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
五谷豐登的“年”字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過年。在甲骨文里的“年”字,上部是個“禾”字,下部是個面朝左、臂向下伸的“人”字,意思是人背著豐收的莊稼往家里搬。而金文里的“年”字,上部是個穗子下垂的“禾”,下部是個忙著搬運莊稼的“人”。“年”的本義是收成、年景、豐收的意思。在古代,中國人把五谷豐收叫“有年”,大豐收叫“大有年”。后來,莊稼收割完了,要過一個慶豐收的節,這個節就被稱為“年”。
過年的來歷也有很多的傳說故事。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而后人們慢慢發現,這個怪獸怕響、怕光、怕紅。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
“茶”字的演變
相傳,古時候人們以打獵為生,什么食物都吞咽,經常會鬧病。神農為了給人治病,遍嘗百草。有一天,神農在采藥中嘗到了一種有毒的草,頓時感到頭暈目眩,他趕緊找一棵大樹靠著坐下休息。這時,一陣風吹來,樹上落下幾片葉子,于是神農揀了兩片放在嘴里咀嚼,沒想到一股清香隨之而來,頓時倍感清爽,精神振奮。于是,神農便采集了一些帶回去細細研究,后來將它定名為“茶”。這就是茶的最早發現。
在中國古代,表示茶的字有多個,“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楊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中,稱之為“荼草”或“選”;東漢的《桐君錄》中稱之為“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之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為“皋蘆”;此外,還有“詫”“奼”“茗”“梌”等稱謂,均認為是茶之異名。由于茶事的發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來越多,有了區別的必要,于是,從一字多意的“荼”字中,衍生出茶字,陸羽在寫《茶經》時將“荼”字減少一劃,改寫為“茶”。從此,在古今茶學書中,茶字的形、音、義也就固定下來了。
“醋”的產生
醋的產生有很多傳說。相傳,酒的發明者杜康的兒子黑塔跟杜康學會了釀酒技術。后來,黑塔釀酒后覺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來,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時,一開缸,一股香氣撲鼻而來。于是,黑塔嘗了一口,酸甜兼備,味道很美,便儲藏著作為“調味漿”。并且黑塔就把二十一日加“酉”字來命名這種酸水叫“醋”。
“員”的由來
現代漢語的“員”是指某個單位的個體,比如做教師的叫“教員”,學生叫“學員”,還用作量詞,比如“一員大將”。甲骨文的“員”字上邊是個橢圓形,下邊是一個鼎。與這個字形相對應的是指“圓”, “方圓”在古書里記載的就是“方員”。
從“員”的字形上看,古人對圓形的認識是依附于具體器物的,而“員”字下邊的鼎并不僅僅指“鼎”這種器物,也指各代器物的代表。古時候的陶器口基本上是圓形的,那么人們可以想象得到器皿器口的形狀,所以“員”就代表了物品的數量。在以后詞語的不斷演變中,“員”也就產生了現在的諸多解釋。
“自”最初的意思是“鼻子”
“鼻”的本字為“自”。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自”字都像人鼻子的摸樣,古代“自”和“鼻”的讀音也是一樣的。許慎《說文解字》云:“自,讀若鼻。”“自”在古文中一般作為第一人稱“我”或“自己”,既然“自”字做了人稱代詞,那么要寫“鼻子”的“鼻”時,又該用哪個字呢?于是在秦漢時期人們又另造了一個形聲字來代替它,在“自”字下加了一個聲符“畀”,就出現了一個新字“鼻”,從此,“自”和“鼻”就有了不同的用途。
“自”的本義是“鼻子”,人們常常說到自己的時候指著鼻子。還可以引申為介詞“從”“自”,再引申為動詞“始”,就是說“自”也可以當“始”講。《說文》里有“今以始生子為鼻子”的說法。就是把生的第一個兒子稱“鼻子”,這里的“鼻”字的意思即“第一”、“最初”或“開始”的意思。
武則天造“裙”?
有這樣一種說法:女皇武則天晚年因雙腿日漸肥胖,穿上綾羅綢緞的褲子,走路時蹭得褲子“哧哧”直響。于是,她想了個辦法,用一塊緞子把下身一裹,這樣前后都看不到腿了,而且走起路來飄逸好看。這種衣服很快在宮廷里流傳開來,大家請武則天起個名字,她左思右想,后來覺得平時穿的衣服都有個“衣”字旁,自己是一國之君,干脆給“君”字加個“衣”字旁,就叫“裙”好了。按照這種說法“裙”字是武則天發明的。
難道唐朝以前沒有“裙”嗎?我們來看看工具書中的解釋。《漢語大詞典》:“裙:亦作‘帬'。古謂下裳,男女同用。今專指女人裙子。”《說文解字·巾部》:“帬,下裳也,從巾,君聲,渠云切。或從衣。”可見“裙”是形聲字,形符為“衤”,聲符為“君”。而按照前文的說法,“裙”字之所以有“君”是因為它是君王武則天發明的,那么“裙”應該是會意字。武則天造“裙”的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后漢書·明德馬皇后紀》:“常衣大練,裙不加緣。”西漢識字教材《急救篇》里收錄了“裙”字,可見裙子在漢代已經是一種常見的服裝了。
“我”原來是一種武器
現在的“我”是第一人稱代詞,而甲骨文中的“我”卻是一種像鋸齒似的鋒利兵器,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上部朝左的部分是三鋒戈,中間是一條長柄。金文與甲骨文類似,右邊也能看出“戈”形。小篆則不像兵器的樣子,楷書則演變為現在的“我”字。
“我”字最初是一種武器,后來人們借用這個字指自己。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不再用“我”字的本義,僅用它的假借義。比如李白《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有時,“我”也指“我方”、“我國”,比如《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意思是,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說文解字》中:“我,施身自謂也。”也就是說,“我”是說話人對自己的稱呼。顯然,許慎把“我”字的假借義當成本義了。
“止”最初的意思是腳
“止”字是象形字,甲骨文的“止”很像一只腳,腳趾朝左,腳跟朝右。金文和小篆則像一棵仙人掌的樣子,楷書的寫法由小篆直接變來,已經看不出腳的形狀了。
事實上,“止”的本義就是腳,如《左傳·刑法志》:“斬左止。”意思就是把人的左腳砍掉。后來,人們在“止”的左邊加了“足”字旁,產生新的形聲字“趾”,表示腳。
那么“止”是如何衍生出“停止”的意思的呢?“停止”與腳有關,腳不前行為“止”,比如《韓非子·難勢》:“令則行,禁則止。”再如《詩經·秦風·黃鳥》:“交交黃鳥,止于桑。”“止于桑”就是指腳停在桑樹上。
“止”是個部首字,漢字中由“止”組成的字大都與腳有關。比如“此”、“步”、“徙”、“陟”、“址”等。
“足”不同于“腳”
在我們的印象中,“足”和“腳”是一個部位,但實際上他們有區別。甲古文中的“足”像是一條腿和一只腳的樣子,后來金文里把膝蓋部分畫成了一個圓圈,下面畫個腳印。到后來慢慢變化成為現在的“足”。實際上,“腳”是指小腿那部分,也就是膝蓋到腳的那部分。“足”是指下肢,但是下肢支撐整個身體,如果這里有勁那就是“勁足”,但是如果沒什么力氣那就是“不足”。由此也引申出一系列新的詞語,如滿足、充足,等等。
怎樣才算“好”?
“好”字的本義不是與“壞”相對,而是與“丑”相對,表示“美”。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代語中“美好”“面目姣好”等詞還保存了美的本義。在甲古文中,“好”的左邊是一個成年女子,右邊是一個嬰兒,這是表示女子有了孩子,這代表古人的美就是能生孩子。在古代人們對生育行為懷有熱烈的崇拜和贊美,這是由于古時候在惡劣的生活條件下求發展,生育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成為古人們的追求。因此人們就把生育和美相聯系,把生育作為美的標準。
疾——腰部中箭
“疾”的甲骨文字像是一個人被箭所傷,這也正體現了弓箭在古代人們心目中的超自然神力。在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之前是以漁獵的方式維持生存的,后來發明了弓箭就提高了狩獵的效率。它不僅能作為工具也可以作為戰爭的利器,所以人們把弓箭的使用作為人類進入更高級階段的標志。在先民的思維中,凡是具有強大力量的或者是對人類有著重大影響的事物就被看作是具有特異功能,并被賦予了神的力量。所以古時候人們認為弓箭可以帶來福氣,也可以祛除疾病。這樣,“疾”字的字形正是體現了弓箭能祛除疾病的這一特性。
無“豕”不成家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微服私訪,在一個村里看到一個婦人在喂豬,就笑了笑,他身邊的一個小太監以為皇上看上了這位姑娘。回宮后,馬皇后就詢問皇上的情況,這個小太監就把他看到的如實稟報。于是馬皇后就讓這個小太監去把那個婦人招來獻給皇上,招來后皇上看了看總感覺這個女子在哪見過,就問:“這個女子我好像在哪見過?”馬皇后就說:“這就是那天在村里喂豬的那個女子,我以為您喜歡她,就把她找來侍奉你!”皇上笑著說:“你們誤會了,我是看見她喂豬想起了古人們造字的意思。家是由‘宀’和‘豕’組成的,所以無豕不成家,我是因此而笑的,不是有意于婦人。”于是馬皇后賜給這個婦人很多東西讓她回去了。
家是由“宀”和“豕”組成的,“豕”是指豬,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多在屋子里養豬,所以房子里有豬就成了家的標志。金文的“家”字非常形象,屋內有一只頭朝下的豬。
“羊”加“大”為美
甲骨文里的“美”是一個頭戴羊形裝飾的“大人”。在原始社會,羊是人們的主要食源,所以很多部落把羊奉為祖先,把羊作為圖騰崇拜。他們也經常把圖騰崇拜看作是最莊嚴、最美的事物。在崇拜羊圖騰祖先的民族中,牧羊人所扮的圖騰羊,跳的圖騰羊舞,被認為是最美好的事物。
“美”這個字,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羊大之所以為“美”,是因為又肥又大的羊,味道肯定鮮美。
“行”字是指十字路口
從“行”的甲骨文和金文可以看出,“行”就像城市規劃圖一樣。甲骨文的“行”中間是一條大路,左右兩側又分兩條小路。金文的“行”字是東西南北都能通行的十字路口。小篆中的“行”已經變得看不出十字路口的樣子了。楷體的“行”則完全看不出道路的樣子。
行的本義就是“路”。比如《詩經·豳風·七月》里有一句“遵彼微行”,意思就是“沿著那條小路走”。后來“行”字發展出“行走”的意思,當動詞用。比如李商隱的《瑤池》詩中有一句“八駿日行三萬里”。后來,“行走”義引申出“離開”的意思。比如“子明殺之,以其妻行”。(《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意思是子明把他殺了,又帶著自己的妻子離開了。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行李”與古文中的“行李”不同。現在“行李”的意思是出行者隨身攜帶的衣箱、鋪蓋等。古代的“行李”指的是使者。另外,古代的“行”相當于現在的“走”,古代的“走”相當于現在的“跑”。
“得”——抓住漂亮的瑪瑙貝
甲骨文“得”字,是一個會意字。左上方是一個張開的瑪瑙貝,右下方是一只手。瑪瑙貝在最初的幾個朝代里當作錢幣使用。它們有幾厘米長,有像瓷器一樣閃光而堅硬的外殼,還有一個布滿皺紋的小“嘴”。手里拿著珍貴的瑪瑙貝,意思就是得到。金文“得”在手抓瑪瑙貝的左側又加了個“彳”,表示得到之后又拿走了。小篆“得”字左邊的“彳”和下邊的手(寸)還存在,但是“貝”字卻蛻變成了“見”。楷書“得”字右上方又變成了“日”。
“得”字的本義是獲得,如《后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得”的引申義為“能夠”、“可以”,比如“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另外,“得”還有“一定”、“必須”的意思——我們當中絕大多數人都經歷過的那種有些尷尬的境地,由于某種原因我們一定要“得”到錢。
“奔”——在草地上奔跑
“奔”字如今已看不出原來的含義,但是在金文上顯示著全速:一個人擺動著雙臂在草地上奔跑。上面從“大”(人),像人揮動雙手,下面從“止”(趾),而且是三個“止”,表示快跑。
現在表示:急走,跑。詞語有“奔跑”、“奔馳”、“奔突(橫沖直撞;奔馳)”、“奔流”、“奔騰”、“奔忙”、“奔波(勞苦奔走)”、“奔放(疾馳,比喻氣勢雄偉,不受拘束)”、“私奔(女子私自投奔所愛的人,或跟他一起逃走)”。
“本”與“末”皆源于“木”
“木”字能組合成很多合成字。“木”字下面加一橫就是“本”字,上面加一橫就是“末”字。
“本”,源于“木”,表示根。甲骨文的“本”上部是“木”(樹),下部是三個小圓圈,表示樹根的所在。金文變為三個小黑點,意思一樣。小篆則把三個小黑點連成一條線,同樣指根部所在。楷書則是在“木”下加一橫。可見“本”字是指事字。后世把“根”和“本”連起來,構成一個復音詞“根本”,意思是本源、基礎。
“末”,也源于“木”,意思是“樹尖”、“樹梢”。有“本末倒置”一詞,事實上,金文“末”字就像把“本”字倒過來一樣。金文“末”上部為樹頭,下部為樹根,在樹梢上加一小橫,表示樹梢,可見“末”也是一個指事字。
樹根比樹梢更重要,“本為主,次為末”,引申為重要的東西為“本”,不重要的東西為“末”。比如成語“舍本逐末”。
“斤”字最早代表斧頭
“斤”字最早代表斧頭。從甲骨文“斤”字中,人們能辨認出斧把和斧片,鋒利的斧刃很突出。這是一個像斧子形狀的象形字。所以在上古“斤”就是斧頭的意思。金文“斤”字是刃朝右的兩把大斧子。小篆“斤”字形體雖然美觀,但是已經不像斧頭了。楷書更看不出斧頭的樣子了。
斤的本義是斧頭,如《左傳·哀公二十五年》:“皆執利兵,無者執斤。”意思是士兵都拿鋒利的兵器,沒有的就拿大斧頭。有“斤”旁組成的字,往往與斧子或斧子的動作有關,比如析、折、斯、斷、所等等。
既然“斤”的本義是斧頭,那么它是如何演變成現在的重量單位的呢?其實,在古代已經有了表示重量的詞,但是沒有這個字,于是人們借用發音相同的“斤”字,并且永借不還了。可是表示“斧”的字怎么辦呢?我們的先祖在“斤”上加了一個“父”字,創造了形聲字“斧”。這樣“斤”和“斧”就各司其職了。
可怕的“囚”籠
一個人被“囗”圍起來就成為了“囚”字。從甲骨文“囚”的形體看,周圍像個土坑或井形,中間是一個面朝右的人,那個人身體周圍有幾個點,表示他難受得直出汗。顯然,這是把罪人或俘虜關起來的意思。看到此字,我們不僅想到了“囚犯”、“囚籠”。所以,“囚”字是一個會意字。小篆的囚字是一個面朝左而彎腰的人,身上的汗點去掉了。楷書由小篆變形而來,在“囗”中有一個“人”字。
“囚”字從“囚犯”的本義引申為“拘禁”的意思,如《尚書·蔡仲之命》:“囚蔡叔于郭鄰。”意思是把蔡叔囚禁在郭鄰這個地方。
囚籠是刑枷的一種變化形式,給盜墓者和嚴重的刑事犯使用。古代,這種囚籠經常擺放在官府衙門前面或城門上,讓公眾觀看。有的囚籠很矮,囚犯直不起身體;有的囚籠很高,囚犯夠不到地面,不得不踩幾塊磚。每過一天腳下的磚被拿掉一塊,囚犯只得踮著腳。當最后一塊磚被拿掉以后,囚犯只能用身體撐在四壁上。當他的力氣用盡的時候,就被自身的重量勒死。這個過程一般只有兩三天。
“黑”字之謎
“黑”字的甲骨文,乍一看像一個器具的圖像,但究竟是什么東西,人們提出了多種解釋。
按照《說文解字》的傳統解釋,它是鍋灶冒出的煙在窗子上的風斗形成的煙的圖像。“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燒火的時候自然會把煙囪熏黑。后來,人們就用“黑”來指熏黑的顏色。因此《說文解字》說:“黑,火所熏之色也。”后世的評論家則認為,它表現的是一個人,臉和身體沾滿黑點——可能是作戰時涂的顏色,也可能是戰爭中留下的傷痕。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薩滿教巫師的形象,他(或者她)在祭祀祖先的儀式上跳舞時在臉上和身上繪有各種圖案。時至今日薩滿教巫師仍然這樣做。
“王”字緣何取斧形
“王”在甲骨文里像是一把斧頭。原始人類的生活方式是以狩獵和采摘為主,由于人自身的條件有限,就需要借助工具。一開始只是使用一些簡單的石器,后來慢慢發展成為斧頭。斧頭不論是在戰爭中,還是在狩獵、伐木時都有重要作用。最后隨著部落中領袖地位的不斷提高,斧頭逐漸成為一種象征權力的武器。誰有這種武器,那就是最高統治者,也就是“王”。這個斧形的武器代表著“王”的權力和地位。后來,社會進入農耕時代,“王”不再需要擔心食宿問題了,但是斧和王還是有密切關系的。這是因為斧逐漸又演化為調動和管理軍隊的牙璋,這是一種像牙齒的武器,和石斧沒什么差異。
以上都可以說明斧子在歷史的演變中一直是權威和領袖的象征。漢字中凡是由“王”字組成的字大都與“君王”“天子”有關,如“皇”“閏”等。
言——吹奏樂器
“言”,現在的意思是“話語”,但是它本義是用嘴吹奏樂器。甲骨文的上部是簫管之類樂器的吹嘴,下部的“口”表示用嘴巴吹。金文上部的吹嘴復雜了一些,小篆的形體則更加復雜。《爾雅》:“大簫謂之言。”后來這個本義消失了,轉為“說”的意思。比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言”字可以組成很多褒義或貶義的描寫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合成字。如“讀”、“誦”、“評”、“訓”、“詢”, “批評”的“評”, “調查”的“調”, “間諜”的“諜”, “警告”的“警”,“證明”的“證”, “譴責”的“譴”, “失誤”的“誤”, “保證”的“證”, “感謝”的“謝”, “發誓”的“誓”, “爭論”的“論”, “荒誕”的“誕”。
“東”與“西”
“東”,太陽從東方升起,有了太陽,才有了萬物。古人早已認識到這一點,這樣對東方也就有了萬物之主這一崇高的概念。自周至漢,室內向東的座位是最尊貴的,客人入室就把尊貴的東向(即西方)座位讓給客人,主人就坐在西向(即東方)的座位。所以后世人稱主人為東人、東家、東翁、東道主。古代王侯的宅第,也建在城市的東邊,成為東第,把封建帝王的太子稱為東宮。
再說“西”, “西”表示太陽落山的西方,所以“西”是衰敗的象征。與被尊崇的,有朝氣的“東”相反。一個人死了,就叫西歸或上西天,人的垂暮之年又叫“西夕之年”。
所以古代神話中,東西對舉的神人和神物特別多,如有西王母就有東王公,東有泰山西有昆侖山,都是東西并舉。
“您”字的變遷
現在我們對長輩或者上級都用“您”來稱呼,以表示尊敬。縱觀語言發展史,“您”字出現較晚。據考證,唐代時只有“你”,沒有“您”。唐代之后開始有“你們”的說法,當時寫作“你弭”。“你們”二字連讀,讀快了即成為“您”。但這時的“您”只是“你們”的合音,沒有尊敬的意思。
到了宋代,“您”逐漸由表示多數向表示單數過渡;再后來才用于單數的第二人稱,表示尊敬。據《改并四聲篇海·心部》引《俗字背篇》:“您,你也。俗。”這表明“您”字一開始只在民間流行,后來才出現在詞曲、小說中。例如:元代張國寶《合漢衫》第一折:“您言冬至我疑春。”明代《永樂大典·忠傳》:“(崔杼)殺牲對神道說誓,說您眾人有不知俺兩家同心的,著他便死。”
“風”與疾病的關系
風是空氣流動的一種自然現象,怎么會與疾病有關系呢?比如 “傷風”、“風寒”、“中風”等等。
風(風),在小篆中從蟲凡聲。許慎的《說文解字·蟲部》中說:“蟲,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臥形。”也就是說,“蟲”是一種小蛇,“蛇”在《說文》中也被解釋為“蟲也”,可見“蟲”本指蛇,現在俗語還將“蛇”稱為“長蟲”。上古先民“穴居而野處”,蛇對人身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危害。
“風”(風)字從蟲,表明在古人的觀念中,風像蟲一樣也是對人有害的事物。大風之后往往伴隨著雷、雨、雪等惡劣天氣,或是風旱。這對食不果腹、巢居穴處的先民們來說,當然是嚴重的災難。
以“風”名病,是源于古人對于風給人體造成傷害的認識。中醫認為“外感六淫”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而“風邪”則是致病之先導,《素問·風論》:“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于是諸病皆以“風”為名。
“何”字溯源
“何”字在戰國時期是個國名,國消亡了,作為姓保留至今;在中藥寶庫里還有個“何首烏”,作為名詞也保留下來了。此外,“何”字作疑問詞使用,讀音為hR。“何”字的生命力最強,在當今的白話里保留得也最多。如:何人、何物、何事、何往、何況、從何而來、從何說起、何去何從、談何容易、何樂而不為……這些詞語中“何”都作虛詞出現。
“何”字在最早的時候不是國名、不是藥名、也不是虛詞,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動詞。《說文解字》上說:“何:儋也”,與“荷”相通。“儋”即“擔(擔)”也。讀音為hR。
到了漢朝,因為“何”可作反詰疑問詞,于是從“反詰”中引申出來,“何”又多了一個“譴責”“呵斥”的動詞意義。如《漢書·賈宜傳》“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聞譴何則白冠牦纓……”讀音為hE。
現在“何”不再作動詞用了,一般都讀為“hR”,即使作姓、作藥名也讀作hR。
“國”與“或”
“或”是虛詞,在文言中如“或數年不至,或一年數來”;現代文中“或”作虛詞更加普遍,如“或許、或則、或者”等,不是作副詞,就是作連詞。
其實,“或”的本義是實詞。《說文解字》、《中華大詞典》等工具書上均注明“或: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一,地也。”何謂邦?清朝語言學家段玉裁在《說文注》中指出:“邦者國也”。那么,“或”是怎么變成“國”的呢?這同周期的分封制度有關,周朝把土地一塊一塊地賞賜給各諸侯,漸漸地中央實力減弱,諸侯日益強大,到春秋、戰國時期,竟然出現了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國家。因此,段玉裁指出:“封建日廣,以為凡人所守之‘或’字未足盡之,乃又加‘口’而為‘國’。“國”就是現在的“國”的繁體字。
到太平天國的時候,進行了文字簡化的工作,把“國”簡化為“囯”——以“王”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地域謂之“囯”。于是“太平天國”成了“太平天囯”。
新中國建立后,全國進行了文字改革,在簡化漢字時,剔除其封建色彩,以有“石之美”的“玉”替代“王”,從而出現了如今的“國”字。
“青”乃生命之色
“青”在詞語中,與春天有密切的關系。“青陽”可指春天,又可指春天的祭歌。“青幣”則是春祭時的獻禮之一。帝王、后妃在春天里的所有活動幾乎都是與“青”相關。
《說文解字》中“青”是“東方色”,可見青還是與東方相聯系的顏色。東方之神為“青帝”,東方日出之所為“青土”,祭祀東方所用的玉器稱“青圭”。在處于中原地帶的古代先民心目中,山東一帶位于東方,在九州中自然也成了“青州”。
“青”在《釋名·釋采帛》解釋為“生也,象物生時色也”。青作為一種顏色,正是植物生長的顏色。可見青色在古人心目中就是生命之色。我們也就很自然地明白古人將青色與春天、東方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原因了。正因為青色是生命之色,以長生不老為特征的神仙們自然也就很青睞這種顏色了。一直到現在,我們對“青年”、“青春”等生機勃勃的詞充滿了感情。
“冬”表示“終了”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根據時序的先后排列的。其中“冬”是最“終”的一個季節。從古書看來,“冬”字專門用來表示時序、時間。但是,我們要是考察出土的文字材料就會發現,甲骨文、睡虎地秦簡、馬王堆漢墓帛書等文獻,都是用“冬”來表示“終”這個詞的。這至少說明較早的“冬”是可以表示一般的“終了”的,而并不是專門記錄冬季的。
“冬季”一詞,習慣上指立冬到立春的三個月時間,我國農歷是指十、十一、十二3個月。在這段時間里,黃河流域萬物蕭條,不少動物進入“冬眠”蟄伏狀態,草木之類大部分枯死,一歲輪回終結。但應該說明的是,古人關于冬季特定時序的物候特征的觀察,跟“冬”的季節概念之間是一種混合雜糅的關系。換句話說,“冬”作為“冬季”的意義,即它的抽象和獨立屬于后來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冬”字才出現開始所講到的文獻使用情況,也就可以表示一般意義上的“終了”。
“昔”字表現了古人對洪水的恐懼
古時候,中國的許多少數民族都有關于洪水的神話。在諸文字構形中,漢字的一些形體,也直接地傳達出上古時代洪水為患的信息。
“昔”字,充分體現出祖先們對洪水的恐懼心理。在甲骨文、金文中,“昔”字都是大水與日的組合。這足以顯現造字者心目中對往昔滔滔洪水遮天蔽日之兇猛來勢的深刻印象。
正因為水患無窮,先民們便將治水視為頭等大事。史籍記載,大禹帶領人們治水。“禹疏九河”。其中“九”字實為虛數,僅意味著大禹疏通多條水路,以減輕水患。大禹治水成功后,雖然洪患不會徹底根絕,但足以毀滅整個民族的洪水畢竟成為了歷史,于是,人們以表洪水的“昔”字作為表“往昔”的文字,也就順理成章了。
從這個“昔”字的構形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水患確是上古中國最可怕的災害。
“主”與“火”的關系
“主”字在我國古代通常用來指稱尊者,如與“皇”“帝”“君”類似。“主”字的這一意義一直流傳至今,如現在的“主席”“主顧”“主人”等。
在甲骨文中,“主”字就像點燃的火把,上為火苗,下著樹枝,是“炷”的本字。“主”字本是“火炷”的意思,怎么用來表示“尊者”了呢?這要從“主”(即火)在上古社會生活中不可超越的作用說起。
人們鉆木取火,吃上熟食,增強了體質;用火驅趕、圍殲野獸來提高狩獵的效率;人們原始的耕作方式是火耕,既清除了樹木和雜草又增加了土地的肥力。所以,火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人們對火便產生了一種敬畏和崇拜的意識。人們有祭火拜火的古俗,逐漸地,火就被人們神靈化了。火成為人們生活中須首先關注的事物,這樣“主”被賦予了和“皇”、“帝”、“君”類似的意義,就可以理解了。
死而復生即為“神”
在人們的心目中,神仙似乎總是長生不老的。但實際上最初的神卻以不斷死去又不斷復生為特征。
漢字中“神”的造字思維與西方文化中神死而復生的理念頗有相似之處。“神”字以“示”“申”會意,“示”是表示神靈的文字符號,“申”則表示循環往復之義。《詩經·小雅·采菽》中有“福祿申之”一句,毛傳:“申,重也。”《爾雅·釋詁》和《廣韻》等均以“重”解釋“申”。生命的綿延秘訣就在于重復,其最常見的經驗現象乃是大地一歲一枯榮的循環變易,先民理解為地母的周期性孕育。
中國漢族關于“神”的觀念顯然根植于此。《論衡·論死》這樣解釋說:“神者,伸也。申復無已,終而復始。”這與耶穌基督等死而復生的神話原型正相吻合。
“冕”與獸角的不解之緣
從“衛冕”、“加冕”、“冠冕堂皇”等詞中我們不難體味出其中“冕”字所含的第一、崇高等意義。在古代,冕是帝王、諸侯、卿大夫行朝禮、祭禮時所戴的禮帽。它代表了權力和地位。但文字中的“冕”卻與獸角有著不解之緣。
冕的形體可分為兩部分。從“冕”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冕上原本是有角的。只有社會上層人物才能戴的高級禮帽“冕”上,怎么會有獸角呢?從我國古代的巖畫中可以發現,上古先民曾經盛行以角作為頭飾的風俗,這種頭飾往往作為地位的標志。后世的文獻記載中也還隱約可以看出上古的這種風俗。《帝王世紀》里說神農“人身牛首”,實際上就是他的頭上戴了角形裝飾,這個角形裝飾就是他地位的標志。這種風俗也存在于國外民族中。易洛魁部落世襲酋長的就職、罷免和死亡,都有象征性的“戴角”和“摘角”儀式。首領就職的象征性說法叫做“頭上戴角”,被罷免就稱為“摘角”。
“裘”為所求之物
在上古時代,“裘”是人們必不可少的遮身蔽體的東西。對先民來說,裘皮的主要作用是御寒。原始狩獵的生產方式是先民整個物質生活的主體,并不只限于尋求蔽體御寒的東西。在古代,人們對于狩獵的野獸,要吃了它們的肉后再用它們的毛皮,因此,人們在獲得護體御寒的裘的同時也得到了可以填飽肚子的食物,也就是衣食同時得到了滿足。由此看來,人們在獲得了裘的同時就獲得了生存發展的條件,這樣看來,以古人的邏輯思維,以“裘”為“求”是自然的。這種思維導致了這兩個字同字異構。但是,一個是名詞,一個是動詞,兩字一體對于語言交際來說不方便。后來,在漢字的發展中才將兩個字分開。
智者的眼睛
人的智慧來自于大腦,在漢字里,人們經常會把心智和眼睛聯系在一起。古人認為,心是“神之主”,而目是“心之竅”,所以在他們看來,眼睛、心靈以及身體是密切聯系著的。古文的記載有“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這里的“精”最后被寫成了“睛”,因為眼睛是由精化成的,眼睛就是心靈的窗戶,所以人們常常把“心”和“眼”相連。
在傳統的思想中,“智”和“心”是相連的。“心”字是在金文中才出現的,這表明人們對心的意識是后來出現的。在“心”出現之前,人們就把眼睛和人的智慧聯系在一起。很多字都可以體現出這點,比如“睿智”的“睿”是以“目”為義旁,指目光犀利,深遠。一系列由眼組成的詞語比如:眼力、慧眼、別具只眼等都表示有智慧。
“享”“亨”“烹”三位一體
“烹”是指把生的食物加工成熟食,它的下面是火,把生的變為熟的是需要經過火的加工,而上邊是“亨”是“亨通”的意思。宋代的《廣韻》中記載:“亨,煮也。俗作烹。”《集韻》中記載:“烹,煮也,或作亨。古作享。”由以上這些資料可知,在古代“享”“亨”“烹”三個字是有密切聯系的。
在古代宮廷中,供給人們的膳食和供給神鬼的祭品是烹飪最主要的兩個目的,這說明熟食、烹飪等是與祭祀有密切聯系的,那么“烹煮”就與“享受”“亨通”有聯系了。因為祭祀神靈的都是可口的食物,所以神靈自然要享受人間供養,這就稱為“享”;在祭祀中所供給的是可以吃的熟食,這便是“烹”;而在烹煮食物時,熱氣會飄向神的住所,這正是和靈界進行溝通,這樣神仙就會給予美好的祝福,就有了“亨通”的意思。因此“享”“烹”“亨”在這個活動中就三位一體了。
“羽”和“雨”有什么關系?
從甲骨文看,“羽”與“雨”的異體字在象形上有聯系。雨是農業的生命,在原始人心目中,雨是由神靈控制的。因此,在天氣很干旱,危害到作物生長時,人們就會祭祀求雨。在古代,人們認為云和雨是孿生兄弟,二者聯系緊密。于是,人們在求雨時,就希望通過模擬云來達到下雨的目的。人們又發現羽毛和云很像,就用羽毛來模擬云。由此看來,正是羽毛在求雨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才在漢語言中表現出“雨”和“羽”的密切關系。
“回”中為何有貶義?
“回”是“口”字套“口”字的形狀,甲骨文里、金文里都是一個環繞在一起的線條。“回”的本義是曲折環繞。在現代漢語中,常見的一個詞是“回護”,有“庇護”的意思。此外,“回”字還有另外一種貶義的用法表“奸邪”。
“回”字有貶義的意思,得從中國人的傳統思想里去發掘。在中國人的思想里含有“曲”的詞大都是與“丑惡”和“奸邪”相聯系的,而“回”本身就有曲折回環的意思,因此“回”也與這些表示否定的詞相聯系,具有貶義。比如在成語“是非曲直”中“是”與“直”是一個意思,而“非”與“曲”是一個意思,表示否定。
七刀和八刀——“切”與“分”
有一個關于漢字拆分的有趣對聯:“凍雨灑窗,東兩點西三點;切瓜分菜,橫七刀豎八刀。”這里對“切”和“分”的形象表達讓我們想到這兩字與刀的關系。
甲骨文里“七”是橫切一刀,豎切一刀的樣子,與在樹上劃的十字形口子相似,這是人們在切割漆樹采漆時的記號。《說文解字》:“七,陽之正也。”這并非七的本義,七的本義是切,后來被借用為數字了。
“八”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八”都像一個東西被分成兩半的樣子。因此八的本義就是分。小篆的“八”字好像兩個人背靠背的樣子,有分別的意思。有人認為“八”就像人的鼻孔呼出的兩股氣體分到兩邊的形象。這樣看,“八”就是分開、分離的意思。后來,“八”被借用為數字,當“分”講的本義逐漸消失。
“漢”字探源
“漢”字具有不尋常的結構和意義。“漢”的繁體字“漢”的表義旁是“水”, “漢”與水確實有一定關系,本義是指一條河流“漢水”。漢水和黃河、長江一樣是中華文明的發源,早期的漢水流域是我們祖先的棲息地之一。后來漢水的中游又叫做“漢中”,它成為演繹歷史的一個舞臺并且因此而得名,劉邦的“漢王”之稱也是由漢水而來的。
強大的漢朝的建立更是給“漢”字增添了不尋常的色彩,漢朝經歷了兩漢,國力強盛、地域遼闊,所以“漢”變得更加知名了。在西漢初期時,中國人被稱為“秦人”,西漢中期被稱為“漢人”。后來民族的交流不斷增多,“漢人”被賦予了民族氣息。發展到南北朝中葉中國人分出了“漢人”的族稱,最后由漢人組成的民族被命名為“漢族”。
漢族為何稱為“夏”?
“夏”是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漢民的自稱。夏字的纂文形似一個正在跳舞的人。考古發現證明了古代的漢族音樂舞蹈藝術很發達。當時的各種禮儀活動都要在音樂和舞蹈的伴奏下進行。古代樂舞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人們很重視音樂的作用。古人將樂舞與禮都看作是道德教化的根本。音樂能洗滌心靈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在很多時候,人們將音樂和舞蹈作為政治好壞的標準。顯然,在當時,華夏民族以其音樂和舞蹈代表的禮儀教化而聞名。因此,在表達自己形象時,他們選擇了有舞蹈形象的“夏”字。
“縣”的本義是懸掛
“縣”在金文里像是一顆頭懸掛在樹上的樣子,所以與這個字形相應,“縣”是指懸掛的意思。用懸掛的人頭來表示“懸掛”在現代人來看比較恐怖,但卻是古人造字的一種自然創意。古代在戰爭中會把敵人的頭砍下來,然后懸掛起來炫耀戰功,古人利用這種形象制造了本義為懸掛的“縣”。
后來,在中國政治格局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一些統治政權直接統治的地區被稱為“縣內”,也就是天子所治理的區域。因為在統治的區域內有中心區和邊緣區之分,那么相對較遠的地區對于中心地區而言就是有點“懸”于主體的感覺。所以就用“縣”來代表這種相對邊緣的地區了,因此這個具有“懸掛”之意的“縣”就表示那種位置偏遠的地方。
古人以何為“辱”?
“辱”字“寸”為義旁,“辰”為音旁,“寸”表示法度。《說文解字》里解釋道:“辱,恥也,從寸在辰下。失耕時,于封疆上戮之也。”由此可知,“辱”所違反的法度是指不符合農時,也就是失去農時。“辰”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房、心、尾三宿,這也與農耕有很大的關系,正是因為大辰標志著農時,它給農業帶來了準確的節候,在古代人們把大辰和地上的農神相聯系。農業是古代社會賴以生存的根本,所以為了保證農業正常地進行,“不違農時”是最基本事。因此,在古代設有專門守候農時的官,如果貽誤農時,這個官員就是失職,會被殺頭的。
受人尊敬的“爺”
“爺”的繁體字是“爺”,上邊的“父”表義,下邊的“耶”表音,用“父”表義是因為它最初是“父親”的俗稱。但是它并不只是親屬的稱謂,也是廣泛使用的敬稱,比如,在古代大自己一輩的男子可以稱為“爺”,官僚財主也可以加一個敬語“爺”。“爺”之所以成為一個泛語,是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有關的。在中國父親的威嚴是無與倫比的,父親的這種權威和尊嚴,正是在父權制度下男性在家庭中占主體地位造成的。中國古代主張的孝道是“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所以在父權社會中,父親在家庭里的地位是受到尊敬和擁護的。
父親有著至高的權威和尊嚴,“爺”作為父親的俗稱便逐漸發展成人們對別人的敬語。后來“爺”被廣泛使用時,只要被叫一聲“爺”,那就說明你是一個具有威嚴的主宰者,也表示你受到別人的尊敬。
“位”表示等級秩序
“位”是一個會意字,由“人”和“立”組合而成,它最初是指古代朝廷群臣的位列。古代,君臣在朝廷上所處的位置都是有規定的,每個大臣都有固定的站立位置。這種制度不僅限于朝堂之上,也經常應用在古代的各種祭祀典禮等重要的場合,所以“位”就以“立”為義旁。
我國這種嚴格的位列制度具有很深的社會背景,殷商時代是禮治時代,它的核心是對貴族等級制度的維護,所以不同的身份被限制在不同的位置上。因此“位”正是人們身份地位的體現,后來“位”字慢慢被泛化,指人或者物所占的地方。
“秩”與禾苗的關系
“秩”是個形聲字,“禾”是義旁,“失”是聲旁。在甲骨文中“禾”像是禾苗的形狀,在古代專門指的是粟,所以泛指糧食。“秩”本義指積聚的糧食,而現在的詞語“秩序”是指次序的意思。糧食和秩序聯系在一起是有一定原因的。
古時候,工資是用糧食來計算的,“粟”是一種糧食的名稱,但是它也指俸祿,并且“俸祿”的“祿”在古代也是以“禾”為義旁的,古人也會把俸祿稱為“秩”。這樣,官吏們的等級是按照他們領的俸祿來分的,而古代的俸祿又以糧食來計算,所以“秩”也可以指官吏的級別,在古代的等級制度里,社會的品級制度是不能夠弄亂的。“秩”字的次序這層意思就是由此引申出來的。
“刑”與“罰”輕重有別
“刑罰”是指由國家創制的、對犯罪分子使用的特殊的制裁方法,是對犯罪分子某種利益的剝奪,但是把“刑罰”分開它們也有不同的意思。“刑”是個會意字,在甲古文中左邊是個刀,右邊是個井,意思是拿刀守著井。這是由于在古代的時候許多人共用一口井,所以就會出現爭吵和斗毆,因此朝廷就會派人守著井執法治罪。古代后來有“五刑”包括墨刑、割鼻、砍腳、宮刑、殺頭。這些刑罰都是非常殘酷的。
“罰”與“刑”相比,受到懲罰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罰”的程度要輕一些,它是針對那些犯罪情況比較輕的罪犯。一般是罰款、勞役等。
勢利的“趨”
《說文解字》:“趨:走也。從走芻聲。”在現代漢語中,“趨”具有“攀附”的意思,比如“趨炎附勢”、“趨奉權勢”等等。實際上,“攀附”的意思是由“走”引申出來的,“攀附”本身是一種特殊的“走”。在古代,“趨”是指地位低下的人去見那些權貴者時的一種特殊的走路方式。在《戰國策》里記載,觸龍在進諫趙太后時,是入而徐趨,至而自謝,顯然“趨”是一種緩慢而沒有聲音的走路方式。
“趨”是下級見上級時的一種表示敬畏的走路方式,由此可以想到“趨”與攀附權貴的聯系,那么由此便引申出一系列相關的意思。
夭:生與死的對話
“夭折”是指未成年就死亡了,而“夭”也指草木的茂盛和年輕女子的好身材。為什么一個“夭”既表示生又表示死呢?“夭”在甲骨文里像是一個奔跑的人,所以起初的意義是奔跑,比如“逃之夭夭”正是表達了這種意思。在《說文解字》中,“夭”的字義是“屈”,而在生物學里顯示生命的生長是以螺旋式進行的,所以萬物初生的形態是屈曲不伸的。這樣,“夭”就可以表示那些初生的動物或者植物。另一方面,初生的事物都是生氣勃勃的,所以“夭”又可以引申出草木茂盛的意思。
但是,初生事物的生命力也往往比較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這樣“夭”進一步引申出了死亡的意思。一個“夭”既表示生又表示死,這正體現了漢字含義的豐富。
“姓”的流變
在我國,子隨父姓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光這些,古代女人出嫁后就改為夫姓,這是表示“從夫”。“姓”的本義源于同一母系氏族的共有的符號標志。在甲骨文里“姓”是像一個女子跪拜在一棵小樹苗前,古代把代表人類生育的“女”和破土而出的“生”組在一起作為了血緣的劃分。
《說文解字》中解釋:“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稱為天子。”古代人認為圣人是因為他的母親感動了上天而生下的,這樣也表現了古代人對女權的崇拜,也由此產生了一批姓氏,如姬、妃、姜等等,同時也表現了對女性的崇拜。后來逐漸進入父權社會,“姓”也逐漸變成了男性的專利,嫁過來的女子要隨著丈夫的姓。再后來隨著男女平等的推崇,許多家庭生兩個小孩也會一個隨母姓,一個隨父姓。從姓字的演變,可以折射出我國兩性之間的關系的變化。
“聰”與“圣”
“聰”是聰明、智慧的意思,也就是智力超常的意思。“耳”在這里表義,“聰”原本表示聽覺靈敏。而“圣”字的繁體是“圣”,也是指具有非凡智慧的人,它在甲骨文里像一只大耳朵。
在古人眼里,耳和心是相聯系的。因為,在古代教授知識的方法就是口耳相傳。后來有了文字,被統治者所用。但一般人還得口耳相傳。這樣,學習就得靠聽,聽得多了也就變成了聰明人、圣人。這種觀念體現在漢字上,一些以“心”和“耳”作為義旁的可以互換。由于聽與知識可以聯系在一起,那么耳大就表示聽覺好了。古代文獻中記載大耳朵是圣賢的象征,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代那些圣人個個都是耳能垂肩。
因此,“聰明”和“圣人”與“耳朵”正是通過這些文化特征聯系在一起的。
皇:太陽和君主
皇在金文中的形象,下面是土,上面是太陽。在蒙昧時代,太陽是各民族共同崇拜的對象。太陽崇拜是當時最高的崇拜。在最初,人們把人間至高的權力與太陽緊密聯系起來。比較常見的是將君主看作太陽的后代。也有一些記載將君主和太陽等同起來。這樣看來,將君主和太陽等同的觀念由來已久,這是由原始人類的思維特點決定的。他們主客體不分,認為人與萬物沒有本質區別。后來,伴隨神權政治的產生,這樣的觀點得到強化。于是皇就成了太陽和君主的象征。
牛為大物
“物”是由“牛”來表義的,它是天下萬物的總稱。在《說文解字》里提到:“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于牽牛,故從牛,勿聲。”“牛為大物”并不是指形體,在古代很多漢字的義符都是用“牛”,如“牲”“牧”“牡”等等,這些說明了牛是牲畜之一,但是卻是全體牲畜的代表。在古代祭祀神靈是一件重大事件,而牛又是祭牲的代表,這是因為古人覺得牛是能討好神靈的一種動物,所以地位就比較高。
此外,很多的文獻中記載牛是祝禱祛病的牲畜,如此看來牛在古人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當人類進入農耕時代,牛又做出了不小的貢獻,農業民族自然就會對牛更加崇拜和尊敬。因此牛便為大物了。
“特”為何特別
不一般就叫做“特”,比如“特別”, “特產”, “特長”等等。從“特”字的結構上看,表義的一邊是“牛”。“特”字最初是公牛的意思,所以就用“牛”來表示字義。在古代社會牛具有不一般的作用和地位,這個不一般的動物中的雄性就更不一般了。因為古代為了發展畜牧業,人們為了使動物的生長速度加快,就把一些雄性動物進行閹割。大量公牛被閹割,所以很少有公牛作為種牛留下來,最后留下來的公牛質量是非常好的,因為他們要承擔繁殖的任務。因此這樣選出來的公牛那就很“特別”了。
“特”還表示干不一般的事情的人,比如“特務”這是一項比較特殊的職位,是指那些經過專門訓練的負責刺探情報的人。此外,“特”還具有“不一般的對待”的意思,比如“特意”“特地”,等等。
“羊”與“義”的關系
“義”的繁體字是“義”,它上邊是“羊”表義,下邊是“我”表音。在古代,羊是美和善的象征,人們用羊來表示“高潔”和“正直”,正因為如此,羔羊也就成了朝廷征納賢士的聘禮。除此之外,羊裘還用來作為朝廷諸侯們的朝服,也是為了象征這些貴族們的美德。
并且,羊這種動物喜歡成群卻不喜歡勾結。除此之外,羊在古人的眼里是有識別犯罪的特異功能的,這樣羊就成了正義的象征,那么用羊來表示“義”的義旁也是有實際意思的。
“羞”是羊丑嗎?
從“羞”的甲骨文字形來看,它是從“又”從“羊”的,意思是用手拿著一只羊,表示進獻的物品,這是“羞”的本義。《說文解字》中解釋道:“羞,進獻也。”在古代用來進獻的物品一定是最美好的東西,于是把羊作為代表。
在古代,“又”和“丑”都是人手的形象,二字字形相似,也經常會被誤寫。在古代漢字結構的演變中,有一種不是形聲字的逐漸演變成形聲字的形聲化趨勢,本來“又”和“丑”字形相似便可以相互替換,那么“羞”從“羊”從“又”就逐漸變成了從“羊”從“丑”。“丑”在這里是表音的不是表義的,所以“羊丑為羞”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在現代漢語中,“羞”是指“慚愧”的意思,這是一種假借義,與字形無關。
“桌”的由來
桌子是居家用具,通常是木材制造而成,所以“桌”以“木”作為表義的部分。但是古代記載“桌”的前身是“卓”,而“卓”本義是表“高”。
我們可以從漢字中觀察到古人的基本姿態與現代人是不同的,如甲古文中的“即”就像一個人跪地靠著裝滿食物的容器,表示“就食”, “既”像是一個跪地的人轉過頭后腦勺對著食器,表示“食畢”。飲食是一種居家行為,而以上的字中表示食者都是跪著的,這說明跪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居家姿勢。既然古人在家是跪著的,那么剛開始桌子進入生活時不免給人們高的感覺,所以就用“卓”來表示那些高的家具。因為家具大部分都是木制的,所以后來“卓”字中添上了木字,變成了“桌”。
“春”“秋”的由來
在人們意識當中,一年四季即為春夏秋冬。其實,在甲骨文中,只有“春”“秋”而沒有“夏”“冬”,說明最早只用“春”“秋”來表示四季。
其實,“春”字的本意就是春季,它在甲骨文中是個會意字。其左邊的上下兩部分都是“草”,中間是“日”,表示太陽東升,春回大地。“秋”字,甲骨文中下為火形,上為秋蟲之形訛變為“龜”,古音讀焦。到了戰國,大篆“秋”字中“龜”下面的“火”上多加了個“禾”字,以表示“秋”是個禾谷成熟的收獲季節。
春秋現在有幾層意思:1.春季和秋季;2.指年月;3.指人的年歲,如“春秋正富”;4.指中國古代的編年體史書,魯國的《春秋》。亦泛指歷史或歷史著作;5.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時代。
“力”的由來
“力”是指“力量”,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力”字像是古代耕田用的犁。在農業社會中,人們要從事農耕,以便產出物質資糧用來糊口,但是農耕要比狩獵付出更多的體力,遠古人民對此有很多的體會,而“力”字的創造就能直接表達這種體會。此外“力”還表示“能力”。農業生產者的生存狀況與采集和狩獵相比,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得面臨更大的食物緊缺危險。在古代,采集和狩獵是在農耕以前的生存方式,但是人們沒有以采集和狩獵的工具作為“力”字的構型,是因為在古代造字者心中只有農耕用具才能顯示人的力量,也最能體現人們努力的程度和生存的能力。
古人不識“海”
古人與今人對“海”的理解是不同的。《周禮·校人》中記載:“凡將事于四海山川。”鄭玄注:“四海,猶四方也。”在這里,“海”為方向的代名詞。這表明。在古人心目中,海乃是天下的盡頭,所以可為方向的名稱。“海”可與“宇”同義連綴構成復合詞,“宇”指空間世界的邊緣,《淮南子·齊俗訓》:“四方上下謂之宇”,可知“海宇”中的“海”類似于“宇”而指大地的邊緣。
華夏先民以自己所居的黃河流域中原一帶為天下的中心,故稱己邦為“中國”。而中國四周的異族則被認為處于大地的周邊,因其近于海,所以也被稱之為“海”。這樣一來,“海”又成了“中國”與中國以外世界的界線;“海內”指中國之內,“海外”、“海表”指中國境外,“海關”則是設在國境上的國家行政監督機關。顯然,與“海”有關的這一系列詞語,實際上都是古人透過其有色眼鏡看“海”的觀感表述。
“幣”中為何有巾?
“幣”字的繁體字是“幣”,上邊的“敝”是表音,而下邊的“巾”是表義,但是“巾”是織物,似乎與“幣”沒有什么關系。其實“幣”字原來并不表示錢,只是一種絲織品,在后來的社會中,便于攜帶的是絲織品,所以人們經常帶有相對貴重的絲織品“幣”。由于“幣”是紡織品中價值較高的,所以人們把它用來當作禮品。人們贈送客人或祭祀神靈的禮品不僅僅是這種“幣”,還有車馬玉器之類的,但是“幣”中絲織品是最基本的。所以后來就把以羔羊為禮的叫“羊幣”,以玉器為禮的叫做“玉幣”。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便于攜帶的“幣”逐步發展成了貨幣,可見“幣”與“巾”有很密切的聯系。
大庇天下的“廣”
“廣”是“廣”的簡化字。“廣”字作為一個部首,表示房屋,如“庫”“廟”“府”這些都是表示某種建筑的形式。
在人類早期,人們并沒有建造房子的能力,只能棲身于山洞,后來就慢慢地依地勢造房子,所以“廣”指的就是這種當時最常見的建筑形式。“廣”原本寫作“廣”, “廣”是表義的,它的基本意義是“大”。“廣”的“大”表現在“廓”字中,“廓”字也是“大”的意思,而“廓”字中的“廣”也是表義的。
“庇”表示“保護”,它的義符也是“廣”,意思是房屋可以給人一種安全感,被保護的感覺。從中國的歷史來看,中國人把生存的自然空間也看作自己的住所,把它視為一座大房子。所以“廣”是“大”的意思,并且庇護了天下。
“廳”中有何可聽?
“廳”是“廳”的繁體字,是表示房屋建設的意思;是由“廣”和“聽”構成的,“聽”是“聽”的繁體字。而這個“廳”不僅表示音,還用來表示義。
據古書的記載,古時人們把官府辦公的地方叫做“聽事”,又簡稱為“聽”,后來人們在上面加上了“廣”字頭,這就表示了房屋建筑。在古時候,官府辦公的地方總有事需要聽,所以就叫“聽事”。雖然在古代已經有了文字的運用,但是那些文字都很簡略,只是一些幫助記憶的符號,所以古代在處理政務時要以口頭表達來解釋。古代的人不僅要看,還要聽,因此辦公場所就叫做“聽”,后來變成了“廳”。
“門”與“聞”有何關系?
“聞”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從耳,門聲。”后來人們依據許慎解釋的,就認為“耳”表義,“門”表聲,但是“門”在這不僅僅表音而且也表義。
《說文解字》中解釋:“門,聞也。”由此可見,門和聞有很大的關系。在甲骨文中,“聞”下邊的人是跽跪的姿勢,上邊是個“耳”字,這個字形包含“跽跪”之義就是表示了“聞”是在室內發生的。而一個封閉的系統要與外界進行交流就得通過“門”,由此可見“聞”字的字形中已經有了“門”的影子。在《說文解字注》中解釋:“聞,謂外可聞于內,內可聞于外也。”可見“聞”就是指由內而外由外而內的兩個方面,這樣內外的交流只能通過“門”來實現,由此“門”也可表“聞”之意。并且提到一些涉及名聲的詞“門第”、“門面”等都與聞字有關,自然“聞”就和“門”也聯系起來。
“監”的本義
“監”是“鑒”的初文,在甲骨文里,“監”像是一個跪著的人在水盆旁邊,低頭看著自己的容貌。在金文中字形發生了一些變化,人的眼睛和身體分離成為兩部分,器皿中加了一點水。《說文解字》中解釋“監”是歸入臥部。后來,“監”從用盆盛水的本義慢慢引申出許多的派生詞。
它除了可以表示盛水的盆,也可以泛指視和看。可以觀察和審視一些事物,也可以觀察一些政治歷史事物。后來進一步引申出了監視的意思,以及一些監督機構等。“監”字的引申義越來越多,為了避免混淆,“監”根據質地來區別那些盛水的容器,一開始“監”是指陶制的,所以就被加上義符,后來就逐漸寫作了“鑒”。
“葷”的本義
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葷,比如家里做飯有葷菜也有素菜,“葷”在現代漢語中是指肉類食物,而在古代的記載中,“葷”的本義是指蔥、姜、蒜等等有刺激性味道的蔬菜。《說文解字》中記載說:“蒜,葷菜。”又有“葷,臭菜也。”“臭”在這里是指氣味的意思,這正是突出了蒜、蔥等發出的刺激性氣味。“葷”的“臭菜”與古代記載的“腥”“膻”意思相近,所以后來有了“葷腥”“葷膻”等詞語,指那些氣味比較大的食物。
隨著語言的演變,“葷”不再指氣味較大的食物了,“葷腥”“葷膻”就用來指肉類食物了,慢慢地,“葷”的意義加強,獨自來表示肉食,也就成為現在肉食的代名詞了,并且與“素”相對。它原來指有濃烈味道的菜的意思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全聚德”的“德”怎么寫?
北京“全聚德”的烤鴨可以稱為世界之最,“全聚德”烤鴨店開業于清同治三年,創始人是楊壽山,一開始只是一個小小的烤鴨鋪,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代表。但是“全聚德”烤鴨店那塊金字招牌上的“德”是和通常的寫法不一樣的。“德”字應該是15畫,但是牌子上的是14畫,這是由于“德”字“心”上沒有那一橫。
“德”是個形聲字,在金文中“直”字下邊加上了“心”,到了漢代“心”上又加了一橫表示專一。但是漢字是不斷發展和改變的,它在歷史上有各種各樣的寫法,其中就有“徳”這個字,歷代的書法家也是把這兩個字混著用的。“全聚德”的匾額正體現了漢字的變化這一特征。
哲人全憑一張嘴
在戰國時代以前,文字只在一些高層如朝廷、貴族之類的人中使用,普通人只能口耳相傳。像孔子、老子等圣賢之士也沒有用文字訴說自己的學說。古代人們不主張使用文字,所以知識和智慧大都與文字無關,只靠著口傳。古代人們對口頭語言是非常重視的,以“言”為“身之文”,以“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作為君子的標志。這些都可以說明口頭語言在古代的重要性。
所以,哲人的智慧和知識是通過他們的口頭語言相傳的,因而,“哲”字以“口”為義旁,金文的“哲”是以“言”表義,而“哲”本身是與人的知識、智慧有關系,這也正表達了哲人是靠著嘴來傳授知識的。
“茵”是什么?
“茵”和“英”讀音相近,所以會有人把這兩個字混用。人們經常把“茵”當成草,有些文章里會用錯“茵”,如“茵綠色的長袍飄飄欲舉,讓人想到春天的原野”,還有類似的詞語“碧綠如茵”等等。但是,事實上“茵”既不是指花,也不指草。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茵,車重席。”“茵”是指車上的坐墊,過去的墊子是草編織的,所以就以草為形旁。后來,“茵”不再限于草了,因為在《詩經》里有記載:“文茵暢轂”,其中的“文茵”是指虎皮墊子。由此,“茵”字又演繹出新的字“鞇”。
后來,“茵”不光是指車上的墊子,也泛指其他的墊子。比如“綠茵場”的“茵”是指綠草地軟綿綿的像墊子。所以“茵”并不是指草。
“玉”——潔白美好的象征
“玉”字是個象形字,最早出現在我國商代的甲骨文和鐘鼎文中。漢字中從玉的字近500個,有玉的詞組更是不計其數,漢字中描述珍寶的詞組都與玉有關。“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美好的人或事物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
古人把玉石制成各種珍貴的玉器,在朝拜、祭祀、喪葬、祭祖及各種宗教活動中使用,表示敬重。可見,人們對玉的喜愛歷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人們已開始使用玉,人們把撿到的玉石做成裝飾品,后來玉器又被賦予了財富、權力、等級、貴賤的色彩。幾千年來,玉不僅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用品,更成為人們的精神寄托。人們用玉貌、玉顏、亭亭玉立等來形容人體的美;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則用來比喻為保持高尚的氣節而不惜犧牲生命。玉已成為君子的化身和代表,是純潔之物,是美德的代名詞。
“父”的演變
“父”在現在是與“兒女”相對應的詞,但是它并非僅這一個意思,而是泛指家族里的男性長輩,比如“祖父”“叔父”等等。在甲骨文中,“父”左邊是一只手,右邊是一條豎線表示男性生殖器,這就是強調男子的性交功能,體現了父親的含義。
在遠古時期,實行群婚制,女子沒有固定的配偶,在這種不確切的婚姻關系中,與女性有著密切關系的都是她孩子的父親,所以孩子對這些男子的稱呼沒有差別。當進入父權社會時,“父”就是指“父母”的“父”,也就是給予孩子遺傳基因的男子。后來群婚制被專偶婚取代了,女性的配偶固定了,所以“父”又慢慢就衍生出了相應的親屬概念。
“母”字突出乳房
“母”字與“女”字字形相似,在甲古文中的“母”字比“女”字多了兩個點,用來表示乳房。同樣是女性,不同的是,“母”突出了乳房,也就是突出一個女性生養和哺育孩子的那種母性的特質。甲骨文中的表示乳房的那兩個點,正好在女子胸部。但是在以后的逐步演變中,為了書寫方便,最后調整成為現在的上下兩點。
“母”字的本義是母親,這也與乳房有關系。因為孩子生出來以后,生母不哺乳,孩子就會和哺養他的乳母關系親密,可見“母”字與乳房是有密切關系的。在古代,“母”不僅指生母,還指母親的姐妹。在現代漢語中,“母”字還表示雌性的動物。
“妻”字的本意
“妻”字在《說文解字》里的解釋為“妻,婦與夫齊者也。”在甲骨文里,“妻”是女字旁邊增加了一只手,表示性交過后男性幫助女性梳理頭發。后來“妻”字變為了男人明媒正娶的配偶。
“妻”源于女性在性交后與男性關系的實質性改變,在母系社會時,“妻”是表示女性意愿的自由度,后來發展到男系社會時,“妻”就指嫁出去的女性,與“夫”相對。男女關系發展一定階段,伴隨在男性左右的女性,就稱為“妻”。“妻”在古代還可以作為動詞,是表示嫁到男方家為妻,這時“妻”字讀作qK。
“大”對上輩男子的尊稱
“大”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字形像是一個頂天立地、兩臂伸展的男子。兩臂伸展著、雙腿叉開,顯得形象高大,占的空間也很大。這樣的形狀包含著遠古人民對成年男子魁梧身材的贊美,也是古人對上輩男子的尊稱。
“大”源于母系社會中母親的兄弟們,也是對上輩男子的稱呼。在陜西關中地區,稱“父親”為“大”,叔父為“大大”,這是遠古遺傳下來的。“大”是人們對長輩形體的描述,后來使用了它的引申義,與“小”相對,表示超過它的比較對象的,比如“房子大”“年紀大”等,后來又引申為程度深、范圍廣,還可用于敬語。
“夫”表示成年男子
“夫”字是由“一”和“大”組成的,而“大”在古時候是對男子的尊稱,而上邊的“一”表示男子頭上的發簪,在古時候有個習俗,就是男子在性成熟以后就要把頭發梳起來,表示他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所以在甲骨文里,“夫”是一個束著頭發的男子形狀,表示成熟男子。
在父權社會里,男子成年以后就可以娶妻了,這樣,“夫”還表示丈夫,與“妻”相對。
男子在成家以后要養家,要進行社會勞動,所以“夫”還可表示民夫、漁夫、農夫等。
“夫”字在古代還可以作為代詞、發語詞和助詞。
“婦”表示拿著掃帚的女人
“婦”在甲骨文中是左邊一把笤帚,右邊一個跪著的女人,表示拿著笤帚清掃屋子的女人,后來,為了整齊就把“女”移到了“帚”的左邊,簡化以后就寫作“婦”。
“婦”是一個會意字,構造上就是強調了女性打掃屋子的特點。在古代,有了女人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家,女人有了家需要打掃居室、操持家務,這就是體現了“婦”字的真正含義。“婦”在古代也指那些有了個人居室可以留男子住宿的成年女子。在父權社會里,“婦”則是指已婚婦女。后來隨著詞義的不斷演變,“婦”則是婦女的通稱,而在古代“婦”就是指已婚的,而“女”是指一般意義的女性,這兩者不可以混淆。
“男”與農事或畋獵有關
“男”也是一個會意字,在甲骨文里,他的左邊是一個“田”字,表示“農耕或者畋獵”,右邊是一個“力”字形,指的是男性的生殖器,也就是指男人。那么“男”字合起來就是表示與農耕或畋獵有關。
“男”的本義是“男服”,就是從事農耕、狩獵的,并進貢農牧產品的外部族首領。到了周代有五等爵位,其中有“男”爵位就是賜給那些對農事有功的大臣。當我國進入農耕時代時,狩獵活動減少,農業成為主要的活動,那么強壯的男子變成了農耕的主要勞動力。所以,“男”是男子的稱呼,并且《說文解字》里解釋道:“男,丈夫從田從力,言男用力于田也。”“男”的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改變,后來引申為一般意義上的男性家長。
“考”的本義是老男人
甲骨文里的“考”字,像是一個頭發稀疏的人,拄著拐杖,而下面是一個表示男性的符號,整個字形顯示了一個老年男性的特征,也正是凸顯了“老男人”的意思。
在《詩·大雅》里記載的“周王壽考,遐不作人。”其中“壽考”就是年紀老了的意思,古人還由男人的年紀大引申到去世的父親,如“如喪考妣”中的“考”就是對死去了但仍活在心中的父親的尊稱。老人行動不便就只能拿著拐杖敲擊年輕人,以發泄怨氣,這就引申出敲擊的意思,又由此引申出“考察”的意思,還有推求研究等新的意思。
“老”的本義是老女人
甲骨文的“老”字,像一個彎著腰的老人,并且還長著一頭茂密的頭發,像是個老婦人,所以“老”的本義是“老女人”。而金文里的“老”,上部與“考”字相同,下邊是個倒著的“匕”表示是女性的生殖器,最后演變到現在的“老”字、“老”字帶有“匕”原本就是女性生殖器的符號,在這里使老女人的意思更明顯了。
“老”由它的本義中引申出新的意思,就是“老人”,現在“老”表示對年長之人的尊稱,含有年老、年長的意思。人們經過世事滄桑的洗禮一定是經驗十足,于是又引申出“老謀深算”的詞語。“老”還做了許多詞的前綴如“老師”。
“后”的本義是有權威的女性長輩
“后”是個會意字,《說文解字》里解釋道:“后,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從一口,發號者君后也。”意思是后字像個人的形狀,發號施令,而在古代能發號施令的人就是君后。在甲古文中,“后”字右下方是個“口”字,左邊是個做成圓筒形狀的手,表示人把圈住的手放在嘴上,以便聲音傳得很遠。
在古代,母性社會吃飯時發號施令者肯定是那些具有權威的女性。因此,“后”就用來代表那些有權威的女性長輩,或者是女性的首領。而歷史進入父權制社會時,“后”指帝王的正妻,如皇后。
“每”指受人尊敬的女性長輩
“每”字在《說文解字》里的解釋是:“每,草盛上出也。”在古代,女子不剪頭發,隨著年齡的增長,頭發也越來越長,到了年老的時候就把頭發盤在頭頂。而這個“每”字就在“母”字上添了一橫,也就體現了年老女人的特征。而“每”字的解釋是“盛”,這也就預示了“兒孫”的盛多,這樣正是“每”字造字的本義,是指那些養育很多子孫的受尊重的女性長輩。
在字的演變過程中,“每”又表示“整體中的一份子”,這是因為每個女子都會兒孫滿堂,成為受人尊敬的女子,“每”就成為其中一份。隨后又引申出新的意思,表示經常。
“字”的本義是哺育孩子
“字”是一個會意字,上邊的“宀”是義,底下的“子”字是表音,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字,乳也。”就是哺育孩子的意思;《廣雅》里記載:“字,生也。”是指生育孩子。古時候,“字”是上下結構,上邊是個屋子的形狀,底下是個雙腳被綁、雙手在揮動的嬰兒形狀,這表示孩子在家里被撫養。
后來經過演變,字還有“表字”的意思。“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是前輩所起的,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由師長或自己所起的,是與“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稱“表字”。在古代,把按照事物的形狀所創造出來的象形字叫做文,后來由此衍生出來的叫做“字”。
女居室中為“安”
“安”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中的意思就是“平靜穩定”。甲骨文里的“安”從字形上看,上面是一座房子的形狀,下面是一個女子端坐在屋子里,來表示“靜如處女”之意。
中國古漢字中的“安”字,離不開中國古代人所處的社會人文背景。古人創造“安”字的時候,正處于母系社會,那是一個是由女人當家作主的社會。在母系社會中,已經發育成熟的女子,如果沒有自己的房子,她只能與心愛的男子在荒地野外發展他們之間的愛情,并養育孩子——這些都是不安定的社會現象。
因此,“女居室中為安”——母系社會中的成熟女性,有了房子,才有了家庭的安居,然后才有了整個氏族的安定、興旺,最后才有了中華民族繁榮興旺。
“姑”的本意是丈夫的母親
《說文解字》里寫道:“‘姑’,夫母也。”這就是說,“姑”是丈夫的母親。金文里的“姑”字是右邊一個“女”字,左邊一個金文的“固”字。但是,在演變的過程中,人們為了使字簡單化,“固”字逐漸被“古”代替,就變成現在的“姑”。這樣“女”“古”表其意,表示活了很久的女人,也就是“婆婆”。
再到后來,“姑”字又引申出新的意思。就是對年長的婦女的尊稱,如“姑姑”。同時也對婆家的未婚女兒稱“小姑”,即丈夫的妹妹。年輕的未婚女子又可稱為“姑娘”,幾乎所有的女子的尊稱里都帶有一個“姑”字。“姑”字詞語還是很多的,比如“姑息”,表示婆婆對待兒媳不嚴格,碰到媳婦犯錯不去嚴懲而且無原則地寬容。
“威”最初指婆婆的威勢
“威”是個會意字。《古漢語常用字字源字典》中把“威”解釋為“女戌會意”。就是說,“威”由“女”和“戌”組成,并且把兩個字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其意思。《說文解字》對“威”字的解釋是:“‘威’姑也。從女戌聲。”其中“威姑”就是婆婆,即“夫母也”。
如此說來,“威”字的原始義指婆婆。在古代社會,婆婆是封建家長的代表,在家庭內婆媳關系是上下尊卑的集中體現,這必定與“權”有關系。到了后來,便把婆婆的一個顯著特征(尊嚴、威嚴)抽象出來,獨立成義,久而久之,“婆婆”的含義反倒消失了。而由此產生出“威”字的基本義為“尊嚴”“威嚴”,并進一步引申出 “權勢”“震懾”“畏懼”這些意義。
“加”最初指女人生育男孩
在甲古文中,“加”字左邊是一個女人的形象,右邊是一撇上多一小捺,這就是表示多出來的物件,即男孩比女孩多出來的生殖器,而“加”字也專門用來指婦女生育男孩。金文的“加”字變成了上邊是一個一撇加一小捺,下邊是表示婦女生殖器的圖形,組合在一起也是表示生下男孩。后來因為人們對兩性生殖奧秘的了解,最后認為男人才是生命之根,所以后來的“加”字不再表示男嬰。
到后來,人們根據“加”字的構造,用它來表示多出來的一點點東西,意思就是“增多,添加”。
“祖”——生殖崇拜與祖先崇拜
“祖”字在甲骨文里是“且”字,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文字。在所有的宗教中,最深刻、最使人敬畏的自然屬性是生育和生殖能力。最早,人們認為生育是女性單獨完成的,但是后來發現男子才是創造生命的主宰,所以女神崇拜逐漸被男根崇拜所代替。“且”字的本義是男根,而隨著過去人們對兩性的認識,還有王權的上升,“且”字就慢慢變成了“祖”字,代表的意義也隨著改變,用來表示部族的男性祖先。后來這個字又上升為華夏民族的先祖。《說文解字》里提到的:“祖,始廟也。”這也就是說:“‘祖’是祭祀男性始祖的宗廟”。
在現代漢語中,“祖”不僅指祖先,還指父親的上上輩,它也代表了人類血緣的開始,也可以引申為萬物之源。
“嫁”——將家移到男方氏族
“嫁”是指“女子結婚”,跟“娶”是相對的,它是個形聲字,“女”字表義,“家”字表音。金文的“嫁”是,“家”和“爪”組成,表示將家移到男方家。而現在的“嫁”是由“女”和“家”做成。
“嫁”是女子無家,當女子嫁去男子家時,以男子家為家。所以就有“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的古語。女子結婚就是歸家,《詩經》中記載“之子于歸”,就是指女子回家的意思。所以家、嫁音近義同。當對偶婚制產生時,女子已不再擁有財產權,它全歸男子。這樣,女子無財產也就無家,所以出嫁就是歸家。因此,“嫁”字是指女子把家移到男方作為自己的家。
“宴”的本意是用女人款待客人
“宴”是一個會意字,在甲古文中左邊是個圓圈中有個點,右邊是個“女”字;金文中的“宴”外邊像是個屋子的形狀,里邊是甲骨文的“宴”字,表示與女子在屋子里交合。它的字形都是源于男性賓客與女子發生性關系,但是引申以后就表示女人款待客人。實際上在古代,以女俘來款待客人是一種普遍的習俗。據一些文獻的記載,西周時代就開始養女樂,有人稱為“奴隸娼妓”。后來一些王孫貴族以及富商就以此為樂,甚至以女奴的多少作為權勢和財產的標志。這些女奴還用來招待客人,招待客人也一定會有宴席。“宴”字的構造和含義就由此而來。
“結婚”“昏時”和“發昏”
“結婚”的“婚”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婚,婦家也。”婚是個形聲字,女是形旁,昏是聲旁,因為古時黃昏迎親,所以這個“昏”字同時也表示字義。但是古代把婚期定在“昏時”是古人“發昏”了?其實不是這樣的。
據古代的記載,把婚期安排在昏時是取自“陰來陽往”的意思。“陰來”是指夜晚將來,同時也是指新娘即將嫁入夫家;“陽往”是白天即將過去了,同時也是指新郎即將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而昏時正是白晝交替的時期,在此時正是人和天的“陰來陽往”一致的時間,所以在此時結婚預示著結婚的美滿和幸福,也正預示了大吉大利。
從“取”到“娶”
“娶”的意思是把女子接過來成親,有詞語娶親、娶妻、迎娶、嫁娶,“娶”是個后起字,它的本字是“取”,而“取”又是一個會意字,可以分為兩部分,為“又”和“耳”,左邊是耳朵,右邊是手(又),合起來表示用手割耳朵。這是因為古代作戰的時候,以割取敵人尸體首級或左耳以計數獻功。本義是“捕獲到野獸或戰俘時,割下左耳。”這樣,“取”就有了“捕獲”的意思。
在先祖時人們是以氏族為單位的群居生活,而當時爭奪婦女也是部落之間經常發生的事,在古人看來,這個“搞對象”的過程和“取”的意思相似。發展到后來就形成了搶婚制,一個男子不等女子部落同意,就以武力奪取女子為妻。這樣“取”發展到最后成為“娶”,因此在古代“取”和“娶”通用。
吉祥的“福”字
“福”字一直是人們所喜愛的吉祥文字。在甲骨文中,其字形為兩手捧示于前,反映民眾對求福的祈望。《說文解字》中解釋:“福,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福”字的含義,《尚書·洪范》中說得更具體:“所謂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遵行)好德,五曰考終命(年老善終)”。福字的含義在于事事順利,心想事成。
“福”字被賦予如此吉祥的意義,不僅百姓喜愛,連皇帝也不例外。皇帝書寫“福”字始于康熙。皇帝所書“福”字,一是在宮殿、苑囿各處張貼;一是賜予臣子、內外臣僚,官至二品及內廷供奉可得賜“福”字;皇帝還賞賜“福”字給皇后、嬪妃、阿哥、公主等人。
現在福字的釋義:1.一切順利,幸運,與“禍”相對;2.舊時婦女行禮的姿勢;3.祭神的酒肉;4.保祐;5,姓。
象征幸福的“喜”字
在甲骨文里,“喜”字上面是個“鼓”字,下邊是個“口”字,“鼓”表示歡樂,“口”是發出歡聲。整個字看起來像是一個張口大笑的人擊鼓來表達心中的喜悅。它的本義就是“快樂、高興”。由“喜”組成的詞語也有很多,比如:“喜笑顏開”形容心中喜悅,笑容滿面;類似的詞還有“喜聞樂見”“喜上眉梢”“喜怒哀樂”等等。還有“喜娘”意思是舊式婚禮時陪伴照料新娘的婦女,這個“喜”字多半有歡樂,喜慶之意,所以也會與婚姻等喜慶的事相聯系。
古代有記載說蕭昭業在祖父死后,按捺不住心里的喜悅就寫了一個大大的“喜”字,在周圍又寫了三十六個“喜”字,用來表達他的喜悅之情。還有北京的定陵中有許多裝飾“喜”字的陪葬品。這些都表示了“喜”字代表了人們喜歡美好的事物,它是幸福的象征。
萬壽無疆的“壽”字
“壽”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久也。”意思是長壽、壽辰。據說,“壽”字在伏羲氏時期,人們創造了“龍書”;新石器時期的神農氏創造了“穗書”;黃帝時期倉頡創造“鳥跡書”;堯帝時期的“龜書”;高陽氏時期的“蝌蚪文”等,雖然都是取了實物的形態,用來表示“壽”的含義,但它只是作為一個吉祥的圖案出現,還沒有六書造字的規范特點,只是壽字的雛形。再后來,壽字經過了千變萬化,最后發展到現在的“壽”字,“壽”字在漢字中可算變化最多的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