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1)

概況

16世紀初期,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各國相繼展開。當這場人文主義的春潮席卷整個歐洲之時,一場更為深刻的運動也在德國進行,這就是宗教改革運動。

自羅馬帝國滅亡之后,基督教逐漸進入了歐洲人的意識,并被接受。在一段時間內,基督教在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建立學校、抵抗外來侵略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到16世紀時,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封建制度開始逐漸解體,民族國家逐漸形成。這時的基督教漸向保守。以教皇為首的羅馬教廷,控制著歐洲的政治經濟,宗教神學成為惟一的意識形態。

通過幾個世紀的積累,教會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富,成為歐洲最大的封建主。他們通過宗教手段和世俗封建主的一切手段去剝削人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羅馬教廷極力維護舊的封建秩序,阻礙了社會進步。

當時的德意志是神圣羅馬帝國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個沒有統一行政機構的四分五裂的國家,沒有全國性的法律、貨幣、度量,全國人口達到1500萬,分別屬于7個選帝侯、十幾個大諸侯、200多個小諸侯和上千個獨立的帝國騎士。

在經濟上,德國開始逐漸出現資本主義經濟,采礦業、紡織業等發展迅速。當時采礦工人已經達到十幾萬,從1493年到1540年,德國的白銀產量達到了85000公斤,而當時歐洲其他各國的白銀產量才兩萬公斤。另外,由于從地中海到北歐的商業道路需要經過德國,因此德國在歐洲國際市場上占據重要的位置。

政治上的分裂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卻給天主教會勢力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德國天主教會和羅馬教廷相互勾結,成為德國最大的封建勢力。天主教會占有整個德國1/3以上的耕地,有的天主教成了諸侯或者選帝侯。教會憑借其政治和宗教權力去掠奪和奴役人民,例如教會可以向人民征收各項名目的稅收,包括大什一稅(谷物)、小什一稅(蔬菜)、血什一稅(牲口)等。

天主教會的墮落,引起德國人民的極度不滿。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強烈要求整個德意志民族統一,建立中央集權化的國家,同時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一些諸侯和帝國騎士也希望減少天主教會占有的土地,取消他們的特權。這一切最終導致了德國的宗教改革。

在德國宗教改革發生之前,天主教會內部已經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從14世紀開始,教會內部就開始對有關教義的爭論,最終導致教會將教廷從羅馬遷到了亞維農。在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之后,羅馬和亞維農各選出了一個教皇,出現同時存在兩個教皇的局面。另外,教會的腐化墮落也致使教會內部某些教徒希望能夠對教會進行改革。

一些有識之士也紛紛提出要進行宗教改革,包括英國的威克里夫和捷克的胡斯,但是他們的微薄力量并沒有引起廣泛的影響。直到16世紀初,馬丁·路德才真正開始揭開宗教改革的序幕。

1483年11月3日,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東部的一個小山村,父親是當地的一個小礦主。在他出生后的第二年,路德全家遷到曼斯菲爾德。在他5歲時,路德被送入曼斯菲爾德的一個拉丁語學校,13歲時被送到馬格德堡讀書。他的父親希望馬丁·路德長大后能夠繼承和擴大他的基業,因此在他中學畢業之后就將他送到愛爾福特大學學習法律。

在少年時代,馬丁·路德就受到文藝復興思想的影響,同時目睹了天主教會的腐敗糜爛,便下定決心要學習神學。因此,他在大學畢業之后,進入愛爾福特圣奧古斯丁修道院當修士,在那里學習神學。1510年,路德去了羅馬。在那里,他看到教皇和其他教職人員的奢侈和敗壞生活,使他非常震驚。他原先決定真誠苦行的決心受到了搖動。

1512年,路德獲得了神學博士學位,并成為維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

經過幾年的學習和研究,路德形成了自己的神學思想。他認為,宗教信仰是每個個人自己的事情,不能受到教會的強制和干預;一個人靈魂的獲救只須靠個人虔誠的信仰,根本不需要什么教會的繁瑣儀式,教徒靈魂的得救,并不一定要通過由教士主持的宗教儀式來達到;在強調《圣經》權威性的同時,他認為教皇頒布的敕令都是荒唐的;應該建立沒有教階制度、沒有復雜的宗教禮節的“廉儉教會”。

1517年,羅馬教皇利奧十世為修繕圣彼得大教堂,派人到德國販賣贖罪券。荒唐的是,贖罪券價格的高低由罪行的大小而定,并且聲稱只要購買了贖罪券,罪人的“靈魂馬上會從煉獄升上天堂”。

路德對羅馬教廷的做法極其不滿。10月31日,馬丁·路德把一張拉丁文的告示釘在教堂的大門上,邀請參加“關于贖罪券功能的辯論,出于愛心和對真理的熱誠,愿公之于亮光中”,即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論綱》的主要內容就是討論贖罪券的問題,揭露贖罪券的欺騙性,但是沒有直接反對羅馬教皇,只是說教皇并不知道此事。

在將《九十五條論綱》釘到教堂大門上的同時,馬丁·路德還將它們送給朋友和當地教職人員。辯論會并沒有舉行,但是其中一份公告到了邁恩的大主教亞伯特手里,他是包銷贖罪券的人之一。他跟幾個種學家商量,決定把公告送去羅馬,并要求對馬丁·路德采取壓制行動,同時告誡贖罪券販子,在販賣時不要過分夸張。

但是路德這個《論綱》在德國引起強烈反響,其程度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預料。人們紛紛把這個《論綱》翻譯成德文,互相傳抄和討論。到1518年初,公告已經被翻印、傳送到好些城市。這時,全國掀起了要求宗教改革的運動,主題主要是宗教與錢財的關系。在不到一個月之內,歐洲各大學和宗教中心,都掀起一片熱潮。

路德一下子成為德國全民族的代言人,在各階層的熱烈支持下,路德走上了同羅馬教廷徹底決裂的道路。不久,路德發表了更為激烈的文章和演講,直接否定教皇的權力。

教皇知道路德的舉動之后,命令奧古斯丁修道院的總主持處分那不守規矩的會士。結果,路德寫了一份長篇大論的答辯書。經過奧古斯丁修道院的開會辯論,免除了路德區會監督的職務。

1519年,羅馬教會的神學家約翰·艾克同馬丁·路德在萊比錫展開了大論戰。在論戰期間,路德的教會朋友、威登堡的教員們都站在路德一方。最后,約翰·艾克狼狽不堪地敗下陣去。

1520年是路德的宗教思想傳播最快的一年。當年,路德一共出版了德文書籍133冊,文章50多篇,其中包括被稱作宗教改革三大論著的《致德意志貴族公開書》、《教會被囚于巴比倫》、《基督徒的自由》。這一年被視為路德宗教改革的最高潮。

在這些著作中,路德堅持認為教會沒有教皇也能存在,并申明自己同意捷克宗教改革家胡斯的觀點。繼而,他的攻擊矛頭從原先的教皇指向整個封建神權政治。

路德的舉動已經令教皇不能再忍受。1520年10月,教皇下詔書,勒令路德在60天內悔過自新,否則將開除他的教籍。為了支持路德的宗教改革,威登堡的神學院學生和一些教職人員在城門廣場上,把教廷的書籍點燃焚燒。同時,路德也把教皇諭令投在烈焰中,并且宣告:“因為你污損神的真理,愿神把你毀滅在這火里!”

面對路德及其擁護者的舉動,教皇一再敦促德皇查理五世為路德定罪,并決定于1521年4月17日在沃爾姆斯召開帝國會議,為路德定罪。面對教皇和德國皇帝的威脅,路德拒絕朋友們善意的勸阻,昂首挺胸地到達沃爾姆斯。很多德國民眾從其他地方來到沃爾姆斯,支持路德。一些德國的武士和許多民眾,都站在路側,表示支持他。路德成了舉世矚目的英雄。

在帝國會議上,路德據理力爭,毫不讓步。當皇帝的代表問他“是否認錯收回這些所發表的意見”時,路德清晰響亮、著名的回答,震動了歐洲,也決定了歷史:“除非圣經或理由清楚的說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經約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話捆綁。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見,因為違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當。我不能那樣做。這是我的立場,求神幫助我。”

查理五世、教皇等一幫人無計可施,只好宣稱路德是“惡名彰著的異端分子”、“惡魔化身”,“他和他的黨徒都該除滅”。同時,教皇宣布路德著作是異端邪說,應當禁止并焚燒。同時,教皇宣布開除路德的教籍。

在當時的歐洲,一個沒有教籍的人是不受法律保護的,任何人都可以對之進行追殺。在人身安全沒有保障的情況下,路德只好隱居到瓦特堡,從事圣經翻譯。

1522年,德文《圣經》新約部分出版。海涅認為路德對圣經的翻譯是“創造了德語”。德文圣經的出版,使所有德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語言的《圣經》,因此有助于宗教改革的進行。他的翻譯為德國民眾提供了對抗天主教會的思想武器。

沒有路德的威登堡,陷于混亂當中。人們開始反對天主教會,從而失去了信仰中心。一些諸侯趁亂奪取了教會的財產和領土,并在他們的領地之內建立了新教會。底層廣大人民在宗教改革的影響下行動起來,在反對羅馬教廷的同時,開始起來反對封建主的壓迫。不久,德國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當民眾要把宗教改革變成一場推翻現存剝削制度的政治革命時,路德退縮了,并且成為世俗統治者的代言人。路德寫信給選侯腓德烈說:“現在不是你保護我,是我保護你的時候了。”1522年3月,路德回到威登堡,住在那里直到離世。

回到威登堡時,路德寫了《勸基督徒勿從事叛亂書》,指責當時的農民起義。之后,他又寫了《反對殺人越貨的農民暴徒書》,對待農民起義的態度由勸撫、調解到力主鎮壓,以求平息叛亂。后來,路德竟然說:“無論誰,只要力所能及,無論是暗地里也好公開的也好,都應該把他們戳死、扼死、刺殺,就像必須打死瘋狗一樣!”恩格斯后來說:“路德不僅把下層人民的運動,而且連市民階級的運動也出賣給諸侯了。”

1529年,路德編寫了《教義問答》。次年,在奧格斯堡帝國會議上,路德發表了公開綱領《奧格斯堡信條》,成為路德教的基本綱領和信仰聲明。

1546年2月,路德病逝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歲。路德至死還堅持他的教義。當他彌留之際,有位教徒問他:“你是否至死堅信你所傳的呢?”路德睜開眼睛,以堅定清楚的聲音回答說,“是的!”這是他在世上所說的最后一句話。

路德病逝后,德國的新教運動并沒有消失。1555年,德國皇帝被迫和新教諸侯簽訂了《奧格斯堡和約》,規定“教隨國定”,各個諸侯有權選擇新教或舊教,他們的繼承人如果愿意,也可以改變信仰;但是其所屬領地內的臣民,只能信仰當時統治者所信奉的宗教。此時,路德教正式得到了確認。在此之前,挪威、丹麥和瑞典分別于1536年、1537年和1541年成為最先公開接受路德教的國家。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當時影響最為深遠的。不久,加爾文也發動宗教改革運動,建立了加爾文教;英國發生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成立了英國國教。到16世紀后期,基督教分化成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三大派。應該說,路德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突破了傳統宗教思想的束縛,使歐洲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恩格斯認為路德是他那個時代的“巨人”。

宗教改革條件的成熟

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德國雖然仍是封建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但社會經濟已較前有了很大進步。工業方面,采礦、冶金、紡織、印刷、武器制造業等都很發達。德國白銀產量為全歐其他地方總產量的兩倍半。全國總人口約有1200萬至1500萬,其中礦工的人數達十萬之多,并且是當時歐洲最熟練的礦工。在礦冶和紡織等部門中,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日益增多。印刷和建筑業中已有十至二十名雇工的企業。在法蘭克福、烏爾姆、斯特拉斯堡、海爾布瑯、門明根以及科倫和奧格斯堡,“分散”型的手工工場甚為普遍。商業方面,德國的中介貿易、尤其是邊境地區的對外貿易相當繁榮。在德國西部以科倫、美因斯、特里爾等城市為主,曾組成萊茵同盟。參加這一同盟的多系萊茵河兩岸的城市,以呢絨制造和金屬生產著稱。這些城市同尼德蘭、法國和意大利貿易關系活躍。在德國北部波羅的海沿岸以漢堡為主的漢薩同盟,雖從新航路開辟后,已經失去了它原來在商業上的壟斷地位,但是,直到16世紀時,漢薩同盟的諸城市仍然在北海、波羅的海以及從北歐至西歐之間的商業上占據著重要地位。德國南部和西南邊界上則建立了一個士瓦本城市同盟,它包括多瑙河上游約90個城市,為首的工商業中心是奧格斯堡、紐倫堡、烏爾姆等城市,奧格斯堡主要經營意大利的絲織品、印度的香料以及東方的各種商品,是東西方商品集散的中心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奈曼旗| 安溪县| 洪泽县| 南岸区| 淮南市| 界首市| 临夏市| 靖安县| 五家渠市| 驻马店市| 松溪县| 蕉岭县| 渭源县| 阿城市| 巫溪县| 防城港市| 南溪县| 竹北市| 武威市| 渑池县| 佳木斯市| 普兰店市| 巴里| 施甸县| 饶平县| 青阳县| 青龙| 福州市| 水城县| 阳泉市| 连南| 阜平县| 天等县| 孙吴县| 遂溪县| 彰武县| 正宁县| 安义县| 辽源市| 达州市| 满洲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