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容易讀錯的字

忍饑挨餓,“挨”易讀錯

一所大學里正在舉行元旦晚會,只聽臺上表演小品的女生表情投入地說臺詞:“當年真是過了一段忍饑挨(Qi)餓的日子!”臺下一幫中文系的學生立刻起哄,原因就是臺上的女生讀錯了字音。挨字共有兩個讀音,分別是“Qi”和“Wi”。讀音不同,代表的字義也不同。

讀Qi時,表示緊靠著、緊貼著的狀態(tài),比如挨著我;或者表示接近事實或事物的原本性質和狀態(tài),如挨邊;也表示動詞,指靠近之意,如讓他挨你一點。在口語中,還有個叫“挨肩兒”的詞,意思是說同胞兄弟姐妹間年齡相差很小,如這姐倆是挨肩兒。

讀Wi時,這個字表示忍受、遭受,經受,困難地度過(歲月),如挨打。

上面例子中的女生沒有思考詞語的意思,她的臺詞說得再流暢,挨字的讀音也是錯誤的,現在你應該知道了,她應該讀“Wi”(二聲)才不至于引起大家的反對。

“懲艾”的“艾”該怎么讀

某地有一個播音員讀新聞稿時,將“懲艾(yK)不法分子”中的“艾”字讀成了“Si”音,結果被廣播電臺處以罰款。播音員尚且出糗,何況普通人呢!人們對于“艾”的讀音常犯的錯誤有兩個,一是將四聲讀成一聲,而是常常忽略了它還有一個“yK”的讀音。

“艾”字共有兩個讀音,其一讀Si,是表示一種草本植物,即艾蒿。我國民間有些地方有用艾蒿做成虎狀物,在端午節(jié)時戴在兒童頭上的習俗,用于驅邪。艾字還有一種意義是書面語上用于表示老人、年老的,如艾老。書面語上,艾這個字還用于形容美好和漂亮,如少艾。還表示興旺蓬勃,如方興未艾。也用于形容人說話口吃、吞吞吐吐,如期期艾艾。

其二讀yK,意義與“?”字相同,表示懲罰、懲治,如懲艾,自怨自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但只要你記住這個讀音所代表的字義,清楚它所適用的語境,就不會輕易讀錯了。

賈平凹中“凹”當讀何音

我們常常形容美女的身材“凹凸有致”,這里的凹字,也是一個很容易讀錯的字。不少人都容易將一聲讀成四聲,或者將地名或人名中的凹字讀成Qo音。有一個人在某山區(qū)按著字條四處打聽“柿子凹”,問了幾個小時,問了十幾個當地人,都沒有結果。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把wQ音錯讀成了Qo音。當地人一聽這個名字不熟悉,自然不會給他正確的答案了。

“凹”字有兩個讀音,分別是Qo和wQ。

“凹”字讀Qo音時可用于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用于名詞時,常見凹鏡,凹透鏡中。用于動詞時,表示向內或向下陷入,如凹陷。用于形容詞時,表示低,字義與“凸”相對,如凹凸不平,地面凹下去一塊。

“凹”字讀wQ音時通常在方言中用于地名或人名,如河南的茹凹,陜西的碾子凹等等。著名作家賈平凹,他名字里的“凹”字其實應該讀wQ音。

一葉“扁舟”并不“扁”

《說文·冊部》中說:扁,署也,從戶冊。原意指的是在門戶上題字,后引申為題字的長方形牌,后又產生了表示此意的專有名詞匾。再后來,就形容平而薄的形狀或狀態(tài)。扁字共有兩個讀音,一個是biAn,一個是piQn。

當“扁”字讀biAn時,第一可以形容物體的厚度比長度和寬度小,圖形或字體上下之間的距離比左右之間的距離小,如皮球被壓扁了,扁體字,扁豆等。第二可以指輕視,如不要把他看扁了。第三可做人的姓。

當“扁”字讀piQn時,可做名詞,指小船,如一葉扁舟——這可是個充滿詩意的詞語呀!

莫把“驃騎”讀“膘騎”

在一部熱播的電視劇中,有位演員在臺詞中說驃(biQo)騎將軍如何如何,這里,他把“驃”字的音讀錯了。

“驃”字共有兩個讀音,分別是biQo和piSo。

當驃字讀biQo時,可以專指馬的個別品種,如黃驃馬,指的是一種毛色黃中夾帶白點的馬;當“驃”字讀piSo時,一個意義是表示人驍勇,如驃勇;一個意義是形容馬疾馳飛奔的樣子,如驃騎。

當“驃”字組合出驃騎一詞時,很多人容易將驃字讀作biQo音,這是錯誤的,因為該詞不容易與其他詞混淆,因此應強化記憶以糾正錯誤。

“剝”削與“剝”皮兒

“剝”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幾乎天天都能遇到,尤其是對于家庭主婦,買菜做菜,剝個什么皮是再平常不過了。可恰恰是這類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多音字,常常被我們誤讀。不能準確說出“剝”字讀音和正確用法的人,不在少數。

“剝”字共有兩個讀音,一個是bT,一個是bQo。

讀bT時,剝字專用于成語或合成詞,比如生吞活剝、剝奪、剝削等。在“剝奪”一詞中,“剝”的意義是用強制性方法奪走,或者依照法律取消某種權利等。在“剝蝕”一詞中,“剝”字的意義是指石頭、金屬等物質表面因為風化而逐漸損壞。在“剝落”一詞中,“剝”字的意義是物質表面一層層脫落,如油漆剝落了。

讀bQo時,“剝”字專指去掉皮或殼等外層的動作,如剝皮,剝瓜子。

大“伯”子讀音另類

在某期綜藝節(jié)目中,男主持人所說的“王庭玉伯伯(bAi·bai)”讓許多有心人吃了一驚:身為電視臺的主持人,他怎么會把‘伯伯(bY·bo)’二字讀錯呢?

據《現代漢語詞典》,伯有bAi和bY兩個讀音。

讀作bAi時,只有“大伯子(dSbAi·zi)”一種用法,是口語,指丈夫的哥哥。

讀作bY時,可指伯父,即父親的哥哥,或與父親輩分相同而年紀較大的男子,如大伯、伯伯;也可指在弟兄排行的次序里代表老大,如伯兄、伯仲,伯仲一詞指兄弟的次第,喻人和事物不相上下;又可指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即伯爵。

“伯”(bY)組成的常見詞語如伯伯、伯母、伯婆、伯祖、伯祖母,“伯伯”指伯父,“伯母”指伯父的妻子,“伯婆”指伯祖母或丈夫的伯母,“伯祖”指父親的伯父,“伯祖母”指父親的伯母,可見“伯伯”應都讀為“bY·bo”。

“泊”船梁山“泊”,一“泊”不同音

《水滸傳》里有“梁山泊”,很多人讀作“梁山bY”,但其正確讀法為“梁山pT”。

“泊”讀bY,指停船、使船靠岸,是個動詞,如船泊碼頭、停泊;引申為停留,如四處漂泊;在某些方言中使用,指停放車輛,如泊車;可用作形容詞,當恬靜講,如淡泊。

“泊”泊讀pT,指湖,一般用于湖名,如梁山泊(位于今山東)、羅布泊(位于新疆),也可組詞湖泊、血泊。

據上述內容總結,“泊”用作名詞時常讀pT,其余情況下往往讀作bY,掌握此點便可避免再把“泊”字讀錯。

讓專業(yè)人士蒙羞的千“乘”之國

某電視劇中一個演員有一句臺詞:他一個萬乘之軀,說拋就拋了。演員將“乘”字讀成了“乘法”的“chRng”了,而實際上這個字應該讀成“shFng”。

該演員讀錯此字,可能是因為她不知道“乘”字是個多音字,或者知道它是個多音字卻不知道不同讀音時該字的內涵。

“乘”字共有兩個讀音,分別為chRng和shFng。讀作chRng時,它的意義為駕車、乘車,動詞,如與屈完乘而觀之。后引申為乘船,如兒子乘舟,泛泛其景。又引申為憑借、趁著,如雖有智慧,不如乘勢。讀chRng時,還有進行乘法運算的意思,如2乘3得6;佛教的教義:大乘;姓。

“乘”讀shFng時,意義則為兵車,包括一車四馬,是名詞,如繕甲兵,具卒乘。又可作量詞,古代稱四匹馬拉的車輛為一乘,如,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千乘之國,萬乘之君等。讀shFng時,還可理解為春秋時的史書,后來泛指一般史書:史乘,野乘。

“千乘之國”“萬乘之國”是指國家具有“千乘”“萬乘”這樣的武裝力量。“萬乘之軀”是由“萬乘之國”而來,實際是指皇帝的尊貴地位,所以,“萬乘之軀”的“乘”應讀成shFng。

最易誤讀是“重創(chuàng)”

電臺的一位節(jié)目主持人在念“重創(chuàng)了敵軍”這句話時,把創(chuàng)念成了chuSng,當即被計入讀錯音紀錄,月底被扣了工資。

“創(chuàng)”字的讀音共有兩個,一個是chuQng,一個是chuSng。

讀chuQng的時候,“創(chuàng)”字可以指傷口和痛處,如創(chuàng)傷、創(chuàng)口,也可以表示使人或集體受到損傷,如重創(chuàng)對手。主持人在這犯了錯,他的工資被扣得不冤。

讀chuSng的時候,“創(chuàng)”字可以表示初次、開始,如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首創(chuàng),創(chuàng)造;也可以表示寫作,如創(chuàng)作;還可以表示制作,如創(chuàng)優(yōu)。

“一小撮人”與“一撮毛發(fā)”

單位開會時,領導對拉幫結派的現象非常不滿,厲聲說:“總有那么一小撮(zuG)人在下面嘀嘀咕咕,搞陰謀詭計……”這里,憤怒的領導把“撮”讀錯了,應該讀成cuT,指極少數的品質惡劣的人或事物。在“一小撮人”中,cuT音極易被人們誤讀為zuG。

“撮”字的讀音一共有兩個,一個是cuT,一個是zuG。

讀cuT時,“撮”字可以表示聚集、聚合、聚攏之意,如撮口呼;可以表示撿取要點,如撮要;可以表示容量單位,10撮就是1勺,而1撮相當于1毫升;“撮”還能表示動作,在方言中非常常見,像用簸箕等工具將散碎的物體收集起來,如撮點沙子;“撮”還可以表示吃,同樣是方言中常見用法,如撮一頓;此外,“撮”字還表示用手所撮取的少量的細粉、細顆粒狀的東西,如一撮面粉。

讀zuG時,“撮”字可組詞撮子,表示量詞,如一撮子羊毛。“撮”字還可以與兒化音組合在一起,用做量詞,專用于成叢的毛發(fā),如一撮兒頭發(fā)。

“逮捕”與“逮住”讀法不同

民警走到犯罪嫌疑人面前,一邊出示證件,一邊說:“你被逮捕了。”這是我們在電視電影中常見的場景。但是,不知你注意沒有,不少演員在讀“逮捕”時都讀錯了音,把“逮”字讀作dAi,而這里,“逮”應發(fā)dSi音。

“逮”是漢字中最容易讀錯的字之一,因為它是多音字,且易于混淆。“逮”有dAi和dSi兩個讀音。

當“逮”讀dAi時,表示捉、捕,如逮住,貓逮耗子。

當“逮”讀dSi時,表示趕上,及,到,這是逮的本意,如,力有不逮;表示捕捉,表此意讀此音僅僅用于逮捕一詞,所以要特別注意。

誤讀“叨擾”者比比皆是

某君請客,朋友歡然允諾,感激地說:“我就不客氣,到時就去叨擾了。”說這句話時,他把其中的“叨”念做dQo,犯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語言錯誤。

“叨”這個字基本上是在口語中使用的,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叨”字是形聲字,從口,刀聲。共有三種讀音,一種是dQo,一種是dWo,還有一種是tQo。

當“叨”字讀作dQo時,它可以指不停不休地說,如絮叨、叨叨,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詞后一個“叨”字讀輕聲。“叨”字還可表示時常提起,如念叨、叨嘮;還可組詞叨登,作翻騰或重提舊事,如叨登衣服。

當“叨”字讀作dWo時,意思是小聲嘀咕,如他不滿地叨咕個不停。

“叨”字讀作tQo時,其義為承受,如叨光、叨擾、叨教等。

讀錯“伐木丁丁”的,并非目不識丁者

某老師在講一首詩時,把詩中形容棋聲的“丁丁”,讀做了dUngdUng,其實應讀為zhEng zhEng。有位老教授,也犯過同樣的錯誤,講課時把“伐木丁丁”讀為“伐木dUngdUng”。像他們這種文化名人尚且搞錯,普通人可想而知。

丁,多音字,有dUng和zhEng兩個讀音。

讀dUng時,“丁”字表示成年男子,如壯丁;指人口,如添丁;也可表示從事某種職業(yè)的人,如園丁;可以作姓;做天干第四位;蔬菜、肉被切成小塊,麻辣雞丁;作碰上、遭逢講,如丁憂。

讀zhEng時,“丁”字作擬聲詞,形容下棋、彈琴、伐木的聲音。前面兩位都是因為沒有掌握“丁”字的這個讀音而犯錯的。

讓人慚愧的“咖喱”飯

小張的同學請他到飯館吃飯菜單拿上來,同學請他點餐。“咖(kQ)喱牛肉是什么?”他問身邊的同學。“那個字不念kQ,念gQ。”同學告訴他。“真不好意思,沒吃過,連字都讀不準,慚愧!”小張說。

“咖”字是一個形聲字,從口,加聲。“咖”字的讀音共有兩種,其一是kQ,其二是gQ。

當“咖”字讀kQ音的時候,專用于“咖啡”這個詞。咖啡是一種熱帶的常綠喬木,它的種子經過炒制后可以制成飲料,味道獨特,有提神醒腦的功效,深受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

當“咖”字讀gQ音的時候,專用在“咖喱”這個詞語中,咖喱自然也是一個音譯詞,是一種用胡椒等香料制作而成的調味品,有這種味道的食物通常也會冠以此名,如咖喱飯,咖喱牛肉,咖喱雞等。

念對讀準“蓋叫天”

漢字有很多多音字,不要說普通人,就是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也常讀錯字音。某主持人就曾把明星蓋麗麗的名字讀錯。他說:“我們讀蓋gSi,明星本人也覺得沒有意見,但是網友就發(fā)帖表示,我們念錯了,應該讀gD。”

“蓋”字gSi和gD兩個讀音。

讀gSi時,作名詞表示遮蔽作用的東西,如蓋子、鍋蓋、瓶蓋、天靈蓋等;表示動物背部的甲殼,如鱉蓋;可以指傘,如雨蓋。作動詞表示由上往下覆、遮掩,如覆蓋、遮蓋、蓋澆飯;表示壓倒、超過,如蓋世無雙;表示用印、打上,如蓋章、蓋戳子;表示造(房子),如蓋樓、翻蓋等。做虛詞,發(fā)語詞,如蓋聞、蓋近之矣等。

讀gD時,僅僅做姓氏用。

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人們總是將他的姓名讀為“蓋(gSi)叫天”,其實應該讀為“蓋(gD)叫天”。

“給”“供給”正音

“王鄉(xiāng)長,你負責集合抗洪人員;王縣長,你負責物質供給(gDi);張局長,你負責疏散群眾……”某縣委書記緊急安排抗洪事宜,把“給”字念錯都不知道。

“給”字共有兩種讀音,其一是gDi,其二是jJ。

讀gDi時,“給”字通常表示的是使對方得到某物或某些信息、遭遇等的動作,如:給他一支筆,給他一個教訓;“給”字可以表示使、讓、叫的動作,如:把這個給他看。“給”字可以作介詞表示“為”的意義,如:請你給我講解這道題;可以表示“被”的意義,如書給摔壞了;可以表示“向”“對”之意,如給師長行禮;可以用在動詞之后,表示付出或交至,如:送給你;還可以直接與表示被動的句子中用以加強語氣,如:你別給忘了。

讀jJ時,“給”字可以表示供應之意,如供給,補給;可以表示物質充裕,如家給戶足。書面語中常用一個詞,叫“給予”表示的是施舍幫助之意,如給予溫暖,給予同情。

“呱呱叫”著墜地?

“兒子呱呱墜地,我當時激動得就不行了。”某君的老婆生子不久,他興奮地對周圍的朋友說。不知是過于激動,還是本來就不知道“呱”的正確讀音,反正他把“呱呱墜地”讀成了“呱呱(guQ guQ)墜地”。

“呱”字是個多音字,共有三種讀音,gO、guQ和guA。讀音為gO時,可做擬聲詞形容小兒的哭泣聲,也可用于專指小孩出生的詞,如呱呱墜地。“呱呱墜地”是個成語,出處是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三章:“爾呱呱墜地,無幾月,即生父見背。”

讀音為guQ時,也多用作擬聲詞,如呱嗒、呱呱叫、呱唧;讀音為guA時,常用于口語中,如拉呱兒,指閑聊。

誤讀“可汗”,讓人汗顏

小唐在節(jié)目中背誦毛主席詞作《沁園春·雪》,把整闕詞朗誦得氣勢磅礴、極富感情,但美中不足的是他讀錯了幾個字,其中一個便是把“成吉思汗(hWn)”錯讀成“成吉思汗(hSn)”。

“汗”是多音字,不同讀法代表不同意義:

“汗”讀hWn,作名詞,可汗(kFhWn)的簡稱,是古代鮮卑、突厥、回紇、蒙古等族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

“汗”讀作hSn時,也作名詞,指人和高等動物從皮膚排泄出來的液體,常見詞語有汗水、汗腺、汗?jié)n、盜汗、血汗、汗衫、汗毛、汗顏、汗流浹背、汗馬功勞、汗牛充棟等。

總而言之,作可汗、成吉思汗等專有名詞時,汗讀hWn,除此以外的詞語中,汗均讀作hSn。

“人才濟濟”的“濟”字怎么讀

著名作家老舍曾經在山東濟南駐留過幾年,濟南給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為此還專門寫了不少表示對濟南喜愛之情的文章,著名的《濟南的冬天》就是其一。濟南因為老舍的垂青,而多了許多文化韻味。這就說到了我們下面要提到的字“濟”。“濟”字的讀音共有兩種,它們分別是jJ和jK。

“濟”字讀jJ時,可以形容人多,如濟濟一堂,人才濟濟;可以專指濟水,這是古時江河的名字,從現在的河南境內發(fā)源,流經山東最后入渤海,河南省的濟源,山東省濟南、濟寧等地都是因濟水而得名的。

“濟”字讀jK時,可以指渡過江河、水流之意,如同舟共濟;可以指幫助、救助,如救濟、接濟;可以指對事情有益,有幫助,如無濟于事。既濟、未濟,《易經》中的兩個卦名,應讀jK。

難倒許多人的“角色”讀音

一位觀眾給電視臺挑錯說:主持人把“兩少年發(fā)生口角”的“角”字讀成了jiAo。這個字平常讀錯的人挺多,不過作為播音員怎么能讀錯呢?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把“角”字讀錯的也比比皆是。特別是在“角逐”“角力”“角斗”等詞中,更是錯倒了一大片。

“角”字的讀音共有兩種,其一是jiAo,其二是juR。

“角”字讀jiAo時,可以指動物頭上長的堅硬物,如鹿角,牛角;可以指形狀像角的東西,如皂角;可以指古代軍隊中使用的號,如號角;可以指貨幣單位,如一角錢;可以指數學名詞,又一點引出的兩條直線形成,如直角;可以指地理意義上突入海中的尖形的陸地,如好望角;可以指我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二十八星宿之一。

當“角”字讀音為juR時,可以指爭斗、競賽、競爭,如角斗,角逐,角力;也可以指戲劇中的“角色”,如角色、名角兒、主角、配角、丑角等;可以指古時候盛酒的一種器具。

說說“解元”的讀法

在某大學一位著名老教授的古典文學課上,老教授把董解元的“解”讀成xiF,阿房宮的“房”讀成fWng,此外還有不少讀錯音的現象,聽課的某學員感嘆說:“著名老教授竟然成了白字先生,無奈。”

“解”字的讀音共有三種,它們分別是jiD, jiF,和xiF。

“解”字讀jiD時,可以作動詞,表示將被捆綁著、束縛著的人或事物松開,如解扣子、解救;可以表示將某些人或事物分開,如解剖、分解;可以指闡釋、說明,如解釋、解答;可以指追求明白事情的根由或事實,如不解,令人難解;可以指大便或小便,如解大手、解小手;可以用作數學名詞,指代數方程式中未知數的值,也可以指演算方程式,如解方程;可以表示消除、排除、滿足,如解決、解饑、解悶;可以表示分解,如解散、解體。

“解”字讀jiF時,可以作動詞,表示押送,如解送犯人,而負責押送的人則是解差。明清時期,人們稱鄉(xiāng)試中考取第一的人為解元。

“解”字讀xiF時,可以指手段,或武術的架勢,如解數;也可以作姓,這也是中國最易讀錯的姓之一。

“盡”乃是高頻誤讀字

誰能想到,這個不起眼的“盡”字,竟是漢語中最容易讀錯的字之一。不僅是普通人,就連教師、節(jié)目主持人等專業(yè)工作者,也常把它讀錯。

“盡”字共有兩種讀音,一種是jKn,另一種是jJn。

“盡”字讀jKn時,可以表示完結、結束之意,如筋疲力盡;可以指全部用出、奉獻出,如盡力;可以指全力以赴,用力完成,如盡心盡力;可以指達到極端、極致,如盡善盡美;可以作副詞,指所有的,全部的,如應有盡有。

“盡”字讀jJn時,可以表示最的意思,如盡北邊;可以指將某人某事某物放在最先,如他身體不好,吃的又不多,就盡著他吃吧;可以指力求做到最大限度,如盡早完成這件事;表示力求達到某種程度,如盡量。作副詞的盡管、盡量、盡早、盡快、盡先、盡自等中的“盡”都讀第三聲,但是很多人都會把它誤為第四聲。

十人九錯的“強勁”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將“勁旅”這個詞語中的“勁”字讀錯的人數不勝數,很多非語言專業(yè)的人,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將其讀為jKn,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這一點,在網上評選的最容易讀錯的字中,“勁”名列前十位。

“勁”字的讀音共有兩種,其一是jKn,其二是jKng。

讀jKn時,“勁”字可以指人的情緒,精神狀態(tài),如鼓足勁頭;可以指力量、力氣,如費勁;可以指人的表情和態(tài)度,如看你那高興勁;可以指興趣的程度,如他玩得正起勁;可以指趣味,如這種工作真沒勁。

讀jKng時,“勁”字可以表示風雪等力量猛烈,如勁風急雨;可以指人或集體堅強有力,如勁旅、勁節(jié)、勁舞。這個讀音,一般不為人注意,這是導致十人九錯的根源。強調一下,當“勁”字表示強有力的時候,應該讀作jKng。

“情不自禁”讀錯的人太多

某君聽到有人說“情不自禁”一詞時,把其中的“禁”讀為jUn,好生奇怪,于是去查字典,發(fā)現確實應讀為jUn。還是不相信,又在網上發(fā)帖請教:以前,“情不自禁”的“禁”我們都讀第四聲,可是字典寫的卻是第一聲,它到底讀第幾聲?

由此可見,把“禁”字讀錯的人太多了,也錯得太深了。

“禁”字讀音共有兩種,一種是jUn,還有一種是jKn。

讀jUn時,“禁”字的意義可以是忍住,如忍俊不禁;可以是承受、耐用,如禁不起、這衣服禁穿、弱不禁風、情不自禁。

讀jKn時“,禁”字的意義是不允許,制止,如禁止、禁毒、禁煙;是法律或習俗所不允許的事情,如違禁;指關押、拘留,如監(jiān)禁、軟禁。

不知不覺錯讀 “脖頸子”

一個女孩對互助練習口語的美國女孩說:“看你的脖頸(gDng)子上有只小蟲。”美國女孩不解地問:“什么叫gDng子?”其實不只例子中的這個美國女孩不知道,一些城市里生活多年的年輕人也不知道什么叫gDng子,如果不寫出來,他們會以為你在說一個新的名詞,根本不曾想到這是他們的父輩常用的一個口語名詞。

“頸”字是一個多音字,讀音共有兩種,分別是jJng和gDng。

當“頸”字讀jJng時,可以作名詞,指脖子,如長頸鹿;還可以指外形像脖子或相當于脖子的事物,如瓶頸。

當“頸”字讀gDng時,只用于口語中,指的是脖子,如脖頸子。

不要被“卡”字卡住

在一部戰(zhàn)爭片中,扮演指揮員的演員把“關卡”中的“卡”讀成kA。也難怪,此字為人們讀錯可謂司空見慣。

“卡”字的讀音共有兩種,一種是kA,一種是qiA。

當“卡”字讀音為kA時,可以用于音譯詞,如卡路里、卡介苗、卡通;可以指薄片狀的物品,如卡片、銀行卡、飯卡等。

當“卡”字的讀音為qiA時,可以指人為地在交通要道上設置的結構,多為警戒或收費的目的,如關卡,哨卡,稅卡;可以形容人或物被夾在中間的狀態(tài),如我被樹枝卡住了;可以表示阻擋之意,如我們的路被當地人卡住了。

“力能扛鼎”,不能想當然地讀

某人在講述歷史故事時,把“力能扛鼎”中的“扛”讀成了kWng,引來一片非議。

“扛”字的讀音共有兩種,一種是kWng,一種是gQng。

讀kWng時,“扛”字表示用肩膀承擔事物的動作和狀態(tài),如扛木板,扛鐵鍬,扛擔子;表示支持,忍耐,如:扛住扛不住?

當“扛”字讀音為gQng時,常見于舊時的文言文中,意為用雙手舉起重物,如力能扛鼎。《史記·項羽本紀》中寫道:“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意思是項羽力大無比,勇武非凡。

常被誤讀的“引吭高歌”

“他引吭(kEng)高歌,歌唱祖國美好的明天……”在某中學舉辦的詩歌朗誦會上,小周如是朗讀。顯然,他沒有掌握好多音字“吭”。

“吭”字的讀音共有兩種,一種是kEng,還有一種是hWng。

讀kEng時,“吭”字可以作擬聲詞,形容一些沉重渾濁的聲音,如吭哧,騾子吭哧地喘著氣;可以表示人由于用力而不由自主發(fā)出的聲音,如:一邊走一邊吭哧;可以指人說話吞吞吐吐,如:你別吭了,我都不知道你在說什么;可以指說話、出聲,如:他一聲都不吭。

讀hWng的時候,“吭”指喉嚨、嗓子,如引吭高歌,意為放開喉嚨高聲唱歌。

“懸崖”莫要亂“勒馬”

“我勸你趕快放開人質,懸崖勒(lEi)馬,不要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一名警察在向劫持人質的暴徒喊話。也許是太緊張了,以致他把“勒”字念錯。

“勒”字的讀音共有兩種,一種是lF,一種是lEi。

讀lF時,“勒”字可以表示收住韁繩不讓騾馬前進,如懸崖勒馬;可以表示強迫之意,如勒逼、勒令、勒索;可以用來指雕刻,如勒石,勒碑。

讀lEi時,“勒”字可以表示動作,及用繩子、金屬鏈條、布條等將人或物捆住或套住,然后用力拉緊,如勒緊腰帶;方言中有個詞叫勒掯,意思是強迫別人,故意為難別人。

累累讀錯的“累字”

“都是我不好,連累(lFi)你和孩子都跟著過苦日子。”老李身患重病,長期治療不愈,把家都掏空了。因此,他對妻子說出這樣的話來。這里,老李讀錯了“累”字,普通人也一樣,都容易在這個字的讀音上犯錯。

“累”字有l(wèi)Ri、lDi和lFi三種讀音。

當“累”字讀lRi時,可以形容人頹廢憔悴的樣子,如累累若喪家之犬;在書面語中,還可形容果實等連接成串,如碩果累累;也可以指負擔,麻煩,形容事物冗雜多余,不簡潔,如累贅。

當“累”字讀lDi時,其意義是多次積淀,聚集,堆積,如日積月累;可以表示屢次,連續(xù),接連之意,如連篇累牘;可以指牽連,如連累,受累。“累累”讀lDi lDi時,則表示縷縷,累積得多的意思,如累累失誤,罪行累累等。這里的“累累”有別于第二聲的“累累”。

當“累”字讀lFi時,可以表示疲憊之意,如:看了這么久的書,真累啊!

“綠營”打“綠旗”,兩“綠”不同音

上小學五年級的趙曉問爸爸:“什么是綠(lC)林好漢?”爸爸對他說:“應該讀綠(lM)林好漢。西漢末年,部分農民在湖北綠(lM)林山發(fā)動起義。此后人們便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統(tǒng)治者的人們?yōu)榫G林好漢。”

“綠”字的讀音共有兩種,一種是lC,一種是lM。

當“綠”字的讀音為lC時,可以作形容詞,表示一種顏色,是黃色和藍色的中和色,如碧綠;可以形容草木茂盛,如綠意盎然;可以指環(huán)保的,無公害和無污染的,特許的,綠色包裝,如綠色通道;可以作動詞,表示種植,如綠化;綠洲,指的是沙漠中有水有植被的地方。

當“綠”字的讀音為lM時,專用于綠林、鴨綠江、綠營等詞語中。

“埋怨”不是“埋”起怨氣

在日常會話里,當說到“埋怨”一詞時,人們很少說錯,但是當這個詞出現在書面上,不止一次地聽人把“埋(mWn)怨”讀成埋(mWi)怨”。

多音字“埋”有兩個音,一是mWi;二是mWn。

埋,一讀mWi,形聲,從土,里聲,本義為藏入土中,被蓋住;也可以表示隱藏,隱沒,如埋沒,隱姓埋名。

“埋”字另一讀音是mWn,可以指抱怨,因為不如意而對人或事表示不滿,如你自己的錯,怎么能埋怨別人呢。

歌星“那英”名,幾人能叫準

那英是我國歌壇大腕,明星級人物。幾乎所有人,也包括電視臺的節(jié)目主持人,都把她叫作“nS英”,但漢語字典上明明白白地寫著:作姓氏時,“那”讀作“nQ”。可見此字被誤讀的概率之大。

多音字“那”有三個讀音,分別是nQ、nA和nS。

讀nQ時,“那”僅僅表示一個姓氏,所以那英當讀為“nQ英”。

讀nA時,“那”有“哪”之義。

讀nS時,“那”表示比較遠的人或事物,如遠處那棵樹;與“這”對舉,表示眾多事物,不確指,如這邊那邊;還可以代替“那么”,如那就珍惜著吧!

鬧心的“心寬體胖”

常聽人說心寬體胖(pSng)、心廣體胖(pSng)。其實,這是錯的,胖在這里應該讀成pWn。

“胖”字有兩種讀音,一種是pWn,一種是pSng。當胖字讀pSng時,多形容人或動物身體上脂肪較多,因而呈現出肉多肥厚的狀態(tài),與瘦相對,如肥胖,胖子等。而在“心寬體胖”和“心廣體胖”中,則表示舒適而安泰,應該讀成pWn。

“一曝十寒”的“曝”字不可讀半邊

小燕讀字總是令人哭笑不得,尤其是讀多音字的時候,比如,她對成語“一曝十寒”中的“曝”字,總是讀作bSo音,而已經通讀為bSo音的“曝光”的“曝”字,她又總是讀作pM音,別人糾正她,她反倒認為別人是錯的,久而久之,別人也懶得和她理論。讀錯字音不是大事,但絕對不利于個人正面形象的塑造。“曝”字的讀音共有兩種,一種是bSo,另一種是pM。

當“曝”字的讀音為bSo時,可專用于曝光這一詞語,舊讀pM音,可以指照片的底片或感光紙感光,也可以比喻較為隱私的事情,不光彩的事情被公之于眾,明星的婚姻被曝光后往往會惹出很多是非。

當“曝”字的讀音為pM時,可以指在陽光下晾曬,如一曝十寒;可以指露在外面,如曝于野外。

令人頭疼的多音字“強”

現在的電視劇質量太差,聽聽演員的臺詞:“好個大膽的賊子,竟敢強(qiWng)詞奪理,來呀,大刑伺候。“強”是個多音字,容易念錯不假,但以表演為生的演員也念錯,太不應該呀。

“強”字有qiWng、qiAng和jiSng三個讀音。

讀qiWng時,“強”字可以指力量大的,與弱是反義詞,如功能強大;可以指意志堅定不移,如責任心強、報復心強、自尊心強等;可以指使用脅迫性手段使人服從,如強制、強占;表示使強大之意,如強兵富國、健體強身;可以指優(yōu)越或質量好,如今年收益比去年強;可以用在分數或小數之后,表示略多于此數,如超過三分之一強。

“強”字的讀音為qiAng時,可以指勉強,如強笑、強詞奪理、強迫癥。

“強”字讀jiSng時,可以形容人不屈服,固執(zhí),如這個人強得很。

“圈養(yǎng)”風波

某主持人在播報“種群數量少,近親繁育多,圈養(yǎng)大熊貓依然難脫生存隱患”的新聞中,把“圈(juSn)養(yǎng)”念成了“圈(quQn)養(yǎng)”。在短短半分鐘內主持人四次讀錯了“圈”的發(fā)音,而該字此正確讀音應為“juSn”。

“圈”字的讀音共有三種,quQn, juQn和juSn。

當“圈”字讀quQn時,可以作名詞,指圓形中間有空的環(huán)形事物,如鐵圈、面包圈;可以指特定的范圍,如繪畫圈子、娛樂圈;可以指在某物或某地四周加以限制的動作,如圈地,用籬笆把這里圈起來;可以指畫圈做記號的行為,把錯字用紅筆圈出來。

當“圈”字讀juQn時,可以指用柵欄將家畜圍起來的行為,如把咱家的牛圈起來;可以指把人關起來,如不要總把孩子圈起來。

當“圈”字讀juSn時,可以指飼養(yǎng)牲畜用的簡易建筑,如豬圈、牛圈;可以指關在圈里,如圈養(yǎng)。

“堰塞湖”中“塞”什么音

四川汶川地震災害發(fā)生以后,“堰塞湖”一詞頻頻在電視中出現。不少主持人都把這個詞讀成了“堰sQi湖”,這個讀法是錯誤的。查“堰塞湖”本義,是指由火山熔巖流或地震活動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貯水而形成的湖泊。在這里,“塞”取“堵塞”之義,所以應當讀為sF。

“塞”讀作sSi時,指邊界上險要的地方,如邊塞。

除了這種讀音,“塞”字還有兩種讀音,sQi和sF。

當“塞”字的讀音為sQi時,可以指把東西放進有空隙的地方,指動作,如把這些書塞到柜子里去吧;可以指用來堵住孔眼的工具,如瓶塞,塞子。

當“塞”字的讀音為sF時,意義與塞字讀sQi的時候相似,常用于合成詞中,如塞音,塞擦音;可以指推卸、敷衍,如塞責、堵塞。

微妙的“散”字讀法

領導在講話:“某些同志工作浮漂,工作作風散(sSn)漫,我看有必要整頓一下。”這位領導講話中把“散”字讀錯了,相信讀錯此字的人不在少數。

“散”字讀sAn時,可以理解為瀟灑,灑脫,沒有約束,分散等,如,松散,散漫。讀此音時,“散”字的本義是指零碎的,不完整的,不集中的,如散亂,散落。另外,在醫(yī)藥學上,散字還指藥末,藥粉,如麻沸散,多用于中藥名。

“散”字還有一種讀音sSn,讀此音時,義為從集中狀態(tài)轉為分離、如散開、散發(fā)、煙消云散;還可以指散布、宣揚,如散發(fā)出香味,散發(fā)傳單;也可以指排遣、消除,如散心、散悶。

“霓裳羽衣”古詞今讀易出錯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現在,它仍是音樂舞蹈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在許多電視歷史劇中,不少演員把其中的“裳”字讀作shang,這個讀法是錯誤的。

“裳”字是個多音字,讀shang時,其意義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衣服的統(tǒng)稱,如衣裳。“裳”字還有一個讀音,為chWng,在古代是指腰部以下部位的裙衣,如裙裳,上衣下裳。依據這一解釋,“霓裳羽衣”中的“裳”當讀為chWng。

變化多端難取“舍”

記得一位專家在電視上講考古的時候,反復提到“舍利子”,并且,他把它讀作“shD利子”。很遺憾,這位專家把“舍”字讀錯了,“舍利”中的“舍”當讀shF。

舍是個多音字,有shD和shF兩個讀音。

讀shD時,“舍”字指丟掉、放棄,如舍棄、舍近求遠,舍己為公等;還可以指施舍,布施,如舍藥。

讀shF時,“舍”字指房屋,如屋舍、寒舍;也可以指用來養(yǎng)家畜的圈,如雞舍、豬舍、羊舍;還可以用作謙辭,用于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較低或同輩中年齡較小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侄。在古代,它還可做量詞用,如三十里是一舍,如退避三舍。專有名詞“舍利”中的“舍”也讀這個音。

不識“識”字音,只緣未辨析

有人在網上留言說:“現在有的主持人水平是真差勁,好多簡單的字都讀不準,比如‘標識(zhK)’這個詞,總是讀成‘標識(shI)'。”據調查,這個詞中的“識”被讀錯的概率極大,甚至被列入容易讀錯的字的前十位。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此字加以關注。

多音字“識”有shI和zhK兩個讀音。

讀shI時,“識”指認識,如識字、熟識;有見識之義,如常識、見多識廣、有識之士;還可以指辨認、辨別,如識別。

讀zhK時,“識”字多見于舊時的書面語,義為記憶,如博聞強識;還可以指標記,記號,如款識、標識。顯然,標識中的“識”應讀此音。

拿不準讀音“似”的

“她長得真漂亮,花兒似的。”“她長得好似一朵花。”這兩句話中,都有一個“似”字,表意也近似,但是,這倆“似”的讀卻不同,極容易混淆。

“似”讀音為shK時,相當于似的、如……一般,用作助詞,放在名詞、代詞或動詞之后,表示喻某種情況或與某種事物相像。前一句話中的“似”當讀此音。

而后一句中的“似”字則應讀成sK,表示像,如同之意,如好似、類似、恰似,似是而非;還表示似乎之意,做副詞,如似屬可行;還可做介詞用,用于比較,表示程度更甚,如今年衰似去年些,一個高似一個,我們的事業(yè)一年強似一年。

天天說,也說不準“說”

很多電視劇中,里面的人物多把“說服”念做“shuK服”“。說服”一詞真的該讀作“shuK服”嗎?

查《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說”字有shuT、shuK和yuF三個讀音。

當“說”字的讀音為shuK時,僅指用話語勸別人聽從或改變主意,條下也僅列“游說”一詞。而“說”讀shuT時,條下列有“說服”一詞。可見,“說服”不應念做“shuK服”。

當“說”字的讀音為shuT時,可以指解釋、闡釋,如說明;可以指言論、主張,如學說、著書立說;可以指用話語來表達想法,以及意思等,如說一段相聲吧,說出來;可以指批評和責備,如別說他,事情都過去了;可以指促成婚姻,如說媒;可以指指誰之意,如你這話是說誰呢。

當“說”字的讀音為yuF時,可以表示與“悅”相同的意思。

讀讀“留宿”和“一宿”

在某部電視劇,演員把“二十八宿”錯念成“二十八sM”,真是令人不快。

“宿”字的讀音共有三種,第一種是sM,第二種是xiL,第三種是xiM。

當“宿”字讀音為sM時,可以指夜間睡覺,過夜,如留宿,宿舍,露宿;可以指舊的,一向就有的,如宿敵,又寫作夙敵,是指多年的敵人,又如宿弊,指的時多年的弊病;

當“宿”字讀音為xiL時,可以做量詞,用以計算夜的次數,如他太拼命了,昨天加班又一宿沒睡。

當“宿”字讀音為xiM時,可以指我國古代對天上一些星的集合的稱呼,如星宿,二十八宿。

“浩浩湯湯”與“浩浩蕩蕩”

當書面上出現“浩浩湯湯” 一詞時,許多人不是把“湯湯”二字讀作dSngdSng,與“蕩”字混淆;還有的就是讀作tQngtQng,這兩種讀法都是錯誤的。此處,“湯湯”二字當讀為shQngshQng。

“湯”字的讀音共有共有兩種,其一tQng,其二是shQng。

當“湯”字讀音為tQng時,可以指煮出來的用來喝的汁水,或者泛指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如魚湯、雞湯、米湯;古時候,人們所說的湯是開水、熱水,如揚湯止沸,赴湯蹈火;可以指經過烹調后汁特別多的副食,如菠菜湯;可以指做成汁水的中藥,如湯藥,煎湯服用。

當“湯”字讀音為shQng時,多見于書面語,形容水量大,流得很急,如流水湯湯,浩浩湯湯。

“提防”“提”的讀音

“這個人太壞了,你對他要多加提(tI)防。”在某部電視劇中,一女子提醒他的男人。電視劇情節(jié)好壞姑且不論,單是這樣老讀錯字,就夠讓人郁悶的了。這句中,女演員把“提”字讀白了。

“提”字的讀音共有兩種,第一種是tI,第二種是dU。

當“提”字讀音為tI時,可以指垂手拎著被捆著的,或有提梁的東西,如王大媽提著菜籃上街了,提一桶水吧;可以指將預定的期限向前挪,如提前;可以指舉出或指出,如提建議、提意見;可以指使事物由下向上移動,如提升、提神、提高;可以指將犯人從關押的地方放出來,如提訊;可以指抽取,如提取、提煉;可以指談到、說到,如提起往事,舊事重提;可以指用來舀酒或水的工具,通常有不同的規(guī)格和專門的用途,如油提、酒提。

當“提”字讀音為dU時,可以用于提防一詞,意思時小心防備;還可以用在口語中表示拎東西的意思,如提溜。

給“挑大梁”“挑”刺

在某日新聞的播報中,主持人經多次講“挑大梁”中的“挑”字錯讀為tiQo,令人無奈。而《現代漢語詞典》明明白白把“挑大梁”一詞列在“挑”字的tiAo音目下。

“挑”字的讀音共有兩種,其一是tiQo,其二是tiAo。

當“挑”字讀tiQo時,可以指選擇、選取,如挑選;可以指吹毛求疵,如挑剔、你別挑了,這么好的貨色上哪里找;可以指用于挑東西的工具,如挑子;可以用作量詞,指成挑的東西,如兩挑竹筍;可以指將扁擔兩端掛上東西,擔起來走的動作和行為,如挑水、挑柴。

當“挑”字讀tiAo時,可以指用竹竿、棍子等物將事物的一端支起,如挑開簾子;可以指刺繡方法,具體做法是用針挑起經線或緯線,而后將穿在針上的線從下面穿過去,如挑花;可以指引逗、撥動,如挑逗、挑釁、挑戰(zhàn)。

“血”字讀音的書面與口語差異

“哎呀!當時,她整個人血(xuF)淋淋的,下死人了。” 某人看見一場車禍,回家后向家人描述說。也許是太緊張了,他讀錯了常用字“血”的讀音。

“血”有兩個讀音,一是xiD,二是xuF。

讀xiD時,“血”并沒有特別的意思,只用于口語,如吐了一口血、流點血,組詞如血淋淋、血糊糊、血塊子、血暈等。上文中的人口語描述,所以應該說成“血(xiD)淋淋”。

讀xuF時,“血”指血液,組詞如血液、血管、血型、血紅等;表示有血緣關系的,如血統(tǒng)、血緣、血海深仇,等等;比喻剛強熱烈,如血性、血氣等;還可以指婦女的月經,如血崩、血分等。

除了口語與書面語讀音容易混淆外,人們最容易犯的是把“血”莫名其妙地讀成xuD,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中肯”的“中”字怎么讀

某公司辦公會上,經理在作總結:“剛才劉博提的意見中(zhTng)肯,值得好好考慮。”經理學理工出身,對文字讀音不甚了了,把漢字中最簡單的“中”字的讀音搞錯了。

“中”是個多音字,有zhTng和zhHng兩個讀音。

讀zhTng時,“中”表示方位、中心,如中央;指中國,如中醫(yī)、中文;表示內部、范圍內,如心中、家中;位置或等級在兩端之間,如中秋,中年、中學等;表示不偏不倚,如適中;表示行、好,如中不中;指中人,如作中;用在動詞后表示持續(xù)的狀態(tài),如,比賽正在進行中。

讀zhHng時,“中”有兩個義項,一是指正對上、正好合上,如中選、中獎;二是表示遭受、受到,如中毒、中計。

“中肯”一詞,來自“切中肯綮”,意為正好切中要害。肯綮是指筋骨結合的地方,比喻事物的關鍵。因此,“中肯”中的“中”當讀zhHng。

讀錯“懺悔”應懺悔

某國營書店世界文學專柜的負責人說,常有客人興沖沖地跑來問,“請問這里有沒有盧梭的《qiQn悔錄》? ”弄得服務人員回答“有”也不好,“沒有”更不好。

“懺”容易錯讀成“千”,但它的正確讀音應該是“chSn”。

“懺”即“懺悔”,意思是認識了過去的錯誤或罪過而感覺痛心,也指向神佛表示悔過,請求寬恕。

“懺”也作名詞,指僧尼道士代人懺悔時念的經文,如“梁皇懺”“玉皇懺”。“拜懺”指舊時請僧道念經禮拜,為人懺悔罪過,消災免禍。

令人瞠目的“瞠目結舌”

常有人將“瞠目結舌”念成“tWng目結舌”,甚至寫成“堂目結舌”,真讓人瞠目結舌。“瞠”的聲旁雖然是“堂”,但其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個方面都與聲旁不相同,不可按聲旁的讀音來念。

《集韻》:“瞠,直視也。”“瞠”讀chEng”意思是瞪著眼睛看。“瞠目”即眼直直地瞪著,形容窘迫或驚駭的樣子,如瞠目結舌,瞠目以對,瞠目而視等。

成語“瞠乎其后”出自《莊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后矣!”意思是跟在別人后面干瞪眼,想趕而趕不上,形容遠遠落在后面,亦省作“瞠后”。

念“熾”不可讀半邊

在某電視臺的“新年新詩會”,一位著名主持人在朗誦中把“熾(chK)熱”讀成了“熾(zhK)熱”。在這樣高水平的盛會上,這個錯誤的讀音甚是礙眼,仿佛一支優(yōu)美的旋律中的一個極不和諧的音符。

“熾”不是多音字,只有chK一個讀音。因為“熾”中有“只”,不少人因而將其錯讀為zhK。熾是一個會意字。從火,韶戠,激烈,氣焰高漲。“熾”可以組詞“熾熱”“熾烈”“熾盛”。

一樣的氣氛,一樣的“氛圍”

在最容易讀錯的字中,不起眼的“氛”字名列前茅,特別是在“氣氛”和“氛圍”這兩個詞中,“氛”字讀錯的概率更是高得嚇人。有人有意做了一個調查,拿“氣氛”“氛圍”這兩個詞,在不同地區(qū)、不同時間讓50個人讀了,結果100%讀錯,更可怕的是,這些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讀錯了。不僅普通人,就是專吃文字飯的節(jié)目主持人也紛紛栽在這個字上。

幾乎所有讀錯的人,都是把“氛圍”或“氣氛”中的“氛”字讀成fFn,事實上“氛”只有fEn一個讀音。“氛”是個形聲字,從氣,分聲;本義是指兇氣。《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為氣,氣象、情勢,組詞氣氛、氛圍。

“畸形”不可出奇

某電視臺的一檔節(jié)目中,一位女律師在接受采訪時說了句“qI(奇)形的愛……”,這里的“奇形”顯然是“畸形”的誤讀。

“畸”應讀jU。《說文解字》:“畸,殘?zhí)镆病!盎钡谋玖x是零散的、不整齊的土地,后引申指不規(guī)則的、不正常的,如畸形、畸變、畸胎、畸戀(不合乎人倫常理的戀情)。

“畸”也當“偏”講。畸輕畸重的意思是有時候偏輕,有時候偏重,形容事物發(fā)展不均衡,或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不公正。“畸”還可作數詞,同“奇”,指數的零頭。“畸零”即“奇數”,謂整數以外的零數,也形容孤零零的、孤獨,如畸零人。

“嫉妒”不能念“忌妒”

老師教育學生:“培根說過:‘嫉(jK)妒心是榮譽的害蟲,要想消滅嫉(jK)妒心,最好的方法是表明自己的目的是在求事功而不求名聲。' ”

沒想到,喜歡給人挑錯的老師今天出了丑,學生當場指出他把“嫉”讀錯了。

“嫉”正確的讀音是jI,許多人把它錯讀為jK,這位老師也不例外。據調查,當組詞“嫉妒”時,“嫉”字讀錯的概率相當高。

“嫉”是一個形聲字,從女,疾聲。本義是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泛指忌妒,組詞嫉妒、嫉賢妒能;還可以表示憎恨,如嫉恨、嫉惡如仇。

殲滅“殲”的錯誤讀音

一位軍事愛好者向人介紹殲擊機:“殲(qiQn)擊機也叫戰(zhàn)斗機,舊稱驅逐機,指主要用來在空中殲滅敵機和其他空襲武器的飛機,裝有航空機關炮、火箭彈和導彈等,速度快、操縱靈便。”知識沒錯,但把飛機的名字讀錯了。

生活中像這位一樣犯錯的不在少數,因此要對“殲”的讀音加以注意。

“殲”應讀jiQn,不可按其聲旁“千”音,讀成qiQn。《爾雅》:“殲,盡也。”“殲”意為消滅、滅盡,如殲滅、圍殲、全殲、追殲、殲敵、聚而殲之,等等。

喟然長嘆說“喟”字

在學習工作、居家生活及影視表演中,經常會有人把“喟”字讀錯,比如把“喟嘆”讀作“wFi tSn”、“感喟”讀作“gAn wFi”,而其正確讀法分別為“kuK tSn”“、gAn kuK”。

喟,讀kuK,形聲字,“口”部為義符,“胃”部為聲符,是書面用語,義為嘆氣,“喟,大息也”(《說文解字》)。含“喟”字的常見詞語如喟然長嘆、感喟、喟嘆等。

“喟”字常因只讀半邊而被讀錯,主要原因在于不識其義、不明其組字結構。所以,理解“喟”的嘆氣之義,是準確讀“喟(kuK)”的關鍵所在。

“羽扇綸巾”里,讀法有學問

“綸”是一個多音字,有guQn和lPn兩種讀音。學過那篇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學生都知道,“羽扇綸巾”中的“綸”應讀guQn。綸巾,古時頭巾名,幅巾的一種,以絲帶編成,一般為青色。相傳為三國時諸葛亮所創(chuàng),因此又稱“諸葛巾”。后被視作儒將的裝束,“羽扇綸巾”則謂大將指揮若定、瀟灑從容。

“綸”又讀lPn,本指青絲綬帶,古代官吏系印所用,泛指青絲帶子,也指釣魚用的絲線。“垂綸”即指釣魚的工具,也借指垂釣。傳說姜太公未出仕時曾隱居渭水之濱垂釣,后又常以“垂綸”指隱居或退隱,亦借指隱士。

“綸”現在還指某些合成纖維,如腈綸、滌綸、錦綸、丙綸等。

“經綸”本指整理絲線,引申為治理;“經綸”也可作名詞用,比喻規(guī)劃、管理政治的才能,如大展經綸,滿腹經綸。這里注意不要將“經綸”誤寫成“經論”。

“聯(lián)袂”不能讀“連決”

電影宣傳海報上常有“××、×××聯(lián)袂出演”的字樣,其中的“聯(lián)袂”一詞時常被人錯讀成“聯(lián)juR(決)”。“決”、“訣”與“袂”聲旁相同,相較“袂”字更為常見,這可能就是“袂”字容易讀錯的原因了。

“袂”應讀作mFi,本義是衣袖,如聯(lián)袂、投袂等。聯(lián)袂:即衣袖相聯(lián),喻攜手同行,也指聯(lián)手做事。該詞最早見柳宗元《與崔策登西山》詩:“聯(lián)袂度危橋,縈回山林杪。”

投袂而起:袖子一甩站起來,指發(fā)怒或有所作為;蒙袂輯屨:用袖子蒙著臉,腳上拖拉著鞋,形容困乏或窮頓。

不該讀錯的簡單“捫”

要說,人們讀字讀半邊,應該把“捫”讀作mRn(門),但奇怪的是,在該讀半邊的時候人們又不讀了,莫名其妙地把“捫”讀作mFn。特別是在“捫心自問”一詞中,多半人會把其中的“捫”字讀作mFn,出錯率之高,令人咂舌。在網上統(tǒng)計的最容易讀錯的漢字中,“捫”字赫然排在前列。

“捫”并不是多音字,只有mRn一個讀音。其本義為執(zhí)持,《說文解字》中說:“捫,扶持也。”引申為按、摸,多用于書面語中,組詞“捫心”,最常見的是“捫心自問”一詞。捫診,又稱按診,是用手指輕輕按壓體表,以測知體表下部堅實程度的診斷方法。

言不出口,“訥”莫讀“吶”

將“木訥”念成“木nS(吶)”的情況絕不在少數。“訥”“吶”同聲旁,但讀音并不完全相同,“訥”的正確讀音是nF,不能讀成nS。

《說文解字》:“訥,言難也。從言從內。”“訥”是一個會意字,表示有話在肚里,卻難以說出來,形容說話遲鈍。如木訥、訥訥、迂訥、口訥等。

“訥”“吶”二字有一定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需要重點區(qū)分。“吶”古同“訥”,后作分化字,讀nS,意為大聲喊叫,如吶喊助威、搖旗吶喊。“吶”另讀na、ne,分別是語氣助詞“哪”“呢”的異體字。“訥”“吶”今讀音有別,并各自承擔不同義項,因此不可混用。

“拈花惹草”不是“沾花惹草”

不少人將“拈花惹草”說成“zhQn花惹草”。“拈”字應讀niQn,意為用兩三個手指頭夾取東西。

“拈花惹草”也作“惹草拈花”,多比喻男子在外挑逗勾引婦女,亂搞男女關系,或宿妓嫖娼。“拈”字組詞常見的還有信手拈來、拈輕怕重等。信手拈來:意即隨手取來,常形容寫作詩文時運用材料、駕馭語言的隨意或從容;拈輕怕重:接受工作時挑揀輕便的,害怕繁重的。

“拈”不但容易誤讀成zhQn,有時候還會錯寫成“沾”,如將“拈花惹草”寫成“沾花惹草”。“沾”與“拈”的音形義均不相同。“沾”讀zhQn,本指浸濕,引申指因接觸而附著上,如沾染;或稍微碰上挨上,也比喻憑借某種關系而得到好處,如沾光等。

不識“嚙”字莫啟“齒”

“嚙”易誤讀成chJ,錯在按其右旁“齒”音讀之故。它的正確讀音應為niF,這是一個會意字,從口從齒,表示用牙啃或咬。有這個字組成的常用詞有嚙合、嚙噬、嚙齒動物等。

嚙合,指上下牙齒咬緊,或像上下牙齒那樣咬緊,如兩個齒輪嚙合得很嚴密。

嚙噬,是一個同義復合詞,“嚙”即“噬”,都是咬的意思,二字合在一起比喻為心靈上或精神上受到折磨,如“喪子的巨大悲痛,嚙噬著母親的心。”

嚙齒動物,指的是老鼠之類咬東西的動物。

“嚙”容易被誤當作形聲字,所以出現“chJ”的誤讀音。事實上“嚙”是會意字,“齒”既不是音符,字義也與“嚙”沒有關系。

秀才讀半邊,“胼胝”成“并抵”

“胼胝”也是一個容易被人“肢解”的詞,它的正確讀音是piWn zhU,但是,卻常被誤念成bKng d(J并抵)。

“胼”音piWn, “胼胝”(piWn zhU)指手掌和腳掌上因摩擦而生成的硬皮,俗稱“趼(jiAn)子”、“老繭”。

“胼胝體”指的是大腦兩半球的底部聯(lián)合大腦兩半球的神經纖維組織。

“胼手胝足”指手掌和腳底都磨起了老繭,形容極其辛勞。如秦牧《長河浪花集·社稷壇抒情》:“沒有大地上胼手胝足的勞動者,根本就不會有這宮殿,不會有一切人類的文明。”

“肼”字“長得”很像“胼”,需要特別注意。“肼”讀jJng,有機化合物的一類,用來制藥,亦作火箭燃料。

“謚”號有學問,讀“益”惹人笑

“謚”的聲旁是“益”,而與“謚”字聲旁相同的字如“溢”“縊”“鎰”“嗌”等又都讀“yK”,因此時常會出現將“謚”誤念成“yK”的情況,如把“謚號”說成“益號”。

“謚”僅韻母與聲旁相同,它的正確讀音是shK。“謚”即謚號,指封建時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帝王的謚號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謚號由朝廷賜予。而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謚號,多由其親友、門生議定,叫做私謚,與朝廷頒賜的不同。

謚號主要分三類。褒義的如:文、武、明、睿、昭、惠、景、莊;貶義的如:靈、厲、幽、煬;表同情、哀憐的(平謚)則如:懷、哀、閔、殤等。謚號以一字居多,也有兩三個字或以上的,如忠武侯的“忠武”、睿圣武公的“睿圣武”。

“謚”在書面語中,也可當稱作、叫做,如謚之為保守主義。

遷徙的“徙”字怎么讀

“徙”既不是多音字,也不是生僻字,但令人不解的是,它是最容易讀錯的字之一。此字十一畫,部首為“彳”,右上角為“止”字,形聲字,從辵(chuH),止聲,本義指遷移“,徙,迻(移)也”(《說文解字》),如遷徙、徙居(即搬家),后來也可指調動官職。

“徙”字讀作xJ,第三聲,但絕大多數人讀為xU,一聲。

“弦”字讀音并不“玄”

“弓弦”常被讀成“弓玄”。“弦”的聲旁是“玄”(xuWn),但不可完全照著聲旁的讀音來讀。這個字的準確讀音是“xiWn”。

“弦”是一個會意字,左為“弓”,右為“絲”,本指弓弦,即弓背兩端之間系著的繩狀物,用牛筋制成,有彈性。“弦”又引申指樂器上發(fā)聲的線,一般用絲線、銅絲或鋼絲制成,如琴弦、單弦、三弦、管弦、定弦、六弦琴、弦樂器等等。以“弦”組成的成語較多,如扣人心弦,弦外之意,箭在弦上,改弦易轍等。古時又以琴瑟比喻夫妻,故以“斷弦”謂喪妻,以“續(xù)弦”謂再娶。

“弦”在古時也指半圓形的月亮。農歷每月初七、初八的月相稱為“上弦”,弧在右側;農歷二十二或二十三的月亮則稱“下弦”,弧在左側。

“弦”在中國古代還是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邊的叫法,如《周髀算經》:“勾三、股四、弦五。”算術中,“弦”又指連接圓周上任意兩點的線段,“弦切角”指圓的切線和過切點的弦所成的角。中醫(yī)學中,“弦”為脈象的一種,“弦脈”謂脈氣緊張?zhí)撊酢?/p>

“謔”義雖“玩笑”,讀音別亂念

《詩經·衛(wèi)風·淇奧》云:“善戲謔兮,不為虐矣。”意思是善于幽默地開玩笑,但不會刻薄到令人感到難堪。后因以“謔而不虐”形容開玩笑而不使人難堪。“謔”“虐”雖字形相近,但含義不同,讀法也有區(qū)別,不可將“謔”念成“虐”。

“謔”的正確讀音是xuF。《說文解字》:“謔,戲也。”“謔”當開玩笑講,如戲謔,歡謔,笑謔,諧謔,謔語等。

比較常用的“諧謔”一詞,意思是詼諧逗趣,如“至于‘茅臺瓶子’,調皮的姑娘們用它們來諧謔地比喻女伴粗壯的腰圍,更加是歷史久遠的事了。”(秦牧《藝海拾貝》)

“謔”字易與“噱”混淆。“噱”是多音字,一讀juR,書面語中指大笑,如“可發(fā)一噱”;二讀xuR, “噱頭”,方言中指花招、鬼點子,也指引人發(fā)笑的言語、舉動,又形容滑稽。“噱頭”不作“謔頭”, “戲謔”也不可寫作“戲噱”。

“穴”字該讀第幾聲

有個細心的觀眾,在網上發(fā)帖說,在某電視臺的一檔欄目中,主持人從頭到尾都把洞穴的“穴”讀成xuF,其實,“穴”不是多音字,它只有xuR一個讀音。人們之所以讀錯,大概與發(fā)音習慣有關,或者是沒有真正掌握“穴”的正確讀音。

“穴”,象形字。上面是“宀”,表示上面的覆蓋物,下面的部首表示洞孔,其本義是表示土窟窿或地洞。石穴、孔穴、穴居等詞語中的“穴”就是用的本義。后來,“穴”又用來表示動物的窩,如巢穴、龍?zhí)痘⒀ǖ取!把ā边€指人身體上的穴位(中醫(yī)),如穴位、穴道等。“穴”還表示墓穴,如磚穴、土穴、墓穴等。

順嘴讀錯“揠苗助長”

某屆全國電視相聲大賽的決賽現場,一位相聲演員將“揠苗助長”說成了“ySn(宴)苗助長”。這個演員說學逗唱的功夫再好,觀眾和評委的印象分都不會太高了。

“揠”讀yS,含義單一,即指拔。學生識得“揠”字,幾乎都是從“揠苗助長”這個故事開始。“揠苗助長”比喻不顧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壞,也說“拔苗助長”。

“揠”和“偃”字形極為相近,不小心便會用錯。“偃”音“yAn”,意為仰面倒下、放倒。“偃旗息鼓”的意思是放倒軍旗,停擊戰(zhàn)鼓,原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現多指停止戰(zhàn)斗,也比喻停止做某事。“偃”又當“停止”講,“偃武修文”謂停止武備,提倡文教。

“偃”也是一個動詞,表示動作,所以非常容易與提手旁的“揠”相混。如從形旁來分析,就可區(qū)分二字。“偃”本指人仰面倒下,故形旁為“亻”; “揠”即“拔”,表示人手上的動作,故形旁為“扌”。

不能把“筵席”讀成“宴席”

也許是“宴席”和“筵席”詞義十分接近的緣故,許多人不自覺地把“筵席”中的“筵”讀成“宴席”的“宴(ySn)”,這是錯誤的。

筵,形聲字,從竹,延聲。讀音為yWn,本義是竹席。古人室內沒有桌椅,在地上鋪上竹席供人坐。其中,緊靠地面的一層就稱為筵,筵上面的一層稱為席。“筵”與“席”本是同一種事物,只不過層次不同而已。后來此字又演化為宴飲時陳設的座位,如張筵列鼎,再進一步演化出酒席之義,如喜筵,筵席等。

但是,不管它的詞義如何變化,“筵”讀音只有一個yWn,切莫搞錯。

開門“揖盜”非“緝盜”

“開門揖盜”容易被誤念成“開門jI盜”,這一方面是混淆了“揖”與“輯”“楫”等形近字的讀音,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沒有掌握“揖”字的正確釋義,誤解了成語含義,從而導致誤讀。

“揖”應讀yU,指拱手行禮,這是古代的一種禮節(jié),組詞則如作揖、拜揖、揖讓、揖別、揖客等。

“開門揖盜”中的“揖”容易被誤認為“緝拿”義,所以常出現誤念誤寫。事實上,“揖”字含義單一,僅表示拱手行禮,這個成語中同樣也用的這個釋義。“開門揖盜”的意思為打開了大門揖請強盜進來,比喻引進壞人,自取其禍。

以“咠”(qK)為聲旁的常用字有“楫“”輯”“緝”等,它們的讀音和用法需認真辨析。“楫”“輯”均讀jI。“楫”從木,指劃水的槳,“舟楫”即船和槳。“輯”從車,指編輯、輯錄,也作量詞,用于整套書籍、資料等按內容或發(fā)表先后次序分成的各個部分,如“第一輯”“叢書共七輯”。“緝”音jU,意為緝拿、捉拿,這個字易誤讀成二聲,需注意。

念半邊必然錯讀“莠”

有人見到“莠”字便削去半邊,直接讀“秀”,把“良莠不齊”讀成“良秀不齊”。其實稍微動一下腦筋就知道自己念錯了,“良”和“秀”都可表示優(yōu)異,又何來“不齊”?

“莠”應讀yGu。《說文解字》:“莠,禾粟下生莠,從,秀聲。讀若酉。”莠草又叫狗尾巴草,是田間常見的一種雜草,一般用來比喻品質不好的人,惡人。良莠不齊:好苗和雜草混雜,比喻好人和壞人混在一起,難以區(qū)分。

《詩經·小雅·大田》:“既方既皂,既堅既好,不稂不莠。”稂(音lWng),即狼尾草,一種危害禾苗的惡草。這句話大意是:“粟皮包著谷粒,粟皮堅實谷粒好,谷田中不長雜草。”后“不稂不莠”演變?yōu)橘H義詞,比喻人不成才,沒有出息。

瑕不掩“瑜”“瑜”難讀

“瑜”并不特殊,也不是多音字,但是,讀錯它的音的人不在少數。此字讀作yP,第二聲,許多人把它誤讀為第四聲。

“瑜”是個形聲字,從玉,俞聲,本義是美玉,組詞如瑾瑜,瑜玉,碧瑜等;引申為玉的光彩,常用來比喻優(yōu)點或形容美好,組詞如瑜瑕,瑕不掩瑜;還可以組成瑜伽一詞。

不論取何義,“瑜”都只有一個讀音,切莫再搞錯。

“造詣”不能讀“造紙”

將“詣”讀“旨”,可謂“見字讀半邊”的典型。生活中常聽到有人說某某大師“很有造旨”、某某前輩“造旨很深”,聽眾聽了大笑不止:你“造zhJ(紙)”,我還造船呢。

“詣”字的準確讀音應為yK,字本義是到某個地方去看人(多用于尊長),如“詣見”、“詣烈士墓參謁”。

“詣”后多指學業(yè)、專門技術等達到的程度、境地。“造詣”一詞一般用于褒義語境,如,馬克思在經濟學研究方面造詣頗深。

苦心孤詣:苦心,刻苦用心;孤詣,獨到的境地;指苦心鉆研,到了別人所達不到的地步。也指為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而煞費苦心。

“旨”與“詣”音、形、義皆不同。“旨”讀zhJ,封建時代特指帝王的命令,如旨令,奉旨,圣旨,后泛指意義、用意、目的,如主旨、要旨、宗旨、旨意、言近旨遠等。

“盲”目瞎讀,念錯病入膏“肓”

“肓”與“盲”形似,因此常有人以盲(mWng)音來念“肓”,如將“病入膏肓”念成“病入膏mWng”,這是誤讀。“肓”字的正確讀音應是huQng。

“肓”是形聲字,從月(肉),亡聲,中醫(yī)指心臟與橫隔膜之間的部位。“病入膏肓”語出《左傳·成公十年》:“公疾病,求醫(yī)于秦。……醫(y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后因以“病入膏肓”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yī)治,或比喻事情嚴重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盲,音mWng,從目,亡聲,意思是眼睛失明,看不見東西,也比喻對某種事物不能辨認或分辨不清,或形容盲目。常見詞有:盲人、夜盲癥、文盲、色盲、法盲、盲從、盲動。

誤讀嚴重的“草菅人命”

“草菅人命”的“菅”字,容易被誤讀成“guQn”(官)或“guAn”(管),一種是讀半邊,另一種則是按形近字的音來讀,都是不對的。

“菅”字應讀“jiQn”(尖),也有不少人把它誤讀成三聲。《說文解字》:“菅,茅也。”“菅”是形聲字,從草,官聲,本指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坡草地,質地堅韌,可做炊帚、刷子等。桿、葉可作造紙原料。

成語“草菅人命”出自《漢書·賈誼傳》:“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歲胡亥之性惡哉?”視人命如草芥而任意摧殘,形容殘忍之極。如特務的違法橫行,草菅人命,用綁票的方法,用秘刑的拷打,都是在偷偷摸摸、鬼鬼祟祟中進行的。

有人將“草菅人命”寫作“草管人命”,是不識“菅”字音義之故,想想便知,草如何能“管”得了人命?更有甚者將該成語寫成“草奸人命”,實在是荒謬,令人啼笑皆非。

“潛”:莫名其妙的高頻誤讀字

這個字既不是多音字,也沒有干擾它讀音的形近字,更不是生僻字,但奇怪的是人們讀錯的特別多。許多人,包括不少知名的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都把它qiAn。

其實,“潛”只有一個讀音,那就是qiWn。

“潛”是一個形聲字,本義是沒入水中,潛水、潛艇、潛龍等都是用的它的本義;引申為隱藏,組詞如潛伏、潛藏等。還表示專心,比如潛心鉆研、潛修等;還可以表示秘密的,如潛行、潛蹤等;也可以表示潛力,如潛力、挖潛等。

不論哪個義項,“潛”的讀音都沒有變化。

總被錯叫,“范祎”無奈改名

某君名叫范祎, “祎”字讀yU,乃美好之義。這本是一個很好的名字,但是同事們都叫他“范wDi”,寫他的名字時,或寫成“范祎(huU)”,或寫成“范煒(wDi)”,把他搞得很無奈,最后索性將名字中的“祎(yU)”改為“煒(wDi)”。

“祎”字不常見,因此易受與之字形相似的常用字的影響而讀錯音,如讀wRi(違)、wDi(偉)等。

“祎”的讀音比較特殊,它應讀yU。字義也較單一,僅作美好講,多用于人名,如三國時蜀漢名相費祎。組詞如祎隋,祎祎。“祎隋”謂從容自得貌;“祎祎”同“委委”,美好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城县| 湟中县| 鸡西市| 玛沁县| 图片| 福泉市| 九寨沟县| 通河县| 三门县| 开鲁县| 阿勒泰市| 韶关市| 武穴市| 赣州市| 彭泽县| 大关县| 洞口县| 赤城县| 天水市| 武功县| 漳州市| 新和县| 横峰县| 吐鲁番市| 称多县| 海宁市| 敖汉旗| 东阳市| 德兴市| 新化县| 永修县| 西华县| 白玉县| 汾阳市| 平阴县| 黄冈市| 洪湖市| 千阳县| 新源县| 西和县|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