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歷法節氣:世上本沒有時間,有了人便有了時間

公元:耶穌誕生作為紀元

公元是“公歷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誕生為公歷元年,相當于我國西漢末期平帝的元始元年。

“公元”產生于基督教盛行的6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把任何事情都附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7年后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所謂耶穌誕生在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284年的說法,并主張以耶穌誕生作為紀元。這一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并在教會中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歷時,繼續采用了這種紀年法。

中國是辛亥革命后開始引入公歷的,直到1949年以后,中國才完全使用公元紀年。

公歷:古羅馬的儒略歷

公歷是當今國際上通用的歷法,又被稱為太陽歷、陽歷。公歷是以地球環繞太陽運轉一周的時間作為一年的歷法。關于公歷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意見認為,公歷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歷。他們發現天狼星第一次同太陽一起升起的那天之后的五六十天,尼羅河就開始泛濫,于是他們就把這一天當做一年中的第一天。古埃及人最初將一年定為360天,后來改為365天,這是最早的太陽歷。后來他們根據尼羅河水泛濫的規律,把一年分為3季,再分成12個月,每月30天,余下的5天作為節日。

另一種意見是公歷起源于古羅馬的儒略歷。羅馬共和時期,儒略·愷撒主政,創立了豐功偉績。他死于7月,后繼者將7月改為大月,從2月的30天中抽取1天,變成了29天。7月命名為JULY,這就是所謂的《儒略歷》。

《儒略歷》測量地球繞太陽一周需365.25天,而公歷為365.2422天,很明顯,后者要比前者精確得多。于是,公歷陸續為許多國家所接受,并流行于全世界。其實,中國南宋時(1199年)的《統天歷》中,就采用了一年365.2422天的算法,比公歷早380多年。

儒略·愷撒像

農歷:最適合農業的歷法

農歷又稱夏歷,又名舊歷、中歷,民間也有稱為陰歷的。相傳起源中國夏代,其科學性、實用性都很強,因此流傳至今。它用嚴格的朔望周期來定月,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兼有陰歷月和陽歷年的性質,因此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歷。夏歷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約長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夏歷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或355日,與回歸年相差11日左右,所以隔3年安排一個閏月,再過兩年又安排一個閏月,平均19年有7個閏月。月份的名稱按照中氣而定,含“雨水”的月份稱為正月,含“春分”為月份叫二月等。不含中氣的月份就定為閏月,用上個月的月份名稱稱閏某月。

農歷既依據地球回歸年所用時間,又依據月相變化而指定,而且以身邊的氣象與物候條件、農事活動為參照,實用性強,因而成為四季分明、便于記憶的歷法。在中國,農歷歷法尤其適用于中原的廣大地區。

萬年歷:都是“萬年”的功績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測定一天的時間。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360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云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后,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后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天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祖乙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日歷:編寫《國史》的依據

中國始有歷法大約在4000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商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歷。

但真正日歷的產生,大約在1200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那時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歷。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注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后來,就把月日、干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臺歷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歷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后,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歷。這些日歷以后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后來,朝廷許多高官覺得這樣的日歷不錯,于是紛紛仿效,編制供自家使用的日歷。又有人把歷書上的干支、月令、節氣及黃道吉日都印在日歷上,并留下空白以備記事。

在公元105年紙張發明以前,中國人把要記錄的內容都書寫在竹簡或木簡上,并用絲線把它們連在一起。上圖的竹簡上詳細記載著日期,構成了一套日歷。

掛歷:討債本演化而來

現代家庭中使用掛歷的越來越多,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掛歷是從古時的討債本演化而來的。

在古羅馬時代,社會上有一種專門從事放債的人,按月去向債戶收取利息。為了防止差錯,他們往往使用一種特殊的小本子,以月為單位,按日期排列,何月何日什么人該還多少債,收多少利息,都一一記在小本子上,還附有記事欄,一覽無余。后來,這一簡便的方法逐漸為其他行業所借鑒,流行開來。

中國香港太古洋行的第二任華人買辦莫藻泉上任后,創辦了一家糖廠。1884年,他推出一種類似海報廣告式的月份牌,用來宣傳太古糖廠的產品。凡購買太古糖者,贈送月份牌一份。

后來,許多廠商競相印制免費贈送月份牌,并不斷改進形式。

隨著歲月的流逝,一些人把日歷訂在一起,一年一本,討債本和月份牌逐漸演變為今天的掛歷。

閏月:日積月累的結果

中國舊歷農歷紀年中,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月年(簡稱閏年)。一般年份為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則為13個月,383或384天。農歷作為陰陽歷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準;為了合上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周期即回歸年,每隔2~4年,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因此農歷的閏年為13個月。

也就是說,公歷兩個節氣的長度平均是30.5日,農歷每月只有29.5日,相差一天。因此,每月的中氣會比上個月晚1~2天。這樣下去,總會有一個月只有節氣,沒有中氣。沒有中氣的這個月被歷法規定為“閏月”,稱做“閏某月”。

二十四節氣:源于黃河流域

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可能是大家都熟悉的,那么,二十四節氣是怎么來的呢?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起源于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僅差1~2日。

天干地支:皇帝之臣作甲子

天干地支相當于樹干和樹葉,它們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體。中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干”互聯叫做“天干”, “地”和“支”互聯叫做“地支”,合起來就是“天干地支”。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于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那么天干地支怎么來的呢?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撓作甲子”, “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干名也”。

星期:七星神輪流值班

“星期”一詞已被世界廣泛接受和使用,成為人們日常紀時的最基本工具之一。發明星期為7天的人是古巴比倫人。“星期”這個時間單位是怎樣產生的呢?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人就能區分恒星和行星。但限于當時的知識水平,他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只有地球是不動的,其余星球全圍繞地球運轉。

古巴比倫人從月亮的盈虧,發現了大體合乎規律的太陽歷:一年為12個月,6個大月,每月30天,6個小月,每月29天,全年共354天。他們同時根據月象的變化,將7天定為一周,故一星期又叫一周。他們還把一個月分為4周,每周7天。有意思的是,他們認為在這7天中,上蒼每天派一個星神光臨人間值班,稱其為值班星,簡稱“值星”。因太陽神沙馬什、月神辛、火星神奧爾伽、水星神納布、木星神馬爾都克、金星神伊什塔爾、土星神尼努爾達7星共值一周,故稱為“星期”。

另一說是起源于《圣經》所說的“神在第七日休息”。在古猶太人看來,7被認為是個幸運的數字。據西方古典哲學家溫斯坦萊的記載,在摩西統治以色列共和國時代所頒布的法律中有一項規定,7天中要抽出1天作為人們的休息日,原因有三:一是讓居民有友好往來的時間;二是讓人和牲畜歇息一下;三是讓教區牧師有機會宣講法令和教義等。

標準時間:在那時間開始的地方

從前,每個地方各用各的時間。這在古代交通不發達、往來不多的情況下,還可以。但到了近代,隨著交通的發達,各地交往的頻繁,就出現了諸多不便。

有這樣一件爭執案:1858年11月24日,英國多塞特郡的時鐘指在10時6分,該郡一位法官判決一名土地訴訟的人敗訴,因為10時開庭時,他沒有準時到庭。但是,兩分鐘后,那人到了庭,當即向法官指出,按照他家鄉肯柏蘭郡喀來耳鎮火車站的時鐘,他是準時到達的,因此,這件案子必須重審。

火車站與法庭的時間差異,促使英國統一時間。但直到1880年,英國國會才決議以格林尼治時間為全國的標準時間,那里天文臺的格林尼治大鐘從此便決定著整個英國的時間。大約從1884年起,格林尼治標準時間也為其他國家所承認。無怪乎現在人們都把英國的格林尼治天文臺說成是“時間開始的地方”呢。

舊格林尼治天文臺一角

為了協調世界的時間,人們根據地球相對于轉軸的波動、旋轉速率以及極移效應對太陽時進行不斷校正。國際時間局每年進行兩次調整,并通過標準時間電臺向世界各地發射標準時間信號,這樣就可以把格林尼治時間產生的一秒鐘誤差調整過來。

計時單位:開始了光陰的計算

歷史上,商代將一天分為若干不同的時段,甲骨文中可見的時段專名有:明(旦)、大采、大食、中日、小食、小采、昏(暮)等,這是一種把白晝均分為六個時段的方法。周代曾用土圭測日影計時,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么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中國最早的漏壺是在壺中插入一標桿,稱為箭。箭下用一只舟承托,浮在水面上。水流出壺時,箭下沉指示時刻,所以當時以箭為計時單位。《左傳》說:“日之數十,故有十時,亦當十位。”說明古代曾將一天分成十時。《淮南子·天文訓》中有一晝夜分成十五時的記載,而漢代的十二辰和百刻時制也相當流行。

百刻計時法最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等于14.4分)。漢代除使用百刻制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隋唐時,太陽方位計時衍生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法并用。直到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鐘表傳入后,中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致,中國古老的百刻制演變為九十六刻制,一個時辰內分為八刻、一小時內分為四刻,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相一致。

午時三刻行刑:十惡不赦,鬼也做不成

午時指從現時的11點到13點。一個時辰分作八刻,從11點起計,每15分鐘一個刻,11點正為午起,11點15分為午時一刻,45分為午時三刻,12點整為正午(午時四刻一般不這樣說)。

古代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也有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可做。

15分鐘為一刻:24小時等于100刻

我們習慣稱15分鐘為一刻,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古時候,人們用漏壺計時,即在漏水壺內豎一標桿,標桿上刻有等距離的刻度,壺內水因漏漸減,桿上的刻度也依次顯露,從而知道時間,其單位自然就是“刻”了。明清有了鐘表,24小時等于100刻,一刻即14.4分鐘,于是就直接取15分鐘為一刻,相當于1/4小時。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月亮“晚點”了

人們常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為什么呢?這句話是怎么來的呢?

當月亮與太陽的經度相差180°時,從地球上看,月亮與太陽正好處在相對位置的時刻,才能看到圓月。但是,月亮圍繞地球運行的軌道是一個橢圓,時近時遠,由于萬有引力的關系,近時走得快一些,遠時走得慢一些。如果快了,就會準時到達圓月的位置;在十五圓的月,如果慢了,就會“晚點”,趕在十六或十七到達圓月的位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山县| 内黄县| 九龙城区| 昭平县| 社会| 甘谷县| 金昌市| 建昌县| 新干县| 灌阳县| 靖州| 怀仁县| 永康市| 唐山市| 岳池县| 犍为县| 蓝田县| 岳阳县| 棋牌| 雅安市| 大冶市| 曲沃县| 泰安市| 富裕县| 浦县| 桦南县| 囊谦县| 宜阳县| 西乌珠穆沁旗| 大港区| 南宫市| 南华县| 娱乐| 安多县| 游戏| 赞皇县| 刚察县| 应城市| 齐齐哈尔市| 阿克| 成安县|