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波斯戰爭

為了爭奪高加索通往黑海的出海口,參加對東方的貿易,并牢牢掌握對小亞細亞地區的統治權,公元527年,剛剛繼位的查士丁尼一世任命貝利撒留為拜占廷軍東方戰線統帥。

貝利撒留(約505—565年)出生于巴爾干半島達爾馬提亞的農家。他膂力過人,性情堅韌,有膽有識,頗具大將風范。因其妻安東尼娜與皇后狄奧多拉過從甚密,使他成為查士丁尼一世的寵臣。他此時雖只有22歲,但已榮登帝國高級將領之列,出任東方統帥之一要職。他到任后,一方面大力整飭軍紀,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另一方面著力于防務的加強,在尼西比斯修筑要塞。

科巴德一世得到貝利撒留出任拜占廷軍東方統帥和他致力于軍務的消息,認為不能坐等拜占廷發展。如果任其擴大實力,將會對波斯極為不利。于是,他下決心先發制人,在528年先向拜占廷宣戰,挑起了第一次拜占廷波斯戰爭。

第一次波斯戰爭

戰爭爆發后,科巴德一世派大將扎基西斯率領3萬大軍向貝利撒留指揮的拜占廷軍發動猛烈進攻,當時,貝利撒留麾下共有2.5萬人,是一支由拜占廷人和蠻族人混合編成的隊伍。這支隊伍雖經貝利撒留作了整頓,但因時日過短,仍然存在紀律松弛、意志消沉等弱點,加上構成復雜,與波斯軍相比,無論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處于劣勢,戰斗開始后,扎基西斯指揮的波斯士兵勇猛沖殺,很快就在戰場上占據主動地位,在529年的尼西比斯作戰中擊敗了拜占廷軍隊。首戰失利后,貝利撒留冷靜地分析了雙方的力量對比和戰場形勢。他認為,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應當主動后撤,集中力量,待敵人的戰線拉長,力量分散之時再主動出擊,與敵人決戰。這樣,他下令拜占廷軍全線后撤,集中在德拉城。初戰告捷及順利進軍,使波斯軍新任統帥貝利則斯將軍認為貝利撒留無計無謀、膽小如鼠,以為拜占廷軍不堪一擊,德拉城唾手可得。公元530年,他率領4萬精銳的波斯大軍,直撲德拉城。

德拉城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戰略重鎮,位于尼西比斯北部23公里處,距底格里斯河有四天的路程,四周沒有任何自然屏障,完全依靠城防工事的保護。其城防由內城、外城、護城河和防御壕及塔樓組成。內城城墻高達30米,外城的墻基堅固。為了加強守備,與敵人周旋,貝利撒留在城內布置了大批軍隊;在開闊平坦的城外,挖掘了縱橫交錯的交通壕,以掩護待命出擊的騎兵。剛愎自用的貝利則斯十分輕敵,認為波斯軍很快就會擊敗敵人并攻占城池,因而在攻城之前即向德拉城內的市民發布通告,要他們準備好洗澡水,以便占領該城后為波斯士兵洗滌征塵。

戰斗開始后,波斯大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拜占廷軍接連失利,中軍發生動搖。就在這危急時刻,貝利撒留指揮兩翼的騎兵適時出擊,出其不意地從兩個方面夾擊敵人側后。在拜占廷騎兵的沖擊下,波斯軍陣腳大亂,導致全軍潰敗。統帥貝利則斯看到大勢已去,棄軍逃走。波斯士兵丟棄武器,四散奔逃,結果有5000人陣亡、8000人被俘。獲勝的貝利撒留為防敵人反撲,下令收兵回城,重整防務,531年,波斯軍渡過幼發拉底河,從敘利亞沙漠方向發動進攻。貝利撒留統兵2萬前往援救。波斯軍發動的多次進攻,都在貝利撒留的巧妙應付下瓦解了。在勝利面前,拜占廷軍中的驕傲輕敵情緒日益高漲,加上貝利撒留尚不滿26歲,其部下諸將欺其年輕,經常不服從他的統轄,全軍缺乏行動的一致性,直接影響了此后的戰爭進程。

當時,貝利撒留為了盡快退敵,下令要拜占廷軍每晚都搶先占領敵人預定第二天占領的陣地,待敵人前來進攻時,經短暫戰斗,即主動放棄。這樣,通過拉鋸戰來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但貝利撒留部將急于立功,不遵守貝利撒留的命令,有的輕舉妄動,擅自出擊,以致在卡爾基斯城附近輕易與波斯軍主力交戰。在戰斗中,位于拜占廷軍右翼的阿拉伯人在波斯士兵的拼死攻擊下臨陣逃脫,使拜占廷軍陷入絕境,800名英勇善戰的匈奴老兵被包圍消滅。只有左翼的拜占廷步兵在貝利撒留的激勵下,在幼發拉底河岸背水一戰,頂住了波斯騎兵的沖擊,并乘夜巧妙渡河撤退,擺脫了危險。波斯軍隊取得了卡爾基斯會戰的勝利。

公元531年秋,波斯國王科巴德一世逝世,國內發生繼嗣之爭,政局動蕩不安;而拜占廷方面,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為了恢復失去的國土,準備集中全力對非洲用兵,進攻汪達爾王國,也急于盡快結束與波斯的戰爭。這樣,因雙方都無心再戰,就在公元532年達成媾和協議,結束了第1次波斯戰爭。條約規定:拜占廷撤回德拉城的駐軍,向波斯支付黃金1000磅。

縱觀第1次波斯戰爭,波斯軍隊在數量和質量上始終占絕對優勢,但是拜占廷軍在足智多謀的貝利撒留指揮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給波斯軍以很大打擊。由于這次戰爭是一場沒有經過決戰定出勝負就停戰媾和的戰爭,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場沒有打完的戰爭。雖然查士丁尼一世不惜以金錢和實利換取了和平,但是在交戰雙方之間存在的矛盾并未消除,雙方的軍事力量也沒有受到任何大的損失,因而雙方的沖突和戰爭仍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次波斯戰爭

雙方停戰后,波斯新王庫斯魯一世(531—532年在位)利用和平時機,致力于穩定國內政局。他在無情鎮壓政敵,鞏固自己的地位,把持了朝政之后,就開始大力進行國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改革。首先,鼓勵發展農業,推廣農耕技術,向人煙稀少的邊疆地區大量移民;其次,大力整修道路,發展交通事業,使之既有利于軍隊的調動,也為貿易往來提供便利;第三,改革軍制,以鐵甲騎兵和農民組成的步兵為主,建立新的正規軍,增強軍隊的訓練和組織紀律性;第四,大力進行稅制改革,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他改變過去官員和貴族隨意攤派稅額和隨意征收的舊制,開始征收固定的土地稅和人頭稅,每年分兩次完稅;另外,他還獎勵發展工藝品的制造,并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創辦了蘇薩大學。這些措施,鞏固了波斯王室的地位和中央集權的統治,也使波斯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得到增強,因此,庫斯魯一世在位期間,被稱為薩珊波斯的黃金時代。

庫斯魯一世是個野心勃勃的人,他進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增強國力,對外進行侵略擴張,擴大自己的版圖。但是,在他致力于解決國內問題的時候,拜占廷軍已征服了汪達爾王國,正在向東哥特王國進攻。因此,庫斯魯一世非常不安,他既嫉妒查士丁尼一世取得的成功,又擔心拜占廷勢力的強大會威脅到波斯的存在,整日郁郁寡歡,苦思對策。就在這時,公元539年底,東哥特國王維提吉斯派特使求見庫斯魯一世,告訴他:東哥特王國在貝利撒留指揮的拜占廷軍的打擊下,已岌岌可危,所以敦請庫斯魯一世火速出兵拜占廷,以減輕東哥特王國的壓力,同時可以從東西兩個方面夾攻拜占廷帝國。庫斯魯一世不愿看到拜占廷打敗東哥特王國壯大力量,接受了請求。他認為拜占廷軍的主力都在貝利撒留的指揮下西征東哥特王國,國內必定空虛;而且亞美尼亞和科爾奇斯人不滿拜占廷的統治,如果趁此時機發動戰爭,一定會取得勝利。于是,他先唆使阿拉伯人酋長進攻拜占廷帝國,爾后以援助阿拉伯人為名,撕毀和約,向拜占廷宣戰,戰爭再次爆發了。

公元540年春,庫斯魯一世親率大軍從首都泰西封出發,沿幼發拉底河西岸前進。拜占廷人猝不及防,加上拜占廷軍在幼發拉底河防線上的兵力薄弱,無法與波斯軍對抗。因此,戰爭一開始,庫斯魯一世就給予拜占廷軍以自亞德里亞堡以來所沒有受到過的打擊。在鎮壓了小城蘇拉的反抗后,庫斯魯一世率軍進攻希拉波利斯、卡爾基斯等城,勒索得巨額贖金,然后直搗敘利亞首府安條克。

安條克是拜占廷在東方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稠密,建筑宏偉,三面環山,一面臨奧倫德斯河,圍繞城市建有堅固的堡壘。守將是查士丁尼一世的外甥,他完全是依靠姻親關系擔任這一職務的,根本就沒有指揮才能。雖然在波斯軍的包圍圈形成之前,查士丁尼一世派來的6000援軍已進入城內,但援軍的到來并未使軍隊的士氣有所提高。波斯軍圍城之后,庫斯魯一世下令指揮大軍攻城。數萬波斯士兵肩扛登城的云梯,發動了一次次的強攻,在殘酷、激烈的戰斗中,拜占廷軍的傷亡不斷增加,許多士兵從旁門突圍逃走。城內吉莫(市民的區域組織,有自選的區長,負責治安)派出大批青壯年支援殘留在城內的士兵進行抵抗,但在波斯軍的最后總攻下,安條克城陷落了。庫斯魯一世為了報復,下令讓波斯軍大肆燒殺搶掠。寺院受劫掠,房屋被焚燒,人民遭屠殺,整個城市慘狀紛呈,劫余的居民被擄往波斯。爾后,庫斯魯一世揮軍進攻地中海東岸地區。

在這一年里,庫斯魯一世率領波斯大軍縱橫馳騁在拜占廷帝國的東方領土上,如入無人之境,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掠得的財寶不計其數。在勝利面前,庫斯魯一世日漸狂妄自大,野心不斷膨脹。他認為從拜占廷帝國奪取小亞細亞已不成問題,就是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也將在波斯大軍的鐵蹄下化為齏粉。

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得到波斯軍隊入侵并劫掠的消息后,十分驚慌,急忙召回正在意大利指揮作戰的貝利撒留,任命他為征討波斯的統帥。公元541年,貝利撒留風塵仆仆地從意大利戰場上趕回,戎裝未卸,就奔向敘利亞戰場。

這時的貝利撒留經過十幾年無數次戰爭的鍛煉,早已成為一個杰出的騎兵指揮官和戰術家,他建立了一支由拜占廷人和一部分蠻族人組成的7000人的親隨騎兵。他們身披鎖子甲,裝備有日耳曼人的長矛和波斯人的弓箭,在戰斗中行動迅速,勇猛異常,成為拜占廷軍的主力,被稱為“鐵甲士”。作為一名將軍,貝利撒留深知士兵的重要,因此他非常愛護士兵,珍惜士兵的生命,在戰斗中,他總是身先士卒,帶領親隨騎兵馳騁拼殺,因而得到士兵們的崇敬和愛戴。貝利撒留抵達東方前線,立即指揮拜占廷軍向前推進,在幼發拉底河畔扎營。他詳細考察、研究了戰場形勢,決定采取引蛇出洞的戰術,把以逸待勞、固守堡壘的波斯軍引出來,加以伏擊。但是,由于執行誘敵任務的阿拉伯雇傭軍軍紀渙散,戰斗力低下,使計劃失敗了。這時,由于家庭糾紛,查士丁尼一世召貝利撒留回君士坦丁堡,他只好暫時離開了前線。波斯軍趁機發動進攻,缺乏主帥的拜占廷軍無心戀戰,節節后退。542年,當貝利撒留重返前線時,拜占廷軍已退縮到希拉波利斯城。他立即投身于建立新的戰線的工作,同時,鼓勵士兵振奮精神,奮勇向前。很快,他就在希拉波利斯城和幼發拉底河之間建立了新的防線。新的防線是由騎兵和步兵按梯次配備組成的,第一線是由6000騎兵組成的機動部隊;第二線是由哥特人、汪達爾人、伊比利亞人等蠻族組成的步兵。步兵每個陣營分為四隊,第一隊持鞭,第二隊仗劍,第三隊執弓,第四隊用斧。此外,在幼發拉底河東岸部署1000各亞美尼亞騎兵,作為策應。

庫斯魯一世深知貝利撒留作為一代名將在膽量和韜略方面的過人之處,當他看到拜占廷軍已做好迎戰的準備,就決定放棄進攻,避免與貝利撒留進行決戰。于是,他引兵向北進攻、劫掠黑海北岸。

此時,流行于歐洲大陸的黑死病(鼠疫),在拜占廷肆虐起來。在黑死病的襲擊下,君士坦丁堡居民大量死亡,最多時一天有近萬人死于瘟疫。同時,黑死病也威脅到交戰雙方的軍隊,兩軍因此不得不休戰。留在前線的貝利撒留利用休戰,整訓軍隊。這時,一個消息傳到前線,說查士丁尼一世死于黑死病。一個部將趁機勸說貝利撒留利用手中的兵權奪取帝位。這件事被人密報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一世本來就害怕貝利撒留功高蓋主,此時他不問青紅皂白,將貝利撒留召回,沒收其財產,剝奪其親兵,削去其職務,使拜占廷軍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指揮官。

看到拜占廷內部發生的糾紛,庫斯魯一世覺得有機可乘,遂于公元543年派軍進占亞美尼亞,全殲了前來進攻的3萬拜占廷軍。544年,庫斯魯一世再次親征上美索不達米亞,圍攻首府尼得撒城達數月之久。但波斯軍發動的多次攻城戰,均因城高險固未能如愿。無奈,他率軍退回尼西比斯。

公元545年,雙方締結了一個有效期為五年的停戰協定,根據協定,波斯將所占領土歸還拜占廷,拜占廷則償付波斯黃金2000磅。第二次波斯戰爭至此就結束了。

這次戰爭,雙方仍未決戰,由于查士丁尼一世采取了以金錢買和平的息事寧人的政策,戰爭暫時停止了,但導致戰爭的因素并未消除,戰爭仍是解決雙方矛盾的惟一手段。因此,公元549年又爆發了第三次波斯戰爭。

第三次波斯戰爭

這次戰爭(549—562年),雙方主要圍繞科爾奇斯進行爭奪,展開了激烈的戰斗,進行了反復的較量。科爾奇斯只是一個小國,它位于黑海東岸,扼守作為東西方商路的高加索通道,法息斯河流經其間,河運十分便利,從河口的港口只需9天即可航行到君士坦丁堡。科爾奇斯物產豐富,特別是黃金等礦產蘊藏量很大。優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物產,吸引了眾多的人口,成為多民族的聚居地。科爾奇斯號稱人口400萬,僅使用的語言就達130多種。它由7個部落組成,其中以拉濟卡部落最大,拉濟卡酋長又稱為科爾奇斯國王。富庶的科爾奇斯一直是周圍強國的爭奪目標。為了進行自衛,國內建有許多小要塞,每個要塞都有磚砌的城墻和塔樓,并配備相當數量的守軍。全國號稱有軍隊20萬人。

在古代,科爾奇斯是波斯帝國的屬國,波斯帝國瓦解,被本都王國吞并,本都在米特拉達梯戰爭中失敗后,又被羅馬帝國征服。但由于距羅馬過于遙遠,羅馬的控制很松弛,實際上仍然作為一個獨立的小王國存在著。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科爾奇斯人紛紛轉而信奉基督教。控制著教權的拜占廷帝國趁機向科爾奇斯進行滲透,擴張自己的勢力。公元522年,科爾奇斯遭到東方伊比利亞人的侵害,為了求得拜占廷帝國的庇護,科爾奇斯國王沙非親自到君士坦丁堡接受洗禮,并娶拜占廷人為妻。后來又與查士丁尼一世締結同盟,實際上成為拜占廷的屬國。

到國王卡巴翟斯當政時,拜占廷在比遵達和庇特拉修建要塞,駐扎重兵。開始,科爾奇斯人歡迎拜占廷士兵的到來,認為他們是來保護自己的。但由于拜占廷軍的紀律渙散,長期以來,擾民行為不斷發生。拜占廷士兵到處侮辱、劫掠當地人民,甚至插手科爾奇斯的政治,使國王卡巴翟斯成為傀儡,政權幾乎完全掌握在拜占廷官吏的手中。這些,都大大傷害了科爾奇斯人的民族自尊心,他們忍無可忍,遂向波斯國王庫斯魯一世懇求援助和友誼。早想染指科爾奇斯的庫斯魯一世接到請求后,大喜過望,馬上應諾下來。他計劃先派艦隊沿法息斯河順流而下,控制黑海商路和制海權,蹂躪本都和比西尼亞海岸;同時聯合不滿君士坦丁堡統治的各蠻族,共同進攻拜占廷帝國。公元547年,庫斯魯一世率領8萬大軍,以討伐斯基泰人為借口,秘密進入伊比利亞。科爾奇斯人看到波斯軍的到來,認為是來解救他們的,高興地為波斯軍充當向導,幫助開辟通過高加索山脈的道路。卡巴翟斯王甚至跪在庫斯魯一世面前表示感謝,宣誓效忠波斯。進入科爾奇斯后,庫斯魯一世指揮波斯軍進攻庇特拉要塞。拜占廷守軍頑強抵抗,但在波斯大軍的輪番沖擊下,城垣毀壞,殘余的拜占廷守軍投降,庇特拉落入波斯之手。

科爾奇斯人原以為“救星”波斯人的到來,會給他們帶來和平、安寧的生活。但事與愿違,作為專制君主的庫斯魯一世,不但把以卡巴翟斯王為首的科爾奇斯人視為奴隸,百般驅使,而且下令強制要求科爾奇斯人放棄基督教的信仰,改信波斯的祆教。在信奉基督教的科爾奇斯人眼中,祆教的許多儀式和習俗是難以接受的。如祆教習俗之一的“天葬”,是將親人的遺體放在高塔上任憑日曬雨淋,作鳥和鷹的食物,這被他們看做是對親人的不敬和殘忍的行為。因此,他們對改教抱有反感,從而產生了敵意。庫斯魯一世察覺后,準備暗殺卡巴翟斯王,并將科爾奇斯人遷往遙遠的沙漠地區,把忠實于自己的波斯人移民法息斯河畔。科爾奇斯人聽到這個可怕的消息后,慌恐萬分,他們既不愿改變自己的信仰,也不愿離開世代生息的家園。于是,公元549年,他們再次向拜占廷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求救。查士丁尼一世覺得收復科爾奇斯的機會來了,他立即派將軍達基斯特率8000拜占廷士兵向波斯軍發動進攻,力圖從黑海沿岸驅逐波斯勢力。雙方因此展開了著名的庇特拉爭奪戰。

庇特拉要塞建在法息斯河口的一個伸向黑海的小半島上,島上地勢險要,只有一條小路通向陸地,易守難攻。波斯軍占領該要塞后,對要塞進行了改造,使之更加堅固。要塞中有1500名波斯士兵駐守,儲有約5萬件防御武器和五年的口糧。在拜占廷軍的圍攻面前,波斯守軍毫不畏懼,頑強戰斗,保住了要塞。但是在激烈的戰斗中,有1200名波斯士兵陣亡,殘存的300名波斯士兵在戰友們的尸體堆中,忍受著難耐的尸臭,繼續戰斗。在最危急的時刻,波斯將軍梅爾美勞斯帶3000名士兵,殺開一條血路,沖入城內增援。拜占廷軍因久攻不下,由貝思將軍出任攻城總指揮。梅爾美勞斯是位失去雙腳,在擔架上指揮戰斗的老將軍;貝思則是一個久經沙場的年逾七十的宿將。兩人到達前線后,都潛心研究戰場上的形勢,制定新的戰略戰術。

公元551年,經過充分準備的拜占廷軍5萬人發起了新的攻城戰。拜占廷軍使用需40名士兵搬運的大型撞城槌沖擊城墻,然后用鐵鉤鉤下松動的墻磚,力圖打開一個突破口。波斯軍則在城墻上往下傾倒用硫黃和瀝青制造的燃燒劑,燒灼拜占廷軍,并以飛蝗般的箭矢阻止拜占廷軍登城。拜占廷軍老將貝思一馬當先,常常沖在隊伍最前列,他的勇氣鼓舞了拜占廷士兵的斗志,他們頂著矢雨,奮勇登城。波斯軍也在梅爾美勞斯的指揮下英勇殺敵,寸土必爭。殘酷的戰斗持續了幾個月。戰斗激烈之時,6000名拜占廷士兵同時架起云梯登城,戰場上到處是刀劍的撞擊聲、喊殺聲、呻吟聲。在拜占廷軍的攻擊下,波斯軍傷亡慘重,但僅存的2300人仍堅守著殘破的要塞。在拜占廷軍的最后總攻擊中,波斯軍僅有700人受傷被俘,其余的1600余人均被劍與火奪去了生命。最悲慘的是被包圍在名為天主閣的衛城內的500名波斯士兵,因拒絕投降,在拜占廷軍的火攻下,一齊葬身火海。拜占廷軍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后,占領了已成為廢墟的庇特拉要塞。

庇特拉圍攻戰后,拜占廷軍和波斯軍在高加索山麓進行了六年的拉鋸戰。拜占廷軍掌握了主動權,取得了多次小勝利。但由于波斯軍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力量不斷增加,總兵力達到了7萬人。554年,波斯軍向阿爾凱奧波利斯發動進攻,失利后,主動撤退。不久,再次發動進攻,占領了伊比利亞。戰爭逐漸向有利于波斯的方向發展。連續的失利,使拜占廷軍士氣低落,戰線不斷后移,卡巴翟斯王逃入山中。公元555年,那科勞凱恩將軍出任波斯軍統帥。他傲慢自負,不可一世,狂言在戰場上取勝,就像往自己手上戴戒指一樣容易,當時,數萬拜占廷軍已被波斯軍困在法息斯河口的一塊狹小的地區,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但置之死地而后生,處于絕境的拜占廷軍抓住有利時機,拼死向輕敵冒進的波斯軍隊發起反攻,取得了勝利,消滅波斯士兵1萬余人。那科勞凱恩將軍狼狽地逃回波斯,被激怒的庫斯魯一世將他剝皮處死。

面對戰場上的敗勢,庫斯魯一世采取了養精蓄銳、以利再戰的政策,主動放棄戰爭,逐漸將軍隊撤回國內。拜占廷恢復了對科爾奇斯的控制,卡巴翟斯王再次向拜占廷宣誓效忠,但不久被查士丁尼一世以背信棄義的罪名處死。

公元562年,波斯與拜占廷再次媾和,條約規定:波斯放棄對科爾奇斯的領土要求,作為補償,拜占廷每年向波斯支付黃金1.8萬磅;條約有效期限為五十年。

這樣,在拜占廷帝國方面由查士丁尼一世進行的三次戰爭就結束了。通過戰爭,拜占廷保住了在東方的領土。但輝煌的戰果是付出了巨大代價才取得的,龐大的戰爭費用和巨額的年金,耗盡了國家原有的積蓄,天文數字般的財政赤字的彌補,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下層人民的不滿與仇視情緒與日俱增,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日益尖銳。統治階級內部也因種種矛盾,趨向分化解體。拜占廷帝國已成為外強中干的空架子,往昔繁榮的大帝國的景象,已一去不復返了。正像查士丁尼一世的繼承人查士丁二世在566年發布的補充詔令中說的那樣:“我們的國庫空虛,負債累累,達到極端貧困的境地,軍隊也趨于瓦解,以致國家遭到蠻族不斷的侵襲與騷擾。”

第四次波斯戰爭

公元562年雙方媾和之后,庫斯魯一世再次改革內政,整頓軍隊。為了穩定后方,消除后顧之憂,他出兵征服阿拉伯半島,控制了半島最大的港口亞丁。經過一番努力,波斯的實力漸漸恢復起來。

公元565年1月,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去世,把拜占廷帝國這個亂攤子丟給了繼承人查士丁二世(565—578年在位)。面對財政困窘,吏治混亂,軍事無力,人民斗爭不斷的局面,查士丁二世改變了查士丁尼一世的對外政策,力圖通過改革內政來挽回頹勢。571年,查士丁二世下令停止向波斯支付年金。庫斯魯一世以查士丁二世撕毀條約、拒納年金為名,率領波斯軍進攻德拉城,戰端又啟。經過五個月的廝殺,德拉城陷落。在索得黃金4萬磅后,波斯軍后撤,雙方暫時休戰,在戰爭失利的情況下,性格內向的查士丁二世苦于強國無策,終日悶悶不樂,最后竟精神失常,死于578年。將軍提比略二世繼其后為拜占廷皇帝(578—582年在位)。提比略二世為了集中全力同波斯進行戰爭,在帝國其他方面都采取了守勢,甚至不惜花費巨額款項與阿瓦爾人和解,但面對殘破的局面,他同樣回天乏術,在聲聲悲嘆中死去。根據遺詔,其女婿、將軍莫里斯登上帝位(582—602年在位)。

在波斯,579年庫斯魯一世逝世,其子霍爾密資德四世(579—590年在位)繼位。霍爾密資德銳意改革圖治,采取了許多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力爭重新樹立國王的權威。但是,他的改革措施遭到了普遍反對。巴比倫、蘇薩、達爾馬提亞相繼發生叛亂,阿拉伯等地拒絕向中央政府繳納貢賦。西方有拜占廷軍的進攻,東方面臨突厥人的入侵,內憂外患一齊涌來。589年,以阿塞拜疆駐軍司令巴拉姆·楚賓為首的部分貴族發動叛亂,殺掉霍爾密資德,篡奪王位。霍爾密資德之子庫斯魯二世巴爾維茨逃往拜占廷,請求拜占廷皇帝莫里斯的保護。為了徹底解決東方問題,莫里斯答應了他的請求,派將軍那爾翟斯率7萬大軍援助庫斯魯二世。拜占廷軍在幼發拉底河畔擊敗了波斯軍,乘勝于591年攻陷波斯首都泰西封,殺掉了巴拉姆·楚賓,把庫斯魯二世扶上波斯王位(591—628年在位)。繼位之初的庫斯魯二世不得不向拜占廷做出重大讓步,將亞美尼亞的大部分和伊比利亞之半割讓給拜占廷,雙方訂立“永久和平協定”。莫里斯圓滿地結束了苦戰二十年的戰爭。

第五次波斯戰爭

波斯國王庫斯魯二世是個頗有才智和野心的人。他雖然借拜占廷的力量登上王位,并與拜占廷訂立“永久和平協定”,但其真實目的是為了首先解決國內問題,鞏固剛剛到手的王位,擴大自己的勢力,增強國力。因此,他一面派兵出擊突厥人,守衛東部邊疆;一面穩定國內政局,注意休養國力。恰好,由于階級矛盾激化;拜占廷發生兵變,602年,暴動士兵在百夫長福卡斯率領下向君士坦丁堡進軍。兵變得到了君士坦丁堡的吉莫和平民的廣泛支持,他們推翻并處死了莫里斯皇帝,擁立福卡斯為拜占廷皇帝(602—610年在位)。但福卡斯政權一建立,就遭到元老、大地主、行政官吏和高級軍官的反對,拜占廷陷入了國內戰爭。內戰使拜占廷的行政機構完全處于癱瘓狀態。

拜占廷的內亂使庫斯魯二世覺得時機已到,便以給大恩人莫里斯復仇為名,于公元606年率領大軍西征,戰火又起。交戰中,波斯軍斬殺拜占廷將軍凱爾馬努斯,俘其所部;進而圍攻德拉城,經九個月的戰斗攻占該城。608年,波斯軍進攻卡帕多西亞、比西尼亞、卡拉奇亞;另一支波斯軍攻占了卡爾西頓城,聯合阿瓦爾人、斯拉夫人威脅君士坦丁堡。

波斯大軍的迫近,使君士坦丁堡一片混亂。已被內亂搞得頭昏腦脹的福卡斯皇帝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應付如此危急的局面。在元老、大地主和行政官吏的支持下,近衛隊長普里斯庫斯秘密聯合非洲行省省長希拉克略,準備發動政變,推翻福卡斯。610年,希拉克略率艦隊向君士坦丁堡進軍,在達達尼爾海峽擊敗了支持福卡斯的軍隊,順利進入君士坦丁堡,推翻并處死了福卡斯,希拉克略成為拜占廷皇帝(610—640年在位),開始了希拉克略王朝的統治。

這時的拜占廷,國內戰爭雖然結束,但舊有的矛盾和問題尚未解決,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外部,波斯大軍兵臨君士坦丁堡,直接威脅到帝國的存在。可以說這是拜占廷帝國形成后未曾有過的黑暗時代。希拉克略千方百計想排除重重困難,挽救危急中的帝國,為阻止波斯軍的攻勢,他任命普里斯庫斯為東方統帥,并派其弟德奧多爾斯駐守戰略要沖奇里乞亞(又譯西里西亞)山口,但611年普里斯庫斯因與希拉克略的關系破裂,陰謀反叛,東方戰線形同虛設,根本無法與波斯軍抗衡。

波斯在蹂躪小亞細亞之后,于609年進攻敘利亞,611年再次攻占安條克。帝國的廣大下層人民,特別是猶太居民,認為波斯人是來解救他們的,使他們不再受帝國的政治壓迫和經濟盤剝,因而情愿接受波斯人的統治。613年,波斯大將夏爾·巴爾茲率軍攻占大馬士革,并進攻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傳說中耶穌基督的殉難地,耶穌的靈墓即在這里,因而被基督教徒視為“圣地”。信奉基督教的拜占廷士兵和當地居民為保衛“圣地”不受異教徒的褻瀆,浴血奮戰。波斯軍以移動木塔為掩護,用攻城槌撞擊城墻,發動輪番進攻。守軍寡不敵眾。在激戰八十多天后,耶路撒冷城被攻陷。波斯軍進城,大肆劫掠,總計有9萬人慘遭殺戮,圣殿和廟宇均罹兵燹,三百多年的積蓄被搶劫一空,連耶穌的陵墓也未逃厄運,“圣十字架”(傳說中釘死耶穌的十字架)被作為戰利品運回泰西封。基督教的信徒們聞此失色,悲嘆世界末日的降臨,他們把庫斯魯二世視為《圣經》中的“基督的仇敵”。

616年,夏爾·巴爾茲又率領波斯軍侵入埃及,攻陷了亞歷山大里亞城,到619年征服了整個埃及。同時,另一支波斯軍隊出征小亞細亞,直抵博斯普魯斯海峽,再次威脅到君士坦丁堡的安全。波斯大軍兵鋒所至,本都沿海經安基拉到羅得島的許多城市望風而降。龐培等羅馬帝國將軍在幾百年間奪占的土地,在短短的幾年中就全部被庫斯魯二世奪走。到這時,埃及、阿拉伯、巴比倫、敘利亞及小亞細亞的美索不達米亞、亞美尼亞、美地亞等地,都先后臣服于波斯,波斯的版圖擴大到了極點,薩珊波斯的勢力達到了空前絕后的極盛時期。617年,波斯軍又一次攻占卡爾西頓城,庫斯魯二世與阿瓦爾人、斯拉夫人等蠻族訂立同盟,共同進攻君士坦丁堡。

這時,拜占廷帝國的形勢非常緊張,君士坦丁堡被圍困,糧道斷絕,軍費匱乏,士氣低落,人心浮動,加上疾疫流行,城內混亂不堪。希拉克略無計可施,打算放棄君士坦丁堡,遷都迦太基城。在主教塞爾基烏斯的竭力勸阻下,希拉克略打消了遷都的念頭,決心堅持戰斗到底。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帝國內部各階級、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得到了緩和,他們都團結在希拉克略周圍,準備與敵人決一死戰。希拉克略在他們的支持下,在國內施行了三項重要改革:首先,把北非的總督制移植到拜占廷東方各省,建立軍區制(亦稱宅姆制),把地方軍、政大權集于軍事長官一身,健全了軍事組織;其次,充分利用帝國內亂時充入國庫的被鎮壓貴族的財產,把土地分給軍人,建立軍役和封建義務合一的軍事屯田制,加強軍隊的經濟基礎;第三,利用宗教的精神和物質力量,大批動用教產,以“圣戰”號召全國軍民同仇敵愾,與“異教徒”波斯人決一死戰。

為了爭取時間,希拉克略向波斯提出休戰。波斯嚴辭拒絕,同時發兵進攻君士坦丁堡,逼迫希拉克略投降。620年,夏爾·巴爾茲率軍從埃及趕到卡爾西頓,參加對君士坦丁堡的攻擊。得到增援的波斯軍乘船強渡博斯普魯斯海峽,試圖從海上進攻君士坦丁堡。在拜占廷艦隊的攔擊下,波斯軍傷亡士兵4000余人,進攻受阻。見此情景,庫斯魯二世向希拉克略提出休戰條件:拜占廷每年向波斯交付金銀2000塔蘭特,絹衣1000件,馬1000匹,美女1000人。迫于當時的形勢,希拉克略答應了這些苛刻的條件,但以時間倉促為由,要求延緩納貢的期限。雙方達成了休戰協定。利用這一短暫的時機,希拉克略大力加強陸海軍軍備。621年,又以黃金20萬磅的代價與阿瓦爾人議和,消除了后顧之憂。

一切準備就緒后,公元622元,希拉克略將太子留在君士坦丁堡,把后事托付給主教和元老院,抱著必死的決心,親自率領拜占廷軍踏上了進攻波斯的征途。希拉克略指揮拜占廷軍避開正面的敵人,乘軍艦出其不意地在小亞細亞南端奇里乞亞的伊索斯港登陸。這里曾是馬其頓亞歷山大大敗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古戰場。駐扎在卡爾西頓城的波斯軍聽到拜占廷軍在自己身后的伊索斯登陸,十分驚慌,為保住自己的補給錢,馬上分出一支部隊火速趕往伊索斯。希拉克略率軍迎擊,雙方在卡帕多西亞相遇。戰斗中,在希拉克略的激勵下,拜占廷軍奮勇拼殺,人人爭先,大敗波斯軍,乘勝收復小亞細亞東部。初戰告捷,拜占廷軍士氣大振。623年,希拉克略又率軍艦在小亞細亞北部的特拉帕作斯港登陸,在擊退敵人的進攻后,占領科爾奇斯。在這里,拜占廷軍得到許多來自高加索山區的蠻族雇傭軍的補充。不久,拜占廷軍又奪取了亞美尼亞,攻入美地亞,占領塔里斯城。為避免過早地與波斯軍進行決戰,希拉克略下令停止進攻,原地休整。624—625年,拜占廷軍基本上平定了小亞細亞西部。

戰場上的失利和軍隊的大量減員,使波斯軍面臨著許多困難。為了補充兵員的嚴重不足,庫斯魯二世大量募集新兵,并打破慣例將廣大下層貧苦人民強制編入軍隊。626年,庫斯魯二世為了發動新的進攻,制定了一份詳細的作戰計劃。按計劃,波斯軍兵分兩路:一支由5萬人組成,出兵亞美尼亞,牽制希拉克略率領的拜占廷軍;另一支由夏爾·巴爾茲將軍指揮,從南方經小亞在卡爾西頓城與阿瓦爾人會合,力爭在短時期內攻下君士坦丁堡。

在得知波斯軍的動向后,希拉克略調整了自己的戰略部署。他將拜占廷軍分為三部分:一支橫渡黑海,援救君士坦丁堡;一支由其弟德奧多爾斯率領在亞美尼亞與波斯軍隊周旋;第三支主力由希拉克略親自指揮,作為機動部隊,靜觀戰局發展再決定出擊方向。

626年8月,8萬阿瓦爾人大軍向君士坦丁堡發起進攻,在激戰十天后,被拜占廷軍擊退,失利的阿瓦爾人欲乘船渡過海峽與波斯軍會合,但遭到拜占廷艦隊的猛烈攻擊,在拜占廷軍海陸夾攻下,阿瓦爾人解圍引兵北遁,從此一蹶不振。

在亞美尼亞,德奧多爾斯大敗波斯軍,再次攻入美地亞。希拉克略抓住有利時機,派一支精銳部隊經美地亞、阿西利亞直搗波斯首都泰西封。他自己指揮主力出科爾奇斯,沿底格里斯河南下,兩支軍隊互相策應。

面對拜占廷軍的大規模進攻,庫斯魯二世被迫與拜占廷軍決戰。他把所有留在國內的士兵集中起來,拚湊了一支軍隊,以將軍拉扎特斯為統帥,進行決戰的準備。他對即將出征的拉扎特斯說:“勝利與殉國,希卿任選其一。”同時,他又派信使火速趕往卡爾西頓,召大將夏爾·巴爾茲率軍回國參加決戰。信使在途中被拜占廷軍俘獲,使波斯軍失去了后援。

公元627年12月12日,兩支大軍在古城尼尼微附近相遇,激烈的戰斗開始了。戰斗自拂曉至中午仍未見勝負。激戰中,希拉克略身先士卒,帶領拜占廷軍發起最后攻擊。拜占廷士兵勇猛拼殺,戰場上人喊馬嘶,聲震如雷。波斯軍損失慘重,將軍拉扎特斯陣亡。傍晚,波斯軍穩住陣腳,開始主動后撤。不久,波斯軍重新發起進攻。希拉克略見波斯軍來勢洶洶,避而不戰,率軍乘夜色從小路晝夜兼程,直撲波斯陪都達斯塔噶德城,庫斯魯二世見勢不妙,一面下令拆掉護城河上的木橋,一面再派信使召回夏爾·巴爾茲,但由于拜占廷軍進軍神速,一切都無濟于事了,無奈,他只好棄城逃走。希拉克略進入該城后,將離宮內的財寶、積蓄搶劫一空,放火焚燒了宮殿。爾后,繼續率軍向泰西封挺進。由于天寒雪大等不利條件,加上得到夏爾·巴爾茲大軍將至的消息,希拉克略下令將軍隊撤回美地亞。

戰場上的接連失利,使庫斯魯二世惱羞成怒。他不顧國庫空虛、兵力不足等客觀條件,拒絕了希拉克略的媾和要求,誓與拜占廷帝國血戰到底。在國家存亡的危急關頭,628年,一部分波斯貴族聯合將軍夏爾·巴爾茲舉行政變,將庫斯魯二世逮捕入獄(后在獄中憂憤死去),擁立其子西羅斯為波斯國王,即科巴德二世,公元631年,科巴德二世與拜占廷議和。條約規定:波斯立即歸還歷代侵占的拜占廷領土;無條件釋放拜占廷俘虜;歸還搶自耶路撒冷的“圣十字架”;歸還一切搶劫的拜占廷財物,并償還相當數額的軍費。

波斯慘敗以后,國勢日頹,再也無力向拜占廷發動戰爭;到公元651年,薩珊波斯也就被阿拉伯帝國滅亡了,但是,這一地區并不寧靜。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崛起,便又開始了阿拉伯與拜占廷之間的戰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楚县| 开原市| 贵南县| 睢宁县| 沛县| 浪卡子县| 涡阳县| 芦山县| 延庆县| 藁城市| 广西| 雷州市| 托克逊县| 天柱县| 海晏县| 涪陵区| 来凤县| 湖口县| 兴义市| 温泉县| 孝昌县| 梅州市| 佛冈县| 上犹县| 阜新| 越西县| 禹城市| 栾川县| 山阴县| 壤塘县| 德州市| 宾阳县| 芒康县| 洛宁县| 西林县| 同仁县| 凤庆县| 嘉善县| 青冈县| 栾城县| 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