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手巴菲特右手李嘉誠大全集
- 德群 秦浦
- 9451字
- 2019-01-03 14:04:33
‖第三章‖現金流量表里面的9個秘密
自由現金流充沛的企業才是好企業
向巴菲特學習,認真估算每一只股票每年的現金流入和流出狀況。雖然這樣比較保守,也無法做到非常精確,但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夠找到真正適合投資的企業。
2000年巴菲特在致股東信里寫道:“扣除稅負因素不考慮,我們評估股票和企業的方法并沒有兩樣,從古到今,我們評估所有金融資產的方法就從來沒有改變過。這個方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的伊索寓言。在伊索寓言里,那不太完整但歷久彌新的投資理念就是‘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如果進一步弄明白這個理念,就有三個問題需要作答:樹林里有多少只鳥?這些鳥什么時候會出現?捕捉一只鳥的成本是多少?如果你能夠考慮清楚以上三個問題,那么你就可以知道這個樹林最高的價值是多少,以及你可以擁有多少只鳥。當然了,這里的鳥只是比喻,真正實際的標的是金錢。”
巴菲特認為,一個企業是否值得投資,要分析該企業的自由現金流是否持續充沛。上市公司就好比“樹林”,自由現金流就好比“樹林里的小鳥”。而投資者的目標就是以最少的成本在樹林里捉到盡可能多的小鳥。只有當你了解樹林里一共有多少只小鳥,你才能了解該股票具有多大的投資價值;只有當你了解樹林里的小鳥有幾只會出現在你面前,什么時候會出現在你面前,你才能了解你能獲得多大的投資報酬。除此之外,你還需要考慮你的捕鳥成本。如果你用很高的成本捕捉到了這些小鳥,那么這樣的“捕鳥”行為依然是不值得的。其實也就是說,你要把你的投資成本和國債報酬率進行對比,只有當你的投資回報率超過了國債報酬率,你才值得投資該企業。當然了,自由現金流這一投資理念不僅僅適合于股票投資,同樣適合于農業、油田、彩票、企業投資等方面。
在巴菲特看來,很多股票分析員喜歡用所謂的技術指標來分析股票是否值得投資,例如股利報酬率、成長率、本金收益比等,這樣的分析是沒有道理的。巴菲特認為,除非這些指標能夠為計算企業未來的現金流入流出提供一些線索,否則這些技術指標沒有任何意義,甚至還會誤導投資者。巴菲特認為,只有自由現金流是投資者能夠真真實實擁有的東西。
雖然現在股票市場上很流行投機主義,很多人只關心會不會有別人以更高價格把股票從自己手上買走,但這不是他喜歡做的事情。巴菲特覺得就像如果樹林里沒有鳥,你捕不到鳥一樣,如果企業根本不產生自由現金流,投資者怎么能奢求從中獲利呢?獲利的只可能是那些利用市場泡沫創造出來的泡沫公司而已。只有企業擁有充沛的自由現金流,投資者才能從投資中獲得回報。
有雄厚現金實力的企業會越來越好
在選擇投資企業時,我們要充分考慮企業的自由現金流是否充沛。另外,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也應該盡量保持手中擁有比較充沛的現金。這樣不僅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安穩一些,也可以避免我們碰到合適的投資機會卻沒有錢進行投資。
1996年巴菲特在致股東信里寫道:“在‘霹靂貓’保險業務中,我們主要有三個競爭優勢。首先向我們投保再保險的客戶都相信我們的能力。他們知道即使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我們也會履約付款。他們知道如果真的發生什么大災難,也許金融危機就會接踵而來。到那時可能連一些原本享有盛譽的再保險公司也拿不出錢來。而我們之所以從來不把風險再轉嫁出去,因為我們對災難發生時其他再保險公司的支付能力持保留態度。”
巴菲特之所以對其他再保險公司支付能力持保留態度,是因為巴菲特覺得其他再保險公司的自有資金流都遠遠比不上伯克希爾公司。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購買的股票其自由現金流是否持續充沛,這是考察該公司是否值得投資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企業只有擁有充沛的自由現金流,才可以在該領域更好地施展伸手。
一直以來,巴菲特對保險業都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在巴菲特看來,保險公司可以產生充沛的自由現金流。保險客戶支付保費,提供了龐大的經常性的流動現金,保險公司可以把這些現金再加以投資。巴菲特認為,投資保險業,一來可以獲得穩健經營的保險公司,二來可以獲得投資所需的豐厚資金。
但巴菲特也深刻明白:投資保險業務,擁有充沛的自由現金流是非常重要的。自由現金流持續充沛的上市公司必然具備強大的財務實力,而這種財務實力反過來又會促使該企業承接到實力較小的同行所無法企及的業務,顯示出強者更強的“馬太效應”來。正因為伯克希爾公司擁有強大無比的自由現金流,接下了許多別人不敢接的大訂單,例如一些超大型特殊風險,通常是其他再保險公司無法承擔的災難性風險,如加州大地震,以及其他一些非常特別的保單,使伯克希爾公司成為美國最大的再保險公司。
2003年百事可樂公司舉辦過一次中獎活動,活動的每位參加者都有機會獲得10億美元的大獎。10億美元可不是一筆小數目,于是百事可樂公司就想到了找一家保險公司來分散這種風險,而他們最先想到的就是伯克希爾公司。伯克希爾公司獨立承擔了這次中獎活動的所有風險。2003年9月14日中獎活動正式舉行,令伯克希爾公司感到幸運的是10億美元大獎并未被抽走。如果某位幸運顧客真的抽到了10億美元大獎,即便是分期付款,伯克希爾公司也要馬上掏出數億美元。放眼望去,能夠馬上拿出數億美元現金的公司真沒有幾家。
巴菲特曾經說過,伯克希爾公司在保險方面的最大優勢就是,公司擁有雄厚的現金實力作保證,幾乎可以將所有風險獨自承擔下來,而不像大多數再保險公司,很多風險都還要與其他再保險公司共同承擔。這樣風險自然小了,但與之相應的是利潤也降低了。
自由現金流代表著真金白銀
投資者在選擇企業時要注意:如果一個企業能夠不依靠不斷的資金投入和外債支援,光靠運營過程中產生的自由現金流就可以維持現有的發展水平,那么這是一個值得投資的好企業,千萬不要錯過。
巴菲特用他2.3億美元的現金流購買了斯科夫·費策公司,在15年時間里他就賺取了10.3億美元的利潤。而這10.3億美元的現金流,又被巴菲特投資到其他企業賺取了幾十億美元的利潤。這也許就是為什么巴菲特會堅持認為自由現金流是真金白銀的原因吧。
在巴菲特眼里,真正值得投資的好企業就是這樣。在企業運轉的過程中,企業自身就可以產生充沛的自由現金流,不用靠投資者后續投入,也不用靠企業負債經營,就可以實現穩定發展,甚至推動經營業績和自由現金流的增長。
很多人經常預測分析宏觀經濟形勢,根據國家政策和經濟形勢的變化來選擇投資的股票。但巴菲特認為,擁有充沛的現金流是他選擇企業考慮的重要因素。宏觀經濟形勢并不太影響他作出投資的決定。
巴菲特購買時思糖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972年當伯克希爾公司準備購買時思糖果公司的時候,巴菲特就聽聞政府要對糖果實施價格管制,但他依然沒有改變自己的決定。果不其然,當他購買后不久政府就實施了價格管制。可是巴菲特一點都不后悔。如今回頭來看,如果當初伯克希爾公司因為政府實行價格管制而放棄時思糖果公司,那么一個絕好的投資機會就會與他擦肩而過。畢竟當初巴菲特以2500萬美元購買的時思糖果公司,現在每年的稅前利潤高達6000萬美元。
1987年,巴菲特在給股東的信中提到:伯克希爾公司投資的7個主要的非金融行業企業,獲得高達1.8億美元的稅前收入。就算扣除了所得稅和利息,也還有1億美元的凈利潤。這些企業的股東權益投資報酬率平均高達57%,遠高于賬面價值增長率。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巴菲特認為這與企業能夠產生源源不斷的自由現金流是密切相關的。
再比如巴菲特罕見的一次高科技投資案例,看重的也是其充沛的自由現金流。1999年當巴菲特買入TCA電信時,巴菲特覺得其價格已經不太具有誘惑性,但TCA電信每年1億美元以上的自由現金流成功地吸引了巴菲特的目光。當然對于巴菲特來說,這依然是一次成功的投資。2005年COX電信巨資收購了TCA電信,巴菲特大賺一筆后成功退出。
偉大的公司必須現金流充沛
自由現金流非常重要。在選擇投資對象的時候,我們不要被成長率、增長率等數據迷惑,只有充裕的自由現金流才能給予我們投資者真正想要的回報。這是巴菲特用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的,我們一定要銘記于心。
巴菲特在2007年致股東信里說:“伯克希爾公司一直在努力尋找能夠在特定行業中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企業。如果這些企業具有成長性我們自然非常高興。不過如果沒有成長性也沒有關系,只要企業能產生源源不斷的自由現金流,我們也愿意投資。因為伯克希爾公司可以把從這些企業獲得的自由現金流重新投入到其他企業再賺取利潤。”
巴菲特認為,現金流就好像企業的血液,那些依靠不斷輸血的企業必然活不長久,只有血液旺盛的企業才能夠活的更久。真正偉大的業務不僅僅能夠從有形資產中獲得巨大回報,而且不需要依靠后續的投入就能夠維持業務的正常運轉。因此具有充沛的自由現金流是一家真正偉大的企業必備條件之一。這樣企業就可以把獲得的利潤重新投資賺取更多的利潤。
伯克希爾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伯克希爾公司的股價之所以能夠全球第一,這與伯克希爾公司始終擁有相當比例的現金是分不開的。因為伯克希爾公司具有充沛的自由現金流,所以伯克希爾公司可以在股市低迷時抄底股市,獲得更好的投資良機和更高的投資回報率。而伯克希爾公司充沛的現金來源于它控股或者投資的幾十家企業。
在巴菲特的心目中,時思糖果公司就是一個偉大的公司。當1972年巴菲特收購時思糖果公司時,由于美國人均消費巧克力量非常低,時思糖果公司所在的盒裝巧克力行業發展緩慢,當時時思糖果公司的稅前利潤還不到500萬美元,所以巴菲特花費了2500萬美元就把時思糖果公司買下了。在收購的幾十年里,巴菲特只在最初的時候投了3200萬美元對時思糖果公司進行改造,后來就沒有再投入過一分錢。現在時思糖果公司的稅前利潤已經達到13.5億美元。而這些利潤大部分都上交給了伯克希爾公司,巴菲特用這些資金再繼續進行投資。由此可見,時思糖果公司在某個程度上就是伯克希爾公司的取款機,為伯克希爾公司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的血液。時思糖果的偉大之處就在這里。當大多數企業需要4億美元的投入才能夠實現稅前利潤從500萬美元增長到8200萬美元時,時思糖果不僅不需要投資,還為伯克希爾公司提供源源不斷的自由現金流。
如果企業成長速度很快,可是卻需要大量資本投入才能維持其原有發展速度,在巴菲特眼里就是不值得投資的糟糕公司。美國航空公司就是巴菲特眼中的糟糕公司。巴菲特曾在2008年致股東信中這么評價航空業:“自從第一架飛機誕生以來,航空業就需要投入源源不斷的資金來維持。很多投資者受到其增長率數據的吸引,不斷地將資金投入到這個無底洞中,直至他們對這個行業感到厭惡。”1989年巴菲特購買了美國航空公司績優股,但沒過幾年,美國航空公司就陷入了失控的局面,不斷虧損,都無法全額支付伯克希爾公司的股利,這傷透了巴菲特的心。
有沒有利潤上交是不一樣的
在分析企業的經營狀況時,如果企業是另外一個企業的子公司,那么一定要注意觀察該企業有沒有把利潤上交給母公司。如果該企業把大部分利潤上交給母公司后,在賬面上還有和同行業公司相同的業績表現,那么你可以選擇投資它。
1997年巴菲特在致股東信里寫道:“很多人可能無法真正體會到伯克希爾旗下的企業的表現到底有多么出色。從表面看,水牛城日報公司或是斯科特·費策公司的表現和其他同行的獲利都不相上下,沒有任何突出之處,但是有一點需要大家注意,大部分上市公司為了維持公司的成長,通常都會保留2/3以上的利潤,而伯克希爾旗下的大部分子公司卻將其所有盈余都交回了母公司。正是他們上交的資金,讓伯克希爾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巴菲特認為,在考察企業的自由現金流時,一定要特別注意該公司有沒有向母公司上繳利潤。利潤上交與否,和企業的經營狀況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公司把利潤留在企業用于企業自身的發展,這對該公司未來的業績表現會有累積作用。但是如果子公司把所有利潤上交給母公司,這樣就使得本該屬于這些子公司的未來業績表現的很大一部分被轉移到母公司的業績表現上。
我們可以用很簡單的一個例子來表現二者之間的差別。假設甲、乙兩人每個月都能賺取2000元的利潤。甲是上班族,每月領2000元工資。乙是個體經營者,每個月賣貨物賺取2000元利潤。雖然他們賺取的都是2000元,可是乙每個月都需要從利潤中拿出1000元用來進貨,乙真正可以消費的是1000元。
伯克希爾公司的強勁發展,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功勞就是其旗下子公司創造的利潤。斯科特·費策公司等三家企業在1997年以前的幾年中就上交了高達18億美元利潤給伯克希爾公司。正是這些資金,使得伯克希爾公司在適當時機投資了一些優秀企業,得到了很高的投資回報。難怪巴菲特經常說,伯克希爾公司非常感謝下屬子公司的經理人。這些經理人創造的成就絕不僅僅是我們在賬面上所能看到的業績,他們創造的實際成績要比這大很多。
伯克希爾公司的充沛現金流還有一個重大來源,那就是其旗下保險公司上交的浮存金。雖然浮存金不屬于公司盈利,卻可以隨時隨地地歸伯克希爾公司投資之用。據說巴菲特當時之所以投資保險業,很大原因就是他看好浮存金。目前伯克希爾公司旗下企業有一半都是保險公司,可供伯克希爾公司使用的浮存金也自然不容忽視。1967年伯克希爾公司的保險浮存金僅為2000萬美元,而2005年年末已增長到490億美元。顯而易見,巴菲特手中擁有越多保險浮存金,就越有利于伯克希爾公司的發展。
資金分配實質上是最重要的管理行為
在挑選投資的股票時,我們要注意觀察企業的盈余資金流向。不同的企業管理層有不同的資金分配方式。運用巴菲特的資金分配法則來衡量你所選擇的企業的資金分配是否合理。
巴菲特在1983年致股東的信里寫道:“我們非常希望可以通過直接擁有會產生現金且具有穩定的高投資報酬率的各種公司來達到上述目標。如果做不到,我們只好退而求其次,讓我們的保險子公司在公開市場購并這種公司或者買進這種公司的部分股權。保險公司為此付出的股票價格和投資機會所需要的資金,將會決定伯克希爾年度資金的配置。”
巴菲特這里所提到的目標,指的是股票的內在價值年增長速率,在不低于美國企業的平均水平下盡可能越來越大。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在巴菲特看來,只有通過合理的資金分配才能達到上述目標。
如何分配公司的資金,是與公司所處的生命周期密切相關的。在公司發展初期,由于公司要設計和生產新產品以及開拓產品市場,需要大量資金,所以盈利產生的大多數資金自然會被繼續投入公司運營中。當公司到了快速增長階段,一般來說公司很難完全靠盈利的資金來支撐這種快速增長,大多數公司都會通過發行證券或者借貸資金來彌補資金缺口,這時候也不存在資金分配問題。當企業進入成熟期,企業的增長速度變慢,企業盈利資金收入將會高于其運營和發展所需的資金。這時候如何分配資金就是一個難題。
這時候企業管理層有三種選擇:一是繼續把這些過剩的資金全部用于內部再投資;二是把這些剩余資金投資于其他公司;三是把這些剩余資金以股利形式返還給股東。
巴菲特認為,如果公司把這些資金用于內部的再投資,可以獲得高于一般水平的證券回報,那么這時候最明智的選擇就是把所有利潤全部用來進行再投資;相反,如果再投資的投資報酬率低于一般水平,這時候再進行再投資實際上就是不合算的。如果公司管理層不重視這個現實,還一意孤行地進行內部再投資,用不了多久,公司的現金就會變成無用的資源,公司股價就會下跌。通俗地說,這樣的投資越多,效益反而會變得越來越差。
很多公司經理人選擇第二種投資方式:投資其他公司。通常這種投資行為就是收購其他公司。但巴菲特認為,這種收購交易大多是以過高的價格達成的,不是很劃算。而且在公司整合的過程中還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也容易作出錯誤的決策,這樣付出的代價有些太大了。
巴菲特覺得這時候最好的資金分配方式就是把利潤返還給股東。這里有兩種方式:一是提高股息,多分紅;二是回購股票。巴菲特最贊同回購公司股票這種形式。
現金流不能只看賬面數字
巴菲特告訴我們:不要完全信賴企業的會計賬目。會計賬目并不能完全體現整個企業的經營風貌。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能根據股票的價格來判定股票的好壞,股票價格的高低并不能完全代表股票的價值。
1983年巴菲特在寫給股東的信里說:“賬面數字并不會影響我們投資企業或資金分配的決策。當購并成本相近時,我們更愿意選擇那種依據會計原則未顯示在賬面上的兩塊錢盈余,而不是那種完全列示在賬面上的一塊錢盈余。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常常愿意以更高的價格購買整個企業而不是購買企業的一部分的原因。長期來說,我們更喜歡這些依據會計原則不可列示的盈余能夠通過長期資本利得反映在公司賬面之上。”
巴菲特認為,自由現金流是衡量企業內在價值的重要指標。但是要觀察一個企業產生的自由現金流,不能僅僅看會計賬本上的數字。
在巴菲特看來,一個有兩元錢盈余卻未顯示在賬面上的企業,比一個賬面上有一塊錢盈余的企業更具有吸引力。如果這兩個企業的購并成本差不多,他更愿意購買那個有兩元錢盈余卻未顯示在賬面上的企業,就好像他更喜歡購買整個企業而不是企業的一部分一樣。巴菲特覺得,賣家總比買家精明。不論買家花多大精力去了解企業,總不如賣家對企業了解。如果你購買企業的一部分,賣家很有可能會把那些賬面上很漂亮但實際經營業績不太好的那部分賣給你,而把真正賺錢的一部分留給自己。
就像前面提到的水牛城日報公司。如果單從賬面數字來觀察,我們就會覺得這個公司和同行業內的其他公司的業績水平相當,沒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但是水牛城日報的大部分利潤上交給了伯克希爾公司,而不是像其他公司一樣留存著為未來作積累。水牛城日報的利潤被伯克希爾公司用作再投資產生更高的回報率,可是這并不會在水牛城日報公司的賬面上顯示。
由于伯克希爾旗下的子公司把大部分利潤都交給了伯克希爾公司來進行再投資,而投資的業績在子公司的賬面數字上無法體現出來,巴菲特為了讓股東對這些公司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就在每年伯克希爾公司的年報中,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做公司年度業績報表,用更清晰更透徹的方式來反映旗下子公司中每個主要經營行業的獲利情況。
巴菲特覺得,人們不能過于信賴賬面數字。如果過于信賴賬面數字,有時候人們就會被賬面上的樂觀數據迷惑,而忘記危險會隨時出現。很多保險公司就是這樣,對迫在眉睫的損失處理過于樂觀,看著賬面上的盈利金額洋洋得意,但不知道也許只是一場颶風就可以讓整個公司馬上破產。和其他人的過度樂觀相比,巴菲特總是非常謹慎。像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的保險公司MedPro公司就提取了非常充足的損失準備金,時刻以穩定安全作為企業發展的前提。
利用政府的自由現金流盈利
一個國家想要保持自己的堅挺勢頭,就要像企業一樣產生源源不斷的自由現金流。作為普通投資者的我們,自然無法控制國家貨幣價值走向,但我們可以像巴菲特一樣,利用國家貨幣的升值或貶值,為自己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
2007年巴菲特在給股東的信里寫道:“最近一段時間很多人都在討論主權財富基金,討論它們如何大量購買美國公司的股份。其實這并不是外國政府的什么陰謀,而是我們美國自己造成的,事實上,我們貿易平衡很大程度上依賴著在美國的巨額外國投資。既然我們每天都把20億美元強加給其他國家,那么他們必然要在這里做點什么。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抱怨他們選擇股票而不是債券呢。”
所謂主權財富,與私人財富相反,是一種由政府控制支配的、以外幣形式持有的公共財富,指的是一個國家政府通過一定的稅收與預算分配渠道,以及可再生自然資源收入和國際收支盈余等方式,逐步積累形成的財富。主權財富基金就是由國家專門設立的一個管理主權財富的獨立機構,該機構通常獨立于中央銀行和財政部。毋庸置疑,它代表的是國家政府理財方式。在巴菲特的眼里,國家和企業一樣。一個偉大的企業需要充沛的自由現金流,同樣,一個偉大的國家也需要充沛的自由現金流。
為什么主權財富購買美國股票的行為是美國自己造成的呢?巴菲特認為,這主要是價格原因,美國人對其他國家的產品的熱愛程度,已經超過了對美國本土的產品的熱愛程度。這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美國每天都向世界上的其他國家輸出大約20億美元。時間久了,流通在國外的美元越來越多,美國的自由現金流就越來越少了。從而相對于世界其他貨幣來說,美元就越來越貶值了。當然了,什么事情都有兩面性。美元一旦貶值,又會降低美國產品的價格,這樣相對來說其他國家的產品價格就顯得比較高了,于是又有人開始購買美國的產品,從而間接地緩解美國的貿易赤字。總的來說,一方面,美國人大量購買其他國家的廉價產品使得美元大幅度貶值;另一方面,美元大幅度貶值又會降低美國產品價格,相應緩解貿易赤字。巴菲特所在的伯克希爾公司的大部分投資和收益都在美國,這在某個程度上也為美國的自由現金流作出了一定貢獻。
但面對美元的貶值,巴菲特也多次表示他將利用這個機會,盡可能從國外市場獲得更多的利潤。巴菲特在2008年致股東函里提到,伯克希爾公司2007年只擁有巴西貨幣雷亞爾這一種直接的外匯頭寸。在2007年,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誰也不會奇怪。可是如果在幾十年前,誰把美元換成雷亞爾,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個人是個瘋子。因為在20世紀末,由于多達5個版本的巴西貨幣,讓雷亞爾快變成狂歡節里撒的小紙片了。當貨幣真實出現像許多國家一樣的情況:貨幣陷入發行、貶值,退出流通的周期性中,富有的巴西人為保護他們的財富,有時將大筆的錢轉移到美國。但近些年,由于美元的貶值,雷亞爾相對來說升值很多。2002年雷亞爾對美元的外匯指數為100,2007年年末就已經升到了199,與此同時美元卻在步步下跌。就這一種直接外匯頭寸,在過去5年中為巴菲特帶來了23億美元的稅前收益。
自由現金流有賴于優秀經理人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持續充沛的自由現金流不僅依賴于其所從事的業務,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企業管理層的英明領導。所以,在選擇投資的企業時,關注一下企業經理人的表現,也是非常重要的。
1988年巴菲特在給股東的信里寫道:“1988年費切海默想要進行一項規模頗大的購并案,查理·芒格和我對他相當有信心,所以我們就馬上同意了這項購并案,連相關協議都沒看。很少有人能得到我們這樣的信任,就連很多世界500強企業的領導者也不能。由于這項購并案會推動公司內部的成長,所以我預計費切海默的營業額會有很大增長。”
巴菲特認為,優秀的企業之所以能產生源源不斷的自由現金流,與該企業擁有優秀的經理人密不可分。只有足夠優秀的經理人,才能夠為企業創造如此佳績。
20世紀70年代末,巴菲特大量買入政府雇員保險公司的股票。用巴菲特的話來說,他之所以購買該公司股票,主要就是看中了以杰克拜恩為首的公司管理層的能力。巴菲特覺得他們能夠帶領公司走出困境,實現公司業績的穩定增長和自由現金流的持續充沛。事實上也幸虧有杰克拜恩。要不是杰克拜恩,政府雇員保險公司能不能走出困境都是個未知數。20世紀70年代初期,該公司管理層管理不善,保險理賠成本被錯誤低估,使得對外銷售保單價格過低,公司做了很多賠錢的生意,差點讓公司瀕臨破產,也使得公司股票價格越來越低。1976年杰克拜恩開始掌管該公司。他臨危不懼,馬上采取一系列緊急補救措施,最終使得公司幸免于難。正是看到了杰克拜恩的杰出表現,伯克希爾公司于1976年下半年開始大量買入政府雇員保險公司股票,然后持續增持,到1980年年末共投入4570萬美元取得該公司33.3%的股權。在接下來的15年中,伯克希爾公司一直持股不動。而由于政府雇員保險公司在此期間進行了股票回購,使得伯克希爾公司的持股份額達到了50%。1995年,巴菲特又以近乎天價的23億美元的代價買下另一半原來不屬于伯克希爾公司的股份。
B夫人是巴菲特特別愛提及的一個經理人。1984年該店業績達到1.3億美元,是10年前的3倍,獨霸了整個奧馬哈地區。1994年,該店年銷售額增至2.09億美元。1998年8月,B夫人去世,時年104歲。她從未上過學,但她創立了一個企業。巴菲特不止一次說過,商學院的學生從B夫人那里幾個月能學到的東西比在商學院待幾年學的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