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遠古人類的科學發現(3)
- 一本書讀完科學發現的歷史(哈佛歷史叢書)
- 崔佳編著
- 3965字
- 2016-11-17 21:45:44
貨幣的種類
最早的貨幣——貝殼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商代。商朝人使用的貨幣是貝類,有海貝、骨貝、石貝、玉貝和銅貝。銅貝的出現,說明商代已經有了金屬鑄造的貨幣。天然海貝出現于公元前21世紀至前2世紀,海貝一般在海洋沿岸可以見到。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天然海貝成了中國最早的貨幣,被廣泛用于商品交換。用海貝串成的飾品,象征著財富與地位,在中原地區普遍使用,后來逐漸被金屬貨幣取代,單位為“朋”,每拾枚幣為“一朋”。在先秦時期,貝同時具有幣和飾的雙重作用。在古代,印度洋、太平洋沿岸的孟加拉、印度、緬甸、泰國等也把海貝作為貨幣。
人工貝類出現于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中國商周時期,商品經濟不斷發展,貨幣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為彌補自然貨幣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玉貝、骨貝、陶貝、石貝等,被統稱為人工貝類貨幣。它們形態大抵仿照自然海貝,其交換價值,約等于或稍低于天然貨貝。
另外還有骨貝、玉貝、陶貝、銅貝、包金貝等貝類貨幣。骨貝、玉貝、陶貝出現于公元前16世紀至前2世紀,銅貝出現于公元前11世紀。
包金貝也出現于公元前11世紀,即商代中晚期。當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掌握了冶煉技術,于是便出現了金屬貝類貨幣,形仿天然海貝,有金貝、銀貝、銅貝等類別。用青銅澆鑄的無文銅貝,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金屬鑄幣。
中國古代歷代錢幣特征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
在商代,貝殼已經開始當作貨幣使用了。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天然的貝殼作為貨幣變得供不應求了,于是出現了人工貝幣,如骨貝幣、蚌貝幣、石貝幣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現了銅質的金屬貝幣。
春秋戰國時期,貝幣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各地區因社會條件和文化差異產生了不同的貨幣,主要有齊燕地區的刀幣、黃河流域的布幣、楚國地區的蟻鼻錢和三晉兩周地區的環錢。
秦半兩銅錢秦滅六國后,廢除各國的布幣、刀幣等舊幣,將方孔半兩錢作為法定貨幣,中國古貨幣的形態從此固定下來了,一直沿用到清末。
漢承秦制,并允許民間自鑄貨幣。西漢的銅錢仍然是用其重量來命名的,但重量與名稱漸漸地不符了。西漢的銅錢主要有三種:半兩、三銖、五銖。西漢末年,王莽攝政和新朝統治時期,托古改制,十余年間就進行了四次大的幣制改革,王莽錢名目等級繁雜,其幣制改革以失敗告終。東漢所鑄的錢,都是五銖錢。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金屬貨幣的流通范圍逐漸縮小且幣值不一,形制多樣,出現了重物輕幣的現象。三國時期的曹魏實行了實物貨幣的政策;魏明帝時恢復鑄行五銖錢,形制與東漢時期的五銖相似;蜀漢和東吳實行大錢,屬幣主要有:直百、直百五銖等,吳幣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二千、大泉當千等。西晉成立后主要沿用漢魏舊錢,兼用谷帛等實物;東晉成立之初則沿用用吳國舊錢,后來出現了五銖小錢,相傳是吳興沈充所鑄,所以又稱“沈郎五銖”。十六國期間的成漢李壽鑄行了中國最早的年號錢“漢興”錢;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十分動蕩,幣值混亂,私鑄現象嚴重。北朝從北魏開始,錢文逐漸擺脫紀重局限,逐步向年號錢制過渡。現存的貝幣
在太平洋的一些島嶼和許多非洲民族中,以一種貝殼作為貨幣流通,它叫“加烏里”。它的流通范圍很廣,有非常高的價值,例如用六百個“加烏里”便可以換到一整匹棉布。
隋朝的建立,使中國混亂的貨幣趨向于統一,隋文帝開皇三年鑄行了一種合乎標準的五銖錢,并禁止舊錢的流通。開元通寶唐武德四年鑄行的年號錢——開元通寶,以前的紀值紀重錢幣一去不復返,代之的是寶文幣制(主要是通寶、元寶和重寶)。開元通寶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鑄幣,另外還鑄有乾封重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咸通玄寶及史思明所鑄順天元寶、得壹元寶等。五代十國政治分裂割據,改朝換代像走馬燈一樣,各國以鑄惡錢來增強自身實力,以達到削弱他國力量的目的,故錢幣甚多,但質量不高。
宋代的鑄幣業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超過了前代,是鑄幣業比較發達的時期,成為繼王莽錢之后的又一個發展高峰。宋朝的貨幣以銅錢為主,南宋以鐵錢為主。北宋以后的年號錢才真正開始盛行,幾乎每改年號就鑄一種新錢,錢文有多種書體,同時白銀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北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其后陸續出現了其他紙幣:會子和關子,而且擁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此外,記爐錢、記年錢、對子錢、記監錢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御書錢堪稱一絕。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國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后來自鑄幣,以漢文作為為錢文,所鑄的錢幣多為不精。西夏曾鑄行過兩種文字貨幣,一種是西夏文,叫“屋馱錢”;一種是漢文錢,形制大小與宋錢相似。西夏的錢幣鑄制精整,文字精美。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國,曾統治過中國北方的廣大領土,其所鑄錢幣種類繁多,除了銅錢外,還使用紙幣,且以漢文作幣文。南宋對金國的錢幣影響較大。
元明清時期錢幣和以前有所不同。在元代,紙幣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貨幣,銅錢的地位減弱,與此同時白銀的流通量占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統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鑄行一些小型的供養錢、廟宇錢供寺觀供佛之用。明代大力推行紙幣——鈔,明初只用鈔不用錢,后來改為錢鈔兼用,但明代只發行了一種紙幣——大明寶鈔。在明代白銀成為法定的流通貨幣,大額交易多用銀,小額交易用鈔或錢。明代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的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清朝的錢幣以白銀為主,小額交易往往用錢。沿襲兩千多年前的傳統的清初鑄錢,采用模具制錢;到了清朝后期則仿效外國,用機器制錢。清末,太平天國攻進南京后,亦鑄銅錢,其錢幣受宗教影響較大,稱為“圣寶”。至此,封建社會中的錢幣形式就全部都出現了。
制陶術開辟了新紀元
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溫下焙燒而成的,坯體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聲音不清。陶器所表現的內容多種多樣,動物、樓閣以及日常生活用器無不涉及。制陶術的出現,開辟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紀元。
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
陶器是人類開始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人類用粘土加水混和,制成各種器物的形狀,使之干燥,用火焙燒,產生質的變化,形成陶器。陶器的發明大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翻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劃時代意義,開辟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紀元。
據考古研究發現,一般是先有農業,然后才出現陶器。制陶術的出現,無疑應歸功于婦女。因為在古代性別分工原則的支配下,婦女是家里的主人,經常從事這些活動,她們最有可能創造發明出陶器。從現在云南景洪傣族婦女慢輪制陶中可以論證這種假說。
中國早期的制陶術
對于中國早期的制陶術,我們主要通過一些陶器的類型來對其進行了解,它們主要有彩陶、黑陶、白陶和印紋陶之分。
1.彩陶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是最遠古的彩陶,該彩陶于1953年首次發現于陜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彩陶的出土地主要分布于甘肅東部和陜西關中地區。陶器以卷唇盆和圓底的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腹尖底瓶為典型器物,造型比較單純。據放射性碳素斷代,這些彩陶的年代為公元前4800至前4300年。其制作方法是將陶器燒好后描繪朱、黃、白、黑等彩色紋飾,因而色彩易脫落。彩陶的具體制作方法分輪制和模制兩種,以輪制居多。輪制的主要工具有竹刮、石球、轉輪、木拍等,主要技藝流程包括舂土、篩土、拌沙、滲水、安裝轉盤、制坯、打坯、干燥、準備燒陶、燒陶等環節。
2.黑陶
黑陶出土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遺址。黑陶又分夾砂、泥質和細泥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制作的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輪制,胎壁厚僅0.5至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黑陶的燒制溫度需要達到1000℃。在黑陶燒制的最后一個階段,需從窯頂慢慢加水,木炭熄滅后產生的濃煙會把黑陶慢慢熏黑,從而形成了陶器的黑色。黑陶的出現,是繼彩陶之后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業發展的又一個高峰。
3.白陶
白陶起源于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因制作技術的提高,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細,燒制火候的掌控恰到好處,因而使所燒器物更加純凈可愛。白陶是用高嶺土燒制而成,質地潔白細膩,器形多為生活用品,有壺、卣、簋等。其紋飾主要模仿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如云雷紋、曲折紋、獸面紋、饕餮紋、夔紋等,其裝飾方法有刻紋和淺浮雕兩種。
4.印紋陶
印紋陶是在陶胚未干之前,用印模在做好的陶坯上的所定部位,按印上所需的花紋后進行燒制的陶器。依其燒制溫度的低高,又分為印紋軟陶和印紋硬陶。前者又有泥質與細砂質之分,多呈紅褐、灰白、灰等色,多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以前;后者因燒制時溫度較高,故胎質堅硬,呈灰色,系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魚紋彩陶盆上發展起來,其出現年代約在商代以后,制作方式為手制、模制和輪制。
中國遠古時代的陶器
考古發現已經證明中國人早在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8000—2000年)就發明了制陶術,陶器的出現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陶器是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河北徐水縣南莊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經鑒定為10800年至9700年的遺物。此外,在廣西桂林甑皮巖、江西萬年縣、廣東英德縣青塘等地發現了距今約10000年至7000年的陶器碎片。
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發現而得名的磁山文化中的陶片,據放射性碳素測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3年首次發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據放射性碳素測定,距今7000年左右。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多數為黑陶,早期盛行刻畫花紋,造型比較簡單。1921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大量設計精巧、做工精美的彩陶,據放射性碳素測定,這些彩陶已經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