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手巴菲特右手李嘉誠大全集
- 德群 秦浦
- 8814字
- 2019-01-03 14:04:31
‖第三章‖公司管理層優秀的8個標準
尋找優秀的管理層很關鍵
一般來說,如果你選對了人,就能選對企業,所以投資者要多關注企業的管理層品質。
1986年巴菲特致股東信里說:“我和芒格平時通常只有兩個工作。其中一個就是邀請優秀的經理人來管理我們的子公司。這項工作對我們來說并不太難。因為在我們收購一家公司時,通常該公司原本的經理人就早已在這個行業充分顯現出他們的才能了,我們所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不要妨礙他們就好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這就好比我的工作是組織一支高爾夫球隊。如果尼克勞斯或阿諾帕瑪在這支球隊里,我確實不必費心教他們如何揮桿。”
巴菲特認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必然需要擁有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層。如何為企業尋找優秀的管理層非常關鍵,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購并企業時直接把企業的管理層留下來。
巴菲特在購并企業時非常注重該企業管理層是否足夠優秀。如果企業的管理層不夠優秀,那么一般來說企業的經營業績就不會多么出色,就不足以吸引巴菲特的投資目光;如果管理層很優秀,又愿意留下來繼續經營企業,巴菲特就會很樂意地購并企業;如果管理層很優秀,但不愿意繼續留下來工作,那么十有八九巴菲特就會放棄這項購并。
通常,一家公司被其他公司收購后,收購公司都會找新的經理人來掌管這家公司,但伯克希爾公司是個特例。伯克希爾公司每年都會在自己的年報上刊登一小塊公司收購廣告。在這簡短的收購標準中,其中有一條就是公司要具備優秀的管理層,而且伯克希爾公司還鄭重聲明,伯克希爾公司無法提供這樣的公司管理層。只要公司不具有優秀的管理層,伯克希爾公司就不會討論任何收購事宜。相反,如果公司具備這樣的優秀管理層,那么伯克希爾公司將會為這些優秀的公司和經理人提供一個非常理想的歸屬。伯克希爾公司會給予這些經理人廣闊的施展舞臺,不會干涉他們的經營,只會在他們需要協助時給予他們一定的支持。
著名管理學家柯林斯在撰寫兩本企業管理相關書籍時作了很多的采訪和研究,最后他驚奇地發現,對于企業所有者來說,最大的問題并不是企業的戰略問題,而是企業的管理層問題。企業管理層的能力和品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該企業的發展走向和競爭優勢。一旦企業能夠找到優秀的管理層,那么該企業的發展前途就不可限量。
上市公司對各種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實施和控制以達到其既定目標,公司董事長和公司高層領導班子的能力十分重要。
1.高層的競爭意識
公司的高級管理層只有具有了強烈的競爭意識,才能永不滿足、銳意進取,積極推動公司邁向長足發展。管理層是否具有強烈競爭意識,關鍵是看管理層群體是否充滿活力,要看其是否具有一種強烈的從事管理工作的欲望,群體中每個人是否有影響他人的欲望,是否有與下屬人員共同努力取得成果的欲望。
2.高層的專業能力
股民所關注的專業能力是公司管理層的整體專業能力,而不是一兩個人,而且管理層知識結構要合理,管理、銷售、財務等方面都不能偏廢。
3.高層的溝通協調能力
領導的藝術很大程度上在于溝通協調。融洽的關系是協同作戰的前提條件。這種溝通不僅僅局限于公司內部,也包括公司外部的各種顧客、供應商、政府部門、社團的溝通等。
股諺有云:“選股要選董事長。”此話不無道理。一家公司的成敗,公司領導人要負70%的責任。
公司管理層影響著公司內在價值
企業的管理層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有重大影響。在選擇投資企業時,投資者一定要記得觀察企業的管理層狀況如何。只有選對了管理層,投資的回報才會更豐厚。
1987年巴菲特在致股東信中說:“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的世界百科全書、科比吸塵器公司、斯科特·費策公司等都是拉爾夫一個人領導的,要知道,拉爾夫一個人就擔任19個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即使如此,伯克希爾公司在1986年收購斯科特·費策公司后的業績表現就出乎預料,1987年的業績表現更是再上一層樓,稅前利潤提高了10%,可是成本卻大大降低。”
在巴菲特看來,投資債券和投資股票是不一樣的。當然,股票、債券的內在價值,都取決于所預測的公司未來一些年的自由現金流經過一個適當的利率折現后所得到的期望值。但是,股票和債券還是有差別的。債券有債票與到期日,我們可以清楚計算出投資債券的收入,但是股票沒有固定的到期日和價格。投資者只能夠自己根據企業的經營業績去估計自己投資股票的收入。由此可見,因為債券的債息和公司的業績沒太大關系,所以管理層的好壞對于公司債券的影響非常有限;而股票的分紅和公司的業績關系非常密切,所以管理層的好壞對于公司股票的影響非常大。
在巴菲特的投資生涯中,他非常看重公司管理層的品質。因為他知道公司管理層的品質將會對公司的長期競爭優勢產生莫大的影響,從而影響公司的內在價值。巴菲特曾經說過,優秀的管理層就是一塊無價之寶。在收購公司的過程中,如果公司管理層足夠優秀,也愿意留下來繼續工作,那么他會愿意用比較昂貴的價格收購這個公司;如果優秀的管理層不愿意留下來工作或者公司的管理層不太出色,那么即便公司出再低的價格,他也不太愿意收購。
在巴菲特心中,斯科特公司的總裁拉爾夫就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管理者。1987年世界百科全書推出了新版本,這次新版本的改動很多。全套書籍中的彩色照片從原來的14000幅增加到24000幅,重新編寫的文章超過6000篇,參與編寫的作者多達840位。從1982年到1987年,世界百科全書在美國地區的銷售量每年都創新高,在其他國家的銷售量也有大幅度增加。世界百科全書的銷售量比其他所有同類型的書籍的銷售量多得多。把企業交給這樣優秀的經理人來管理,企業的內在價值自然就會上升了。
有很優秀的資金配置能力
資本如何配置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而資本配置主要取決于企業管理層的決定。
1983年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說:“我們希望不要重復犯下資金配置錯誤導致我們投入遜色的產業,同時也對于那些認為只要投入大量資本支出便能改善盈利狀況的建議不予理會。打牌似的管理行為并非我們的投資風格。我們寧可整體的結果遜色一點也不愿意花大把銀子處理它。”
巴菲特認為考察企業的管理層是否優秀,首先就要考慮管理層的資本配置能力。因為從長遠來看,資金分配決定了股東投資的價值。如何分配公司盈利——繼續投資還是分配給股東的決策是一個邏輯和理性問題。
巴菲特認為,真正優秀的管理層,可以充分發揮高超的資本配置能力,能夠把企業充裕的資金投入到具有高回報率的項目中,從而促使企業內在價值增長,股東權益增加;而那些缺乏資本配置能力的管理層,經常把企業充裕的資金投入到一些毫無起色的項目中,不僅損害了股東的權益,甚至還會降低企業的內在價值,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
很多股票專家認為,股票市場通常會高估公司短期收益,而低估長期盈利水平。所以他們覺得公司如果削減資本支出和研究開發費用,將會實現短期利益最大化,從而推動股價不斷上漲。但巴菲特并不贊同這樣的觀點。他覺得,只有將資金用于資本支出和研究開發,才能夠提升公司產品的優勢,從而鞏固公司的長期競爭優勢,提高公司的長期盈利水平。一旦公司的長期盈利水平提高了,企業的內在價值就會提高,而股票市場雖然短期是一架投票的機器,但長期卻是一架非常公平的天平,所以股票價格自然也會上漲,而這種上漲是實實在在的,和那種短期上漲是不一樣的。股價的短期上漲,說穿了其實就是股市泡沫。
事實證明巴菲特的觀點是正確的。1985年,美國幾位金融專家通過研究投資活動和股價變動規律發現,對于美國股市中的大多數工業類股票而言,每當上市公司發布增加有計劃的資本性支出公告后,股價就會大幅度上漲;相反,每當上市公司發布減少有計劃的資本性支出公告后,股價就會大幅度下跌。另一項針對幾百家上市公司的戰略性資本支出與投資決策的權威性調查也發現,在美國股票市場中,只要上市公司發布兼并、增加研究開發費用、開發新產品、增加資本性支出公告,公司的股價通常都會有顯著上漲。
巴菲特在投資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很多企業的管理層也都非常聰明能干,但是在資金配置方面卻喜歡跟風行動。一旦同行有什么新的政策或者投資方案,他們也會很快采取類似的政策和投資方案。如果投資者看過倒閉的投資銀行名單,就會發現,盡管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規模比過去增加了15倍,可是這張名單上的銀行規模仍然有37家。而這些銀行倒閉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它們的管理層不夠優秀,事實上他們非常聰明能干,可是他們卻犯了一個非常低級的錯誤,那就是他們盲目地跟風同行公司的業務。結果,一家投資銀行倒了,其他家也跟著倒下了。
能夠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管理層是否優秀,在企業陷入困境時體現得更為明顯。越是優秀的管理層,越能夠讓企業起死回生,峰回路轉。投資者就應該尋找具有這種優秀經理人的企業。
1987年巴菲特在致股東信里寫道:“接下來是一點記憶回顧。大部分伯克希爾公司的大股東是在1969年清算巴菲特合伙事業時取得本公司股份的。這些合伙的伙伴可能還記得當初在1962年,我們控股的登普斯特農用機具制造公司經營出現了很多問題。就像現在一樣,當我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我就會去找芒格,芒格向我推薦了一位他在加州的朋友哈里。一星期后,他就來到內布拉斯加州來管理登普斯特公司,很快很多問題立刻得到了解決。”
巴菲特認為,優秀的管理層對企業來說不可或缺,無論企業優秀與否,每個企業都有可能陷入困境。很多時候只有這些優秀的管理層才讓企業死里逃生,渡過難關。
在巴菲特的伯克希爾王國中,存在著很多優秀的管理層。巴菲特覺得,如果企業的資質很好,那么由普通的管理層管理企業一段時間,也不會發生什么大問題。就像巴菲特說的,如果讓他那憨厚的表弟去管理可口可樂一段時間,可口可樂公司也不會發生什么大問題,最多就是業務輕微下滑,根本不會傷著可口可樂的根基。但是,一旦企業遇到問題,這時候優秀的管理層就顯得非常重要。只有優秀的管理層才能夠帶領企業克服困難,重拾活力,而這是普通管理層無法做到的。
哈里就是一位巴菲特認為非常優秀的經理人。1962年,巴菲特控股的登普斯特農用機具制造公司經營出現重大問題。在芒格的力薦下,巴菲特邀請哈里來管理登普斯特公司,結果哈里很快就帶領公司走出了困境,邁上了正軌。1986年,伯克希爾旗下的K & W公司也遇到了經營的難題。K & W公司是一家專門生產自動機具的小公司。以前這家公司的經營業績都還不錯,可是,在1985~1986年間經營突然發生了狀況,當時的公司管理層放棄生產一直銷售良好的產品,盲目追求依照實力卻達不到的產品。看到K & W公司陷入這樣的困境,負責監督K & W的芒格又一次找到哈里,聘任哈里為該公司的CEO。哈里的表現依然那么出色。很快,K & W公司的經營問題就解決了。1987年,K & W的盈利水平就創下新高,凈利潤比1986年增長了3倍,而且產品庫存和應收賬款也少了20%,不但一舉擺脫了原來的困境,還使K & W公司的發展更上一層樓。看到哈里如此出色的表現,巴菲特幽默地說,如果伯克希爾公司在今后的10年或20年中也遇到了同樣的經營問題,不用說大家也知道他會打電話找誰了。巴菲特的話很顯然就是找哈里這個能幫企業渡過難關的優秀經理人。
能夠成為企業的一部分
如果在投資的過程中,你碰到哪家企業的管理層對企業傾注心血,鞠躬盡瘁,幾乎都把企業當做自己所有的一樣來認真管理,那么你可以選擇投資這家企業,他會把為股東賺錢當作為自己賺錢一樣盡心盡力的。
1982年巴菲特在給股東的信里說道:“今年我們有兩位明星經理人退休了,分別是國家產險公司65歲的菲爾利舍和美聯社零售公司79歲的羅斯納。這兩個人的優異表現讓伯克希爾公司變得更為富有。國家產險公司是支持伯克希爾公司發展的中流砥柱。菲爾利舍和繼承他職位的林沃特都是該公司成功的主要推手。在1967年將美聯社零售公司以現金賣給多元化零售公司后,羅斯納原本僅承諾做到當年年底,如今他又繼續做了15年,依然表現得非常杰出。菲爾利舍和羅斯納兩人都為伯克希爾鞠躬盡瘁,他們對待公司的熱忱和盡責就仿佛在管理他們自己擁有的公司一樣,根本無須制定很多額外的規則來約束他們。”
巴菲特本身就是一個把企業當做自己100%擁有的企業來對待的經理人。雖然巴菲特是伯克希爾公司的大股東,但伯克希爾公司并不是巴菲特一個人的,而是屬于伯克希爾所有股東的。但巴菲特總是認真做好每一次投資,從不因為自己手中握有大量伯克希爾公司的現金就隨意投資。巴菲特認為,股東的每一分錢都是很重要的。每投資一分錢,就必須賺回一定的利潤,利潤至少不能低于企業的平均增長率,這樣才能對得起公司所有的股東。巴菲特說,他管理伯克希爾公司的長遠目標,就是要實現公司每股內在價值的增長率達到最高,為股東們謀取最高的回報。
因為巴菲特在尋找投資企業時,通常只會投資于那些管理層非常優秀的企業,所以伯克希爾公司旗下有太多像菲爾利舍和羅斯納這樣把別人的企業當做自己100%擁有的企業來管理。
內布拉斯加家具店的B夫人是巴菲特非常崇拜的一個人。當內布拉斯加家具店被伯克希爾公司收購時,布朗金太太已經90歲了,但她并沒有馬上回家休息,相反地,她仍然擔任公司的負責人,每周七天都待在商店,其中銷售地毯更是她的專長。她一個人的業績便足以打敗所有其他零售業者。當地的報紙曾形容她每天工作完便回家吃飯睡覺,每晚等不到天亮便急著要回店里上班。她一天所決定的事情可能比一家大公司總裁一年內決定的事還多。她并不缺錢,當時伯克希爾公司收購內布拉斯加家具店時付給了她一大筆錢。她這么費心費神,只是因為她把這個家具店當成是自己100%擁有的,希望這個家具店的發展越來越好。
可以把回購股票看做是風向標
除了那些惡意回購股票的交易外,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回購股票當做是衡量企業股票物有所值的風向標。如果某個企業開始回購股票,那么你就可以選擇投資該企業。
1984年巴菲特在致股東信里寫道:“如同去年我報告過的,1983年GEICO宣布實施庫藏股買回自家股票。我們簽署協議同意GEICO自我們手中買回等比例的股份,最后我們賣給GEICO 35萬股,并收到2100萬美元的現金。而同時我們在GEICO的持股比例則維持不變。”
巴菲特認為,一個優秀的企業要有一個優秀的管理層很重要。可是要衡量一個企業的管理層是否優秀,這并不容易。巴菲特覺得投資者可以把回購股票當做管理層優秀的一個標志。
在巴菲特看來,公司管理層對自己的公司經營情況最了解。如果企業管理層覺得現在的股票價格低于其內在價值,那么公司管理層回購股票是非常正確的做法。這樣做至少有兩點好處:第一,管理層選擇回購股票,這充分體現了管理層更重視的是股東的權益,而不是盲目地擴張公司的架構。這樣的立場使得原有的股東與有興趣的投資人將對公司的前景更具信心,股價就會上漲,從而與其內在價值更為接近;第二,公司回購股票的行為,讓投資者明白,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是超過它現有的價格的,這對于繼續持股的投資者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1984年,伯克希爾公司的三大投資公司政府雇員保險公司、通用食品公司和華盛頓郵報公司都回購了大量股票。從這次回購的過程中,伯克希爾公司通過出售一定份額的股票獲得了很多現金。但事實上,伯克希爾公司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卻還是和原來一樣。例如伯克希爾公司就出售了35萬股股票給政府雇員保險公司,獲得了2100萬美元的現金。但是由于政府雇員保險公司回購股票后在外流通的股票變少了,所以伯克希爾公司在政府雇員保險公司的持股比例依然沒有改變。巴菲特對于這種回購股票的做法非常贊同。在巴菲特看來,如果一家公司擁有良好的經營業績、很小的財務杠桿、持續的競爭優勢,但是股票價格遠遠低于其內在價值時,保護股東權益的最好方法就是回購股票。
巴菲特認為股票回購的回報是雙重的。如果股票的市場價格低于其內在價值,那么回購股票就有良好的商業意義。例如,某公司股票市價為50美元,內在價值卻是100美元。那么管理層每次回購時,就等于花費1美元而得到2美元的內在價值。這樣的交易對余下的股東來說,其收益非常高。
巴菲特進一步認為,公司經理們在市場上積極回購股票時,是在表示他們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準則,而不是不計較效益盲目擴展公司資產與業務。這種立場向市場發出了利好信號,從而吸引其他正在股市上尋找管理優秀且可以增加股東財富的公司的投資者。此時,股東通常可以得到兩項回報——第一項是最初公開的市場上的購買,緊接著是因投資人的追捧而造成的股價上揚。
當然了,不是所有的回購股票行為都是好事情。近年來有一些公司管理層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和某些公司的大股東私下進行回購股票的交易。通常他們都把回購股票的價格定得過高,這樣被回購股票的股東可以從中獲利,而企業管理層也將暗中獲得一部分好處,最終損害了那些毫不知情的股東權益。
評估企業管理者的兩項硬指標
投資者在考察企業的管理層是否優秀時,一定要把重點放在管理層的管理才能和人格品質上。只有兩者兼備的管理層,才能為股東帶來更多的回報。
巴菲特在1984年的信里寫道:“很多人常常問我,B夫人經營到底有什么訣竅。其實她的訣竅也沒什么特別的,就是她和她的整個家族對事業抱的熱忱與干勁,會讓富蘭克林與賀拉旭·阿爾杰看起來像輟學生。踏踏實實去實施她所決定要做的事情。能夠抵御外部對公司競爭力沒有幫助的誘惑。擁有高尚的人格。我們對B夫人家族的人格信任可從以下收購過程中反映出來:在沒有找會計師查核,沒有對存貨進行盤點,沒有核對應收賬款或固定資產的情況下我們就交給了她一張5500萬美元的支票,而她給我們的只是一句口頭承諾。”
優秀的管理者可以把平庸的公司變成偉大的公司,而糟糕的管理者可以把偉大的公司變成平庸的公司。企業的管理層是否優秀,我們通常從公司的業績和管理層的品質這兩個方面來衡量。
1.公司的業績
公司業績的高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管理層的管理才能。一方面,優秀的公司管理層能夠給股東創造更大的收益回報;另一方面,更大的收益回報又只有在優秀的公司管理層身上才能實現。
B夫人和她的家族都是優秀的經理人,而這也體現在內布拉斯加家具店的經營業績上。在金融危機嚴重的2008年,內布拉斯加家具店在奧馬哈和堪薩斯城的店的銷售額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分別增加了6%和8%,兩個店的銷售額雙雙達到大約4億美元。巴菲特在2008年年報里說,這些非凡的業績主要歸功于其優秀的經理人。
2.管理層的品質
巴菲特認為,一個優秀的管理層,不僅要具有非凡的管理才能,更重要的是要有優秀的人格品質。
B夫人就是一個具有優秀品質的人。她人格高尚,對朋友真誠以待,對事業充滿激情,對生活滿懷熱忱。1984年5月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B夫人獲得了紐約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而在此之前獲得如此殊榮的有埃克森石油公司總裁、花旗銀行總裁、IBM公司總裁等企業精英。也許你會以為B夫人是名校商學院畢業的,其實不然。B夫人從來沒有真正上過學,所以從這一點上看,B夫人一點也不遜于這些國際知名公司大總裁。而令巴菲特慶幸的是,B夫人的兒子們也遺傳到了她的優良品質。
好的董事會能夠控制經營風險
投資者在尋找投資公司時,如果發現某家公司的董事會能夠滿足下面的5個方面,則表明該公司能很好地控制經營風險,那么投資于該公司就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2004年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里寫道:“伯克希爾公司的董事會堪稱典范。每位董事至少有400萬美元以上身家在伯克希爾公司。而且董事會里沒有任何股份是靠認股權或贈與取得的。董事們領取的酬勞相較于自身的年所得都極其有限。”
巴菲特認為,一個企業正常的運轉,固然離不開優秀的企業管理層,但企業擁有一個優秀的董事會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優秀的董事會能夠控制企業的經營風險,最大限度維護股東的權益。
那么如何衡量企業的董事會是否優秀呢?巴菲特認為,應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董事會的獨立性
投資者可以讀一讀股東委托書,看看董事會外部成員和內部成員的比例是多少,究竟有多少外部董事實際上是獨立的。董事會的大部分成員不應該與公司有任何形式的關系,他們與公司的唯一關系就是他們擔任董事職務時應該為公司提供的服務。如果發現他們之間存在任何商業上的關系,例如房地產交易、法律費用或者咨詢合同,那就意味著這個董事并不是真正獨立的。
2.董事會的參與程度
通常情況下,一年至少應該開4次會,多一些更好。標準普爾500大企業在2000年每個企業平均召開8次會議。各種委員會召開會議的次數應該不少于全體董事召開會議的次數,尤其是審計委員會召開會議的次數。董事會成員參加會議的次數比例應該達到90%。在委托書中,必須列出參加定期會議的次數比例少于75%的董事名單。如果這些董事沒有達到這個要求,那就證明他們對公司并沒有投入多少關注。
3.董事會的規模
通常情況下,董事會成員人數一般應該為5~15人。董事會規模過大將難以控制,而規模過小則使公司不能得到多方的觀點和所需的技巧。在網絡公司大潮中,許多新興公司(如雅虎)董事會只有6~8個成員,并且和管理層有不同程度的聯系。我們從大多數網絡公司的表現能看出來,這些公司的董事會規模受到了誤導。
4.董事會的薪酬
投資者考察董事會的好壞時,需關注董事會的薪酬是否真的和公司的業績表現掛鉤。大多數公司的所謂“績效目標”是由董事會的專門委員會制定的,這個委員會在CEO利益可能受損時會重新修改規定。例如,在2001年,可口可樂公司董事會把CEO道格拉斯·達特5年內每年15%的盈利增長目標降到了11%。對這樣的變化你可以自己來判斷,畢竟,如果業績目標不能實現就不能激發CEO的激情,你也可以問為什么董事會不能在第一次就設定一個更現實一點的目標。不管怎樣,目標改變了,但潛在的報酬還原地不動,它是一個負面的信號,因為它表明當業績下滑的時候,董事會不愿意使用減少CEO的獎金數目來作為懲罰。此外,為完成一個收購計劃而獎勵公司董事會也需引起我們的注意。支付大量的獎金僅僅為了一個已經成為過去的交易,它只會鼓勵管理層草率做出更多的交易。
5.董事會的年度選舉
一般來說,整個董事會一年進行一次選舉,對投資者是最有利的。但是大約60%的公司董事會采用的卻是董事交錯任期制,通常這意味著每年改選1/3的董事,每位董事任期有3年。在惡意收購的時代,這使公司能夠防止收購公司突然替換公司全部董事會成員,但是這也意味著股東對代表他們權益的董事缺乏有效的控制。投資者最好挑選那些每年都進行董事會選舉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