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張騫

張騫(qiān, ? ~公元前114年),漢中成固(在現在陜西省)人。西漢時候的外交家和探險家。為了共同對付匈奴,漢武帝派他出使西域(當時指玉門關以西的廣大地區),聯絡大月氏(zhī)國。張騫一路上吃了許多苦頭,最后終于完成了使命。后來,漢武帝又派他出使西域各國,打通了中國通向中亞、西亞的商路——“絲綢之路”。

接受重任

古時候,在我國北方居住著一支強大兇悍(hàn)的游牧民族——匈奴。西漢初年,匈奴貴族常派騎兵騷擾漢朝邊境,殺人放火,搶奪財物,不但給漢族人民的生活帶來很大痛苦,也給當時的封建統治帶來了威脅。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即位以后,就開始做反擊匈奴的準備。

那時候,匈奴周圍的小國,也常常受它的欺負,其中大月氏國連國王都被匈奴人抓去殺了,他的頭骨被匈奴人做成了大酒杯。月氏人恨透了匈奴人,可是因為國小勢弱,只得忍氣吞聲逃到很遠的西邊去了。

漢武帝聽說了這件事,就想:要是能和月氏人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匈奴,那力量就會大得多了。

可是,怎么才能和大月氏聯系上呢?大家只知道大月氏在匈奴的西邊,可究竟在什么地方,誰也說不清楚。再說途中還要穿越沙漠,闖過匈奴人控制的地區。有誰能完成這項重要的使命呢?為這事,漢武帝想了好幾天,終于想出了個主意。

幾天以后,漢武帝向全國發布了一道詔書,上面說: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特招募(mù)西去大月氏的勇士。凡大漢朝政府官員、軍、民、工、商等人,身體強壯,武藝高強的,都可以報名應募,事成歸國,定當重賞。詔書下發沒多久,全國就有幾百人報名。經過嚴格挑選,有一百多人被選中了,其中就有張騫。

張騫本來在皇宮里做侍從,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青年。他體格健壯,機智果敢,忠誠可靠,因此被選拔為出使大月氏的使臣。

臨行前,漢武帝召見了張騫,親手把旌節(使臣出使的憑證,旌jīng)交給了他,語重心長地說:

“大月氏遠在萬里之外,一路上風沙險惡,你們可要多多保重啊。”

張騫跪在地上,激動地說:

“只要還有一口氣,我絕不敢辜負陛下和天下百姓的期望。”

公元前138年的一天,張騫他們騎著馬,趕著馱運行李、禮物的駱駝隊,離開了長安。

中途被扣

張騫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fēng cān lù sù),馬不停蹄,不久就到了隴西郡(在現在甘肅省),休整了幾天,又上路了,很快就進入了匈奴人控制的地區。為了不被匈奴人發現,他們只能在晚上行進。

一天夜里,烏云遮住了星星,伸手不見五指,張騫帶著人馬急匆匆地趕路。突然,有人指著遠方喊起來:

“看,前面有顆大星星。”

張騫仔細看了看,有些急促地說:

“是燈火,不是星星,那里一定有匈奴人,咱們得繞過去,注意別發出聲音。”

多少天來,第一次發現匈奴人的住地,大家都有些緊張。

“站住!”突然背后有兩個騎馬的人一邊喊著,一邊向他們跑過來。

張騫明白,一定是匈奴人的哨兵追上來了,就對一個叫甘父的助手低聲說:

“放箭!”

甘父是個神射手,他彎弓搭箭,就聽“嗖”的一聲,一個匈奴人應聲倒地,另一個急忙逃走了。張騫也立刻帶著大家,朝著西北方向跑去。

天亮了,匈奴人沒有追上來,大家這才松了一口氣。正午了,火辣辣的太陽曬得人難受極了,張騫看看疲憊(bèi)不堪的隊伍,就下令休息一會兒。

他們剛剛坐下來,就聽身后傳來陣陣喊叫聲和馬蹄聲。原來是匈奴騎兵追上來了。張騫朝四下看看,周圍是一片荒沙,沒有什么地形可以利用,就抽出寶劍命令道:

“趕快拉弓,等他們靠近了再放箭,然后就沖上去!”

箭像雨點般地射向匈奴騎兵,緊接著,大家又一陣猛沖。可是,匈奴兵越來越多,從四面八方圍了上來。有好些人當場戰死了,張騫和伙伴們最終寡不敵眾(寡guǎ),做了俘虜。

張騫被押著去見單于(匈奴的首領,單chán)。單于為了羞辱張騫,就命人上前拿掉他手中的旌節。張騫立刻用雙手緊緊握住旌節,兩眼好像要冒出火來,大聲說道:

“我是漢朝的使臣,可殺不可辱,看你們誰敢無禮?”

那幾個匈奴人嚇得誰也不敢上前了,單于只得揮揮手叫他們退了下去。然后,他向張騫問道:

“你們是要出使哪一國呢?”

張騫心想:瞎編不行,萬一露了馬腳就麻煩了,直說了也許不會引起懷疑。于是就照直回答:

“到大月氏去。”

果然,單于聽了,先是“哈哈”一陣大笑,然后說:

“大月氏離漢朝有上萬里的路,怎么能過得去?假如我要派人到南方的越國去,向你們借路,你們能答應嗎?”

說完,他下令把張騫等人各抽了五十鞭子,然后就把他們分給匈奴貴族當了奴隸。

張騫每天都在奴隸主的監督下放牧牛羊,受盡了種種折磨。可是,他始終沒有丟掉手中的旌節。冬去春來,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張騫的頭發有些花白了,臉上也添了不少皺紋。后來,匈奴貴族為了軟化他,把一個女奴賜給他做妻子。不久,他們就生了一個胖兒子。家庭的溫暖給張騫帶來了一些快樂,可他的心里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

到了第十個年頭,匈奴再次調集軍隊攻打漢朝,許多匈奴人都去打仗了,對張騫的監視也放松了。張騫心想:逃跑的機會到了。正好這時候,甘父也偷偷地跑來找他商量逃走的事。張騫讓甘父設法通知附近的伙伴們,趕緊準備馬匹和干糧,準備逃走。

因為怕走漏風聲,張騫不敢向一起患難多年的妻子和活潑可愛的兒子告別。深夜來臨了,十幾個同伴來到集合地點。張騫看看他們,一個個都是面黃肌瘦,衣衫破爛,心里不禁一陣難過,可他明白,現在不是說話的時候,就輕輕地說了聲:

“上馬!”

十幾個人翻身躍上馬背,很快就消失在濃濃夜色里了。

沙漠和雪山

張騫他們在茫茫無邊的沙漠里走了十幾天,帶的干糧都吃完了,皮袋里的水也喝完了。可望一望四周,還是一望無際的沙漠。

忽然,天空中傳來一陣大雁的叫聲,甘父急忙張弓搭箭,三只大雁中箭掉了下來。他們把雁的毛拔掉,連血帶肉地生吃了。

幾天以后,他們終于走出了沙漠。

再往前走,一座大山擋住了去路。原來,他們來到了蔥嶺腳下。望著高入云天的山峰,不少人都倒吸了一口涼氣,要翻越這么高的山,太難了。張騫鼓勵大家說:

“世上沒有過不去的山,咱們咬咬牙翻過去,就能到達大月氏了。”

他們牽著馬走進一個山口,走著走著,天上下起了毛毛細雨。爬到半山腰,人和馬都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再往上爬,簡直就是到了冰的世界,到處是冰柱、冰崖,寒氣逼人,路更難走了。張騫讓伙伴們把皮大衣的袖子割下來,裹在腳上,怕的是把腳凍壞。

終于,他們到達一個險峻的山口。這里長著稀疏的青草,前面已經沒有高山阻擋了。

“我們翻過蔥嶺了?”張騫和伙伴們高興得歡呼起來。

他們繼續向西北方向行進,這里樹林茂密,一片蒼翠。一個伙伴忽然指著前面驚叫起來,大家順著他指的方向一看,都驚喜得說不出話來。原來,他們看到了一座城。

張騫和伙伴們整整衣服,向著城門走去。守城的哨兵見他們又黑又瘦,衣衫襤褸,就大聲喝問道:

“你們是什么人?從哪兒來的?”

“我們是從漢朝來的使者,請問這是什么地方?”張騫舉著手中的旌節說。

“這是大宛國(在現在中亞一帶)。”

大宛國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領土遼闊、物產富饒的國家,非常盼望兩國互相交往,如今見漢朝的使者到了這里,非常高興。他命人在宮中擺下酒宴,款待張騫一行。

張騫向大宛國王講述了他們的使命和十一年來的不幸遭遇,國王深表同情。張騫請求國王派人送他們到大月氏去,國王答應了。好客的大宛國王派人給張騫他們送來衣服、金錢,還派人陪張騫上街參觀。張騫他們第一次見到了瑪瑙一樣晶瑩透明的葡萄,緋紅似火的石榴,還有苜蓿(mù xu)、大蒜等許多植物。

張騫和伙伴們在大宛只待了三天,就向國王告辭。國王很誠懇地挽留他們多住幾天。張騫說:

“我的使命還沒完成,不能久留啊。”

大宛國王特地派了翻譯和向導,陪同他們前往大月氏。他們經過康居國(在現在的中亞一帶),又在康居國王的幫助下,到達了大月氏。

在大月氏國

大月氏的國王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婦人。那個被匈奴人殺死的大月氏國王是她的丈夫。她聽說漢朝的使臣遠道而來,就親自率領大臣出宮迎接。

張騫向女王行了禮,然后說道:

“現在漢朝正準備反擊匈奴,皇上派我出使貴國,就是希望我們兩國能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匈奴。”

女王說:

“遠方的貴客一路辛苦,還是先休息吧。至于共同出兵匈奴的事,還要等我和大臣們商量后再做決定。”

張騫他們只好先住了下來。女王雖然招待很熱情,可就是閉口不提出兵的事。張騫試探著問了幾次,女王都搪塞(táng sè)過去了。

就這樣,一年多過去了,女王還是一直不做明確的答復。張騫的心里別提多著急了,覺睡不好,飯吃不香,人也瘦多了。

大月氏國的一個大臣見張騫急成這個樣子,很是同情。這天,他私下里對張騫說:

“你們不要再等了,我們大王是不會出兵的。”

張騫忙問:

“這是為什么?匈奴不也是你們的仇敵嗎?”

“是啊,可那已經是幾十年以前的事了。如今,我們住的這個地方水足草盛,土地肥沃,離匈奴又遠,生活又舒服又安定,誰還愿意出兵打仗呢!”

張騫這才明白,再等下去也沒用了,就決定馬上動身回國。女王聽說他們要走,也不挽留,送了他們許多禮物,還設宴為他們送行。

又一次當了俘虜

張騫從大月氏人那里打聽到有一條回國的新道,雖說路不好走,可匈奴人很少到那里去。為了安全,張騫決定走這條路。誰知道就在他們已經走到祁連山的時候,碰上了一隊打獵的匈奴騎兵。他們又一次當了匈奴人的俘虜。

匈奴單于白天罰張騫他們做苦工,晚上把他們分開關在帳篷里。為了防止他們再次逃跑,還給每個人的腳上戴上鐵鏈。張騫沒有絕望,他總是一次又一次尋找著逃跑的機會。

一年多以后的一天夜里,甘父突然走進張騫的帳篷,悄聲對他說:

“大人,老單于死了。他的兒子和弟弟為了爭奪王位,打起來了!看守咱們的哨兵也不見了,咱們趕快趁亂逃走。”邊說邊幫張騫砸開腳鐐。

時間緊迫,也來不及去找別的伙伴,兩個人溜出帳篷,就沿著一條小路向南猛跑。在路上甘父射死了幾個在混戰中吃了敗仗的匈奴騎兵,兩個人換上匈奴人的衣服,騎上他們的馬,向東奔去。

差不多奔馳了十來天,眼前出現了雄偉的萬里長城。又走了七八天,終于望見巍峨的長安城了。張騫想起十幾年前,一百多人從這里出發,是何等的壯觀,如今,只有兩個人活著回來了。想到這些,張騫和甘父緊緊摟在一起痛哭起來。

罷官為民

張騫從西域回來的第三年,漢武帝準備再次派大將軍衛青去攻打匈奴。張騫聽說了這個消息,立刻來到宮中,對漢武帝說:

“陛下,我在匈奴生活了十幾年,熟悉那里的情況,就讓我隨衛將軍一起出征吧!”

漢武帝高興地答應了,還封他做了校尉(比將軍低一級的軍官)。就這樣,張騫再次踏上了匈奴的土地。

在戰斗中,由于張騫準確地提供了水草地和敵人的蹤跡,使漢軍打了好幾次勝仗,殺死和俘虜匈奴兵近兩萬人。

漢軍得勝回朝,漢武帝親自設宴慰勞各位將士,論功行賞。張騫因為功勞大,被封為“博望侯”。

不久,匈奴首領左賢王帶兵騷擾漢朝邊境。漢武帝派大將軍李廣和張騫率四千人馬前去迎敵。

漢武帝命他們二人把部隊分成兩路,從兩側出兵包圍敵人,并且給他們規定了會合的時間和地點。兩位將領得令之后,就分頭行動了。

張騫立功心切,想抄一條近路,早些趕到會合的地點。誰知中途迷了路,比規定的時間晚了兩天。

當張騫帶著人馬趕到會合地點的時候,看到老將軍李廣正帶著手下的將士同匈奴騎兵殺得難解難分。李廣渾身上下都是血,身邊的人已經剩得不多了。

張騫一見,急得大吼一聲,沖了上去。匈奴人見漢軍的援兵到了,不敢戀戰,掉頭就跑。但是,漢軍由于損失慘重,也沒有力量去追擊敵人了。

按照當時的軍法,耽誤了軍機是要被斬首的。后來多虧張騫家里人花了一大筆錢,替他贖(shú)了罪,張騫才沒有被處死。可是他的官職和爵位都被罷免了,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百姓。

絲綢之路

漢武帝后來又幾次出兵攻打匈奴,最后消滅了匈奴的主力,北方邊境平安了。

北方平定以后,漢武帝又琢磨起另外一樁事。這一天,他把閑居在家的張騫召進宮中。一見面,張騫就說:

“陛下找我,一定是為了西域的事吧?”

漢武帝笑著點了點頭:

“你說得一點兒都不錯。我打算派你出使西域各國,就說我大漢國愿意同它們和好通商。”

張騫痛快地答應了下來。漢武帝封他為中郎將,命他率領一支三百多人的使團,帶著金銀、絲綢和許多貴重禮物,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張騫他們出發了。隊伍浩浩蕩蕩地前進著。這次他們再也用不著像上回那樣躲著匈奴人了。不管是晚上,還是白天,都可以放心大膽地趕路了。

張騫他們到了烏孫(在現在中亞一帶),向烏孫國王獻上了禮品。烏孫國王很高興,回贈了幾十匹良馬,還派人帶著禮物隨張騫回長安答謝。

張騫把副使們分別派往大宛、大月氏、康居(在現在中亞一帶)、大夏(在現在阿富汗境內)、安息(在現在伊朗境內)等國,自己就領著烏孫使者回到了長安。

不久,派到西域各國的副使都陸續回來了。許多西域人也都隨著一起來到長安。他們有的是同漢朝通商的,有的是向漢朝送禮的,也有的是到長安來參觀的。

為了表彰張騫這次出使的成功,漢武帝提升他為大行(主管外交事務的官)。不幸的是,張騫由于多年勞苦,積勞成疾,在他做大行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張騫為漢朝和西域各國的友好交往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死后的多少年里,在他兩次到西域的道路上,來往的使者不斷,做買賣的商隊一批接著一批。漢朝跟西域各國的貿易和文化往來,非常頻繁。

西域的石榴、葡萄、芝麻、大蔥等植物,還有大象、孔雀、獅子等許多珍禽異獸,以及琵琶、箜篌(kōng hóu)、胡笳(jiā)等樂器都陸續傳進了漢朝。

漢朝的許多物產和先進技術,例如冶鐵、鑿井等技術都傳到了西域各國,特別是中國的絲綢也源源不斷地傳到西域,又由西域各國傳到了更遠的歐洲。有一次,羅馬的統帥愷撒去看戲,一進劇場,他身上的那件絢麗奪目、五彩繽紛的長袍,立刻使全場的人都驚呆了。原來,他穿的這件衣服就是用中國的絲綢做成的。

當時人們就把張騫開辟的這條溝通漢朝和西方的通路叫作“絲綢之路”。這個美麗的名字和這條通路一直保持到今天。人們一提到“絲綢之路”,自然就會想起我國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張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佳木斯市| 子洲县| 贵德县| 平和县| 卢氏县| 家居| 阿鲁科尔沁旗| 丰台区| 南华县| 栖霞市| 滁州市| 漾濞| 平罗县| 日土县| 沾化县| 文化| 永善县| 临朐县| 江孜县| 东明县| 小金县| 营口市| 双峰县| 花莲县| 泰宁县| 叙永县| 克什克腾旗| 绥德县| 大厂| 桃江县| 江都市| 三台县| 绵竹市| 安顺市| 天水市| 浦江县| 沂源县| 泸州市| 漳平市| 桐庐县| 玛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