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中西交通史新的一頁:張騫出使西域

“西方”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是逐漸加深的。西漢時期的西域,狹義上是指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包括今天的巴爾喀什湖東、南和新疆的廣大地區。廣義上的西域則還包括蔥嶺以西的中亞和西亞、南亞的一部分,以及東歐和北非的某些地區。

公元前2世紀左右,塔里木盆地周圍散布著龜茲、疏勒、于闐等大大小小36國。這些國家面積不大,人口從一、二千到七、八萬不等,多數是沙漠綠洲,從事農業,少數瀕臨山谷或盆地,以游牧為生。在張騫通西域之前,這些小國受匈奴貴族役使,成為匈奴進攻西漢的軍事據點和經濟后盾。

同一時期游牧于伊犁河流域的是擁有40萬人口的著名“行國”——大月氏。大月氏原居住在敦煌和祁連山之間,因一再遭受匈奴侵擾被迫遷居此地。匈奴打敗大月氏后殺大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由此與大月氏結下宿怨。大月氏一心想報仇雪恨。

匈奴自秦漢之際各部歸于統一后勢力日盛,控制了中國北部、東北部和西北部廣大地區。漢初,匈奴不時南下攻擾。囿于國力,漢朝基本上采取“和親”為主的防御政策,同時輔之以移民實邊。漢武帝即位后,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國家的經濟實力空前雄厚,反擊匈奴、消除匈奴對漢朝北方威脅的時機成熟;為截斷匈奴右臂,漢武帝乃公開征募使者出使西域,尋找聯盟。

公元前138年,張騫以皇帝侍從官身份應募出使大月氏。他在途中被匈奴截留,拘禁10余年,被迫娶妻生子,但始終保持著漢朝的特使符節,沒有忘卻肩負的使命。后來他伺機率領部屬逃離匈奴西行,越過蔥嶺,經大宛、康居,到達大月氏。但大月氏以武力征服了阿姆河流域的大夏后,逐漸由游牧轉向農業定居,那里土壤肥沃,戶口殷盛,人民安居樂業,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后掃興返國,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出使時率領100多人,前后13年,最后只剩下他和奴隸出身的堂邑父二人返回。

張騫回國后向武帝詳細匯報了西域情況,建議招伊犁河畔的烏孫國東返敦煌,同漢朝共同抗擊匈奴,同時提出應與西域各族加強友好往來。漢武帝非常重視這些意見。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這次,他率領300多人組成的使團,攜帶金幣絲帛巨萬,牛羊刀頭。到達烏孫時正值其內亂,勸說烏孫東返未能成功,乃分遣副使持節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公元前115年,張騫順利返回長安,烏孫派數十名使者攜禮同行至長安答謝。此后,漢朝派出的使者還到過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處于咸海與里海間)、條支(安息屬國,在今敘利亞一帶)和犁軒(附屬大秦的埃及亞歷山大城)。中國使節到達安息時,受到盛大歡迎,安息等國的使者其后也不斷來長安訪問和進行貿易。從此,漢與西域的交通正式建立起來。

張騫通西域后,漢族和西域各族間的經濟文化關系日趨密切。中國的絲綢經河西走廊、天山南北麓、中亞、西亞,源源不斷地運向歐亞非三大洲。希臘人喜歡中國的絲綢,稱中國為“賽里斯”(意為“絲綢之國”)。羅馬人也偏好中國絲綢,許多執政者都用中國絲綢做長袍。在這條“絲綢之路”上,一群群駱駝商人穿梭行進,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養蠶、繅絲、冶鐵、灌溉、造紙等技術帶向中亞、西亞和歐洲,將那里的葡萄、胡桃、石榴、蠶豆、黃瓜、芝麻、無花果、菠菜等食品帶到中國。中國的音樂、舞蹈、繪畫和雕刻也吸收了西域特長,更加豐富多彩。東西文化交融的頻繁,增長了人們的知識,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大大豐富了人類的文化生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故城县| 额尔古纳市| 汕尾市| 施甸县| 乐清市| 韩城市| 鄱阳县| 全州县| 高州市| 吉林省| 小金县| 长治市| 封开县| 牟定县| 宝清县| 盐边县| 瑞安市| 白城市| 平和县| 海林市| 德安县| 木兰县| 五台县| 阿尔山市| 文登市| 阳江市| 无为县| 饶阳县| 苗栗县| 屏东市| 西平县| 固原市| 德保县| 东辽县| 米脂县| 衡东县| 宁化县| 玉屏| 淮滨县| 太保市| 荣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