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百科
- 朱立春主編
- 2655字
- 2018-11-08 19:54:00
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是脊椎動物演化進程中極其關鍵的一環。大約在上石炭紀,即2.8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爬行動物。中生代是爬行動物的全盛時代,它們一度控制了海陸空各個領域。到了白堊紀后期,即8000萬年前,爬行動物開始衰落,有許多分支滅絕,現在只剩下5目約5000種,體型和重量也大大減小,如現在最大的蟒蛇長約12.3米,最大的棱皮龜重約865千克,而古代的恐龍有的長達50米。現在的爬行動物主要分成龜鱉類、鱷形類、蜥蜴類、蛇類和喙頭類五大門類,常見的有蛇、龜、鱷魚、壁虎等等。
由海洋到陸地
爬行動物的進化
爬行動物的體表一般都有保護性的鱗片或堅硬的外殼。皮膚沒有呼吸功能,也很少有皮膚腺,這可以使它們的身體不會因過快地失去水分而死亡。頭顱上除鼻軟骨囊外,全部骨化,外面更有膜成骨覆蓋著。頭部能靈活轉動,胸椎和胸肋與胸骨圍成胸廓以保護內臟,這是動物界首次出現的胸廓。除蛇類外,其他的爬行動物都有四肢,水生種類長有槳形的掌,指、趾間有蹼相連,便于游泳。爬行時腹部貼著地面,慢慢爬行前進,只有少數體形輕捷的能疾速前進。
爬行動物是用肺呼吸的,有一個心室,心室內有不完全膈膜,從而增強了供氧能力,但體溫仍不恒定,屬于冷血動物。它們還第一次形成骨化的口蓋,使口、鼻分腔,內鼻孔移到口腔后端,咽與喉分別進入食道和氣管,從而使呼吸和飲食可以同時進行。爬行動物是在兩棲動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進一步完善了對陸地環境的適應能力,徹底擺脫了對水生環境的依賴,活動范圍更加廣泛,但它們仍喜歡生活在比較溫暖的地方,因為它們必須借此來保持身體的溫度。
爬行動物是由最初從水里爬到陸地上來的初級爬行動物演化而來的。2.5億至6500萬年前,是爬行動物的時代,從天上到地下,都有它們的身影,如陸上行走的是恐龍,空中飛行的是翼龍,水中游泳的則是魚龍,形態多樣,各成系統,當然稱王稱霸的還是恐龍。

梁龍
這是一種生活在草原上的食草恐龍。它的身體大約有27米長。
恐龍種類繁多,體型和習性也相差很大。有的恐龍只有小雞那么大,有的卻長達數十米,重達百余噸。它們大多是長著長長的脖子,小小的腦袋,還有一條又粗又長的大尾巴。就食性而言,分為肉食、草食和雜食。肉食性恐龍又叫“食肉龍”或“食肉蜥蜴”,主要以其他恐龍為食,有時也吃動物的尸體;食草性恐龍多生活在沼澤地區,以多汁的水生植物為食,在多泥沙的岸邊休息和產卵。
恐龍曾經在地球上生活了1.3億多年,并一直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在中生代末期卻突然全部滅絕,其滅絕的原因到現在也無法解釋清楚。
興盛的家族
代表物種
蜥蜴是爬行動物中的一個龐大家族,共有17科,4000多種。它們大部分居住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從北極地區到非洲南部、南美洲以及澳大利亞都有它們的身影。有些種類的蜥蜴生活在樹上、洞穴或地底下。
蜥蜴和蛇的外表特征很相似,都有角質鱗,雄性具有一對交接器(半陰莖),方骨可以活動。蜥蜴在成長過程中,大約1個月蛻一次皮。典型的蜥蜴身體略呈圓柱形,四肢發達,尾部稍長,略等于頭部和身體的總和,下眼瞼可以活動。蜥蜴體長3~300厘米不等,一般在30厘米左右。它們的頭、背和尾巴上都有棱脊,喉部皮膚有皺褶,顏色十分鮮艷,喉部特別下垂。
蜥蜴是一種行動特別敏捷的動物,它們的腳和腳趾的構造很特別。爬行類的蜥蜴一般都長有尖利的爪子,能夠牢牢地抓住攀附物。比如小型爬行動物不僅長有尖爪,更有爪墊。爪墊由無數極細的毛構成,不但能增加指、趾與光滑平面之間的摩擦力,同時還有黏附的功能,能夠吸附住身體。所以,壁虎不僅可以在墻上直上直下,甚至可以倒掛在屋頂上。此外,壁虎還像許多其他蜥蜴一樣,有自動切斷尾巴的本領,當它們遇到危險時,會讓尾巴斷掉,以迷惑敵人,自己趁機逃之夭夭。過不多久,就會長出一條新尾巴來。

彩虹飛蜥種群中的雌雄個體在顏色和體型大小上的差別是相當明顯的。雄性鮮艷的體色以及雌性頭部閃亮的綠色會受到光和熱的刺激,在夜晚,顏色就會褪去。
一些蜥蜴在逃避危險時還能夠飛起來。如飛行壁虎身體兩側的皮膚可以向外伸展,能像降落傘一樣幫助它降低下落的速度。“飛龍”的“翅膀”則是由它的肋骨演化而來的。平時,它的“翅膀”會收在身體的兩側,看不出來,滑翔時卻能在體側張開。
蜥蜴一般以蠕蟲、昆蟲、蜘蛛和軟體動物為食,比如變色龍就是捕蟲高手。還有極少數蜥蜴喜歡吃植物。蜥蜴大多為卵生。它們通常會把卵產在地面上,然后蓋上一層厚厚的土。小蜥蜴孵化出來后,自己會推開泥土爬出來。
斑點楔齒蜥是恐龍時代唯一幸存下來的爬行類動物。現在它們主要分布在新西蘭一些島嶼的海岸邊,喜歡在陰冷的地方生活,其生長、移動都極其緩慢。它們在移動時,大約每7秒鐘才呼吸一次,而在休息時呼吸之間的間隔長達1個小時。
龜科爬行動物包括250多種動物,主要有烏龜、海龜和鱉。龜科動物出現得很早,幾乎與恐龍的歷史差不多長。但幾億年來,它們的外形沒有多大變化,與古代的化石沒有什么不同。
龜科動物的體外長有堅硬的角質殼,用以嚴密地保護自身的各種重要器官。這個龜殼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高聳的、用以保護背部的背甲;另一個則是平坦的、用以保護肚腹部的腹甲。龜殼的成分主要是角質層,由一種叫盾板的小塊狀的鱗甲覆蓋著。盾板是由一種叫做角朊的角質物質組成的,人們可以從龜殼上的年輪來判斷龜的年齡。并不是所有的龜都有堅硬的龜殼。一些軟殼烏龜,由于其龜殼是由皮質組織構成的,沒有角質層,所以它們的殼是軟軟的。龜殼的骨質層中有大量的空氣,其作用是減輕海龜在水中的重量,以便游得更快。同時,龜殼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間,中華鱉成為東亞迅速發展的養龜業的主要養殖種類。
大多數龜類動物都長著粗壯的四肢,行動極其緩慢,因此不容易捕取食物。于是它們只好以植物或小昆蟲為食。大多數烏龜連牙齒都已退化掉了,只能靠長著尖角的上下顎來撕開食物。
像綠甲海龜、皮背海龜這樣的海龜還有遷徙的特性。如綠甲海龜每年要從巴西海岸的覓食地遷徙到2250千米之外的南大西洋的復活島上去居住。對于它們來說,這段旅程是漫長而艱辛的,因為它們游泳的速度極其緩慢,時速僅為3千米。
龜經常被人看做是長壽的動物。龜的平均壽命是100年左右。然而能活到三四百歲的龜也屢見不鮮。一般而言,那些吃植物而且個頭大的龜能活得更久一些;而肉食或雜食的小個頭的龜壽命就比較短。
總之,爬行動物的家族還是比較興盛的。許多爬行動物還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如龜的卵和肉都可以食用,而且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龜甲又是名貴的中藥材。蟒蛇、鱷、大型蜥蜴等動物的皮可做成樂器,玳瑁則可制成工藝品。壁虎、變色龍會捕吃蚊蟲,一些蛇類還能捕鼠,為人類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