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資治通鑒》:通鑒于后人,有資于治國
- 彪炳史冊的學術名著(話說世界)
- 林之滿 蕭楓主編
- 1781字
- 2016-09-24 23:33:03
[中國]司馬光 著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今山西夏縣人,宋仁宗寶元年間進士,為官清廉正直。在當時,前人編寫的史書已浩如煙海,人們即使花費一生的精力也難以掌握大概,為了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給君主提供歷史借鑒,司馬光以“敘國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為宗旨,立志寫一部簡明通史。因“鑒于微,有資于治道”而被宋神宗賜名為“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我國史學上第一部編年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全書共294卷,記載了長達1362年的歷史,是中國史學史上涵蓋時間最長的編年史巨著。
《資治通鑒》的編寫是一項非常嚴肅認真的工作,首先由司馬光寫出提綱,包括總綱與每章的細綱,助手們根據大綱選擇素材,按年月日列目,遵循“寧失于繁,勿失于略”的原則,然后逐條考辨整理之后寫成長編,最后由司馬光本人親自刪削、定稿并寫出結論。
《資治通鑒》前后共耗時19年,作者花費一生的主要精力才完成這部史學名著。
內容精要
司馬光以“資治”為宗旨,通鑒便“專取關國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為續,惡可為戒者”,其內容主要是政治通史,書中尤其重視為君之道,用大量篇幅記載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賢明政治,詳細描述亂國之君喪權辱國、涂炭生靈的經過,其史論也都是在論述“國之治亂,盡在人君”的觀點。
在第17卷《漢武帝寶元元年》中,他說:“由是觀之,繼治世君其道同,繼救世君其譴變”,其大意是:總而言之,如果繼承統一管理不錯的國家,君主心里只需消化借鑒前人治國之道,如果繼承統治一個民不聊生的國家,君主必須改弦更張,才能扭轉乾坤,將百姓從水深火熱之中拯救出來。
這里道出了作者關于君主必須因時制宜地來治理國家的雄才偉略和樸素的辨證施治的觀點。
關于知人善任的問題,作者在第138卷《齊武帝永明十一年》中寫道:“人君之于其國,譬如一身,視遠如視邇,在境如在廷,舉賢才以任百官,修政事以利百姓,則封域之內無不能其所矣!”告誡君主:賢人和國家的關系,如同軀體的各個部分,看遠處猶如看近處,在邊疆猶如在朝廷,只有推薦有賢能的人充任各種官職,修明政治為百姓謀求福利,那么自己的疆界內的百姓各得其所,社會變得穩定有序。
關于軍事問題,在《資治通鑒》中這是作者格外關注的一項內容,不僅生動地描述了重大戰役的經過,而且還論述戰爭的因果和兵法,明清之際的大學者顧炎武曾評道:“《資治通鑒》承左氏而作,其中所載兵法甚詳,凡一國之臣,盜賤之佐,茍有一策,亦具錄之……”在第70卷《魏文帝黃初六年》中,作者借鑒蜀國的參軍馬謖向諸葛亮的諫言,說明了用兵之道:“夫用兵者,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強調了“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三軍統帥所追求的目標。
關于經濟問題,作者詳述有關田制、賦稅的內容,以大量篇幅記載商鞅變法,唐朝的租庸調制和兩稅法等重大經濟事件,并隨時借歷史事實來論證現實問題。在第15卷《漢文帝前十三年》中,作者寫道:“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睆娬{在我國這樣的社會,必須重視農業的發展,否則必定引起社會秩序的混亂。
學術評價
《資治通鑒》成書900余年來,始終為世人贊揚推崇,與司馬遷的《史記》并為華夏文化遺產之雙璧,海內外蜚聲揚名。該書共刊刻70余版,實為我國歷代各類史書刊刻出版之罕見,足見其影響之深遠。為研究這部體大精深的著作,自宋神宗以來,歷代出現不少專著,形成專門的通鑒學。我國著名史學家翦伯贊曾評論道:“……內容思想之博大精深,錄事之求實考信,通古今之變,兼收并蓄,拾遺補缺,而成為學史、研史者不可不讀之書,又以其考評前世之興衰得失,通鑒于后人,有資于治國,而成為領導國家者不可不讀之書,普通大眾不可不讀之書……”
《資治通鑒》略古詳今,重點著眼于探討君主執政過程中的得失與國家興衰的道理,雖然花費了大量的篇幅記載有關的政治事件,但對于軍事、經濟等其他方面也多有涉及,僅就其選擇、收錄我國古代政治史料來看,通過作者的剪裁消化、歸納運用,終成一部完整的政治通史體系,流傳至今,對于警戒后世,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資治通鑒》幾乎相伴一代偉人毛澤東一生,他非常迷這部史學名著,前后共讀了17余遍,直至某些章節的書頁變得殘破不堪,仍愛不釋手,且經常告訴周圍的人每讀一遍都獲益匪淺,屢次向各級領導大力推薦這部史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