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純粹理性批判》:歐洲哲學史上的劃時代名著
- 彪炳史冊的學術名著(話說世界)
- 林之滿 蕭楓主編
- 2821字
- 2016-09-24 23:33:03
[德國]康德 著
作者簡介
康德(1724~1804),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出生于東普魯士一個皮匠家庭。16歲時,他進入哥尼斯堡大學學習。畢業前夕,他的第一部著作《論對活力的正確評價》問世,該書用理性評判了笛卡爾、牛頓等人的觀點,顯露出這個22歲的青年探索真理的勇氣。1755年,康德到母校任教,1786年,被推選為校長,1792年起任柏林科學院哲學部主席??档乱簧鷱氖陆逃?0年,先后擔任了278門學科的教學工作,并撰寫專著、論文70多部(篇)。他精力充沛,富有創造力,在治學上從不因循守舊,這與他終生未娶、嚴謹刻板的私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
康德哲學思想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批判期,他提出了一種發展的、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主要著作有《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后批判期從1770年開始,他提出了完整的先驗唯心主義、二元論和不可知論的哲學觀點,相繼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大批判構成了他“真、善、美”的哲學體系。
康德對于西方哲學史的影響是深遠的。在他之后哲學沿兩條路線分化:一條是德國古典主義,其終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另一條則演化成為實證主義和唯意志主義。現代西方哲學的許多流派,如現象學、結構主義也都是在康德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至今他的思想及其哲學的現實意義,仍是哲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
內容精要
“純粹理性”是指獨立于一切經驗的理性,“批判”是指對純粹理性進行考察。康德為該書冠以這一名稱,是為弄清人類認識的來源、范圍及其界限。該書分為篇幅很不相稱的兩部分:“先驗原理論”和“先驗方法論”,其中“先驗原理論”為全書的關鍵和主體,同時也是最難于閱讀的部分。
18世紀的歐洲哲學界,認識論問題占據突出的地位,并形成了以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唯理論和以休謨為代表的經驗論兩大認識論派別。康德認為認識論問題如不解決,哲學只能在歧路上徘徊,他首先批判了當時歐洲流行的萊布尼茨的形而上學唯理論,指出萊布尼茨認為不需要感知經驗,僅憑人類的理性思維便可認識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可以達到真理,是“獨斷”和荒謬的??档聢詻Q認為人的心靈不具備這種能力,所以萊布尼茨代表的舊形而上學是虛偽的。康德同意休謨的看法,認為人類的認識開始于經驗。但他也批評了休謨否認理性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這實際上是否定科學知識??档乱庾R到了爭論雙方都有片面性,在批判雙方錯誤的同時,也指出雙方的說法都有一部分是正確的。康德的觀點是,人類的認識開始于經驗,知識來自于理性。依康德的這一觀點,人類知識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人的感官提供的后天感知經驗,這些經驗是混亂零散的東西;另一個是人類頭腦中先天固有的帶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認識能力。人類的認識活動就是用先天的認識能力對感官提供的后天經驗進行整理,才能形成科學知識,因此人們頭腦中任何一個科學知識都是這兩方面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那么,人類是如何具有先天的認識能力呢?康德指出,人類的理性中存在著“時間”和“空間”兩種“直觀形式”,這兩種形式先于一切經驗,并且是經驗形成的前提條件。康德認為,即使人的感官沒有任何實際對象,“時間”和“空間”也先天地存在于人的意識中,當人們進行認識活動時,我們體驗到的外部世界就是一連串處于“時間”和“空間”形式中的過程,人們運用“先天的”思維形式對這一過程混亂零散的感覺材料進行整理加工,人們才能獲得感性認識。所以只有從人類的立場,才能談到空間與時間,它們不可能離開人類主體而獨立存在,它們屬于人類的條件,是人類感知的先天方式,并非物質世界的屬性。
康德進一步指出,人們通過“時間”與“空間”形式獲得的感性認識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感性只能認識直觀材料,不能算科學,還必須經過更高一級被稱為“知性”的人類思維活動。而“知性”則是運用范疇、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思維能力??档抡f:“思維無內容是空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的?!彼员仨殞烧呗摵掀饋?,才能產生嚴格意義上的知識。他把“知性”自身規定為包括統一性、多數性、必然性、偶然性等12個概念或范疇,“知性”活動把這12個概念或范疇運用到直觀形式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中去,使這些材料具有必然聯系和因果關系,才能形成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科學知識。與“時間”和“空間”相同的是,“知性”也不從自然界中得出它的規律,而是把自己的規律加于自然界,所以正如康德所說:“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
最后,康德指出,人類通過“知性”獲得的科學知識,僅僅是對“現象界”的認識。而“現象界”中的東西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不能滿足人類的求知欲望。要超出“現象界”的認識,進一步把“知性”的各種知識再加以“綜合”、“統一”,把它們整理成無條件的,絕對完整的知識,這是人最高級的認識活動能力,叫“理性”??档抡J為“理性”企圖達到最完整、最高的統一體:靈魂、世界和上帝??档掳堰@三個統一體稱為“理性的理念”,這些理念都是“現象界”之外的,康德把它們稱為“自在之物?!笨档聰嘌哉f,“自在之物”是超經驗的,不屬于人的認識范圍,因而不能用“知性的概念”去認識。然而,當“理性”去追求“理念”時,卻又必須運用“概念”、“范疇”去認識他們,這樣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档掳堰@一矛盾稱為“二律背反”。康德利用形式邏輯的歸謬法來論證“二律背反”,即事先肯定命題的反面,然后論斷它不可能,以此推翻對立的反命題,來證明正命題是正確的,從而證明理性要求超出“現象界”范疇,去達到最完整、無條件的“自在之物”的認識是不可能的。至此,康德完成了他的認識論學說體系,并驕傲地聲稱,他在哲學界中完成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在認識中不是心靈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靈,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理性是無能的,“自在之物”是人的認識根本達不到的,是不可知的。在人的認識所達不到的領域,應當留給宗教信仰。正如康德所說:“我發現必須否定知識,才能給信仰保留地盤。”
學術評價
《純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經過近12年的冥想,用4~5個月時間寫成的一部篇幅巨大、艱深難懂而又很有創造性的哲學巨著。這是歐洲哲學史上一本劃時代的著作,它開始了歐洲哲學史上的一場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舊形而上學的統治,也給宗教神學以有力的沖擊。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最大的成就在于論述了主體能動性的思想,這是近代哲學史的一個轉折點。他認為,認識的全過程都是主體思維能動地對認識材料進行綜合、改造,也是解決思維與存在的統一過程,并認為解決思維與存在的統一問題,是哲學的核心問題。雖然康德對這個問題并沒有很好地解決,但是,他所提出的這一哲學發展的新方向,在哲學發展史上,特別是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力圖將經驗論與唯理論、現象界知識與本體界知識結合起來,但他并沒有完成這一任務。因此,時至今日,有的哲學家仍在發揮康德有關本體論方面的理論,有的則在發展其關于現象界的理論。這充分說明了康德哲學的影響之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