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巴菲特教你讀財報

‖第一章‖損益表項的8條信息

好企業的銷售成本越少越好

只有把銷售成本降到最低,才能夠把銷售利潤升到最高。投資者要遠離那些銷售成本過高的公司,選擇那些銷售成本比較低的公司。盡管產品銷售成本就其數字本身并不能告訴我們公司是否具有持久的競爭力優勢,但它卻可以告訴我們公司的毛利潤大小。

損益表(單位:百萬美元)

收入 10000

- 銷售成本 3000

毛利率 7000

巴菲特在分析公司是否具有持久競爭優勢時,總是從公司的損益表入手,因為損益表可以讓投資者了解該企業在一段時期內的經營狀況。一般企業會在每個季度末或者年末披露這些信息。

在研究那些優質企業時,巴菲特發現,通過分析企業的損益表就能夠看出這個企業是否能夠創造利潤,是否具有持久競爭力。企業能否盈利僅僅是一方面,還應該分析該企業獲得利潤的方式,它是否需要大量研發以保持競爭力,是否需要通過財富杠桿以獲取利潤。通過從損益表中挖掘的這些信息,可以判斷出這個企業的經濟增長原動力。因為對于巴菲特來說,利潤的來源比利潤本身更有意義。

在損益表中,總收入下面一行指的就是銷售成本,也被稱為收入成本。銷售成本可以是一個公司其銷售產品的進貨成本,也可以是制造此產品的材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

巴菲特在1985年的信中說:“在新聞事業方面一樣很難增加發行量,雖然廣告量略增,但主要來自夾報部分,報紙版面上的廣告卻減少了。前者的利潤遠比后者低,且競爭較激烈,所幸去年成本控制得當使得家庭用戶訂閱數頗好。”

巴菲特認為,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節約成本,尤其是銷售成本。因為每個企業時時刻刻都在銷售產品,銷售成本在整個企業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

所謂銷售成本,是指已銷售產品的生產成本或已提供勞務的勞務成本以及其他銷售的業務成本。銷售成本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支出兩部分,其中,主營業務成本是企業銷售商品產品、半成品以及提供工業性勞務等業務所形成的成本;其他業務支出是企業銷售材料、出租包裝物、出租固定資產等業務所形成的成本。

S公司是我國鉛酸蓄電池行業經營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S公司注冊資本是1.3億元,總資產約13億元,年營業額近20億元。但是隨著S公司銷售額的迅速增長,其一直沿用的銷售模式和業務流程使得銷售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主要體現在該公司設立銷售分支機構太多,而且機構設置不太合理,浪費了很多資金。此外,該公司規定銷售人員有權利報銷差旅費、話費等銷售費用,很多銷售人員就大肆鋪張浪費,一點都不節約。雖然該公司的營業額增長很快,但是凈利潤增長率幅度很低,甚至在行業競爭激烈時還出現過只見銷量增長不見利潤增長的局面。而造成這樣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該公司的銷售成本過高。

作為美國第三大汽車公司的克萊斯勒有限責任公司,由沃爾特·克萊斯勒創建于1925年。它曾經一度超過福特,成為美國第二大汽車公司。2009年4月30日,克萊斯勒公司宣布破產。克萊斯勒竟成為第一個轟然倒下的汽車業巨頭,其罪魁禍首并非金融危機,而是銷售成本過高。美國汽車的銷售網絡從50年前就開始建立,那時的公路網絡沒有現在這樣發達,30公里的路對很多人來說是很長的距離,汽車公司不得不在很短的距離內就建立一個特許經銷店,以滿足汽車消費者的需求。而現在,公路已經建設得四通八達,以往建立的經銷網點就顯得太密集,管理成本太高了。2006年,克萊斯勒在美國的經銷商有3749家,總銷售量為214萬輛,平均每家賣出570輛汽車;而豐田在美國的經銷站只有1224家,總銷售量為205萬輛,平均每家賣出1675輛汽車,是克萊斯勒的近3倍。過于密集的銷售網點使克萊斯勒產品的銷售成本大大提高,而這直接造成兩種后果:一方面使產品的價格難以在市場上形成有力的競爭;另一方面也使得公司用于研發的資金比例少于豐田等日本競爭對手。最終高昂的銷售成本把克萊斯勒逼到了破產。

長期盈利的關鍵指標是毛利潤/毛利率

企業的毛利潤是企業的運營收入之根本,只有毛利率高的企業才有可能擁有高的凈利潤。投資者在觀察企業是否有持續競爭優勢時,可以參考企業的毛利率。

巴菲特在1999年為《財富》雜志撰文指出:“根據去年的財報,全國最大的家具零售商Levitz自夸其產品價格比當地所有傳統家具店便宜很多,該公司的毛利率高達44.4%,也就是說消費者每付100美元所買的商品,公司的成本只要55.6美元。而內布拉斯加家具店的毛利潤只有前者的一半。”

顯然巴菲特認為,在考察一個公司是否具有持續競爭優勢時,毛利潤和毛利率是兩個關鍵的指標。

毛利潤是指總收入減去產品所消耗的原材料成本和制造產品所需要的其他成本。它不包括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折舊費用和利息支出等。例如一件產品的售價為50元,原材料成本和制造產品的成本總和為30元,則該產品的毛利潤為20元。毛利率指的是毛利與營業收入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為:毛利率=毛利潤/營業收入× 100%。

巴菲特認為,毛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如何。如果企業具有持續的競爭優勢,其毛利率就處在較高的水平。如果企業缺乏持續競爭優勢,其毛利率就處于較低的水平。

如果企業具有持續的競爭優勢,企業就可以對其產品或服務自由定價,讓售價遠遠高于其產品或服務本身的成本,就能夠獲得較高的毛利率。例如可口可樂公司的毛利率為60%左右,箭牌公司的毛利率為51%,債券評級公司的毛利率為73%,柏靈頓北方圣太菲鐵路運輸公司的毛利率為61%。

如果企業缺乏持續競爭的優勢,企業就只能夠根據產品或服務的成本來定價,賺取微薄的利潤。如果同行采取降價策略,企業也必須跟著降價,這樣才能夠保持市場份額,毛利率就更低了。很多缺乏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的毛利率都很低。例如通用汽車制造公司的毛利率為21%,美國航空公司的毛利率為14%,美國鋼鐵公司的毛利率為17%,固特異輪胎公司的毛利率為20%左右。

巴菲特認為,如果一個公司的毛利率在40%以上,那么該公司大都具有某種持續競爭優勢。如果一個公司的毛利率在40%以下,那么該公司大都處于高度競爭的行業。如果某一個行業的平均毛利率低于20%,那么該行業一定存在著過度競爭。例如航空業、汽車業、輪胎業都是過度競爭的行業。

毛利率指標檢驗并非萬無一失,它只是一個早期檢驗指標,一些陷入困境的公司也可能具備持久競爭優勢。因此,巴菲特特別強調“持久性”這個詞,出于穩妥考慮,我們應該查找公司在過去10年的年毛利率,以確保其具有“持續性”。巴菲特知道在尋找穩定競爭優勢的公司時,必須注意持續性這一前提。

毛利率較高的公司也有可能會誤入歧途,并且喪失其長期競爭優勢,一是過高的研究費用,其次是過高的銷售和管理費用,還有就是過高的債務利息支出。這三種費用中的任何一種過高,都有可能削弱企業的長期經濟原動力。很多高毛利率的企業,將大量的毛利潤投入在研發、銷售和一般管理上,使得凈利潤減少很多。另外,有些企業的高額利息支出也吞噬了一部分毛利潤。

特別關注營業費用

巴菲特認為,企業在運營的過程中都會產生營業費用。營業費用的多少直接影響企業的長期經營業績。

巴菲特在1989年致股東的信中說:“如果你沒有到過那里,你一定無法想象有珠寶店像波珊那樣,銷量非常大,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樣、各種價格的種類,而它的營業費用開銷大概只有一般同類型珠寶店的1/3。對于費用的嚴格控制,加上優異的采購能力,使得它所銷售的珠寶比其他珠寶店價格便宜很多,而便宜的價格又總能吸引更多的顧客上門,良性循環的結果使得該店在旺季的單日人流量高達4000人。”

營業費用是指企業在銷售商品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以及為銷售本企業商品而專設的銷售機構(含銷售網點、售后服務網點等)的經營費用。商品流通企業在購買商品過程中發生的進貨費用也包括在營業費用之中。營業費用一般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1)產品自銷費用:包括應由本企業負擔的包裝費、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

(2)產品促銷費用:為了擴大本企業商品的銷售而發生的促銷費用,如展覽費、廣告費、經營租賃費(為擴大銷售而租用的柜臺、設備等的費用,不包括融資租賃費)、銷售服務費用(提供售后服務等的費用)。

(3)銷售部門的費用:一般指為銷售本企業商品而專設的銷售機構(含銷售網點、售后服務網點等)的職工工資及福利費、類似工資性質的費用、業務費等經營費用。但企業內部銷售部門屬于行政管理部門,所發生的經費開支,不包括在營業費用中,而是列入管理費用。

(4)委托代銷費用:主要指企業委托其他單位代銷按代銷合同規定支付的委托代銷手續費。

(5)商品流通企業的進貨費用:指商品流通企業在進貨過程中發生的運輸費、裝卸費、包裝費、保險費、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和入庫前的挑選整理費等。

營業費用過高,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的整體效益。例如2005年江中藥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為9.8億元,毛利潤為6.3億元,毛利率高達64.58%。按理說這樣的毛利率相當高,企業的整體效益應該很好。但是由于投入了大量資金在電視廣告和渠道建設上,江中藥業的營業費用高達4.1億元,占到毛利潤的65%。一旦銷售業績下滑,江中藥業很有可能會負荷不了這么高的營業費用,出現資金缺口。從這一點上看江中未來的發展前景很有可能受制于營業費用過高的風險。

衡量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的高低

在公司的運營過程中,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不容輕視。投資者一定要遠離那些總是需要高額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的公司,努力尋找具有低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的公司。一般來說,這類費用所占的比例越低,公司的投資回報率就會越高。

巴菲特在1983年致股東們的信中說:“我們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如上表中可看到的是我們實際售出的糖果磅數停滯不前,其實這也是這個行業普遍遇到的困難,只是過去我們的表現明顯勝于同行,現在卻一樣凄慘。過去四年來我們平均每家分店賣出的糖果數事實上無多大變化,盡管分店數有所增加,但銷售費用也同樣增加。”

巴菲特認為,一個真正偉大的企業,其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都是非常少的。只有懂得嚴格控制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出類拔萃。

所謂銷售費用,是指企業在銷售產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勞務等過程中發生的費用,包括由企業負擔的包裝費、運輸費、廣告費、裝卸費、保險費、委托代銷手續費、展覽費、租賃費(不含融資租賃費)和銷售服務費、銷售部門人員工資、職工福利費、差旅費、辦公費、折舊費、修理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攤銷以及其他經費等。所謂一般管理費用包括管理人員薪金、廣告費用、差旅費、訴訟費、傭金等。

對于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這類費用,有人覺得沒有多少,不必太計較。其實不然,像可口可樂這樣的大公司,這類費用每年都高達數十億美元,它們對整個公司的運營影響非常大。另外,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公司所占的比例也不盡相同。可口可樂公司每年的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占當年毛利潤的比例幾乎一直保持在59%,寶潔公司這項比例大約為61%,而穆迪公司的這項比例僅為25%。

巴菲特認為,公司的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越少越好。尤其在利潤下滑時期,更需要好好控制這類費用,要不然公司可能就會面臨倒閉或破產的危險。福特公司最近5年內每年花在銷售和一般管理上的費用占到當期毛利潤比例的89%~780%之間,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比例啊!雖然當期福特公司利潤下滑,毛利潤減少也是一方面原因,但是在銷售額減少的情況下還能保持這么高的費用比例,充分說明福特公司的管理機構和銷售方式不太合理。如果福特公司就這么繼續下去,而不努力減少這類費用的話,公司的利潤就會慢慢被吞噬,福特公司就會一直虧損,直至破產或者倒閉。

巴菲特在尋找投資的公司時,他都會挑選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比較低的公司。在巴菲特看來,如果一家公司能夠將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的比例控制在30%以下,那這就是一家值得投資的公司。例如巴菲特收購的波珊珠寶公司和內布拉斯加家具店就都是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非常低的公司。但這樣的公司畢竟是少數,很多具有持續競爭優秀的公司其比例也在30%~80%之間。此外,如果一家公司這類費用的比例超過80%,那么投資者幾乎就可以不用考慮投資這個企業了。如果某一個行業這類費用的平均比例超過80%,那么投資者幾乎可以放棄這一行業了。確實有些行業是這樣的,例如航空業。

巴菲特知道,即使是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花費保持較低水平的公司,它的長期經營前景也可能被其高昂的研發費用、高資本開支和大量債務所破壞。無論股票價格如何,他都對這類公司避而遠之,因為他知道,它們的內在長期經濟實力如此脆弱,即使股價較低,也不能使投資者扭轉終生平庸的結局。

遠離那些研究和開發費用高的公司

一般來說,那些必須花費大量資金在研發部門的企業長期經營風險比較大,因為它們的未來發展前景都壓在技術或者專利上。一旦發生什么技術災難,它們很有可能一蹶不振。所以投資者在投資時要盡量避開這些需要巨額研發費用的企業。巴菲特的原則是:那些必須花費巨額研發開支的公司都有在競爭優勢上的缺陷,這使得他們將長期經營前景置于風險中,投資他們并不保險。

巴菲特認為,一個企業要想長遠發展,就必須具有持續的競爭優勢。但巴菲特比較喜歡像可口可樂公司這樣的產品和幾十年前一樣的企業,卻不喜歡那些不斷依靠專利權或者技術領先而推出新產品來維持競爭優勢的企業。

在巴菲特看來,這些依靠專利權或者會依靠技術領先而維持競爭優勢的企業,并沒有擁有真正持續的競爭優勢。例如很多制藥公司依靠專利權來維持競爭優勢。一旦過了專利權的保護期限,這些制藥公司的競爭優勢就消失了,而很多高科技公司依靠技術的暫時領先而在業界取得了主導地位。一旦其他公司也研發出了同樣的技術,這些公司的競爭優勢也會馬上消失。為了維持競爭優勢,這些公司必須花費大量的資金和精力在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上,從而導致它們的凈利潤減少。

英特爾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英特爾公司的優勢就在于其半導體芯片技術。幾乎80%的電腦上都安裝著英特爾的處理器芯片。因為領先的半導體芯片技術,英特爾幾乎獨霸了處理器芯片市場。既然英特爾占據著這么大的市場份額,一般來說英特爾的經營利潤應該非常突出。可是英特爾的經營利潤也僅為平均水平。而導致凈利潤降低的原因并不是英特爾公司的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這類費用在英特爾的毛利潤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對于英特爾來說,最大的開支就是研發費用,正是這巨額的研發費用拉低了英特爾的盈利水平。我們可以肯定,英特爾的產品絕對在10年內也不會落伍。但是英特爾還是需要把30%的毛利潤用于技術的研發。因為一旦它停止研發,其他同行業的公司就會迎頭趕上,甚至超越英特爾的技術,這樣英特爾就失去了它的競爭優勢。

默克公司是世界制藥企業的領先者,總部設于美國新澤西州,是一家享譽國際的制藥企業。默克公司每年花在研發新藥上的費用大約為毛利潤的29%。而且由于不斷研發新產品,就需要不斷重新設計和升級其產品銷售計劃,以至于每年默克公司需要花費毛利潤的49%在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上。這兩者加起來就占毛利潤的78%了。更糟糕的是,如果默克公司放棄研發新藥物,當它的專利權過期時,它的競爭優勢也就隨之消失了。

和這些依靠專利或技術領先而獲得競爭優勢的企業相比,巴菲特更喜歡那些不需要經常進行產品研發的企業。穆迪公司就是巴菲特喜歡的這種類型的企業。巴菲特一直長期持有著該公司股票。穆迪公司是一家債券評級公司,它的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很低,只占毛利潤的25%,而且它沒有研發費用。這就是巴菲特心動的理由。

不要忽視折舊費用

我們不難看出,折舊費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在觀察要投資的公司時,一定要仔細分析折舊費用這一項。企業的折舊費用所占比例越小,我們投資的風險就越低。

2007年巴菲特在致股東信中說:“當我們在1996年收購飛行安全公司時,該公司的稅前營運利潤為1.11億美元,固定資產凈投資額為5.7億美元。我們收購這家公司以來,該公司的折舊費用為9.23億美元,但資本支出總額達到16.35億美元,其中多數支出用于讓模擬器跟上機型的不斷發展。”

巴菲特認為,在考察企業是否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時候,一定要重視廠房、機械設備等的折舊費。

折舊費是廠房和機械設備等在企業運營過程中發生的損耗在企業賬目上的體現。一般來說,一項資產某年的折舊費用就是該資產被用在當年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產生收益的那部分資產份額。其實也就是該資產對當期收益的一個成本分配。

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折舊費。假設某公司購買了一臺芯片生產機。該生產機價值100萬美元,使用年限為10年。由于這臺生產機的使用年限是10年,根據規定,某公司不可以把這100萬美元的開支全部計入購買該設備的當期成本,而只能把購買成本按照10年的期限進行劃分,每年計入一部分折舊費。我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每年在這臺生產機上計提10萬美元的折舊費。

這臺芯片生產機被購買后,在資產負債表上將體現為100萬美元的現金流出和100萬美元的工廠和設備資產的增加。在未來的10年里,在損益表中每年都會有一筆10萬美元折舊費的開支,而在資產負債表中工廠和設備資產每年都將減少10萬美元。

這里有一個重點需要我們注意,那就是這100萬美元的購買費用,并沒有在當年全部計入購買成本,而是在未來10年里分攤計入的。也就是說,在未來10年里該公司可以使用該設備,不需要什么投入,每年的利潤中有10萬美元被當做折舊費了,向國家稅務局上報的利潤總額比實際總額減少了。有些人自作聰明,把這些折舊費又返回到利潤總額中,并制定了一個新的利潤指標,即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如果把折舊費返回到利潤中,企業可用現金就多了,就有能力償還更多的負債,也就可以為杠桿式收購提供融資。

巴菲特認為,折舊費本身是一種真實存在的開支,因此不論用什么方式計算利潤,都必須把折舊費包括進去。巴菲特覺得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這個指標的出現,有點故意迷惑投資者的意味。這個指標讓投資者覺得公司的利潤很高,卻忽略了生產機的磨損成本。這樣的后果就是企業用虛假的利潤獲得了很高的財務杠桿,背負很多債務。當生產機報廢的時候,企業很有可能已經無法拿出錢來買新的設備了。

一般來說,越是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其折舊費所占毛利潤的比例越低,例如可口可樂公司的折舊費用大約占毛利潤的6%,箭牌公司的折舊費用大約為7%,寶潔公司的折舊費用大約為8%。相反,越是缺乏競爭優勢的企業,其折舊費所占毛利潤的比例越高。例如通用汽車的折舊費用大約占毛利潤的22%~57%,差距之大,令人咂舌。

利息支出越少越好

和同行業的其他公司相比,那些利息支出占營業收入比例最低的公司,往往是最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對于投資者來說,獲得豐厚回報的唯一方法就是投資于這些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

巴菲特在1995年致股東的信里寫道:“去年我用了很大篇幅來討論美國航空,這家公司今年的表現稍顯好轉,但依然面臨著很多問題。令我們慶幸的是,當初簽訂的特別股投資協議對我們有利。雖然從1994年起本來應該支付我們的特別股股息就已跳票,但是它欠我們的股息每年還是以5%的基放利率加計利息。可惜不幸的是這是一家信譽不好的公司。”

巴菲特認為,對于大多數制造業和零售企業來說,想要得到豐厚的利潤,利息支出越少越好。利息支出過多,會直接吞噬公司的凈利潤,直接損害到企業所有者的利益。盡管有些公司賺取的利息可能比其支付的利息要多,如銀行,但對于大多數制造商和零售企業而言,利息支出遠遠大于其利息所得。

利息支出指的是公司在當期為債務所支付的利息。由于它與公司的生產和銷售過程沒有直接聯系,所以它被稱為財務成本,而不是運營成本。利息支出通常可以反映公司負債的多少。負債越多的公司,其利息支出越多。

巴菲特發現,利息支出比例可以當做衡量同一行業內公司的競爭優勢。通常利息支出越少的公司,其經營狀況越好。像在航空業,西南航空公司一直處于盈利狀態,其利息支出為營業收入的9%;而瀕臨破產的聯合航空公司,其利息支出占營業收入的61%;而另一個經營困難的美國航空公司(巴菲特在1995年致股東函里提到的信譽不好的公司),其利息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竟然高達92%。

在尋找投資目標時,巴菲特發現,越是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其利息支出所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反而越小。像可口可樂公司每年的利息支出僅占營業收入的8%;箭牌公司的利息支出僅占7%;波珊珠寶公司沒有負債,利息支出為零。

很多人覺得運用財務杠桿是謀求公司長遠發展的必經之路,即使付出較多利息也是在所難免的。但巴菲特不這么覺得。他認為,如果利息支出比例過高,就很有可能導致一個公司的破產或者倒閉。貝爾斯登銀行就是一個例子。2006年,貝爾斯登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顯示該年利息支出占營業收入的70%,但到了2007年年末,其利息支出已經高達營業收入的230%。即便貝爾斯登把公司所有的營業收入都用來支付利息,也不足以填補這么大的缺口。最終這個曾經輝煌一時,股價高達170美元的銀行在2008年被摩根銀行以每股10美元的價格收購。還有個特別典型的例子:美國有家電視臺使用很高的財務杠桿,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高達其年平均利潤的5倍。也就是說,排除電視臺運營需要花費的人工、資金和服務等一切成本,那家電視臺營運5年才能夠支付1年的利息。試想想,如果企業走到了這步田地,除了倒閉還能有什么辦法呢?

當然,不同行業的利息支出通常是不一樣的,不同行業間的差別甚大。例如消費品行業的公司利息支出比例在10%~30%之間;而在銀行業,富國銀行的利息支出為營業收入的30%,而這卻是美國排名前5名的銀行中比例最低的;還有輪胎制造業,是個資本密集型的行業,競爭又很激烈,這個行業的公司通常需要將其營業收入的40%~70%用于利息支出。

計算經營指標時不可忽視非經常性損益

投資者在考察企業的經營狀況時,一定要排除非經常性項目這些偶然性事件的收益或損失,然后再來計算各種經營指標。畢竟,這樣的收益或損失不可能每年都發生。

巴菲特在2007年致股東的信中說:“2004年依持股比例,伯克希爾公司可分配到的盈余高達12.2億美元,這個數字稱得上合理,雖然吉列與富國銀行因為選擇權成本隱含不計而被高估,但同時可口可樂卻也提列了一筆非經常性的損失。”

巴菲特認為,在考察公司的盈利能力時,不僅要看公司的利潤金額,而且要看公司的利潤結構,即哪些利潤是可以持續獲得的,而哪些利潤是偶然獲得的。無論用什么指標衡量企業是否具有持續競爭優勢,我們都應該排除非經常性項目的影響。只有排除偶然事件的影響,我們才能夠進行更準確的判斷。

非經常性損益是指公司發生的與生產經營無直接關系,以及雖與生產經營相關,但由于其性質、金額或發生頻率,影響了真實、公允地評價公司當期經營成果和獲利能力的各項收入或支出。非經常性損益包括資產置換損益、資產處置損益、委托投資損益、各種形式的政府補貼或稅收優惠債務重組損益、比較財務報表中會計政策變更對以前期間凈利潤的追溯調整數等。

例如,某公司有一個價值100萬美元的設備,設備使用期限為10年,每年計提10萬美元作為折舊費用。今年是使用該設備的第5年,設備的賬面價值為50萬美元。因為某些原因公司現在要出售這個設備。如果這個設備以70萬美元出售,這個設備出售產生的20萬美元收益將被記錄在出售資產收益(損失)這個項目中。如果這個設備以40萬美元出售,這個設備出售產生的10萬美元的虧損也將被記錄在出售資產收益(損失)這個項目中。由于公司并不會經常出售生產設備、廠房等,這里出售資產產生的收益或損失都只是偶然性事件。因此這里出售資產收益(損失)這個項目就屬于非經常性損益。

我們在考察公司的經營業績時,必須剔除非經常性收益或損失,才能得知公司每年真正都可以持續的盈利水平。因為如果公司發生非經常性收益,公司利潤表中所反映的當期凈利潤就高于經常性活動產生的凈利潤,這樣計算出來的凈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盈利指標就會比實際情況偏大;如果公司發生非經常性損失,公司利潤表中所反映的當期凈利潤就低于經常性活動產生的凈利潤,這樣計算出來的凈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盈利指標就會比實際情況偏小。

例如,某家公司2008年的凈利潤為200萬美元,凈資產為2000萬美元,那么這家公司2008年的實際凈資產收益率為10%。如果該公司2008年非經常性項目收入100萬美元,那么賬面上的總利潤為300萬美元,我們計算出來的凈資產收益率為15%;如果該公司2008年非經常性項目損失100萬美元,那么賬面上的總利潤為100萬美元,我們計算出來的凈資產收益率為5%。

在判斷某項損益是否為非經常性損益時,應該考慮該項損益的性質、金額或發生頻率的大小。

(1)判斷某項損益的性質,應主要分析產生該項損益的事項或業務是否為公司持續經營所必需,是否為公司發生的特殊業務。從公司所處的經營環境看,特殊性的事項或業務具有高度的反常性,而且與企業正常典型的活動明顯的不相關或僅僅偶然相關。如果產生某項損益的事項或業務是公司持續經營不可或缺的,則該項損益就不能作為非經常性損益來處理。比如,公司為了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轉,每隔幾年要對設備進行一次大修理,因而不是公司的特殊業務,所發生的大修理費用就是公司為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能力所必須發生的費用,由此而產生的損益也就應該是公司的經常性損益。

(2)判斷某項損益是否為非經常性損益時,還應該考慮損益金額的大小。根據會計中的重要性原則,對于一些金額較小的非經常性損益即使將其視為經常性損益,也不會對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分析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因此,對于一些明顯可歸于非經常性項目,但金額較小的損益,為了簡化起見,在一般情況下可以將其視為經常性損益處理。但是,如果這些損益對公司的主要財務指標將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時,仍然將其視為經常性損益就不恰當了。

(3)除了考慮損益的性質和金額外,還必須考慮其發生的頻率。產生非經常性損益的事項或業務應該是公司發生的偶發性事項或業務,也就是公司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能合理預計是否會發生的業務。正是因為這些事項或業務發生的偶然性,由此而產生的損益就應該歸屬于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比如,公司于本年度獲得了當地政府給予的一次性財政補助300萬美元,使公司避免了出現虧損的不利局面,但公司對于以后年度能否繼續獲得此類補助則無法進行合理的預計。因此,本年獲得的300萬美元一次性財政補助就應該作為非經常性損益處理。

由于這些損益都是偶然事件,所以相關數字一般會突然出現在損益表的最后幾行。巴菲特認為,把這些排除在外,無論用哪種利潤指標都能準確判斷公司是否具有持續競爭優勢。

稅前利潤和稅后利潤的差別會很大。

當一家公司吹噓它的利潤有多么高時,投資者一定要搞清楚它說的是稅前利潤還是稅后利潤。因為稅前利潤和稅后利潤的差別實在是太大了。千萬不要低估所得稅的影響力。

巴菲特1999年在致股東的信里寫道:“為了要更真實地反映伯克希爾公司實際的經營狀況,我們運用了完整透視盈余的觀念,這個數字總共包含前段所提到的賬列盈余,加上主要被投資公司的保留盈余,按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未反應在我們公司賬上的盈余,扣除這些盈余分配給我們時估計可能要繳的所得稅。”

巴菲特認為,凈利潤是衡量企業經營業績的重要指標。但有一點,投資者一定要注意,那就是所得稅對凈利潤的影響。

企業所得稅是對企業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種稅。企業所得稅的輕重、多寡,直接影響稅后凈利潤的形成,關系到企業的切身利益。無論在哪個國家,企業都要為它們的收入繳納所得稅。每個國家規定繳納所得稅的標準不太相同。目前,在美國公司需繳納的所得稅金額大概為其稅前利潤的35%,在中國公司需繳納的所得稅金額大概為其稅前利潤的25%。

企業所得稅對企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根據國家的稅收政策,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地方企業稅收有很大差別。在我國,一般企業的所得稅金額為稅前利潤的25%,但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的所得稅金額僅為稅前利潤的15%。假設有兩家公司每年的稅前利潤都是1000萬元,一家為普通行業,一家為高新技術行業。那么它們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分別為250萬元和150萬元,這之間相差了高達100萬元。另外,國家還規定了一些免稅政策。例如國家規定經國務院批準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新辦的高新技術企業自投產年度起,免征所得稅2年。企業在最初建立的幾年里,處于發展階段,通常都會需要很多資金投入,而這省下來的稅款正好可以彌補資金的缺口,對企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在投資時一定要注意區別稅前利潤和稅后利潤。稅前利潤是指在繳納所得稅前的利潤,就是企業的營業收入扣除成本費用以及流轉稅后的利潤。稅后利潤就是在稅前利潤基礎上繳納了所得稅后的利潤。

有一年巴菲特買入了價值1.39億美元的華盛頓公共電力供應系統的免稅債券,該債券每年支付巴菲特2270萬美元的免稅利息。在巴菲特看來,這2270萬美元的收益相當于4500萬美元的稅前利潤。如果他要在市場上購買一家每年賺4500萬美元稅前利潤的企業,那么他必須花費2.5~3億美元。這么看來,這1.39億美元的免稅債券還是非常劃算的,而且相對風險也比較小。

稅后利潤即是一個公司的凈利潤,是企業在某一會計期間繳納所得稅后的凈經營成果。這個指標意味著公司在繳納所得稅后最終賺了多少錢。凈利潤多,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好;凈利潤少,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差。

巴菲特通常對一個公司一年內的凈利潤毫無興趣,他認為,公司的凈利潤若有持續增長的態勢,則這個公司就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此外,凈利潤率也是巴菲特持續關注的另一指標。凈利潤率是公司凈利潤與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之間的比值。

巴菲特發現,那些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其報告凈利潤占總收入的比例會明顯高于它們的競爭對手。巴菲特說,倘若要在一家收入100億美元、凈利潤為20億美元的公司和一家收入1000億美元但僅賺50億美元的公司之間進行選擇的話,他寧愿選擇前者。因為前者的凈利潤率是20%,而后者的凈利潤率只有5%。可見,單獨的凈利潤收入基本不能反映公司的經營業績狀況,但是利潤率卻能反映出很多公司與其他公司之間的業績對比狀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林县| 札达县| 大城县| 金坛市| 沿河| 文水县| 沭阳县| 长寿区| 拉萨市| 德令哈市| 托克逊县| 景泰县| 乌海市| 华安县| 长汀县| 和硕县| 保亭| 澄城县| 汝南县| 隆林| 莲花县| 什邡市| 翁源县| 永修县| 会理县| 城固县| 图木舒克市| 太谷县| 台南县| 北京市| 茂名市| 宁强县| 大埔区| 定兴县| 塔河县| 新昌县| 原阳县| 舞钢市| 固阳县| 苗栗市| 延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