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名堂”原為“搞明堂”
當人們看到別人做出有神秘色彩的行動時,常說“搞什么名堂”。其實“搞名堂”是“搞明堂”的訛傳。“明堂”是古代帝王會見諸侯、接見長者的地方,一般都高大寬敞。
漢武帝劉徹游泰山的時候見到一處上古時代的明堂遺址,突發奇想,決定在遺址上建一座新的明堂。可是,當時并沒有可參考的明堂建筑,文武百官都不知道明堂如何建造。這時,有一個叫公玉帶的人善于投機,他利用漢武帝一心想建明堂的心理,偽造了一幅富麗堂皇的黃帝時的明堂圖。其他人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圍繞明堂如何建造的問題爭論不休。最后,漢武帝采納了公玉帶的圖樣。
后來,唐朝武則天也動了造明堂的念頭。大臣劉允淪寫了《明堂賦》諷喻這一勞民傷財的舉動。武則天看后覺得言之有理,取消了造明堂的念頭。“搞明堂”這個詞由此流傳下來。人們將“搞明堂”訛傳為“搞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