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學點歷史智慧大全集
- 宋偉
- 877字
- 2019-01-03 12:20:00
變與不變
戰爭中的諸多情況錯綜復雜,而且在雙方斗智斗力的過程中不斷變化,若果有一方沒有了解到任何一點細微的變化,那么就有可能導致戰爭的失利。所以說不論是“以萬變應萬變”還是“以不變應萬變”,都是在根據對手的策略和環境作出的判斷。變是為了應對瞬息萬變的情況,不變則是靜待時機,蓄勢待發,為變積蓄能量。
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末帝朱瑱命寧國節度使王茂章擔任淮南西北行營招討應接使,率軍一萬余人,進攻南吳盧(今安徽省合肥市)、壽(今安徽省壽縣)二州。
南吳鎮海節度使徐溫、平盧節度使朱瑾率軍迎擊后梁軍隊。雙方在趙步(今安徽省壽縣東北)地方進行了一場遭遇戰。兩軍相遇時,南吳的兵馬還沒有完成集結,徐溫只有4000余人迎戰王茂章。雙方交戰之后,后梁軍斗志昂揚又加之人數眾多,徐溫寡不敵眾,開始向后潰退。王茂章乘勝追擊,眼看追到峽谷入口了,南吳官兵見沒有退路,都大驚失色。在這危急關頭,南吳左驍衛大將軍陳紹,急中生智,揮舞長槍,大聲呼喊道:“誘敵深入,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可以開始反攻了!”他一面喊著,一面掉轉馬頭沖向后梁軍隊。后梁軍聽他大喊,以為中了埋伏,不覺驚慌起來,陣腳遂亂。陳紹奮勇沖入敵陣,他的部下起初還未明白,見他躍馬回身反擊,也都紛紛返身追隨,向敵軍沖去。后梁軍竟然一時抵擋不住,只得收軍撤退。徐溫見狀,不由大喜。他拍著陳紹的背說:“要不是你的機智英勇,今天我們一定會遭受慘重的損失。”戰役結束,徐溫立即賞賜給他金銀綢緞,陳紹全部都分給了他的部下。
不久,南吳各路兵馬全部到齊了。雙方在霍丘再次會戰,后梁軍又慘遭大敗。王茂章率數名騎兵,親自在后面監督撤退,南吳追兵倒也不敢過分緊逼。當初,后梁軍南下,徒步趟過淮河(冬季是枯水季節)時,在淺水徒步道上,都插上了標幟。南吳霍丘守將朱景,待梁軍過后,派士兵把這些標幟接在木板上,把它們移放到深水地方。等到后梁敗軍奔回,依照標幟的指示,趟水過河時,又淹死了一大半。
陳紹的臨危不懼,隨機應變,卻是值得贊揚。而霍丘守將朱景將敵軍的水道標志移到深水處,不費一兵一卒便使敵軍損失大半,也稱得上是出色的應變之策。
——見《舊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