 崔佳
- 4770字
- 2016-11-17 21:44:32
當然,以忽必烈這樣的一代梟雄,進攻日本并非僅為逞性使氣,更多的是現實利益考慮。蒙古貴族窮奢極欲,又不善理財,帝國的財政時常捉襟見肘。忽必烈之前的兩位大可汗貴由和蒙哥都是揮霍無度的主兒,貿易以貴金屬結算,有時甚至以未來的戰利品做抵押來借債消費。而且,在忽必烈爭奪汗位的過程中,國家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日本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銀生產地和出口國,這在蒙古貴族眼里無疑是塊天大的肥肉。
1274年,進攻日本的蒙古遠征軍由朝鮮揚帆出海,駛往九州島,遠征軍共2.5萬人,其中蒙古人和朝鮮人各占一半,還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漢人。遠征軍的統帥為蒙古人忽敦,兩位副統帥為朝鮮人洪茶丘和漢人劉復亨。蒙古軍隊戰艦航行至博多灣,首先攻占并蹂躪了對馬島和壹歧島,然后分三處在九州登陸攻入內陸。三路入侵軍隊中,一路為主力,兩路為策應,主力部隊的登陸地點大約在長崎附近。
面對第一次蒙古軍隊來襲,日本鐮倉幕府調集部分正規軍迎戰,九州沿海各藩也緊急組織武士和民兵參戰。朝鮮人主要負責步兵近戰,蒙古人使用弓馬遠距攻擊。在朝鮮人看來,日本人的弓箭雖然外形寬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
兩軍激戰20多天,日本人戰術較為落后,在開始的戰斗中蒙受巨大傷亡,勉強阻止了蒙古軍隊的推進。相持幾天后,日本人漸漸適應了蒙古人的戰術,開始反擊。武士組成的日本重騎兵隊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著箭雨列陣沖擊蒙古軍隊,與敵軍貼身近戰,使蒙古人的弓箭優勢失效。劉復亨在激戰中陣亡,蒙古軍隊折損大半,后退回海灘,依托回回炮防守。由于箭和給養都即將用盡,蒙古軍隊無力繼續守住陣地,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鮮的路上,艦隊遭風暴襲擊,遭受了一些損失,大部分船只安全回國。
七年后忽必烈組織第二次遠征,一支從朝鮮東渡對馬海峽,一支從寧波浮海北進,本想合圍夾擊,不料在日本鷹島遇到颶風,許多戰船毀壞,不少將卒淹死。勉強登陸的元軍又遭受日軍的埋伏,幾乎全軍覆沒。
日本人此役勝利后,認為是颶風救了日本,故稱此次颶風是“神風”,二戰時,日本法西斯組成“神風”特攻隊,妄圖延續其法西斯政權的滅亡進程。但邪不壓正,在中美蘇等正義之師的打擊下,日本天皇不得不宣告無條件投降。
流矢暗箭
人常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在古代的城池攻防中,弓箭是最為常用的兵器。守方常利用弓箭對攻方實施兩種反擊:一種是萬箭齊發,以茂密的箭雨,大面積壓制敵人;另一種是伺機出擊,以偷襲的方式,對付少量或者單一目標。相對來說,第一種辦法比較常見,也易于部署。而后一種斬首式的暗中襲擊,卻要具有相當的韜略,而且不易得手。但是如果一旦偷襲成功,往往有驚人的戰績。
虞詡守赤亭:靈活用兵,以少勝多
東漢元初二年(115年),西羌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東漢朝廷任命才略過人的虞詡任武都太守,虞詡率三千兵馬往武都。羌軍派出幾千人的軍隊,在崤谷憑險設防,想在這里殲滅漢軍。虞詡帶領部隊來到崤谷附近,發現這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心想羌軍一定會在這里設下重兵,利用有利地勢阻擋其前進。他立即派兵偵察,果然發現羌軍已布置伏兵,并占據了有利地勢。虞詡以謊稱援軍將至、成倍增加鍋灶、日行軍二百里的辦法,成功蒙騙了敵人,兵不血刃地從崤谷突圍。虞詡至武都時,又被數萬羌眾圍于赤亭(今甘肅成縣西南)。面對敵軍的進攻,虞詡令士兵改用射程短的小弓射擊。羌軍見對手的弓箭射不到自己跟前,一窩蜂發起進攻。當羌兵沖到城下時,虞詡這才命令強駑手分成二十人一組,共同瞄準一個敵人射擊。虞詡軍箭箭命中,無一虛發,羌人大震,趕快向后撤。漢軍出城反擊,多有殺傷。
虞詡在兵少勢孤的情況下,不斷虛張聲勢迷惑敵軍,取得對數萬羌軍作戰的勝利,是中國戰爭史上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特別是在弓箭射程上以強示弱,成功將敵人誘騙至近處射殺,更是對兵行詭道的極好詮釋。
蒙哥大汗歿命流矢中
蒙哥是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古第三代大汗。他率領鐵騎軍橫掃歐亞大陸,勢如狂飆,銳不可當,蒙哥因此有“上帝之鞭”之稱。
1257年,蒙哥汗發動大規模的對宋戰爭。他命忽必烈等將領率軍攻武昌、兩淮、云南、廣西等地作策應,自己親率蒙古軍隊主力攻四川,意欲發揮蒙古騎兵長于陸地野戰的優勢,通過四川順江東下,與諸路會師,直搗臨安。
1258年秋,蒙哥率4萬軍隊分三道入蜀,加上蜀中蒙軍及從各地征調來的部隊,蒙軍數量占有絕對優勢。他們相繼占據劍門苦竹隘、長寧山城、蓬州運山城、閬州大獲城、廣安大良城,逼近合州。正當他立志一統中原的時候,誰知從西北進軍的部隊,卻在巴蜀受阻,且損兵折將。大怒中的蒙哥御駕親征,四萬精騎兵臨釣魚城下。
釣魚城坐落在今重慶合川城東5千米的釣魚山上,其山突兀聳立,相對高度約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南、北、西三面環水,地勢十分險要。這里有山水之險,也有交通之便,經水路及陸上道,可通達四川各地。釣魚城扼江踞險,城垣環繞,墻垛堅實。城內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絕的豐富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這一切使釣魚城具備了長期堅守的必要條件,成為兵精糧足的堅固堡壘。
蒙古軍強攻四個月,竟攻不破釣魚城的一個角落。于是總元帥汪田哥在釣魚城前筑臺造樓,高豎旗桿,親自爬上旗桿窺探城內虛實。可是就在這時,宋將下令開炮,汪田哥被當場擊斃。轉眼間又過了幾個月,惱羞成怒的蒙哥親自指揮攻打釣魚城的兩道城門。在眾炮轟鳴、萬箭齊發中,蒙哥中箭,只好下令撤兵,退守到溫泉寺治傷。卻不料傷勢嚴重,無以為救,于同年8月,死在一座廟宇中。
其時,蒙哥汗的弟弟旭烈兀在第三次西征的征途上,已先后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半島大片土地。正當旭烈兀準備向埃及進軍時,獲悉蒙哥死訊,旭烈兀留下部將怯的不花及兩萬軍隊繼續征戰,自己率大軍東還。由于寡不敵眾,加之與十字軍交惡,怯的不花被埃及軍隊打敗。蒙軍始終未能打進非洲,蒙古的大規模擴張行動從此走向低潮。因此說,釣魚城之戰在世界史上也有重要意義。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古代戰爭館中,建有釣魚城古戰場的沙盤模型,可見其在戰爭史上的重要地位。
神箭手傳奇
古代中國非常重視弓馬騎射,許多王朝將射箭技藝作為武科的必考項目。著名的軍事將領,比如李廣、熊渠、陳音、黃忠、李世民、成吉思汗,都是彎弓射箭的高手。在這種環境氛圍影響下,古代中國產生了許多神箭手的傳說,后羿射日的故事我們至今耳熟能詳,而一箭雙雕、左右開弓、百步穿楊等成語,更是經常使用。文學作品中的神箭手自有夸大溢美之處,但據此仍可以窺見古人精湛的射箭技藝。
師徒彎弓對射
中國古代有位神箭手叫飛衛,飛衛收了一個叫紀昌的人作徒弟。飛衛對紀昌說,你先要學會盯住一個目標不眨眼,然后才談得上學射箭。紀昌回去后就躺在他妻子的織機下邊,緊盯著密排的錐刺。堅持了兩年以后,就算錐子碰到睫毛,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紀昌又去找飛衛,飛衛說,這樣還不夠,你還要學會用眼睛去看東西的技巧。要練得能把小東西看大,然后再來告訴我。紀昌回家后,在南窗下用馬尾毛掛一只虱子,每天注視。三年后,虱子在紀昌眼里已經大如車輪。紀昌用箭射向虱子,箭射到了虱子,而馬尾毛卻沒有斷。紀昌趕快去告訴飛衛。飛衛告訴他,你已經把射箭的功夫學會了!
身懷絕技的紀昌,覺得天下只有飛衛能和自己匹敵,于是謀劃除掉飛衛。有一天,兩個人在野外相遇。紀昌和飛衛互相朝對方射箭,每支箭都在空中相撞,掉到地上。飛衛的箭射完了,而紀昌還剩最后一支。紀昌將箭射了出去,飛衛舉起身邊的棘刺,將箭成功攔截。兩個人扔了弓相擁而泣,互相認為父子,發誓不再將這種殺人技術傳授給別人。
引弓射入石棱
西漢時期大將李廣,因為善于騎射而出名。一次西征途中,一名由漢景帝派來督戰的宦官,帶著幾十名衛兵出去打獵,路上遇到了3名匈奴騎兵。匈奴射殺了衛兵,還射傷了宦官?;鹿偬踊卮鬆I將這件事情告訴李廣。李廣判斷這三人是匈奴軍中的射雕手,立刻帶著幾百名騎兵追趕,親自射殺了其中兩人。這時匈奴大軍趕到,李廣帶著士兵走到離匈奴陣地不到兩里遠的地方。一名匈奴將領騎馬出來巡視,李廣飛身上馬,一箭把其射死,自己從容回歸本陣,下馬解鞍,并令士兵睡到地上。匈奴兵認為這是漢軍的誘兵之計,沒敢追擊,李廣安全地回到了大營。
漢武帝即位以后,有一年李廣率軍出雁門關,被成倍的匈奴大軍包圍。匈奴單于仰慕李廣的威名,命令部下一定要生擒李廣。李廣寡不敵眾被俘,匈奴兵做了一個網子掛在兩匹馬中間,讓李廣躺在里面。李廣假裝昏迷迷惑敵人,瞅準時機突然躍起,將一名匈奴兵推到地上,騎上馬拿起弓箭轉身就跑。匈奴兵連忙追趕,李廣一邊騎馬一邊射箭,最后終于回到了大營。李廣在匈奴軍中贏得了“飛將軍”稱號。
公元前121年,李廣的四千騎兵被匈奴左賢王的四萬騎兵包圍,漢軍死傷過半,箭也快用完了。李廣用一把稱作“大黃弓”的強弓連續射殺匈奴數名大將。匈奴兵大為震撼,再也不敢進攻。第二天漢軍大部隊趕到,李廣和部下終于突出重圍。
關于李廣箭術高超故事的描述,有時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傳說有一次他外出打獵,看到草叢中藏著一只猛虎,大驚之下趕忙彎弓射去,正中虎身。等走近了仔細一看,原來不是老虎,而是一塊大石頭,那支箭居然深深地插入石頭中。李廣大為驚訝,等他再去射石頭,卻怎么也射不進去了。唐代邊塞詩人盧綸根據這個傳說,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作者羅貫中為了突出他的品德和功業,往往夸大其辭,將其描寫成半人半神的超人,其中草船借箭那個情節,幾乎是家喻戶曉。
據史料記載,草船借箭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初次交戰,曹軍大敗,于是堅守不出。一天孫權利用水面薄霧作掩護,乘輕舟從濡須口抵近曹軍前沿觀察。孫權的輕舟行進五六里,并且鼓樂齊鳴,生性多疑的曹操見對方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出戰,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隨后,曹操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一會,箭均船平,孫軍安全返航。
似弓似炮的弩
弩是利用機械力量的彈射器。弩由弓發展而來,弩的工作原理是把強弓固定在帶有箭槽和發射裝置的木條或金屬杠上,弓弦張開后,由發射裝置固定住,箭放槽中,弓弦接箭尾。發射時開動發射裝置,箭沿著箭槽射出。有的弩還可以發射石彈、鑲彈等,因此弩又可以分為箭鋒和彈弩。
弩與弓的根本區別在于弩具有延時功能,不需要在引弓的同時瞄準,并且可以利用足、腰、機械等多種方式引弓,使弓弦具備手拉不能達到的張力,因而弩具有射程遠,準確性高,穿透性強的特點。但弩的發射速度遜于弓,而且比弓笨重,機動作戰時障礙較多。
中國戰國時期和西方古希臘時代,已經出現了弩。以后傳及幾乎所有主要軍事國家,并沿用多年。弩的質量和種類也不斷發展,出現了連射弩、自射弩、火箭等種類。近現代射擊火器出現后,弩漸被淘汰。
勁弩趨發致敵死
孫臏是兵圣孫武的后代,出生于戰國時期的齊國。他曾拜兵學家鬼谷子為師,與魏國大將龐涓是同窗好友。但龐涓做了魏國大將后,十分嫉妒孫臏的才能,將他騙到魏國施以臏刑,欲使其永遠不能領兵打仗。后孫臏裝瘋賣傻,千方百計逃出回齊國,并被齊威王重用。在其所著《孫臏兵法》中,他稱弩“發于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并創立一種叫“勁弩趨發”的陣法,說明弩在當時實戰中地位非同一般。在著名的馬陵之戰中,孫臏以萬弩俱發的突擊攻勢,戰勝了狂妄而輕敵的龐涓。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派龐涓聯合趙國引兵伐韓,包圍了韓都新鄭(今河南新鄭),韓昭侯向齊國求救。齊國以田忌等人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經曲阜、定陶進入魏國境內。龐涓聞訊,忙棄韓而回,保衛魏國。魏國國君非常氣憤,以龐涓為將,舉傾國之兵要與齊軍決一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