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社會契約論》: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綱領
- 彪炳史冊的學術名著(話說世界)
- 林之滿 蕭楓主編
- 1810字
- 2016-09-24 23:33:03
[法國]盧梭 著
作者簡介
盧梭(1712~1778)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杰出的政治思想家、文學家。他的才思文藻風靡了當時的整個歐洲,并為后人留下了一系列劃時代的巨著。他的《藝術與科學談》獲法國第戎獎,使他榮獲歐洲哲學大師稱號。他的文學名著《新愛洛漪絲》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很高地位,使他躋身于啟蒙時期著名文學家的行列。《社會契約論》又譯作《民約論》,是他最為杰出的代表作之一,被譽為“人類解放的第一個呼聲,世界大革命的第一個煽動者”。
盧梭出生于日內瓦一個家道中落的鐘表匠家庭,自幼喪母,16歲離家外出流浪。在法國巴黎,他受一位教士“沒有女人相助什么都辦不成”的點撥,一生事業都得異性幫助。這些法國上流社會的貴婦人,愛慕他的才華,供應他舒適的生活,給他介紹所需要認識的人。盧梭最喜愛的女人卻是一個不識字的女仆,他們斷斷續續一起生活直到女仆去世。他們生下5個孩子,盧梭把他們全部遺棄在孤兒院。官方的迫害和嚴重的疾病導致他脾氣暴躁和高度神經質。他和與他齊名的作家伏爾泰各走極端。終于從兩個人的私爭發展為公開的抨擊。伏爾泰在一本不具名的小冊子里攻擊盧梭是偽君子,對子女沒有親情。盧梭花費了5年時間寫出揭露自己內心世界、“坦白得驚人”的杰作《懺悔錄》。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盧梭這位了不起的塵世檻外人的長眠之地,正對著伏爾泰的墳墓。
內容精要
《社會契約論》全書共分4卷,第1卷主要論述了人類是怎樣由自然狀態過渡到政治狀態的,契約的根本條件是什么。第2卷主要討論國家的立法問題。第3卷論述的是政治法即政府的形成。第4卷在繼續討論政治法的同時闡述了鞏固國家體制的方法。
“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這是天賦予的權利”,國家則是自由的人民自由結合的產物,是社會的共同力量相結合的一種形式,而這種形式,應該“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這就是社會契約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社會契約論》表達了盧梭學說的核心內容。它認為,既然國家是人們協商的結果。人民就有權利掌握國家政權,法律應是社會成員共同意志的體現。人民的主權是不能出賣、轉讓和分割的。該書根據自由行為是由行為意志和行為能力兩種原因促成的原理,引申出國家必須把立法、行政兩種權利分開的學說。提出人民意志是主權者,政府是共同意志的執行者。為了防止行政權以私人的意志篡改人民的意志,人民必須定期召開大會進行監督。如果人民的自由被暴力所剝奪,人民便有起來革命的權利,可以用強力奪回自己的自由。它主張,人類得救的惟一希望,在于民眾的共同意志永遠是對的,并建立民主政治來表達推行這個意志。
《社會契約論》還指出,在判別一個體制是否健全有力的時候,“應該更加重視一個良好的政府所產生的活力,而不只是看到一個廣闊的領土所提供的富源。”書中指出:“我們也曾見過有這樣體制的國家,其體制本身就包含著征服的必要性;這些國家為了能夠維持下去,便不得不進行無休止的擴張。也許他們會暗自慶幸這種幸運的必要性,然而隨著它的鼎盛之極,那也就向他們顯示了無可避免的衰亡時刻。”
學術評價
盧梭的法律思想是時代精神的體現,也是人類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它集中表達了激進資產階級民主派和廣大人民徹底反抗專制的愿望;鼓舞了當時推翻封建專制的斗爭,而且被各國革命領袖奉若圣典。它簡述的民主原則在革命之初被載入法國《人權宣言》之中,還成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礎。盧梭徹底的民主主義思想和革命精神,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社會契約論》第一次提出了“天賦人權和主權在民的思想”。它剛一問世就遭到了禁止。盧梭本人也被迫流亡到英國。但《社會契約論》所提倡的民主理論卻很快風靡全世界。它引發了震驚世界的法國大革命。法國國家格言“自由、平等、博愛”便來自《社會契約論》。1789年法國國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人權宣言》中“社會的目的是為大眾謀福利的”、“統治權屬于人民”等內容充分體現了《社會契約論》的精神。《社會契約論》還對美國的《獨立宣言》產生了重要影響,從羅伯斯庇爾到列寧都曾用《社會契約論》為自己的政權作解釋。1978年,在紀念盧梭逝世200周年的活動中,專門召開了國際研討會,研究盧梭的思想,出版他的新傳,推出以他為題材的電視劇。他的遺骸被安放在法國的偉人祠內。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預見的“消費者的各種陷阱,大城市的騷亂以及毀滅性的軍費負擔”等等,都已成為當代社會的現實問題。目前,單在法國就有150多位學者在專門研究盧梭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