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上下五千年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于海娣編著
- 1431字
- 2019-01-03 14:21:18
華夏源頭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在170萬年前的遠古時代,就有先民在華夏大地繁衍生息。經過漫長的進化,華夏文明進化到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從而出現了“三皇五帝”、大禹。“禪讓制”被廢除后,開始了王位的世襲時代,“家天下”出現。在漫長的奴隸制時代,華夏文明在夏、商、周的王朝更替中緩慢發展,社會基本制度得以確立。
遠古人類
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在科學比較發達的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猿人,這種認識可以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得到證明。
從我國科學工作者在祖國各地先后發掘出的猿人遺骨和遺物的化石中可以看出:我國境內最早的原始人,是距今有170萬年的云南元謀人。另外,還有80萬年前的陜西藍田人、四五十萬年前的北京人。
約170萬年前,云南元謀地帶是一片寬廣的亞熱帶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獸等第三紀殘存的動物在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時間,則是桑氏鬣狗、云南馬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出現在這片草原和森林。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活下去,元謀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獵它們。在元謀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層中,元謀盆地內暴露的695米厚、共4段28層的河湖沉積而形成的地層里,發現了兩枚上內側門齒化石。經過考古學家們檢測,這兩枚牙齒屬于170萬年前的一個原始人,男性,大約30歲左右。它確證了中國人的歷史起源和存在。在發現這兩枚牙齒化石的同時,從褐色粘土層中出土的還有7件元謀人制造和使用的刮削器與脈石英石核。從這一古跡遺址中,我們看到了中華文明的萌芽。
又過了幾十萬年,也就是80萬年至75萬年前,在今陜西省藍田縣公王嶺地帶,生活著一些原始人類。他們低平的前額上,明顯地隆起粗壯的眉脊骨。他們打制的石器比較簡單,又粗又大,但仔細一看,卻發現已經有不同類型石器分工的跡象。這就是著名的藍田人。他們的化石于1963~1965年在陜西省藍田縣公王嶺更新世早期地層中被發現。考古學家研究表明,藍田人比后來的北京人大腦容量要小一些,大約有778毫升。但是有一點卻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那就是他們已經能完全直立行走,而且這是已發現的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這個發現的意義十分重大,因為直立起來,是成為人的重要標志。
后來出現的北京人,他們的體質結構已經構成了人的基本特征,但仍然殘存著某些猿類的性質。他們的身材矮小,男性平均身高只1.558米左右,女性平均身高約1.435米。他們和現代人相比較,面部稍短而嘴巴特別前伸,看不見下頜,前額比現代人低平,有點向后傾斜。他們的腦殼比現代人厚,大約是現代人的一倍。頭蓋靠下部膨大,上部收縮。平均腦容量是1075毫升,僅僅是現代人平均腦容量的75%,但是,他們比現代類人猿的平均腦容量大一倍以上,類人猿的腦容量只有415毫升。
北京猿人已經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他們使用的工具有骨器、木器,更多的還是石器。考古學家們以北京猿人制造和使用的工具為依據,證明他們跟動物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已經具備了人類的某些特征。
北京猿人還有一個更為進步的舉措是已經會人工取火,這是一個確鑿無疑的事實。在北京人居住過的洞穴中發現了厚達數米的灰燼層,說明篝火在這里連續燃燒的時間很久,也說明北京人已經懂得保存火種,不需要火時用灰土蓋上,使火陰燃,到下次要用火時,扒開灰土,添上草木,經風一吹便能引燃。灰燼中被火燒過的石塊、獸骨和樸樹籽,則證明北京人已經能使用火燒熟食物。
幾十萬年過去了,猿人在同大自然的斗爭中進化了。我們從遺跡中發現,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里活動的原始人,已經和現代人沒有區別。我們把他們稱為“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的勞動工具同以前使用的工具相比,在質量上有很大提高。他們不但能夠把石頭打制成石斧、石錘,而且還把野獸的骨頭磨制成骨針。
山頂洞人過著群居生活,但他們的群居生活已經按照血統關系固定下來,彼此之間都有血緣關系。每個成員都是共同祖先生下來的,于是產生了原始人群。后來,又逐漸演變為氏族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