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倫理學》:近代倫理學的開山之作
- 彪炳史冊的學術名著(話說世界)
- 林之滿 蕭楓主編
- 1862字
- 2016-09-24 23:33:03
[荷蘭]巴魯赫·斯賓諾莎 著
作者簡介
斯賓諾莎(1632~1677),是荷蘭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倫理學家,是理性主義的先驅。他出身于一個猶太商人家庭,幼年在猶太教會讀書。后轉而專心研究笛卡爾和布魯諾的學說。他拒絕了父親要他經商的意愿,放棄了應繼承的遺產,進入無神論學校,專門從事哲學研究。他公開反對宗教教義、懷疑上帝的存在,宣揚無神論思想,因而不斷遭到教會的迫害。1656年,教會開除了他的教籍,但他沒有屈服,也沒有皈依任何宗教。他以教書和磨鏡片勉強維持生計,并繼續堅持科學研究和哲學著述活動,堅持反宗教的斗爭。1677年,他死于肺結核。斯賓諾莎一生寫了不少著作,主要哲學著作有:《知性改進論》、《笛卡爾哲學原理》、《神學政治論》、《倫理學》等。
《倫理學》是斯賓諾莎一生哲學思想的結晶。書中闡述的實體、屬性和樣式的學說,是17世紀西歐先進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發展的總結,它肯定了惟一獨立存在的自然物質實體是物體相互聯系的整體,堅持了從世界本身來說明世界的唯物主義觀點。
《倫理學》還包含著很多辯證法思想,特別是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等命題,對后來辯證法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它還突出地闡述了唯理論的認識論思想。這本書把理論道德思想作為主要內容,并強調人的理性的力量,相信用理性的力量能在世界上建立起人的幸福生活,這是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的。
內容精要
《倫理學》共分五個部分,構成了斯賓諾莎的完整的哲學體系。
第一部分:論神。斯賓諾莎在這一部分提出了自己的實體學說,這是他哲學思想的基礎。他直截了當地給自因、實體、神等8個概念作了界說,又直接提出了7個公理,36個命題和一些繹理,并根據定義和公理加以詳細的證明。他還反駁了相反的觀點,提出一系列全新的觀點。神即自然:他反對把神置于自然之上的有神論觀點。實體學說是他的哲學體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疇,他認為實體是萬物的本原、萬物的原因,是屬性的總體。對神學目的論的批判,闡發了他的因果決定論思想。
第二部分:論心靈的性質和起源。斯賓諾莎對心與身的關系、認識的各種途徑以及真理標準等作了論述。心與身的關系:人是實體的一種樣式,是心靈與身體的統一體,心靈是身體的觀念,身體是心靈的對象。認知的方式或知識的種類:人們的認識途徑和方法是多樣的,斯賓諾莎把知識和獲得知識的方法分為“意見”或“想像”、“推論”、“直觀”三種知識,并認為感性知識是沒有確定性的,不可靠的,只有“推論”知識和“直觀”知識才是可靠的。檢驗觀念真理性的標準:斯賓諾莎提出了真觀念的兩個標準:內在的標志和外在的標志。
第三部分:論情感的起源和性質。這一部分討論各種情感是怎樣惑亂我們的心靈,蒙住我們對整個世界的理智認識的問題。斯賓諾莎提出了心身同一論,批評了心靈決定身體的唯心主義觀點和“意志自由論”。他還提出了“自我保存”說。自我保存是人的自然本性,心靈的首要的、基本努力就是肯定自我的存在,人的意志、情感和理性都是這種保存自我的努力的不同心理反應形式。
第四部分: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這一部分作者討論道德的基礎、善惡的標準、人的奴役狀態和理性指導下的符合人性的道德生活。斯賓諾莎關于道德的幾個主要觀點是:保存自我的努力是德性的惟一的基礎,由于人的本性決定,每個人都是趨善避惡的,而善惡的標準在于是否有利于保持自我存在。人們若受情感的控制的,則不能與自己的本性相符合。只有在理性指導下的生活才是最合乎道德的生活。他認為理性的命令首先是愛自己,在理性指導下,起于理性的欲望,決不過度。
第五部分:論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這一部分論述了至善就是人對自然的認識,道德的修養過程就是認識真理的過程。提出幾個觀點:心靈克制情感的力量在于理解情感。求善的過程也就是求真的過程。自由是按必然性行事。
總的來說,《倫理學》一書包含了斯賓諾莎的自然觀、認識論和倫理學三個部分,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哲學思想體系。他從自然的必然性出發,通過人的認識這一途徑,最后達到人的自由。必然性——認識——自由,這是他的哲學體系的三個環節。
學術評價
《倫理學》所闡發的哲學思想在近現代歐洲哲學史上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斯賓諾莎的唯物主義自然觀鼓舞著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和德國啟蒙思想家,許多思想家通過他指出的神即自然的道路走向了無神論。歌德等許多文學家和詩人也認真研讀并贊美過《倫理學》一書。
恩格斯高度評價了斯賓諾莎所提出的實體論、自因論以及一些肯定的同時是否定、自由是認識的必然性等觀點,稱他的哲學為“當時哲學的最高榮譽”,而把他贊為近代思想史上的“辯證法的卓越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