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章 口才邏輯

邏輯嚴密,環環相扣

邏輯方法要求我們具有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能根據一切有關的參考材料,使所有正面的、反面的論證形成一個整體,尤其不要忽略一些重要的但又是細微的細節。

愛爾蘭哲學家伊里杰納任法國宮廷學校校長時,查理二世時常同他開玩笑。某次查理二世與伊里杰納共進午餐,兩人頻頻舉杯。查理二世突然問他:“一個愛爾蘭人和一個酒鬼有何區別?”

查理二世的問話是雙關語,因為伊里杰納是愛爾蘭人,愛爾蘭人的發音是SCOT,而酒鬼的發音是SOT,很相近。查理二世的意思是指伊里杰納是酒鬼。

伊里杰納機智地回答說:“一張桌子。”意思是說桌子這邊是愛爾蘭人,那邊是酒鬼,反而把查理二世奚落了一頓。

伊里杰納用嚴密的邏輯,將“酒鬼”的稱號還給了查理二世。在伊里杰納不否認自己是愛爾蘭人,就得承認是酒鬼的前提下,唯一被對方所忽略的條件就是當時的情景,伊里杰納就抓住了這一情景,從而還擊了查理二世。

邏輯方法要求我們能夠全面地考慮問題,并力求在談話過程中沒有漏洞讓人捕捉,這樣就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反之,若被對手抓住漏洞,那就毫無辦法了。

要想在言語交鋒中百戰百勝,就必須層次鮮明、條理清楚、思維嚴密、邏輯嚴謹,這樣才可以穩扎穩打。

據馮夢龍的《智囊》記載:宋仁宗慶歷年間,國子監直講石介作《慶歷圣德詩》,褒貶十分嚴厲,尤其是對樞密使夏竦批評斥責非常苛刻。

不久,石介受朋友株連而遭禍,被判罪,罷官回鄉,不久就死去了。當時恰好山東舉子孔直溫謀反。有人說孔直溫曾拜石介為師。于是夏竦就宣揚說石介其實并沒有死,往北逃到契丹那里去了。

宋仁宗于是下詔將石介的兒子拘置在江淮,由地方官加以管制,不得自由行動。又派中使和京東轉運使打開石介的棺材檢驗虛實。

當時呂夷簡正任京東轉運使,就對中使說:“如果棺材是空的,石介真是逃到契丹去了,那就將他的子孫全部殺掉也不算殘酷。萬一石介真的死了,朝廷無緣無故打開人家的墳墓,是不能以此示范后人的。”

中使說:“那又如何回復朝廷的圣旨呢?”

呂夷簡說:“石介死了,必然有負責驗尸裝棺之人,加之內親外戚,以及參加葬禮的學生,不止數百人;至于抬靈柩埋棺材,必然雇傭葬儀社的人。現在發公文命令他們全都來受審,假如沒有不同的說法,就命令他們都立下軍令狀,官府出具保證書加以證明,也就足以回復圣旨了。”

中使便按他說的去辦了。

宋仁宗看到奏報,也醒悟時夏竦在誣告,旋即下旨把石介的妻子和兒子都釋放了。

從整個事情來看,是有前因后果的。石介作圣德詩時,“褒貶十分嚴厲,尤其是對樞密使夏竦批評斥責非常苛刻”,是因,“于是夏竦就宣揚說石介其實并沒有死,往北逃到契丹那里去了”則是果。但同樣的“因”,并沒有出現同樣的“果”,正是石介的詩,呂夷簡被罷相,但呂夷簡卻不念私仇,顧念國家大體,為石介昭雪。由此可見呂夷簡不僅有寬宏的氣量,而且有過人的見識:在開與不開石介的棺上,做出了無人與有人——亦即投敵與未投敵的辯證分析,此行此舉,確能“示范后人”。

以上的分析,既有辯證分析,也有因果分析。

從分析的方式來說,有方面分析、階段分析、層次分析;從分析的方法說,有特征分析、條件分析、因果分析有辯證分析、有比較分析、趨勢分析、系統分析、綜合分析,等等。

我們著重講辯證分析,是從建構邏輯框架,嚴守邏輯方陣,如何獲勝的角度來考慮的。

重要的是要靈活而巧妙地將邏輯關系應用到語言中,而這些是建立在嚴密的全面地思索的基礎上的。體系嚴密,攻守自如,環環相扣,自然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謬誤法則,繞暈對手

所謂謬誤法則,就是以看似不合常理的表達方式,來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為自己解圍,或諷刺他人。主要有四種方法。

1. 兌現斥謬法

兌現斥謬法就是以絕妙的語言“威逼”對方依其自己的謬誤自行現身,然后抓住對方的謬誤不放并加以“發揮”,狠狠地反擊對方使其無處逃身。這種辦法通常用于對付那種善于嘩眾取寵,而其言語又具有一定的煽動性或欺騙性的對手。他們慣常以貌似有理實則無理的邏輯來蠱惑聽眾。面對這類對手,逼其自行現身令其當場出丑,無疑是一種妙招。請看下例:

有一個自以為是的青年向別人賣弄他的新觀點——一切都是幻覺。有一回,他聚集了幾個人,一本正經地兜售自己的說教。言語中,左一個幻覺,右一個幻覺,甚至居然說“所有人在所有的事實面前都是幻覺”。聽的人有的搖頭,有的半信半疑。旁邊有兩個人耳語了一番,其中一個人跑了出去,不一會又跑了回來,對那個青年說:

“快!你的電話!你的妻子被車撞了,現在已送到醫院去搶救了!”

那青年一聽臉色頓時煞白,慌忙站起來就要往外跑。

另一個人卻一把拉住他:“急什么?你妻子被車撞不過是幻覺罷了!”

那青年氣急敗壞地直跺腳:“出了這么大的事,你還開什么玩笑?”

制造假消息的那個人接著說:“別著急,確實是跟你開玩笑。不過你是被幻覺嚇著了吧?”旁邊的人聽了,全都心領神會地哈哈大笑,而那青年被人出了洋相,又氣又惱,卻無言以對。

這個玩笑開得雖然有些過分,但不難看出兩個開玩笑的人正是針對那個青年對幻覺的荒謬觀點,用兌現斥謬的現炒現賣法來駁斥那個青年的謬論。兌現斥謬法之所以有強大的邏輯力量,能有效地駁斥謬論,就在于這種方法是以客觀事實為武器,使對方在現場現出原形,而一旦現出原形,任何貌似正確的謬論的錯誤本質也就昭然若揭了。

2. 借謬得利法

借謬得利法在邏輯上有些類似鉆空子。即利用別人倚仗某種勢力或權力而制定的不合理規定或所說的失誤的話予以斷章取義或別解,然后對其中僅有利于己方利益的部分進行發揮。借謬得利法從理論上講,似乎比兌現斥謬法更近乎歪門邪道,但在實際運用中,還難說得上究竟誰對誰錯。

某單位欲招聘有特長的員工,但是招聘好幾次都沒有找到比較合適的,這一次發布招聘的廣告上特意加上一句:有特長方可應聘。這一次前來應聘的又有幾十人。

這時一個青年來到面試的地方向主考官遞交簡歷,簡歷上赫然寫著:“專長——說謊大師,造謠能手。”主考官覺得可笑,就對他說:“那你現在就給我表現一下好了。”青年走出門外,對在外排隊應聘的人們說:“大家都不要等了,這里唯一的招聘名額已經確定是我了。”

這個青年這話實在絕妙,也令所有在場的人包括主考官在內大吃一驚。誰錯了?誰都錯了。誰沒錯?誰都沒錯。

3. 歸謬制人

歸謬制人法,就是先假定對方的話是真的,然后以此為前提進行推論,將它推向極端,推出明顯的荒謬結論使對方難堪的一種方法。

古時候有個富人死了,其妻同管家商量,要用活奴給他陪葬。富人之弟是個有識之士,反對這樣做。他嫂子堅持道:“你哥哥死了,但地府無人侍奉,我們決定用活奴陪葬,誰阻攔都不行。”其弟便改口道:“還是嫂子和管家思慮周全,用心良苦,可見嫂子同兄長夫妻情深,管家對主人忠心不二。既然要用活人陪葬,讓別人去服侍兄長,我們不放心,倒不如嫂子和管家去陪葬,兄長定然會非常滿意的。”其嫂和管家哪愿意去死,只好將活人陪葬一事作罷。

歸謬制人法的運用,要注意相同性質的謬論的可比性,若將兩件不相干的事情扯在一起,便收不到以謬制人的效果。

4. 謬上加謬

繆上加謬是把一種荒謬極端化或者把荒謬性層層演進的說話技巧。它要求不但有幽默感,還要使幽默感的程度加大。這就要求說話高手把微妙的荒謬性擴大為顯著的荒謬性,把潛在的荒謬性提高為一目了然的荒謬性,可以說這種方法給我們運用發揮的余地很大。

我國古代有個笑話十分精彩。

一個人非常吝嗇,從來不請客,有一次別人問他仆人他什么時候會請客,仆人說:“要我家主人請客,你非等來世不可。”主人在里面聽見了,罵道:“誰要你許他日子。”

本來說“來世請客”,已經由于來世的不存在而不可能了,也可以說徹底否定了,說的人和聽的人都很清楚,沒有任何疑問。從傳達思想來說這種極端已經足夠了,但是從構成幽默效果來說,還不夠,因為它太平淡了,不夠極端,而幽默感所要求的荒謬,得有點絕才行。

故事里這個主人絕就絕在,明明來世請客時永遠不請客的意思,他卻認為不夠,因為從形式上來說,來世請客,句子是肯定的,還沒有達到從內容到形式都否定的程度。在他看來哪怕是否定請客的可能性,只要在字面上有肯定的樣子也都是不可容忍的。正是這種絕對的荒謬產生了幽默感。

有一個古羅馬時期傳下來的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個人想要安安靜靜地工作,就吩咐仆人,如有來訪者就說他不在家。這時有一個朋友來了,遠遠看到他在家中,雖然這個朋友不相信仆人說的話,但仍然回去了。

第二天,這個拒絕訪客的人反過來去拜訪他那位朋友,他的朋友出來對他說:“我不在家!我不在家!”

這個人表示不解,他的朋友說:

“你這人太過分了,昨天,我都相信了你的仆人的話,而今天,你居然連我親口說的話也懷疑。”

這回答真叫絕了。

絕就絕在一句話中包含著多層次的荒謬。第一個層次,明明在,卻說不在;第二個層次,你昨天明明在,卻讓仆人說不在,這成了我今日說不在的前提;第三個層次,我明明知道你仆人說謊卻相信了,今天我親口說謊你不應該懷疑,因為我比你的仆人的地位更高。

像這樣將多種荒謬集中在一個焦點上,成為復合的荒謬,我們把它叫做謬上加繆。

謬上加繆的特點是不管多種可能性的,它只管往荒謬的結果上推演,歪理歪推,效果才會更明顯。

求同存異,力求突破

求同,是為了說服對方,對雙方的矛盾和問題采取回避和保留的態度,盡量尋找雙方的共同點,謀求一致,以便統一行動。

二次革命后,革命黨內部軍心渙散。為了激發士氣,重整旗鼓,孫中山決定將革命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并制定了新的入黨誓言。其中一句為“愿犧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權利,附從孫中山再舉革命”的話,并要求入黨人在誓言上加印手印,這一做法引起了黨內部分人士的不滿,以黃興最為激烈。他認為,這些條件不合理,“前者不夠平等,后者近似侮辱”。他批評孫中山“反對自己所提倡的平等自由主義,只是以人為治,效仿袁世凱的做法”,要求孫中山予以更改,矛盾一時難以調和。

于是,黃興拒絕參加中華革命黨。在中華革命黨召開成立大會前夕,他作別孫中山,前往美國。臨走時,他向孫中山表示:“我不是存有私心和先生對立。”他保證:“如果有機會,我會盡職盡責,保證與先生的革命目標保持一致。”

當時,有些政客曾企圖擁黃興為領袖另組新黨,他嚴詞拒絕,到美國后,他并沒有獨樹一幟,或把孫中山與自己的分歧公之于眾。他以孫中山為旗幟,致力反袁的大目標,再一次表現了黃興不為成名立功的高風亮節。

孫中山與黃興對這場爭論,都求同存異,保留自己的觀點、主張,尋找雙方的共同點。

當矛盾雙方面臨共同目標、共同利益、共同敵人時,就應求同存異,放棄前嫌,謀求一致,共同對敵。舌戰中,求同辯論要求說服對手時,盡量找出雙方的共同點,盡量避免或者保留彼此之間的分歧,不要在次要矛盾上糾纏不休。

求同,是謀求目標一致、利益一致、行動一致的方法,顧全大局,共同對敵的方法。

求異思維與論辯猶如形與影一樣,不可須臾分離。有論辯就必須要用到求異思維;沒有求異思維,論辯也就無法得以開展。兩個小孩斗嘴抬杠,一個說某樣東西好,另一個偏偏列舉出種種理由,說這種東西并不好,這是在不自覺地運用求異論辯。

正是由于在論辯中使用了求異思維,真理才得以越辯越清,人們才得以利用論辯的形式培養敏銳的思辨能力,練就一副伶牙俐齒。

1. 論題求異

出題時,切忌只考慮一方,而要考慮正反雙方,要盡可能選擇確有爭議的,可以“求異”的論題。要讓正反雙方都有必需的理由和足夠的資料,使雙方都覺得己方有獲勝的機會。

題目確定后,要運用求異思維多角度、多層次地對每次詞語的含義進行辨析,務求詞義準確清楚,不允許有含混不清的詞語。否則,很可能將辯論引向詞語的爭辯,失去說話的意義。

2. 理論求異

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是復雜的。他們不僅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而且也往往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求異思維之所以大有用武之地,其根源就在于此,其價值也恰恰來源也此。

辯論比賽本來就是一種鍛煉思維能力和口才的游戲而已,辯論比賽中用求同存異思維巧妙立論的目的,是在于自圓其說,辯倒對方,因此是允許偏頗一點,不及其他的。辯論比賽之所以特別能提高思維能力和口才,也正是他的性質所逼出來的。

3. 論點求異

用求異思維去“強”詞“奪”理。辯論比賽中運用求異思維,很重要的一條是要在自己的辯論題的論點上去求異,尋找更多的論據,做出更有利的證明,更詳盡的分析。千萬不能轉移論題,歪曲論點,要堅定地“咬定青山不放松”,無理也要爭三分。不是粗暴的、蠻不講理地去爭,而是要從不同的角度找出各種理由去爭。

在這里,求異思維應該是受到贊揚的。這樣去辯論,就顯得力度強、層次深,條條道路通主題。這比擠在一條道上跑到底,干巴巴地去論辯要精彩得多。

4. 論據求異

如在使用比較法時,可以運用求異思維。比較是一種認識事物的簡便易行的方法,是論辯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技巧。在立論時要把己方的立論與對方的立論相比較,看看長處與弱點各是什么,如果感到這樣于己不利,就要重新理論;就己方來說,立論應設計多次,然后進行比較,去劣存優,找出最佳;論據也要豐富,通過比較,選擇最佳。這其中都要用到異向思維,否則思路不可能海闊天空,不拘一格,材料的寶庫不可能四門大開,任你挑選。

需要指出的是,求同存異法并不能直接運用于借題發揮中,但卻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找到發揮的“題”,因此對我們也是有益的。

因果正反,把話說透

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時錯綜復雜且相互支配、互相滲透著的。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均遵循著一定的規律。但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多種多樣的。同樣一件事,可以往好的方面發展,也可以往壞的方面發展。詭辯者(也稱智者)最愛鉆的就是這樣的空子。

有人說,好口才的人最大的本領就是能夠以事物的因果歧說來戰勝對方,因此,無論在什么樣的對象面前,他總是可以以“三難不倒”者自居。

1. 因果歧說術

所謂因果歧說術,就是抓住事物與事物之間因果聯系的可辯性作為突出的辯點,來否定或悖論對方某一個觀點的一種說話技巧。

因果歧說術的主要表現方式是由同一種結果引申出相互對立的結論,將其運用到“借題發揮”中也能起到絕佳作用。

一天大清早,千戶長挺著肚子、晃著腦袋來到阿凡提家里。阿凡提的狗看也沒看他一眼,就溜進了窩。千戶長自以為是地哈哈大笑,以為這下可以為難阿凡提了。

千戶長:瞧,阿凡提,你家的狗多么怕我啊!我一來,他吠也不敢吠一聲,就夾著尾巴躲到窩里去了!

阿凡提:不,閣下。我的狗不是害怕你,而是討厭你,所以,才懶得去吠哩!

上例中,為什么狗不吠一聲就溜進窩?同是一種結果卻引申出了兩種相互對立的結論。千戶長得出的結論是狗怕他,阿凡提得出的結論卻是狗討厭他。兩種結論互為因果悖論,但阿凡提的話更有哲理,淡然力度更大,這就有力地諷刺了千戶長的可惡、可憎,就連狗都懶得去“吠”他。

應該說,語言的靈活反應是因果歧說之根本。當你碰到一些愛鉆牛角尖的人,如果缺乏這種語言反應能力,你很可能就要吃虧。因為鉆牛角尖者的語言和思維往往是不按規律走的。其實,你只要掌握了辯論的因果歧說術,熟讀一些名人精彩的范句,你就不至于因此窘迫了。

2. 正反術

正反術,是將兩件以上的事物的性質、范圍、作用等進行定量或定性的對比分析,從而取得勝利的方法。正反術,運用于語言場合時迅速擺脫困境、克敵制勝的好方法。

運用正反比較,可以比較同類事物,也可以比較異類事物;可以比較同一對象的不同方面,也可比較不同對象的同一方面;可以是縱向的比較、橫向的比較、現狀的比較、歷史的比較,也可兼而得之。但不管哪種比較,都應該特別注意比較事物的強烈反差,造成鮮明的形象,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齊威王二十四年,魏惠王與齊威王一起在郊外打獵。

魏惠王帶著幾分夸耀的語氣說:“你們齊國可有什么奇珍異寶嗎?我們魏國雖不算大,尚且有10枚直徑一寸的寶珠,這些寶珠晶瑩滑潤,玲瓏剔透,到了夜間,亮光閃閃,光華四射,能夠把前后12輛車照得通亮,真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寶。貴國這樣一個堂堂大國,怎么連件像樣的國寶都沒有?遺憾!遺憾!”

齊威王微微一笑說:“我們所說的國寶與你們看重的國寶迥然不同。我有一個名叫檀子的大臣,現在鎮守在南城,他恪盡職守,愛兵如子,夜不卸甲,使得強悍的楚國人不敢騷擾我國的南部邊疆;我有一個名叫盼子的大臣,帶兵在高唐駐防,他辦事異常精細,防范特別嚴密,使得趙國人不敢在我國的河流里撒網捕魚,為國家贏得了一大筆漁業收入;我有一個名叫黔夫的大臣,被派去治理徐州,他文武并用,恩威并施,使得燕國、趙國的老百姓自愿遷移過來的多達七千余家;我還有一個名叫種首的大臣,負責維護秩序,緝拿盜賊,他向各地發布告示,曉以利害,讓老百姓群起監督,結果歹徒絕跡,盜賊自首,形成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太平局面。要講國寶,以上4位出類拔萃的賢才,就是我們的國寶。他們的思想和業績所反射的光輝,連千里之外的地方都照耀到了,哪里是那些僅僅可以照亮12輛車子的寶珠所能比的。”

魏惠王一聽,臉羞得通紅。

齊威王將自己的“國寶”與魏惠王的國寶作了一番比較,對方只能照亮12輛車子,而他的卻可以照耀到千里以外,使得天下太平。能將這兩種具有極大反差的“國寶”放在一起,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如論敵用正反比較進行詭辯,要反駁這種詭辯,就必須注意對方的材料是否真實、標準是否合理、分析是否全面等。

邏輯比較,反駁對方

1. 對比法

對比法是把話題與相關問題進行比較,并以之為據進行辯駁的方法。比較的過程就是發揮的過程,它不僅具有反駁的特殊功效,同時也是一種有效地證明手段。

有這樣一段話,其含義也是非常深刻的:假如一位銀行家寫了一首糟糕透頂的詩,有人會贊美他,但是一位詩人要是寫了一張假支票,后果將是什么呢?

運用對比進行辯駁,應當注意的問題是,兩個對象之間必須具備可比性,具有本質上的相同因素,同時,將兩個對象進行多方面的比較發揮,這樣說理才能有說服力。

2. 類比法

類比是邏輯方法的運用。它是根據兩個對象之間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屬性,從而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相同或相似的方法。如果能因勢利導,針對對方的話題或本方的觀點,做出富有創造性的生動形象的類比,可以使對方心悅誠服,使己方處于主動地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次大專辯論賽上,正反雙方代表針對“發展旅游業,利弊孰大”展開激烈辯論。

正方認為,發展旅游業一方面可以吸引外資,為國家經濟發展奠定長遠基礎;另一方面,人員流動有利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增進人民之間的了解,所以發展旅游業利大于弊。

反方認為,發展旅游業利大于弊這個結論是有條件的,他們提出:“旅游業受世界經濟整體形勢影響太大,可以說世界經濟咳兩聲,旅游業就會感冒甚至是肺炎,現在;旅游業不景氣時事實;旅游業繁榮需要世界經濟拉動,但可惜的是世界經濟這個發動機也出了故障,動力不足。”

反方發言有兩個類比:一是世界經濟與旅游業咳嗽與感冒的關系。二是世界經濟與旅游業是發動機與機器的關系,世界經濟咳嗽,旅游業就感冒,世界經濟出故障,旅游業就無法工作,從而說明了發展旅游業利大于弊是有條件的結論。

我們在使用類比推論這種方法時應注意的問題是:

(1)類比推論在談話中并不是一種戰略性的方法,而只是一種戰術技巧。如果一味地使用這種方法,則會影響整個談話的效果,運用時應恰到好處。

(2)進行類比推論時,須注意把握兩個對象之間的關系,其聯系程度越緊密越好,兩個對象之間的屬性關系越貼近越好,這樣才能使觀點富有論證性和增強說服力。

(3)不能以對象表面上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情況作為推論的依據,否則會出現“機械類比”的錯誤,使得自己的觀點缺乏力度,給對方提供把柄,從而造成失利。

3. 借比法

借比法,就是將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事例并舉出來,造成一種強烈的反差,使真的、善的、美的顯得更真、更善、更美,而使假的、惡的、丑的顯得更假、更惡、更丑。

運用借比法取勝的關鍵就在于顯示所比較事物的強烈反差,造成鮮明的形象對立,使悖謬昭然若揭。

莎士比亞的巨著《哈姆雷特》中有一段哈姆雷特與霍拉修的對白:

霍拉修:殿下,我是來參加您的父王的葬禮的。

哈姆雷特:請你不要取笑,我的同學!我想你是來參加我的母后的婚禮的。

霍拉修:真的,殿下,這兩件事相距得太近了。

哈姆雷特:這是一舉兩得的方法,霍拉修!葬禮中剩下的殘羹冷炙,正好宴請婚禮上的賓客。

(哈姆雷特的父親是丹麥國王,他的叔父謀殺了他的父親,奪了王位,又向他的母親獻媚,娶了她的母親。這些故事都發生在短短的四個月之內。)

“葬禮中剩下的殘羹冷炙,正好宴請婚禮上的賓客。”這一句尖銳的借比,強烈地表現了他的叔父的惡毒和他對母親的不滿,形象鮮明,可謂極盡莎翁運用借比揭謬之能事。

現實生活中,往往有自命不凡的人,講起話來信口開河,妄自尊大。面對這種人,你不妨讓他把話說完,最后抓住他洋洋得意中露出的似是而非的反邏輯謬點,類比揭謬以迎頭痛擊,令對方頓失招架之功,落荒而逃。

頓歇技法,推進情感

頓歇,絕不是思想表達的終止,而是力量的積蓄。停頓是為了更好地連接和貫通。

為了突出某一事物,強調特殊含義,可以運用語法停頓、邏輯停頓、感情停頓等方法變化停頓時間。一般在被突出的事物,感情前后進行。我們看看富蘭克林的演講《制造國旗的人們》的最后兩句:

“她振奮明亮、果敢光輝,信仰堅定,因為那是你們用心做成的。你們是國旗的制造者,所以你們應當為制造國旗而感到無上光榮”。

這里在“因為”和“所以”后作較長的停頓,然后把聲音明亮暢快地送出去。

運用停頓可以產生一種驟然緊張的氣氛,停頓以后,聽眾繃緊的心弦也會突然放開,能讓聽眾得到一種快感,并徹悟到演講的內容和感情。這里的“頓”是短暫的歇息,是整體之中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對聽眾的引領,是使聽眾進人演講情緒場的誘導,聽眾會拿上你交給他們的這把鑰匙去開啟演講情感的大門從而去領略演講的風采。

俄國政治家、社會活動家普列漢諾夫在日內瓦作《無產階級與農民》的演講時,臺下一些無政府主義者企圖破壞,不時吹出口哨聲,其他聽眾也受到影響,面對這些破壞者,普列漢諾夫運用頓歇技巧:“如果我們也想用這種武器,同你們斗爭的話,我們來時就會……我們來時就會帶著冷若冰霜的美女”。

把強烈憤怒的感情蓄積在停頓處,然后再爆發出來,怒指那一小撮人,收到了奇妙的控場效果。強調的是,停頓的時間要適可而止。如果太短,緊張的氣氛難以形成,高潮難以產生;如果太長聽眾會琢磨到你頓歇的原因,從而能理解到你停頓后高潮的意義,削弱頓歇的效果。

下列一些場合可運用頓歇手法:

1. 上臺站定演講之前與演講完了下臺之前。此時可做較長時間的停頓,且停頓時要配合態勢進行。

2. 贊嘆、悲傷、驚訝、憤怒之時,如“你太不像話了”之前停頓。

3. 反問、設問之后。

4. 舉例、述說另一整體內容之前。

5. 段落之間。

6. 當你的演講受到干擾或得到贊美時。尤其是由于你精彩的演講,聽眾對你報以熱烈的掌聲,你一定要停下來,微笑著向著聽眾。如果聽眾的掌聲是建立在你嚴肅的幽默之上,你也可以“嚴肅”地看著聽眾。

口才加油站

為土撥鼠辯護

在美國新罕布什爾的一個農場,有一個名叫丹尼爾的小男孩。一年夏天,在離丹尼爾家不遠的一個小山腳下,一只土撥鼠刨了一個洞穴。每到深夜,這只土撥鼠就會溜出洞穴,偷吃丹尼爾家菜園里的卷心菜和其他蔬菜。

丹尼爾和他的哥哥伊齊基爾決定捉住這只偷菜賊。土撥鼠非常狡猾,小哥倆費了許多心思,才終于捉住了它。但是,對如何處理這只土撥鼠,兩人有不同的看法。

“它干了許多壞事,我要將它處死。”伊齊基爾說。

“不,不能傷害它。”丹尼爾反對道,“我們可以把它送到山上的森林里,然后放了它。”

小哥倆爭執不下,于是他們拎著裝著土撥鼠的籠子,找到父親,想讓他裁決。

“孩子們,”他們的父親想了想說,“看我們能不能這樣解決問題:讓我們設立一個模擬法庭,我當法官,你們倆為律師,一個指控土撥鼠,一個為它辯護,然后我根據你們的辯論再做出判決。”

伊齊基爾作為起訴人首先發言。他列舉了土撥鼠的種種劣行,并以常識說明土撥鼠的本性是改不了的,因此絕對不可信任。他還提到了他們為捉住土撥鼠所投入的大量時間和精力。他強調說,如果放了土撥鼠,就等于縱容犯罪,今后它會變本加厲,做出更多的壞事來。

“土撥鼠的皮,”伊齊基爾最后說,“可以賣10美分。盡管這是很小的數目,但是多多少少總能補償一點它偷吃卷心菜給我們家造成的經濟損失。如果將它放了,那么我們家的損失一分錢也挽回不了。顯而易見,它的死比生更有價值,所以應該立即將它處死。”

伊齊基爾的發言有理有據,讓“法官”頻頻點頭。

輪到丹尼爾為挽救土撥鼠的生命而辯護了。他抬起頭,看著“法官”的臉,說:“土撥鼠和我們一樣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它也有享受陽光和空氣的權利,它也有行走在田野和森林里的自由。我們擁有各種各樣的食物,甚至可以將飛禽走獸當成盤中餐,難道我們就不能拿出一小點兒食物與這只同我們一樣有生存權的可憐動物分享嗎?

“土撥鼠和那些兇殘的動物不同,并不給任何人造成傷害。它只不過是吃了一些卷心菜,而這是它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它的需求非常有限,一個洞穴和一點點食物,僅此而已。我們憑什么說它不能擁有這些呢?

“看看它懇求的目光和因為害怕而顫抖的身子吧。它不會說話,無法為自己辯護,只能用這樣的方式為自己寶貴的生命求得繼續存在的機會。我們還忍心處死它嗎?我們還要為彌補那么一點點經濟損失而剝奪一個和我們同樣生活在地球上的生命嗎?”

“法官”聽到這,竟忍不住兩眼飽含熱淚了,“伊齊基爾,放了土撥鼠!”他喊道。然后,他走上前,抱住了丹尼爾。他為兒子感到自豪,相信總有一天丹尼爾會名揚天下。他沒有失望。

他的這個兒子就是19世紀早期美國最有名望的政治家和演說家——丹尼爾·韋伯斯特,1841年,他出任美國國務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收藏| 隆回县| 余姚市| 延吉市| 乾安县| 广元市| 邢台市| 凌云县| 体育| 龙岩市| 体育| 奉贤区| 光山县| 恭城| 苏尼特右旗| 新绛县| 波密县| 玉门市| 准格尔旗| 包头市| 满洲里市| 布尔津县| 凤山市| 丰原市| 车致| 内乡县| 进贤县| 曲沃县| 榆中县| 苍南县| 历史| 辉县市| 西盟| 福泉市| 遂川县| 仙居县| 龙胜| 浦城县| 奎屯市| 乐安县| 兰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