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學點歷史智慧大全集
- 宋偉
- 3246字
- 2019-01-03 12:19:53
禮制為何而設
據說曹操很自負,當時對他有很多評價,他都不以為然,認為那些人不了解自己,只有對當時的大學者劉邵的論斷嘆服不已。劉邵認為曹操是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對曹操性格的兩面做出了評價。曹操是否是治世的能臣姑且不說,因為他畢竟沒有趕上治世,但作為亂世奸雄,他是當之無愧的了。的確,英雄也罷,奸雄也好,那是亂世的產物,也是為亂世而生,至于治世,恐怕不僅適于能臣,更是書生的用武之地。
以禮治天下一直是傳統社會的夢想,然而,到頭來究竟如何呢?且看看下面的歷史事例。
劉邦稱帝后,將太公安置在櫟陽(今陜西臨潼北渭水北岸)。漢六年(公元前201年)三四月間,劉邦回到櫟陽后,每隔五日就去看望太公一次,每次看望,一定要再拜問安。此事被太公一家令(管理家務的官員)看到了,覺得他們父子所守的仍是普通百姓之禮,極不合適。如今劉邦即位已久,太公尚無尊號,這樣下去,不合朝儀,將會產生不良的后果,但又不好明言,只好尋機,設法點破。
一次,家令見太公在家無事,便向前說道:“皇帝雖是太公的兒子,畢竟是皇帝;太公雖是皇帝的父親,畢竟是個人臣,怎能讓人主拜人臣呢?”太公原本是個鄉下人,對家令所言,聞所未聞,忙問道:“那將如何是好呢?”家令道:“下次陛下再來朝拜,您行大禮迎出門去,才算合乎君臣之禮?!贝絼钤賮沓荩囻R還未到,太公就迎到了門前。劉邦見后,大驚,急忙下車,扶住了太公,問道:“您何故如此呢?”太公道:“皇帝乃是人主,天下共仰,怎可為我一人而亂了天下法度!”劉邦聽后,猛然醒悟,心知有理,忙將太公扶入室內,婉言盤問。太公就將家令所勸的事說了一遍。
劉邦聽了以后,沒有說什么,辭別太公回宮后,派人取出黃金500斤,賞給太公家令。一面使詞臣擬詔,尊太公為太上皇,詔云:“人之至親,莫過子父子,故父有天下傳于子,子有天下尊歸于父,此乃人道之理。以前,天下大亂,兵革四起,萬民疾苦,朕親自披堅執銳,迎難而上,平暴亂,立諸侯,偃兵息民,天下遂安,此皆太公之教訓。諸王、通侯、將軍、群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尊太公為太上皇。”自此,君臣理順,太公也不用迎門了。
漢朝的整套的禮儀是叔孫通制定的,這套禮儀的產生基本上奠定了以后中國傳統社會的禮儀制度。其產生的過程也是意味深長的。
叔孫通是當時有名的大儒,看到天下大亂,就跑去投靠了漢高祖。后來,漢高祖讓叔孫通當了博士,封號為稷嗣君。漢王兼并天下以后,諸侯們在定陶一同把漢王推尊為皇帝,叔孫通完成了漢朝的儀式和號令。漢高祖把秦朝的儀式和法令全部去掉,變得簡便宜行。大臣們喝著酒爭論功勞,有的喝醉后胡喊亂叫,拔出劍來往柱子上砍,皇上討厭這種情況。叔孫通知道皇上越來越討厭這種事,勸皇上說:“讀書人不能領兵打仗取得天下,但可以守住已成就的天下。我愿意征召魯地的那些讀書人,與我的弟子們一起搞出朝中的儀式?!睗h高祖說:“做到它很困難嗎?”叔孫通說:“五帝音樂不同,三王禮制不同。禮制這個東西,是根據時代和世上人情而制定的,以約束人們的行為。所以夏朝、殷朝、周朝的禮制內容有所增加刪減也就可以理解了,這就是不相重復。我愿意采用古代的禮制和秦朝的儀式摻雜起來而制成新的禮儀?!被噬险f:“你可以試著干,讓它容易掌握,揣摸著我能夠施行并做到它?!?/p>
于是叔孫通被派去征召魯地的讀書人30多個。魯地有兩個讀書人不肯來,說:“您給10個主子干過事了,都是當面阿諛奉承而得以親近尊貴起來?,F今天下剛剛平定,死的人還沒有埋葬呢,受傷的人也沒有養好起床,又想要興起禮制音樂。禮制音樂的生成,是需要百年的積累德政而后才能興起的。我們不忍心去做您所做的事,您所做的不符合古代的做法,我們不去。您走吧,別弄臟了我們!”叔孫通笑著說:“你們真是個鄙陋的儒生,不知道時代已經變化了?!?/p>
于是便和征召來的30個人往西邊進了函谷關,和皇上左右近臣和素有學問的人,以及叔孫通的弟子100多人在野外用茅草做人豎立在地上,作尊卑的區分,練習了一個多月,叔孫通說:“皇上可以去看看了?!?/p>
皇上讓他們施行禮儀,叔孫通說:“我能做到這套禮儀?!庇谑潜泐C令大臣們學習,這時恰巧是十月朝會之時。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長樂宮建成,諸侯們和大臣們進行十月朝拜歲首的禮節。儀式是:在天沒亮之前,朝拜的人施禮,被人引導依次進入殿門,宮廷中排列著車馬騎兵和守衛的士兵軍官,設置兵器,插上旗幟,傳聲說:“快走?!被噬下犝拇蟮钕?,郎中們在夾階而站,每階都有幾百個人。有功之臣、諸侯們、將軍們、軍官依官階大小依次站在西邊,面向東;文官丞相以下的官員站在東面,面向西。接待賓客的官吏大多安排九卿的位置,上下傳話順序。于是皇帝乘坐輦車從宮中出來,文武百官手執旗幟傳聲唱警,帶領諸侯王以下到600石的官員依次順序向皇帝祝賀。從諸侯王以下的官員沒有不感到震驚恐怖肅然起敬的。到禮儀完了后,都爬在地上,擺上禮儀用的酒品。那些在大殿上朝拜的人都爬下身子低著頭,以位置尊卑為序一個一個起來向皇上祝壽。禮儀酒喝過九杯,掌管賓客的謁者說:“停止喝酒?!庇非叭绦蟹?,凡不按儀式規定做的就給帶走治罪。整個朝會過程都擺設有酒,沒有敢喧嘩失禮的人。
漢高祖見了這套禮儀,非常高興地說:“我到了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尊貴?!庇谑?,就讓叔孫通當了奉常,賞賜給他500斤金子。
孔子以仁釋禮,認為禮儀是仁義道德的具體的表現形式,再以禮教人,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到了劉邦之禮卻是約束、束縛人的封建等級秩序,其禮越多,對人的束縛和摧殘也就越嚴重。
然而真正以禮治天下的還是大有人在的,東漢時期的賈琮在這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賈琮,字孟堅,是東郡聊城縣人,曾任京兆令,為人足智多謀,行事異乎常人,但頗有政績。
交趾地處廣西,其地特產多為珍奇寶物,如明璣、翠羽、犀角、象牙、異香、珍稀木材等。賈琮以前的各任刺史,大多為貪婪之徒,他們來此地任職,多是為了搜刮此地的珍奇。等到財寶積累的差不多了,便要求離任,將搜刮之物盡數帶走。接著又換一個搜刮者,如此循環往復了好幾任,弄得當地吏民怨聲載道,所以舉兵反叛。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交趾有人揭竿而起,屯兵起事,逮捕了州刺史及合浦郡的郡守,領導者自稱“柱天將軍”,許多人前往平剿都沒有奏效。漢靈帝特別下令有關部門精選有才能的人治理交趾。于是,賈琮便被任命為交趾刺史。
賈琮到任后,沒有像以往的官吏那樣立即派兵鎮壓,而是實事求是地了解情況,詢問當地為什么會發生反叛。百姓們都異口同聲地說是因為賦斂過重,百姓被掠奪殆盡,又加上京師遙遠,百姓告狀無門,民不聊生,所以相聚起兵。
賈琮了解到了真實的情況后,不僅沒有怪罪當地的百姓,反而立即發出安民告示,宣布廢除百姓過重的徭役,號召逃散的居民回鄉安業,又撤掉了郡縣中的贓官,換上良吏。百姓因負擔輕了,也就各安其業,不再反叛了。不到一年,交趾郡就恢復了以往的平靜。當地人十分感念他,街頭巷尾到處傳著這樣一首歌謠:賈父來晚,使我先反。今見清平,吏不敢叛。
數年之后,交趾郡便成為全國13個州中治理得最好的一個。
叔孫通為劉邦如此制定禮儀,歷來頗遭非議,因為他畢竟是完全為當時的政治統治想的。在叔孫通那里,禮儀到底是什么呢?禮儀是古人用來教化人的一種文化儀式,是要人懂得怎樣做人,怎樣才能與別的動物區別開來。所以,劉邦認為禮儀不合時宜,而魯地的儒生認為禮儀是要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才能建立起來的。的確,如果按照禮儀的本意來理解,他們是對的。但為什么叔孫通反而成功了呢?道理十分簡單,那就是他把禮儀當做了維護封建統治等級秩序的工具,去掉了它內在的文化價值和積極的東西,使之成為像軍隊紀律一樣的東西,只是表面上似乎不加強制而已。所以,禮儀在叔孫通的手里變得既合時宜,又能夠迅速實現了。
叔孫通果然很“通”,但即使沒有他,同樣也會有別人來為統治者制定這樣的一套禮儀。這里要說的是,治世需要書生,尤其需要書生來建立政治制度與文化秩序。因此,書生大可不必為自己不能生逢亂世成為英雄而慨嘆,畢竟,在人類歷史上,治世多而亂世少!
——見《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