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學點歷史智慧大全集
- 宋偉
- 4307字
- 2019-01-03 12:20:02
“百日”如何不“維新”
“百日維新”(又稱“戊戌變法”),這場變革對中國的影響之大,直到今天,我們仍不能忽視它,甚至不能繞過它而進行改革。
但這場改革的主角光緒皇帝卻是一位沒有權力的改革者。通過分析“百日維新”失敗的過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古代自上而下的改革,到底失敗在什么地方。
同治皇帝在年僅19歲時病亡,其母慈禧太后怕立了同治帝的兒子當皇帝自己要失去權力,就選中了醇親王4歲的兒子載湉即位,這就是光緒帝。光緒的父親是慈禧的丈夫咸豐的弟弟,因此,光緒就是慈禧的侄子,而光緒的母親又是慈禧的親妹妹,因此,光緒又是慈禧的外甥。光緒即位時,年僅4歲,大權完全操于慈禧一人之手。
慈禧教光緒做的只有兩件事,一是叫他畏懼自己,二是讓他學習。慈禧對光緒管教很嚴,企圖把他培養成自己馴服的工具。
至于學習,光緒卻十分主動,十分好學。在老師翁同龢等人的悉心指導下,光緒于10多歲就深通經史易理,能寫出一手很好的文章,而且在文章中經常表露出宏圖大志,尤其令他的老師等人驚訝的是,他還能時不時地提出一些深刻的見解。由此,翁同龢等人斷定他將來必是一位有為皇帝。
光緒十三年(1887年),光緒16歲,按照傳統,光緒“親政”,慈禧太后也做出姿態,“撤簾歸政”。但實際上,朝廷的軍政大權仍是把持在慈禧的手里。此時正是帝國主義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的關鍵時刻,清朝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帝國主義得隴望蜀,其勢在徹底滅亡中國,使中國的有識之士徹底看清了中國與世界的局勢,認識到不變法就要亡國的必然趨勢。于是,首先在知識分子中間掀起了一股倡導變法的熱潮。
著名的“公車上書”運動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要求變革社會的一次大的舉措。《馬關條約》的簽訂,引起了中國正直知識分子極大的憤怒,康有為聯合在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1200多人聯名上書,要求變法、拒和、遷都,是為“公車上書”。這次上書,不僅使清廷的頑固大臣感到震驚,還使妄圖瓜分中國的帝國主義列強看到了中國人的覺醒。
但因清廷等級森嚴,“公車上書”的奏章沒有送到光緒的手里。康有為等人十分氣憤,在20多天后,又寫了一篇萬余言的長篇奏章,經過輾轉反復,光緒終于看到了這篇奏章。他對康有為提出的許多觀點十分贊賞,并發出“上諭”,實行改革新政。當然,這種“上諭” 的力量實在是太微弱了,如果用來罷一個人的官或是殺一個人的頭則可,要想改變積年陳舊的封建官僚體制,實行所謂的新政,那就如清風吹泰山一般地無濟于事。
康有為見自己的奏章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就又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憤然上書。以前,康有為就曾向光緒上書,一直如石沉大海,他想起多次上書的經歷,心中十分憤慨,在此封奏章中,他措詞十分激烈,指出日本國會及報紙天天討論如何瓜分中國的問題,而中國卻無動于衷,再不變法圖強,中國亡國有日。但這一奏章又被頑固大臣壓住不報,光緒沒有看見。后來,奏章傳開,在輿論界引起巨大反響,許多報刊雜志都加以介紹摘轉。光緒也從報紙上看到了這篇奏章,深為感動,就要馬上召見康有為。
恭親王奕訢堅決反對召見康有為,其理由是引用祖宗成例,非四品以上官員不得召見。光緒無奈,只得派了翁同龢、李鴻章以及榮祿等人對康有為進行問話,其中翁同龢是光緒的老師,屬于主張變法的一派。他把康有為的答辭如實地報告了光緒,光緒再次為康有為的理論和態度所深深地打動。他下令收集康有為的著作文章,自己認真閱讀,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堅定了變法的信念,并特別下詔,凡康有為的奏章,隨到隨送,不得扣壓。
光緒急于變法革新,但實權卻操在慈禧的手里,光緒實際上是個徒有虛名的皇帝。為了能夠推行新法,他多次向慈禧太后索要權力,甚至有一次說出了這樣的話:“太后若不給我權力,讓我變法強國,我寧愿不做這個皇帝,也決不做亡國之君。”

慈禧太后像
當時的形勢是變法的呼聲極為高漲,而朝中的守舊派卻緊緊靠在慈禧太后的周圍,不愿變“祖宗之法”。為形勢所迫,慈禧不能不暫時放一點權力給光緒,讓他先變一變法,等變不成功,她再以收拾殘局的姿態居高臨下地整治光緒。這種做法,要比她死命阻撓變法高明得多。于是,慈禧太后在加以嚴格限制的前提下,同意光緒試行變法。
中國的變法者往往都是十分幼稚的,光緒和梁啟超等人獲悉慈禧太后同意變法,驚喜若狂,以為變法就可成功了。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了《定國是詔》,這道《定國是詔》既表示了光緒變法革新的堅定信念,也使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勢力感到了極大的震驚。從這一時刻開始,光緒帝接連不斷地下詔進行變革,慈禧太后則在調兵遣將,準備用武力扼殺革新運動。
光緒在6月11日下詔以后,于6月16日不顧守舊大臣的阻撓,召見了康有為,破了皇帝不召見四品以下官員的成例,并且長談達兩三個小時。在這次召見以后,光緒不僅對變法更加增強了信心,對變法的內容也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樣,光緒就坐在他的龍椅之上,大發革新詔書。
從下達《定國是詔》起至變法徹底被鎮壓的100多天里,光緒共下詔書110多道,有時一天竟達五六道之多,其改革內容包括:設立學堂、學習西學、派人出國游歷學習;改革科舉、廢除八股;獎勵創辦報刊、提倡上書建議;鼓勵修鐵路、開礦業及農工商業;獎勵新發明、新著作;撤驛站、辦郵政;裁減官員、精減機構、改訂規章條例;改革軍隊訓練、對海陸軍用新法操練;改革財政、制訂財政預算;準許旗人自謀生路等。
毫無疑問,這些對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進行全面改革的措施對于增加中國的國力是有用處的,但其中許多措施觸及了封建守舊派的觀念和利益,也是確實的,因此,這些措施引起了他們的恐慌和憤怒,他們鼓動慈禧太后堅決地消滅改革。
慈禧太后一則對改革本身不同意,她是封建守舊派的代表,根本就沒有改革的思想和素質,更重要的是,她絕對不愿意放棄權力,如果光緒的改革繼續深入發展下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朝野之上贏得了人心,她就再也無法控制朝政了,因此,慈禧太后決不允許光緒的改革獲得成功。
在“百日維新”中,許多守舊大臣對維新措施拒不執行,不僅當面“勸諫”光緒皇帝,還壓住詔令不往下傳,或是扣住奏章不送上達。一怒之下,光緒就罷了許多人的官。在處理一次扣壓奏章不報的事件之中,光緒一下子就罷了6個大臣的官,造成了轟動一時的“罷黜六堂官”事件。
當然,慈禧太后一刻也沒有放松對光緒的警惕,她躲在頤和園里,對光緒的一舉一動全都清清楚楚。早在下達《定國是詔》的時候,慈禧就連下三道“上諭”,罷了翁同龢的官,使光緒失去了左膀右臂,并命凡二品以上的大官均須到太后面前謝恩,牢牢地掌握了人事大權。在“罷黜六堂官”事件之后,慈禧更是加緊密謀,準備以武力挾制光緒。
慈禧讓掌握軍隊大權的榮祿調派軍隊,包圍北京。于是,榮祿把當時清朝最為精銳的幾支陸軍調到了北京的周圍,一是把聶士成的甘軍調駐天津,一是把董福祥的武毅軍調駐長辛店。慈禧還派親信重兵嚴密護衛頤和園。這樣,慈禧就有恃無恐了。
有意思的是,相對于慈禧太后的10萬雄師,光緒的改革者只是幾個文弱書生。在“百日維新”期間,光緒授予了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等人四品官位,擔任軍機處章京,做文書工作,人稱“軍機四卿”,再加上康有為、梁啟超,也不過6人。而這些人一點軍政實權都沒有,只能今天上一個奏章,明天上一個奏章,連光緒的面也見不上。而光緒呢?今天一個詔令,明天一個詔令,至于能否實行,天才知道。這種變法在思想文化上的影響固然是巨大的,但在實際操作上,無異于兒童過家家,大人一來,小孩就只有散伙了。
光緒對于慈禧太后的陰謀一無所知,只是從每日朝見慈禧太后的感覺中,覺察到大勢不妙,于是,他寫了幾道“密詔”,要康有為到上海辦報館,實是要他去避難。等光緒密召楊銳入宮,向他說明緊急情況,要他設法時,楊銳驚慌失措,竟冒出了一句書生氣十足的話:“這是陛下的家事,應當同你家里人商量。”至此,光緒已完全絕望,他慌急、焦躁、憤怒,但卻一籌莫展。他是個聰明人,知道自己只能坐以待斃。
但他還想做一番努力,當時,袁世凱正在北京,光緒就于9月16日召見了袁世凱。在光緒看來,袁世凱對維新變法一貫表現得較為積極,他想爭取袁世凱的軍隊,也許會有挽回敗局的希望。在與袁世凱面談時,光緒對他備加稱贊,并大升其官。袁世凱先是一驚一喜,隨后就恍然大悟,明白了光緒是想利用自己。袁世凱權衡了各方力量之后,立刻跑回天津駐軍所在地,向榮祿告密。榮祿得訊,當晚就乘火車從天津趕往頤和園,向慈禧報告。
9月21日,慈禧太后從頤和園回來,光緒慌忙跪地迎接,慈禧太后聲色俱厲地把他訓斥了一番,以光緒的名義下了兩道“上諭”,宣告光緒退位,自己重新訓政。慈禧把光緒囚于瀛臺,又捉住了康廣仁、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6人,并將他們殺之于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
從1898年6月11日光緒發布《定國是詔》始,到9月21日慈禧重新執政,前后共103天,史稱“百日維新”,又因光緒二十四年是戊戌年,故又稱“戊戌變法”。
這場維新變法運動就像變戲法一樣失敗了。帝國主義列強看到這種情況,知道中國政治更加腐敗,便又大舉進攻中國,而國內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也轟轟烈烈,在這兩股力量的夾擊之下,慈禧集團無力應付,但又對列強宣戰,后來被迫逃出北京。這時的光緒帝雖是一囚徒,對時局卻有清醒的認識,他仍希望暫時穩住帝國主義列強,待國力強盛之后再圖良策,但終未被慈禧接受。1900年8月,八國聯軍兵臨城下,慈禧只好慌忙逃走。第二年,慈禧又挾持光緒從西安返回北京,這時的光緒一直念念不忘變法,并一直希望在慈禧太后死后自己能重掌大權,重行新法。但是,他始終沒有搬倒慈禧這座壓在頭上的大山,歷史始終沒有給他機會。
他本想熬死慈禧,誰知自己竟因憂郁過度而英年早逝,于1908年病故,享年38歲。“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給后世留下了巨大的影響,提供了許多經驗和教訓。
從運作方式上講,“戊戌變法”是由光緒到康有為等一群書生在那里舞文弄墨,正所謂“下筆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他們只知道為什么要變法,該變哪些法,至于怎樣變法,尤其在危難臨頭之時,他們就一籌莫展了,只好以一腔熱血來祭奠神圣的改革靈壇。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弱點。
改革的要求往往來自下面,但實行改革又來自上面,別說像光緒這樣一個軟弱無力的沒有權力的改革者,就是受到帝王全力支持的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又怎樣呢?
改革失敗,百姓并無多大責任,因為歷史并沒有讓他們登上舞臺,他們只是改革的要求者和受動者。至于權力集團內部因為改革而發生了什么爭斗,他們絲毫也幫不上忙。而改革的先行者又往往敵不過守舊勢力的頑固反撲,所以,這些先行者就大都做了歷史的殉道者。這就是歷代王朝中的改革者很難有好下場的根本原因所在。
——見《清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