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玄奘取經:中印人民友好交流的象征
- 云詭波譎的世界外交(話說世界)
- 林之滿 蕭楓主編
- 2562字
- 2016-11-17 21:34:38
明朝吳承恩的著名小說《西游記》,描寫孫悟空大鬧天宮和唐僧取經的故事,為人們所喜愛。其實,《西游記》是一部小說,只有那個名叫玄奘的和尚,歷史上真有其人,其他人物和全部情節都是作者的虛構,同歷史毫不相干。
玄奘(公元602~664年),俗姓陳,名棉,洛州緱氏人,13歲出家為僧,玄奘是其法號。唐朝初年,玄奘在四川研究佛教理論。他感到當時的漢文佛經譯得不完全、不確切,想親自到天竺去學佛經。他來到長安,邀結同伴,準備出國。由于當時唐朝初建,突厥貴族經常在邊境騷擾,所以朝廷暫時禁止私人出境。同伴們都不愿意去了,但玄奘沒有動搖。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八月,他從長安出發,雜在返回西域的客商中混出玉門關,然后獨自西行。他涉過白天“熱風如火”、夜晚“寒風如刀”的八百里流沙,即玉門關外的莫賀延磧,由天山南路橫穿新疆,又自蔥嶺北隅翻越終年積雪的凌山,行經西突厥葉護可汗王庭所在地——素葉城(即碎葉),渡過烏滸水,然后轉向東南,重登帕米爾高原,通過西突厥的南端要塞——鐵門關天險,路過吐火羅,于628年夏末,到達天竺西北部。他首先從這里沿著一條由西向東的路線,游歷了一些佛教勝跡。還在至那仆底國調查了有關中國的桃子、梨子傳進印度的傳說。這樣度過了四年。631年(貞觀五年)末,玄奘東去摩揭陀國,來到那爛陀寺。
爛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學府。寺院的主持(當家和尚)戒賢是當時印度的佛學權威。玄奘來到寺院那天,受到僧眾的熱烈歡迎。有1000多人捧著香、花在路上迎接自中國遠道而來的客人。玄奘向大家答禮致意,又恭敬地參見戒賢,并拜他為師。戒賢那時100多歲了,已不再講學。但是為表示對中國的友好情誼,他特意收玄奘為弟子,用15個月的時間,給玄奘講了最難懂的佛經《瑜珈論》。寺內對玄奘的日常生活關懷備至,以上賓相待。每天供應玄奘的食品有:擔步羅果120枚,檳榔子20顆,豆蔻20顆,龍腦香1兩,“大人米”1升。“大人米”是當地特產,專供國王和最優秀的學者食用。玄奘外出,還特許乘坐大象馱載的轎子。全寺1萬多人中能享受這個待遇的,連玄奘在內僅有10人。在印度友人提供的良好條件下,整整五個年頭,玄奘日夜不輟地精研佛學理論,同時研究了波羅門教經典以及印度方言,取得了優異成績。在當時的那爛陀寺,除戒賢通曉全部經論外,能通解20部經論的有1000人,通30部的有500人,通50部的只有10人,玄奘是10人之一。玄奘并沒有因此而滿足。636年,他辭別戒賢,外出游學。循著恒河,他首先來到今孟加拉;再沿印度半島東岸南下,抵達和今斯里蘭卡隔海相望的地方;又沿著半島西岸北上,訪問了著名的藝術寶庫阿旃陀石窟,又曾一度進叭半島腹地,然后西行再到今巴基斯坦,沿信度河北上,到達今克什米爾查謨附近,在這里留居兩年,研習學術,聲譽傳遍整個天竺。
641年(貞觀十五年),玄奘返回那爛陀。戒賢叫他主持寺內講學。那時候,曷利沙帝國已經統一了天竺北部。國君戒日王崇信佛教,本人又是詩人、劇作家。經由他的提倡,國內務宗教、各學派論辯爭鳴十分活躍。有一次,一個反對那爛陀派的人寫了一篇論文呈給戒日王,聲稱無人能駁倒其中一個字。戒日王把論文轉給戒賢,并決定在國都曲女城舉行學術大會,公開辯論。戒日王特意請玄奘參加。玄奘應邀而至。戒日王非常高興地同他會見談話。玄奘向戒日王介紹了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各方面的情況,引起戒日王很大的興趣,表示要親自到中國來訪問。642年十二月,辯論大會開始。與會者有天竺18國的國王,有佛教徒3000多人,波羅門等教教徒2000多人,那爛陀寺來了1000多人。玄奘擔任大會的論主(主講人)。他用梵文寫了一篇反駁那個人的論文,作為辯論的主題在會上宣讀。大會連續舉行18天,大家都被玄奘的精辟議論所折服。大會結束那天,戒日王送給玄奘金錢1萬、銀錢3萬、僧衣100領。18位國王也各以厚禮相贈。玄奘全部謝絕了。最后,戒日王懇請玄奘乘坐一頭用精美的華幢裝飾的大象,游行一周,又特邀他參加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五年一次的天竺佛教盛會),表示對這位中國大師的尊敬。
643年,深切懷念著祖國的玄奘表示要回國了。印度朋友們都不愿他離開,戒日王一再挽留他。一位國王甚至表示:只要玄奘肯留下,愿為他建造100所寺院。不過玄奘的歸志已定,戒日王只好答應。朋友們爭相贈禮,玄奘一一謝絕,只接受了鳩摩羅國王送的一件鹿毛披肩,以備途中防雨。動身那天,戒日王、鳩摩羅王等以及當地人民,送他幾十里路才灑淚而別。
645年(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帶著650多部佛教書籍,經由西域,回到了闊別18年的都城長安。唐太宗在洛陽行宮召見了他,極有興趣地聽他介紹了西域及天竺見聞。唐太宗勸玄奘還俗到朝廷任職,玄奘謝絕了。三月初一日,玄奘從洛陽回到長安,隨即開始佛經翻譯工作。他先后在弘福寺和慈恩寺主持譯場(翻譯場所)。并在慈恩寺修造大雁塔,做儲經之用。譯場工作人員中,還有檢查譯意的,整理譯文的,推敲字句的,記錄的,抄寫的,各任專職,分工細密。玄奘不懈地工作了將近20年,共譯成佛經75部,1335卷。由于玄奘有較高的漢文化素養,又精通梵文,所以他的譯文流暢優美而且忠于原意。有些專用名詞,例如“印度”和表示時間短暫的“剎那”等詞,就是玄奘確定下來的。當時,唐太宗親自為玄奘的譯經寫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借以宣揚佛教。
玄奘還回憶旅途見聞,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這部書記載了玄奘親歷的110國和傳聞的28國的情況,所涉地域包括今我國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家和地區。他把當時各國的方位、距離、疆域、城市、人口、風俗人情、名勝古跡、歷史人物、傳說故事等,一一寫下來,內容豐富生動、準確可靠,是研究這些地區歷史、地理的重要材料。現在,《大唐西域記》已經譯成幾國文字,成為一部世界名著。玄奘還向天竺介紹了中國的文化。據說他曾經把中國道教哲學的重要著作《老子》譯成梵文,傳入印度。這應是第一部中國典籍外文譯本,但現在已經散佚了。
玄奘是中印人民友誼的使者,是世界著名的偉大旅行家和杰出的古代翻譯家。他所以能在交通條件還極其落后的時代,用了18年時間,跋涉5萬余里,源于他的勤奮好學。他西行取經之舉,他為中印文化交流而努力的動人事跡,永遠留在中印兩國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