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文學大家(6)
- 一本書讀通文學典故
- 文淵主編
- 4976字
- 2016-08-17 11:13:30
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成為后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后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爍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張先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進士。歷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辟為通判。治平元年(1064)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元豐元年(1078)卒,年89歲。
張先一生安享富貴,以登山臨水、創作詩詞自娛。詞與柳永齊名,擅長小令,亦作慢詞。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詞寫得很有情韻。初以《行香子》詞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之句,人稱為“張三中”。后又自舉平生所得意之三詞:“云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歸朝歡》);“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剪牡丹》),世稱“張三影”。
張先的詞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對都市社會生活也有所反映。語言工巧,情韻濃郁,意象繁富,內在凝練,于兩宋婉約詞史里影響巨大,在詞由小令向慢詞的過渡中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功臣。
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撫州臨川(今南昌進賢)人,北宋前期著名詞人。14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仁宗即位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進禮部侍郎,拜樞密使、參知政事加尚書左丞,慶歷(1041-1048)中拜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后進,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
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己的影響,與歐陽修并稱“晏歐”。題材比較狹窄,對南唐詞因襲成分較大。由于一生顯貴,詞作主要反映富貴閑適的生活,以及在這種生活環境中產生的感觸和閑愁。《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是其代表作,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千古傳誦之名句。
他的詞中間常會流露出曠達的情懷,概括出對人們有啟迪的人生哲理。藝術風格和婉明麗、清新含蓄。善于即景抒情,以鮮明生動的形象,構成形神兼備的意境,寫景重其精神,前人評為“更自神到”。語言精煉渾成,這是他的詞作內容雖然簡單,卻能萬口流傳的主要原因。晏詞造語工七巧濃麗,音韻和諧,風流蘊藉,溫潤秀潔。原有文集,但大部分已經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1022-1063)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1063-1067)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1067-1085)時,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
歐陽修在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他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其創作實績亦粲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傳世。
蘇洵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北宋散文家,漢族,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應試不舉,經韓琦薦任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長于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藝術風格以雄奇為主,而又富于變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變、紆徐宛轉見長。他的文章語言古樸簡勁、凝煉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動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說》,以風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寫,即是一例。
蘇洵論文,見解亦多精辟。他反對浮艷怪澀的時文,提倡學習古文;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他還探討了不同文體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寫法。他特別善于從比較中品評各家散文的風格和藝術特色,例如《上歐陽內翰第一書》對孟子、韓愈和歐陽修文章的評論就很精當。
蘇洵作詩不多,擅寫五言古詩,質樸蒼勁。宋人葉夢得評其詩“精深有味,語不徒發,正類其文”(《石林詩話》)。其《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顏書》《答二任》《送吳待制中復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為佳作,但總的成就遠遜于散文。
蘇洵著作,宋代以多種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通行本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嘉祐集》15卷。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臨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從文學角度總觀王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如《上仁皇帝言事書》《答司馬諫議書》等。他的一些小品文,評價人物,筆力勁健,文風峭刻,富有感情色彩,如《鯀說》《讀孟嘗君傳》《書刺客傳后》《傷仲永》等,膾炙人口,給人以顯豁的新鮮感覺。
他的詩歌,大致可以罷相(1076)劃界而分為前、后期。前期的詩歌,長于說理,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替下層人民發出了不平之聲。后期的隱居生活,帶來了他的詩歌創作上的變化。他流連陶醉于山水田園中,題材內容比較狹窄,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抒發一種閑恬的情趣。如《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詩,藝術表現上卻臻于圓熟,觀察細致,精工巧麗,意境幽遠清新,表現了對大自然美的歌頌和熱愛,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王安石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余風作出了貢獻。但是,他的文學主張,卻過于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干枯,但仍不失大家風范,是我國詩歌史上的一顆耀眼明星。
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是蘇洵的第二個兒子,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
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蘇軾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繼歐陽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導的人很多。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都曾得到他的培養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
蘇詩現存約4000首,有《東坡七集》等。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因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所以在藝術表現方面也獨具風格。少數詩篇還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
現存蘇軾的詞有340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他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蘇轍
蘇轍(1039—1112),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晚年自號潁濱遺老。蘇軾之弟,人稱“小蘇”。蘇轍是北宋著名散文家,為文以策論見長,但不如蘇軾才華橫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蘇軾所說,達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著有《欒城集》。蘇轍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儒學為主,最傾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分析當時政局,頗能一針見血。史論同父兄一樣,針對時弊,古為今用。
在古文寫作上,蘇轍也有自己的主張,他認為“養氣”既在于內心的修養,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廣闊的生活閱歷。因此贊揚司馬遷“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他的文章風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氣。如《黃州快哉亭記》,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于汪洋澹泊之中貫注著不平之氣,鮮明地體現了作者散文的這種風格。
著有《欒城集》共84卷,包括《后集》《三集》,有《四部叢刊》影明活字本,《欒城應詔集》12卷等。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學家,山東濟南人,婉約詞派的開創者。她生于北宋元豐七年(1084),逝于臨安,享年71歲,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并稱“濟南二安”。
她自幼受到家人的熏陶和教育,很早就負有才名。以詞最為著名,而又兼工詩文,還著有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古人又云“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李清照早年生活安定優裕,工書能文,通曉音律,擅長書畫,詞作多寫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現存詩文及詞為后人所輯,有《漱玉詞》等。
在文學藝術上,李清照詞風婉約,既善于抒情造境,又具有造語淺顯新奇的藝術特點。其詞語言既淺顯自然,又新奇魂麗,富于表現力,用典不多,卻善于運用口語、市井俗語,使詞寫得明白而家常。李詞有兩大特點: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經歷寫詞,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從而擴大了傳統婉約詞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內涵;二是善于從書面語言和日常口語里提煉出生動曉暢的語言,善于運用白描和鋪敘手法,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李清照主張“詞,當別具一家也”。它的詞作也確實獨具一家風貌,被后人稱為“易安體”。
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浙江紹興人。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作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個文集存世,存詩9000多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
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他即有“小李白”之稱。他不僅是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
陸游也有詞作傳世,雖然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作品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悲憤激昂,要為國家報仇雪恥,恢復喪失的疆土,解放淪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閑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當前景物的曲折情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