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防護裝具(1)
- 一本書讀完人類兵器的歷史
- 崔佳
- 3400字
- 2016-11-17 21:44:32
作戰雙方都力求有效殺傷敵人、保護自己,因此,在進攻性兵器發展的同時,人們也不斷探索防護器具的完善。冷兵器時代防護裝具可分為附著人體和手持大類,人體防護裝具包括頭盔和鎧甲。手持防護器械以盾、鑲為主。盾牌大多為用于單純防護,少部分也兼具攻擊能力。防護裝備按制作材料區分,可分為木、竹,藤、革、紙、金屬等類型。
中國北宋是古代防護裝具制造的頂峰時期,也是走向衰落的起點,主要因素是火藥的發明和使用。火藥發明初期,威力還很有限,甲胄仍然具有一定防護能力。隨著槍械的技術革新,古老的防護裝具愈加不堪一擊,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防護裝具對現代兵器研制產生了積極影響,按照這種思路,人類發明了坦克、運兵車等裝甲兵器。
盔甲
甲胄是古代將士穿著在身上的防護裝具,可以保護身體重要部位免受傷害。甲又叫“介”或“函”,所以古人稱制甲工匠為“函人”。先秦時期,人們將由皮革、藤等制成的盔甲稱為“甲”,而銅鐵片制成的稱為“鎧”。唐代以后一律統稱鎧甲,不再按質料區分。
中世紀的歐洲冶金技術不斷提高,因此到13世紀時,制盔匠便制成了金屬片鎧甲。起初這種鎧甲穿在鎖子甲里面,用來覆蓋肩和大腿等主要部位。同時還制成了鎖子甲連指手套,很快又出現了五指分開的鎧甲手套。到了13世紀中葉,金屬片鎧甲的穿著與鎖子甲易位,用來遮蓋肩、肘、膝蓋、小腿和大腿。13世紀末,金屬片胸甲開始取代鎖子甲。15世紀,真正的全身盔甲出現,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哥特式和米蘭式。與14世紀的盔甲相比,其防護面積更大、更完整,但腿和關節內側、兩腋等部位,仍用鎖甲防護。到16世紀時,才將這些部位用整體甲葉保護。
鐵制、皮制甲胄
鎧甲起源于原始社會時以藤、木、皮革等原料制造的簡陋的護體裝具。
中國商周時期,人們已將原始的整片皮甲改制成可以部分活功的皮甲,即按照護體部位的不同,將皮革裁制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皮革片,并把兩層或多層的皮革片合在一起,表面涂漆,制成牢固、美觀、耐用的甲片,然后在片上穿孔,角繩編聯成甲。當時的皮甲都是由甲身、甲裙和甲袖三部分構成,并配有一頂由皮甲片編綴的胄。甲裙和甲袖是活動編綴,可以上下伸縮。這些皮甲在車戰中與盾相配合,可以有效地防御青銅兵器的攻擊。在使用皮甲的同時,也開始在甲上使用一些青銅鑄件,但并不普遍,僅在山東省膠縣西庵發現有西周時的青銅獸面胸甲。在河南省、北京市等地的西周墓中,還發現過釘綴在甲衣上的各式青銅甲泡。
戰國后期,鋒利的鋼鐵兵器逐漸用于實戰,促使防護裝具發生變革,鐵鎧開始出現。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鐵鎧甲片,是在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的。但直到漢朝,鐵鎧才逐漸取代了皮甲。西漢時期的鐵鎧經歷了由粗至精的發展過程,從用較大的長條形的甲片編的“札甲”,逐漸發展為用較小的甲片編的“魚鱗甲”;由僅保護胸、背的形式,發展到加有保護肩臂的“披膊”及保護腰胯的“垂緣”。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西漢劉勝墓的一領鎧甲是有披膊和垂緣的“魚鱗甲”,由2859片甲片編成,總重16.85千克,制工精湛。自西漢以后,甲片的形制和編組方法變化不大。隨著鋼鐵加工技術的提高,鎧甲的精堅程度日益提高,類型也日益繁多,其防護身軀的部位逐漸加大,功能日益完備。到三國時已出現了一些新型鎧甲。南北朝時期,隨著重甲騎兵的發展,適于騎兵裝備的兩當鎧極為盛行。這種兩當鎧又常附有披膊,與戰馬披的“具裝鎧”配合使用。北魏以后,明光鎧日益盛行,逐漸成為鎧甲中最重要的類型,直到隋唐時期仍是如此。在唐朝鎧甲的基礎上,至北宋初年,鎧甲發展得更加完善,形成一定的制式?;鹌鞯某霈F,使有效地抗御冷兵器的古代鎧甲開始趨于衰落,但由于火器在中國古代發展緩慢,迄明清時期,鐵制或皮制的鎧甲仍被用來裝備軍隊,同時也使用較輕軟的綿甲,沾濕后還可抵御初級火器的射擊。直到20世紀初,清朝編練用近代槍炮裝備的“新軍”時,古代鎧甲的使用才終止。
亞述是最早使用鐵鎧甲的民族。早期的亞述鎧甲用鐵鱗片和銅片縫在亞麻布或氈制衣服上,尺寸較長,可達膝部甚至足部。通常有短袖,達于肩和肘中間部位。后期鎧甲長不過腰,鱗片比舊式更小,且一端呈方形,另一端呈圓形。
波斯鎧甲波斯魚鱗甲由一排排連接在一起的青銅或鐵制金屬片制成,貴族騎兵用的鎧甲常常鍍金。在阿黑門尼德時代,波斯還出現了用亞麻、氈子和皮革等材料制成的軟鎧甲。
拜占庭騎兵盔甲由皮條、金屬片編織而成,腳蹬鐵履,上部為皮靴或輕甲保護小腿,手和腕部帶有鐵手套,鎧甲外罩較輕的棉制披風或長衣,另配鍋形或圓錐形頭盔,盔頂上綴固定顏色的馬鬃,以區別其他部隊。
紙質盔甲
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造紙術的國度,中國古人不僅將紙用來書寫,還曾用它來制作盔甲。紙甲由唐末懿宗時代的河東節度使徐商發明,據說堅固異常,猛箭也不能射穿。從厚皺褶紙的用料推測,其原料是以紙為主的復合材料,利用結構力學原理以增強防護??伤闶澜缱钤绲膭P夫拉裝甲。
宋明兩代將此甲列為軍隊的標準甲式之一。當時宋朝輕裝士兵主要裝備氈甲、絹甲、綿紙甲,其中又以紙甲使用較多。1040年,北宋政府曾造紙甲3萬副,分發給陜西防城弓手使用。這種盔甲既輕便,又堅固,自然大受歡迎。曾有地方官向朝廷申請,提出拿100套鐵甲交換50套優質紙甲。
明代中葉,戚繼光領兵在東南沿海一帶抗擊倭寇時,命令士兵穿著綿紙甲。這種甲能有效防御鳥銃鉛子,而且適用于高溫環境,特別適合在南方地區使用。由此可見,這種紙甲具備一定防潮濕能力。
“瘊子甲”
早在900多年前,青海西寧附近的羌族人吐蕃人掌握了冶煉、切削、磨鉆及柔化處理等工藝,并由能工巧匠制造鎧甲。這種鐵甲通過冷鍛法加工而成,甲片冷鍛到原來厚度的三分之一以后,末端留下像筷子頭大小的一塊不鍛,隱隱約約像皮膚上的瘊子,因此稱作“瘊子甲”。瘊子甲甲片青黑,堅滑光瑩,柔薄堅韌。當時有人做過一個試驗,在50步以外用強弩射擊,結果只有一支箭射入,經檢查,原來這支箭射在穿帶子的小孔,鐵箭頭竟被甲鐵碰得卷起,堅硬程度可見一斑。
而當時大宋王朝制作的衣甲,脆軟不堪,連箭矢和飛石都抵擋不住。當時有官員認為,以大宋朝的財力和技術,完全可以制造出超過羌人的衣甲。之所以不及對方,是由于對方專而精,而自己慢而略。宋朝重武輕文、武備廢弛,從中已顯端倪。
鐵甲禮儀
中國古人將鐵甲視為身份和榮譽,在儀仗典禮等隆重場合,都要安排金盔銀甲閃亮登場,以顯重視和榮耀。其用意有點類似后人在閱兵儀式中,安排各種新式武器裝備一并受閱。
漢武帝時,有位著名的驃騎將軍叫霍去病,他生前曾先后6次西征匈奴,屢建功勛,卻年僅24歲就因病去世。為悼念這位早逝的英雄,漢武帝命令鐵甲軍佇立長安至茂陵沿途,為他送葬。這在當時是十分隆重的葬禮??芍^生前戰功顯赫,死后享盡哀榮。
唐太宗李世民還在任秦王時,曾身披金甲,率1萬鐵騎,3萬甲士,在太廟前舉行凱旋禮。唐代制甲還注重外觀華美,往往涂抹金漆,繪制花紋,以顯示身份,營造氛圍。唐宋詩人留下的“金鎖甲、綠沉槍”、“三軍甲馬不知數,但見銀山動地來”等詩句,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這種威武雄壯的場景。
鎧甲與馬鎧
總體而言,歐式鎧甲大多是整張鐵皮將身體包裹的板狀結構,主要防止長矛等武器的進攻。而中式鎧甲多半是裝備片片甲葉重疊的葉狀結構,重視防范弓弩等武器的進攻。在馬鎧的運用上,中西方的觀念相似,都力求在防護與輕便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但由于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冶鐵技術差別很大,鎧甲的重量和形制也小有差別。
板甲與鱗甲
歐洲重視板狀鎧甲有多種原因。其先,歐洲小國林立,戰略縱深不大,歷來推崇面對面的陣戰,板狀鎧甲重量大、不靈活特點得以避免。其次,歐洲士兵體身高力沉,兵器主要以矛和重型的砍砸兵器為主,而且中世紀騎士文化強調勇力和果敢,相對來說,他們對弓弩等遠殺傷性武器重視程度較低,即使裝備也多以輕箭為主,著名的英國長弓手也不例外;第三,中世紀歐洲軍隊對外作戰的主要對象是蒙古帝國、鐵木爾帝國、奧斯曼帝國,這些國家使用刀槍的水平普遍高于弓弩。因此,防砍砸能力優秀但防穿透性能較差的板甲和騎士鎧甲,才會大行其道。
中國的情形則完全不同。古代中國面對的最大對手是草原大漠上的游牧民族,為了防止陣形被對手的騎兵沖散,大多采取密集結陣的方式作戰,然后雙方展開步騎對射的拉鋸戰。如果沒有防穿透性能優秀的護甲,勢必在與騎兵散線馳射中吃虧,因此鱗甲類護甲是首選。而且,古代中國弓弩技術比較完善,幾乎各個朝代都裝配重箭,防箭能力差的板甲始終成不了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