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頭腦風暴:如何運轉你的大腦(2)
- 不拼現在,拿什么贏將來
- (美)梅杰·卡爾霍恩
- 4954字
- 2016-07-08 16:04:45
真正的勇士不可阻擋,總會百折不回,直到抵達勝利的彼岸。一鋸鋸不倒大樹,唯有多次努力才能鋸倒大樹。我們也許只注意到人們成功時的情景,而常常忘記他們在成功路上的辛勞、痛苦和危險。同樣,與貧困做斗爭并戰勝它,對一個人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卡萊爾說:“相比于那些躲在家里逃避斗爭的人,沉湎于養尊處優尊榮生活的人,在悶熱、窒息的房間中沉睡不醒的人,那些與貧困和艱辛做斗爭的人則更加堅強,也更加能干。”
學者們往往把可以忍受的貧困與精神食糧的匱乏相比。富裕更使人心情沉重。“對于貧困,我不得不說,”里希特說,“熱烈歡迎你們!但是,請你們不要姍姍來遲。”賀拉斯告訴我們,是貧困驅使他開始了詩歌創作,是貧困使他結識了瓦納斯、維吉爾和米西奈斯。“挫折,”麥克雷說,“乃是巨大的動力。我像維吉爾那樣生活了數年,但我覺得自己很富裕。”
凡欲有所成就之人,必須要有勇氣面對成功之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如果他們有勇氣,失敗就會更進一步激發勇氣的力量,鼓勵他們重新戰斗。塔爾馬是最偉大的演員之一,他曾在第一次登臺演出時被觀眾的噓聲轟下臺。拉科達爾,現代最偉大的演講家之一,也是在歷經無數次失敗后才得到了杰出的名聲。蒙塔郎貝爾曾說起拉科達爾第一次在圣羅奇教堂作公開演說時的情景:他的這次演說完全失敗了。人們從教堂里一出來,就紛紛說:“雖然他可能是一個天才人物,但他絕對成不了一個演說家。”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他終于獲得了成功。僅僅在他失敗的首次公開露面兩年以后,拉科達爾便開始在巴黎圣母院向聽眾演說。自波蘇哀和馬西隆時代以來,便很少有法國演說家在巴黎圣母院演說過。
科布登先生第一次以演說者身份出現在曼徹斯特的公共集會上時,他的演說完全失敗,以致主席不得不為他糟透的演講向聽眾道歉。詹姆斯·格雷厄姆爵士和迪斯雷利爵士開始時也曾失敗,并遭人嘲笑,他們在成名之前,也歷經了辛勤不止的演說訓練和多次失敗。一次,絕望的詹姆斯·格雷厄姆爵士幾乎準備放棄公開演說了,他對好友弗朗西斯·巴林說:“我嘗試過每一種方法,試圖提高我的即興演講水平,并把這些方法牢記在心。但是,我仍不能很好地運用這些從容自如地演講。我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只怕我永遠也不能成功,只怕我永遠成不了成功的演說家。”但是,在長期不懈的努力下,格雷厄姆也像迪斯雷利一樣,成為最有影響的議會演說家之一。
每個領域的成功都是在多次試驗的基礎上,憑借不斷的努力所取得的。在世界意識到他們那些偉大發明的價值之前,莫爾斯和豪在貧困和無數次的沮喪之中發明了電報和縫紉機。
可以肯定地說,如果這些偉大人物有一定的必要經驗,就可以避免很多麻煩。但是前文提到的兩種情況除外,其中之一就是發明物是世間所沒有的,發明者和世界都需要體驗它們的功效。
科學界也有烈士,他們奮力前進,飽受挫折、迫害和苦難。我們無須提及布魯諾、伽利略以及其他因“異端邪說”而遭受迫害的人物。但是,科學家身上也有其他的不幸,他們的天賦無法阻擋敵人的怒火。因此,著名的法國天文學家貝利和偉大的化學家拉瓦錫,都在法蘭西第一次大革命時期被推上斷頭臺。當后者被公社判處死刑后,拉瓦錫要求緩期幾天,讓他弄清楚監禁時期所做的幾個實驗的結果,然而法庭拒絕了他的上訴,并立即處決了他。一位法官說:“共和國不需要哲學家。”同一時期的英國,近代化學之父——普利斯特里博士,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房子和實驗室在一片“沒有哲學家”的呼聲中被摧毀,而他自己也逃離了祖國,最終客死他鄉。
在執行具有偉大精神和意義的工作時,勇敢的人們會經常強迫自己進入孤獨的狀態。只有在孤獨的狀態中,精神的完美性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出它的激情。在孤獨中,與自己的靈魂相交融,直到活力奔放。但是,一個人能否從孤獨中受益,主要取決于他自身的性情、修養和品格。同時,對于一個心胸寬廣的人來說,孤獨會使他的心靈更加純潔;而對于一個心胸狹隘的人來說,孤獨只會使其更加無情。孤獨是偉大靈魂的守護者,對卑微的靈魂而言卻是一種煎熬。
世界上有許多偉大的慈善家,他們的生活曾經是最成功的。但在成功之前,他們不但需要與貧困抗衡,更不幸的是,還會受到誤解,甚至被視為罪犯。許多在宗教、科學和管理方面的偉大改革者都曾因他們的過激言論而受過監禁。說起這些人,一位著名的英國作家評判道,他們或許被關進了監獄,但是監獄的城墻禁閉不了他們的思想。他們已經使迫害者的權力落空。囚犯洛夫萊斯寫道:
“石墻構不成監獄,
鐵柵圍不成牢籠;
無罪的心自在安寧,
此處僻靜正好修行。”
彌爾頓有句名言:“誰最能忍受苦難,誰的能力就最強。”由于責任的感召,許多偉人的工作都是在苦難的考驗和困境中完成的。他們乘風破浪,頑強拼搏,到達岸邊時已精疲力竭,爬上沙灘便已斷氣。他們已完成了自己的職責,死而無憾。對于這樣的人,死亡顯得蒼白無力。他們可貴的精神永世長存,永遠安慰、凈化和祝福著我們。“生活,”歌德指出,“對我們任何人來說,都是苦難。除了上帝以外,誰還有權力找我們算賬呢?讓我們不要再譴責那些已經去世的人們。活著的人應該計較的不是他們在哪些方面招致了失敗,不是他們經受了哪些苦難,而是他們做了哪些事情。”
因此,使人經受考驗并從中受益的不是舒適和安逸,而是磨難和困境。逆境是品格的試金石。正如香草需要被搗碎才能散發出醉人的芳香,有些人也需要通過苦難的磨煉來喚醒他們的優秀品格。因此,磨難往往會撕下一個人品行的假面具,揭示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美德。
苦難或許是上帝既定的手段,通過苦難就可以磨煉和產生出品德高尚的人。假如幸福是人生的目標,那么悲傷就是達到這一目標所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使徒保羅提出的幾對矛盾描述了基督的生活:“雖然經受了磨煉,但并沒有死亡;雖然充滿哀傷,但時常歡喜;雖然貧窮,卻使許多人富有;雖然一無所有,卻無所不有。”
即使痛苦也并不完全令人討厭。一方面,它與苦難相親相愛;另一方面,它又與幸福毗鄰。痛苦和悲傷一樣,都是手段。苦難從一方面看是一種不幸,但從另一方面看,又是一種磨煉。如果沒有苦難,人性中最好的部分就會酣睡不醒。實際上,我們可以說,痛苦和悲傷是一些人獲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刺激他們的才能發展成熟必不可少的手段。雪萊曾經以詩的語言說道:
“最為不幸的人被苦難撫育成了詩人,
他們把從苦難中學到的東西用詩歌教給別人。”
年輕人在事業剛剛起步時就遇到了困難,這時他必須這樣安慰自己,尤其是只有自己可以依賴的時候:他人成功的道路也一樣充滿荊棘;這些考驗和辛酸的經歷正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生活,如果只有晴空麗日而沒有陰雨籠罩,如果只有幸福而沒有悲哀,如果只有歡樂而沒有痛苦,那么,這樣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所有的幸福就像一團纏結不清的紗線,它是由悲傷和喜悅構成的,而喜悅正因為悲傷的存在才更顯可愛。生活的舞臺上,不幸和幸運前后相隨、魚貫而出,讓我們依次體味悲傷和快樂。即使是死亡本身,也會使生活更為可愛,它讓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的關系更為親密。托馬斯·布朗博士認為,死亡是人類幸福必不可少的條件。對此,他做了雄辯有力的論證。但是,當死神真正降臨的時候,我們并不會那么達觀——我們唯有同情。此時,我們淚眼模糊、不能視物,但是,在時間的長河中,我們卻比那些不知悲傷為何物的人看得更清楚明白。
在當下的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是我們無法理解的。事實上,生活中存在許多不解之謎——這些東西,在我們看來“就像是裝在一只黑色的杯子中”。雖然我們不能完全理解一名優秀者所必經的苦難磨煉的全部意義,但是,我們必須完全相信,這種設計是我們個體生命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自己的生活范圍內完成個人職責。只有責任才是真實的,除了完成生活的職責,世界上再也不存在任何真正的行動。職責是生活的最高目標和目的,在一切快樂中,最真正的快樂來源于對生活職責業已完成的意識。而且,這種快樂最令人滿足,最不可能讓人后悔和失望。用喬治·赫伯特的話來說,完成職責這種意識“在半夜里給我們以音樂般的美妙享受”。
當我們完成了塵世間的一切工作——包括那些必不可少的勞動、愛情或職責方面的工作——就像蠶結成繭而后死去一樣,我們也終將離去。雖然我們的生命短暫,但這是上帝已經預備好的工作,每個人必須竭盡全力完成這些偉大目標。當這些工作都已完成時,我們的肉體可能會遭受痛苦,但最終,我們走向了精神的不朽。
如何選擇你的終身職業
談起偉人的生活,有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他們的成功大多并不是在成年時喜愛的職業上取得的。很多情況下,必然性或偶然性因素決定了他們的終身職業。即使工作剛開始時不合心意,只要具備嚴格的責任意識和堅強的斗志,就能夠掌控困難、包容一切,最終取得勝利。
在競爭激烈的年代,不論一個人渴望成名的愿望有多強烈,如果忘記了努力所帶來的資金回饋,他都只是一個夢想家。
有極少數的人,他們的要求很簡單——依靠一份固定的收入致力于研究科學和人性的美好。偉大的英國化學家法拉第就是這樣的人。曾經有朋友問他,為什么不用他偉大的能力和優勢積累財富?他說:“親愛的朋友,我沒有時間賺錢。”
也許,令人遺憾的是,當今社會無論是商業、貿易還是科學領域,所有人的努力都是為了創造財富。這種精神無可厚非,因為財富掌握在合適的人手中對世界來說是一種福祉,尤其是對于那些目光短淺的人。
彼得·庫珀、斯蒂芬·吉拉德、喬治·皮博迪以及其他許多杰出的美國人都是從相對貧窮的階段走向成功的。他們用自己的財富資助年輕人,讓他們像自己當初那樣開始拼搏,少走彎路,最終成就一番事業。
眾所周知,生活在海邊的男孩子往往十分渴望成為一名海員;大多數健康的男孩都渴望成為一名戰士,因為軍事武器玩具能給他帶來巨大的喜悅。
生活的理想,特別是年輕時的夢想,會隨著我們慢慢成熟而煙消云散。當生活的重擔壓在我們身上時我們才會發覺,童年時期讓我們熱血沸騰的神話故事和傳奇小說,對成功來說可能一文不值。
對父母或者監護人來說,要求男孩或女孩選擇這種或那種職業,而不考慮他們的愛好和能力,這種做法著實不可取。同樣,通過孩子們的喜好來推斷他們在某方面的天賦也不全然正確。數學很少像歷史那樣受到年輕人歡迎,只是因為后者只需花少量精力就可以掌握。世界上充滿了專業不對等的情況,但更大程度上他們的失敗源于野心勃勃的父母們的突發奇想。
雖然兒童甚至包括年輕人不能決定自己的終身職業,但是細心的家長和老師可以發現孩子們的喜好,并有意識地鼓勵并培養這些喜好。
被沙灘和巖石環繞的海岸上的殘骸,警示著細心的水手要避免同樣的事情發生。同樣,隨著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年輕人也會看到各個方面的警告,提醒他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某權威機構報道,自主創業的人中,有95%的人都會在某個時候失敗。如果由此就推斷失敗來源于錯誤的職業,這顯然毫無道理;這些失敗源于未知的前景、過度自信或極速成功的渴望。許多失敗者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重新開始拼搏,并最終取得勝利。
在世界歷史早期,能夠努力的職業或領域只有打獵、畜牧和農業。那個時期,勞動者不僅需要拼命養家糊口,更需要成為一名戰士,接受訓練,時刻保護自己的勞動成果,以防遭遇偷竊或搶劫。
在稍后以及更為開明的年代,文明開辟了數以千計的奮斗途徑,而這是那些“不太幸運”的祖先們所不知道的。
雖然現實世界與人類自身充滿矛盾,就像圓釘偏偏釘入方孔中,方釘偏偏釘入圓孔中一樣。但是隨著文明的發展,職業的選擇也更加多樣化,每一個為自己學習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事業,而最后的成功則完全取決于他的能力和努力。
一般來講,現階段人類的奮斗領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所謂的“學術專業”,即新聞、神學、醫學和法律;第二類是和公共生活有關的職業,如政治、軍事、科學和教育;第三類是涉及生產的職業,如農業、制造業和商業。
但是,除了選擇職業之外,我們也要牢記:不論是哪一行,人們自身才是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事業就像生活的調味劑,不僅讓生活充滿滋味,還會趕走生活中的烏煙瘴氣。一個人應當駕馭自己的事業,而不是被事業駕馭;人一旦被趕著往前走,就會變成事業的奴隸。理智和公正足以確保最快的辦事效率,而我們自身或者他人的荒謬行為,則會造成諸多糾葛。一個明智且誠實的人會很快完成工作,一個蠢人或無賴卻不會有任何結果,甚至很少有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