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小企業與首都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張衛江

為推進首都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緊抓住機遇,實現新的跨越。其中的關鍵之一是要把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放在首都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上去謀劃、去實施。

一、首都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中小企業

首都經濟的構成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總部經濟和中央在京企業。它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是首都經濟的強大支撐力量;二是市屬國有企業和數十萬家中小企業。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發展戰略,首都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拓展新的戰略空間(如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城南開發建設、永定河開發帶建設)和謀劃新的產業布局(如汽車、都市工業、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新能源)等。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表明,首都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大型企業的支撐和引領,它們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同時也離不開廣大中小企業的參與和支持,它們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活力。在市場經濟有序發展的環境中,大型企業好似經濟發展的骨架,中小企業好似經濟發展的血肉。兩者缺一不可,更不可偏廢。否則,經濟就會出現混沌和停滯。

鑒于首都的區位優勢和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拓展首都經濟新的戰略空間和謀劃新的產業布局時,需要堅持“抓大扶小”的戰略,即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大型企業包括中央在京企業在首都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的作用,讓中小企業大發展成為首都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只有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有序競爭,相互促進,才能夠使首都經濟邁上新臺階,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就中小企業而言,雖然在首都經濟中所占比重還有待提升,但在第三產業發展、科技創新以及擴大就業等方面已日益表現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迅速,就是由于有了數以千計的中小企業的快速成長和強勁活力,才為建立目前這個全國唯一的自主創新示范區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首都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離不開中小企業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是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首都經濟也不例外。不論是擴大內需、城鎮化建設、新興產業發展,還是低碳經濟等,都與中小企業緊密關聯。中小企業不僅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主體,而且它們的效益和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建設“繁榮、文明、和諧、宜居”的首善之區目標的實現。

黨中央明確提出,要“促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北京雖然是個大都會,并正向“世界城市”邁進,但仍然需要發展城鎮經濟,提高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如果把城鎮化進程視為一項系統工程,那么,在首都的城鎮化建設中,最有資格和適宜性潛力的往往是中小企業,這是由城鎮化進程的客觀規律和中小企業的發展規模與特點決定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小企業是推進城鎮化進程、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的主力軍,沒有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和積極參與,北京的城鎮化建設將難以實現。

三、首都經濟保障民生和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實現離不開中小企業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是科學發展觀的要義,是首都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歸宿。根據《國務院關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29條”)的精神,全力推進中小企業大發展,社會就業指數就會提升,而就業充分了,老百姓的“錢袋子”鼓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中小企業的發展,就不會有穩定的就業格局,因而也就談不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不是可有可無的問題,也不是發展多一點還是少一點的問題,而是民生工程的重大問題,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問題。

總之,首都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的方針,既要抓大,又要扶小,讓一切有利于發展的資金和技術特別是民間資本充分涌流,讓中小企業的創造活力充分迸發,形成“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動格局。為此,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29條”為依據,從首都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解決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各種難題,深化改革、更新觀念、創新體制機制、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使中小企業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首都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系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

此文刊發于2010年3月10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平顺县| 博客| 黄石市| 金昌市| 中江县| 荣昌县| 昌邑市| 治县。| 鄂托克前旗| 郎溪县| 卢氏县| 黑水县| 敦化市| 武威市| 渝中区| 加查县| 云龙县| 榆树市| 松桃| 会东县| 天气| 新宁县| 故城县| 陵川县| 仙游县| 平定县| 通山县| 信宜市| 龙陵县| 天祝| 嫩江县| 叶城县| 明光市| 潢川县| 沅陵县| 射洪县| 泸州市| 宿松县| 稷山县| 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