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公元前256年李冰修都江堰
- 創造生活的科技文明(話說世界)
- 林之滿 蕭楓主編
- 2037字
- 2016-09-24 23:33:15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在今天的四川省灌縣附近,是一個把灌溉與防洪結合起來的綜合性大型水利工程。坐落在美麗富饒的成都平原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這一古老工程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是我國戰國時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家李冰。
岷江發源于成都平原北部的岷山,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岷江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沖決堤岸,泛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里,抬高河床,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西邊往往江水泛濫,東邊卻常常發生旱災。因此,征服岷江,變水害為水利,便成為當時人們的迫切愿望。
李冰大約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被任命為蜀守,他親眼看到水旱災害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聽到人民的強烈呼聲,感到要使國家富強,就必須解決人民的苦難,發展生產。為此,李冰決定治理岷江。到任不久,他就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首先,李冰帶著他的兒子二郎,還請了幾位有經驗的老農,沿岷江兩岸考察,摸清了水情、地質等情況,聽取了群眾意見,制訂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吸收了前人治理岷江的經驗,決定在玉壘山開個大口子,引一股江水到東邊去,這樣可以西邊分洪、東邊澆地。然后采取中流筑堰的辦法,在寶瓶口上游的岷江中心筑一道分水堰,使江水流到這里便分成兩股,達到分洪的目的。
工程開始后,李冰帶領上萬民工開山鑿石,但是,由于山石堅硬,工程進度緩慢。大家都很著急,這時有人出了個高招:先在巖石上鑿些溝槽,放上柴草,再架滿樹枝和木柴,點火燃燒,使巖石爆裂。這一招果然很靈,進度一下子加快了許多,很快就劈開了寬20米,高40米,長80米的引水渠道。這是控制江水流量的咽喉,因為其形狀像個瓶口,所以就取名為“寶瓶口”。
接著,李冰又帶領成千上萬的民工,來到灌縣西邊的岷江上游,建造分水堰。開始采用在江心拋石筑堰的辦法,但是筑起的石堰接連幾次都被洪水沖垮了,沒有成功。怎么辦呢?大家都在動腦筋想辦法,李冰看到岷江盛產竹子,并且受到當地人用竹子蓋房、編竹籠盛東西的啟示。于是他就讓大家用竹子編成大竹籠,里面裝滿鵝卵石,再把它們連起來,每段大約有二三丈長,然后一層層放到河中堆積起來。同時,還在洲灘兩側用大型鵝卵石壘起兩道護堤。這樣,一道牢固的分水堰終于筑成了。由于大堤前端形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洶涌而來的江水分成東西兩股。西股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叫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干渠,渠首就是寶瓶口,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農田。分水堰兩側壘砌了鵝卵石護堤,靠內江一側的叫內金剛堤,外江一側的叫外金剛堤,也稱“金堤”。分水堰是都江堰的主體工程,它建成后,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害了。
為了使內江的防洪作用更有保證,李冰又帶領大家用竹籠裝石筑堤的辦法,在內金剛堤的南端筑了一道堤坎,叫“飛沙堰”。它的堰頂比內金剛堤低一些,如果洪水太大,內江水過多就可以溢出“飛沙堰”,流到外江,再沿著岷江流出去。這個辦法使內江灌溉區,既能經常保持有水,又不會因水量太大泛濫成災。
為了徹底解決岷江水患,必須解決泥沙沉積,淤塞河床的問題。為此,李冰決定:每年霜降時節(十月下旬),要進行一次淘江整修,叫歲修。為了使江水斷干,方便淘挖,李冰集中群眾的智慧,采用榪槎(mǔchā母差)擋水法斷水。榪槎是用3根6~8米長的大木條扎成的三腳架,每個三腳架下面都用裝有石頭的竹籠卡住,把很多三腳架連在一起,在迎水面上綁上竹席再糊上粘土,就筑成了一道臨時的擋水壩,阻斷水流。淘江時,先用榪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內江,然后淘挖外江及其各灌溉渠道淤積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淘沙完畢,把榪槎移到內江,讓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內江河槽,進行平水槽和飛沙堰的淘沙工程。清明節前后,內江淘沙完畢,撤除榪槎,開始放水灌溉。過去,每到這時候,都要舉行盛大的傳統放水儀式,成千上萬的勞動人民聚集在江邊觀看放水的盛況,歡慶征服自然的勝利,同時也表達了對李冰父子修堰治水巨大貢獻的紀念。
都江堰雖然修建在兩千多年前,但是它的規劃、設計和施工方法,都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它能按照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合理控制內、外江的水量。當天旱的時候,能夠放水灌溉,到雨季就堵塞閘門,洪水季節大部分水量可以從外江泄走,使內江灌區免遭水災。到了枯水季節,大部分水量又可流入內江,保證灌溉用水。一年四季,無論旱澇,農田用水都可以進行調節。都江堰的建成,徹底改變了成都平原10多個縣的農業生產面貌,把原來水旱災害頻繁的地區變成了“沃野千里”的富饒糧倉。從此,成都平原就獲有“天府”的美稱。
李冰在四川除了興建都江堰工程外,還治理了其它一些河流,使四川人民得到了不少好處,因此人民一直懷念他。四川人民尊李冰為“川祖”,并在都江堰建造了一座“二王廟”,里面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人們常到那里參觀,贊揚李冰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